|
查看: 1676|回复: 4
|
淺談《廣韻》、中古漢語同現代漢語族語言
[复制链接]
|
|
|
一談到‘音韻學’,很多人就聞之色變,仿佛這是一個神秘難懂的學問
由於歷來語言學傢都喜歡玩文字遊戲,愛把語言同陰陽五行這些鬼神之說聯係在一起,使得一般人對音韻學更加避而遠之
其實説穿了,‘音韻學’不過是研究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發音的學問 而已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目前的音韻學教授總是喜歡直接就從隨唐的中古音談起,劈里啪啦的就一路談下來
這樣對學生吸收不利,因爲中古音離現代有將近1000年之遠,和現代漢語族所有語言都相差太大,要學生突然了解中古漢語所使用的音素以及音節構造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
所以,我在這裡會用一種倒敍的手法,帶領大家從PRC普通話(PRC北京音系)回溯‘老國音’以及元明清時代的官話(國家通用語);再從近代的粵語、客語、吳語以及閩語(大多以福建話以及潮州話做例子) 出發,一窺 《廣韻》 以及 中古漢語的神秘面紗。。。。。。。。。。。。。。。。。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09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09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語言真的會變化麽?
這個標題很廢話,我們大家都知道,語言當然會變,而且不斷在變
如果你對住在郊區的祖父母那比較老的一輩的說 ‘電腦’ ‘論壇’ ‘腦殘’ ‘劈腿’‘宅男’,他可能完全聼沒有你在說什麽
同時,你也很可能聼不懂祖父母口中的‘十二支’ ‘目頭’ ‘牙lan’
可見,新詞彙的增加是很迅速的,同時很多舊詞彙也很迅速地被淘汰
那麽,語音,也就是一個字的發音,會不會變呢?
古人認爲,語言是天神傳授的,是非常神聖的,所以不會變
其實,語音的變化也是相當迅速的
以粵語爲例,由於粵語是一個規範力度比較小的語言,所以語音的變化非常迅速,其變化也是非常容易察覺及研究的
70年代之前的香港,你/李、南/藍、農/龍 這幾組字的發音是區分得清清楚楚的 (前者為n-, 後者為l-)
70年代後,香港年輕人普遍把 [你] [李] 讀同音,在港劇中這種趨勢非常明顯
老一輩的人喜歡把年輕人的發音稱爲‘懶音’, 其實很有道理,因爲語音會變化就是人類的惰性驅使的
人們講話總希望能夠盡量省力氣,省旹間。於是,一些比較難發的音就被取消了(例如 ng-、v-)
發音越來越簡單,使用的音素越來越少,基本上是世界上大部分語言語音史的主旋律
[ 本帖最后由 家國夢 于 28-5-2009 10:58 PM 编辑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09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粵語讀唐詩:正!
我不知道在KL的學生上中文課個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每當課文要教授的是唐詩時,老師總會叫你們用粵語而不是“華語”(以後我會用普通話來稱呼‘華語’)來誦讀
我記得我高中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老師叫我用粵語念完整首 《孔雀東南飛》 (漢體詩,不過實際作於晉代)
當時念得很吃力,不過過程中我發覺粵語的確很押韻,而且還有一些詞彙如‘渠’(他/她)至今還在粵語中使用
後來才了解到,廣州地處偏僻,受到後來元清兩個遊牧民族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很完整保留了唐宋的語音系統
當然,粵語也是經歷了一定的變化,不過相對而言保留了比較完整的中古音體系
以後要教你的孩子唐詩,還是先選擇用粵語來念吧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09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國之爭
http://tv.mofile.com/5GM145V8/
老國音誦讀 《滿江紅》
===========================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老國音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後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爲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國音字典》。
1921年,一個上海學生在國語測驗中由於某些字被考官評為讀音錯誤不滿而上訴。當這件事上報到校長那裏時,校長卻念出了另一個同考生以及考官都不同的發音。
這個事件一直閙到教育部去,引起相當激烈的討論。
同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文科主任張士一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認同國音,主張以北平音為國音標準。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範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平語音爲標準音的決議,最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並開始在全國學校推廣。
========================================================
老國音 同 新國音 的不同點
[youtube]6211wbjbWjs&feature=related[/youtube]
入聲
聼了這段講話之後,一定覺得很熟悉。如果不說是孫中山,很多人可能以爲是某個馬來西亞人講的
其實,在PRC nge-nge推行北京音之前,老國音一直都是各省人交談的通用語
注意孫中山幾個字的發音:
國 guok
說 shuok
法 fak
革 gek
族 zuk
實 shik
發 fak
上面那些字的發音,在北京音系是沒有的,你可以發現這些字都帶一個輔音韻尾(實際上不是-k, 應該是緊喉音 -?),這樣的發音在歷史上以及閩、粵、客、吳、贛語中就叫做入聲
入聲的消失,是從北到南漸進的,從宋末開始,到元代之後入聲就完全在北方消失(除了晉語這個很罕見的特例)
姑且不論入聲消失是不是韃子造成的,但是入聲的消失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同音字增多(例如: 師、失、濕在以前是完全不同音的)
爲了區別這些新出現的同音字,北方話採取了兒化的形式,例如 ‘大勢’‘大事兒’
然而,兒化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爲兒化同時也造成了一批同音字的出現,例如 : ‘冰櫃兒’= “冰棍兒”
到目前爲止,兒化尚在發展,而且沒有規律可循,大部分語言學者都不贊同兒化納入語言規範化之中
可見,兒化作爲一個非常新的區分語音手段是很不成熟也很不明智的
區分所謂‘尖團’
在京劇中,區分‘尖團’是每個演員的必修課。無法區分的人是直接被淘汰的
例如: ‘尖’‘間’ 的正確讀音應該是 /tsien/ /tɕien /
同樣的,下面這些字之間也是對立的(讀音是不同的)
‘就’、‘救’
‘秋’、‘丘’
‘西’、‘希’
在老國音裏面,這一套尖團對立是非常嚴格的
遵循從陸法言、顏之推‘折衷南北,論斷古今’的精神,老國音是比較能同時適應南北的語音特點,而且也能和中古音比較好對應上的
實際上,明代西洋傳教士來華紀錄下來的官話(Quon-Hoa),就和老國音非常相似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