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我是樹

樹言樹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5-2009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于在樹的樓里涉入罵戰,霑汚了樓主的心血,及版主不刪侮辱性語言及灌水貼的決定深感愧疚。此外,也藉此以示範對作品作出根據的批評及評論,回應句子版主短信息里嘲諷的挑畔,

我覺得有必要對作品作出解析,希望藉此能彌補樓主的心血,將春泥轉化為滋養成份,嘗試化腐為朽。

先一起來重新認識散文体:

散文体,基本上是現代最普遍的文体寫法。小學、中學的作文,都是以散文体為指標。因散文的題材幾乎包羅萬象,包括生活小細節、甚至是衝涼、洗澡、上廁都可以作為散文的題材。有人對于散文的題材而爭辯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畢竟散文是幾乎大家都懂的最初最普遍的寫作方式,還有什麼好爭議的?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現代散文: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现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鲁迅等作家推广之后,成为与诗歌、小说、戏曲并列的文学主流。
散文易读、易写的特性,使这种文体被运用得极广。学生的作文,也几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可说是人人懂写。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A3%E6%96%87



散文擁有多樣化的種類,其中包括敍事、記敍、抒情、論理等,不過現代多數以散文,目前報章上刊登的散文無論是敍事還是描景、都多藉以抒發情懷。

對于散文體裁与形式。多數的傳統的散文以分段來寫,投稿的話,有些報章會要求一篇散文規定的字數。然而若看回散文原本的定義,其實散文最初的形式与精神是講求自由、不特意講究形式的。E時代,網絡与部落格的普遍,我想書寫散文的自由精神延伸到部落文、類似斷句文的網絡書寫。然而是否意味著散文体的衍變,還有待考究。然而,對我個人而言,在新時代網絡世紀描,網絡快速的資訊流動及包羅萬象的文字書寫,在熒幕上讀文字密麻的長篇分段散文、作文,難免形成一種閱讀障礙。形成了一句或斷句的書寫,所以我不執着于散文的形式。畢竟形式隻是形體,文字背后的情感及思想精髓,才是重點。


古代散文: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可見古代散文的形式,更是廣泛。毫無拘泥。


舉例:
韩愈散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若有人寫類似韩愈的散文,也許有些人會大作文章大肆批判。那散文是否在講“馬”呢?還是不倫不類呢?
見仁見智。

這也是最初散文形式所強調的自由。然而,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主題都是一致的,這當然,自由並非隨意。可見散文的數字与形式從來就沒有太教條式的規格。試想,如果上文若把文字一句間隔分行,不是更易以閱讀嗎?網絡閱讀的方式畢竟与傳統的閱讀方式有別,与我的考量點在此,然而我還是覺得除了形式外,散文的基本精髓還是要保留。而根據時代的改變,許多論壇如佳禮論壇也許可小品或散文的形式。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上述很明確的指出散文的精髓。而這也明確地指出,散文并沒有太講究及固步自封的體裁、形式及題材規範,若硬要加上種種牽製,我想散文的基本精髓也隨之蕩然無存。书信体、日记体、随笔、偶感、游记、回忆录、序或跋、读后感無不是散文。散文曾在不同年代出现了多样化、多极化的趋势,這也應證了散文為自由体的書寫文體。那麼現代的部落文(多以整個句子為分段)為何不可能是有一天歸納為散文呢?這是見仁見智的。

此外散文最基礎的是盡可以敍述觸及真實的生活,有感而發或思想。而非捏造故事性的虛搆。虛搆恐怕是散文最大的避忌。然而,真實与否,這一點還在爭議當中。通過散文可以讀到一個人的思路与感觸。反映生活各方面,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等。

直抒胸臆,自具风格。……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 品化,散文尤是这样。”
http://cforum4.cari.com.my/viewt ... 8235&extra=page%3D1


抒情散文也未必隻是單純地抒發或發泄、好的散文更以借喻、隱喻、借景抒懷等手法來抒發感想或己見。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散文的鉴赏技法: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htm

散文的写作技巧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 ——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上面這一段,對于喜歡寫散文的大家,絕對是很好的幫助。共勉之。


下一篇對于樹作品的評析,我寫好后,再帖上來。
也盡請謝絕無謂灌水回應或無根據爭辯或挑畔,對于白撞者,在下絕不回復。

[ 本帖最后由 灰色 于 21-5-2009 02:0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5-2009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无邪幽魂 的帖子

樹的這一篇是“小品”,那她發表在這裡一點問題也沒有。
樹你也不要在意,至少我看了覺得你發表在這裡,一點問題也沒有。


(嘆)都說過了,網絡空間是自由,但還是要有基本禮貌的。
至於你要爭取的東西,也不要一直在別人的樓裏放着,去短消息管理層吧。
你雖然沒有污言穢語,但你的説話的語氣和内容,確實讓樓主/網友們感覺不愉快了。

PS:
忘了說,你也可以去這裡投訴。
http://cforum3.cari.com.my/forumdisplay.php?fid=39
疑難都可以開帖,超級版主們一般會審視,好了不要糾結了,分數又不能換什麽東西。

[ 本帖最后由 layzicfish 于 21-5-2009 03:5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0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乘风

偶尔  不安地
我伸出手
探测风力

风  徐徐地
还不足以
灌满我的衣袖

出发的心情  发酵

风 没有来

只要一袖的  劲风
我便  飞行

而  隔山的  你
随着风  变成了点
我  还在
这里

风  
我的衣袖  
有点   软弱


如果我除卻形式,看看以下的句子。絕對符合散文的語句以及思路連貫性,而且主題一致。

《乘风》
偶尔不安地,我伸出手探测风力。
风徐徐地,还不足以灌满我的衣袖,出发的心情发酵。
风没有来,只要一袖的劲风,我便        飞行。

而隔山的你,随着风变成了点。
我还在这里。
风……
我的衣袖,有点  软弱。

——————————————

這段散文,是以風作為  "文眼"。(參考上一帖)
然而明眼人隨意一讀,都知道這并不是描述風,或歌頌風的景色還是描述風。
而是借景言情、托物言志(這裏的物,可是無形体的風)
這跟韩愈《马说》並非說馬,同樣簡單的道理。

主題是出發以及停留的感嘆。(主題与命題并不是同一意思。主題是指文的中心思想。)借風的吹起,來敍述的籍風飛翔的啓航。或許有人會說,不如直接用飛翔來帶過,飛翔這字眼多數會在中學生文章里出現,則會缺乏新意。同樣的意境,借喻与比擬手法呈現則帶來文筆不同的深度。

灌满我的衣袖,就讓人有種輕盈起飛的感覺。“雖然不足以起飛,倒是出發的心情在发酵。出發~飛行~風,都是貫徹的思想綫路。“风没有来,只要一袖的劲风,我便飞行。”這一句我覺得是彷彿要飛行,然而卻沒飛行,相反的,是一種仰望的姿勢。最后以“而隔山的你,随着风变成了点。我还在这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出發与停留之間的眺望。

“灌满我的衣袖,出发的心情发酵。”乃致最后的“我的衣袖,有点  软弱。”這兩句巧妙的相呼對映。留下的伏笔、以及爾后的照应。無法飛行,衣袖漸漸也無風了,醞釀出失落的感觸。這些文句是很淺顯的借喻。衣袖~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是一種關于“離開”的灑脫的詩文,也可作為一種共識的指象。

若看回第一句”偶尔不安地,我伸出手探测风力。“則很貼切地叙述出發与停滯之間蠢蠢欲動的不安,伸出手去“探測”風力,(探測可再修飾。)風力~是一種隱喻,也許是探測出發的决心。


发酵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
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


我覺得发酵沒問題。而且出發的心情发酵還蠻適合比喻急于出發的心情。再加上從意象而言,空氣灌滿后,出發的心情发酵膨脹,當然发酵主要的原因,並非因為風,而是酵母——即是祈望出發的心緒。散文中的聯想,扮演了铺垫、象征的情技(情技~參考上帖),讓讀者(有鑑賞能力的讀者) 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及感受,甚至是一些筆墨難以形容、難以言喻的情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作者借風的托物言志,表述了自身對于出發及停留原地的生活真實的感慨,而非簡單的虛搆描述風的力量。由此可見,這篇文符合了散文講究的“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也符合了“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隻是以易讀的句子,橫列出來,方便網絡閱讀,然而,讀起來卻是連貫且主題及意象貫徹的。

對于爭議還是讀不懂的。而我相信中學老師是有教過借喻、比擬、暗喻等脩辭手法。而這些手法,我相信中學學生在作文(散文)中運用。在散文中運用修辭的手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對作品的理解,則有賴個人的造詣。

背包

你一步一步地
踩在陌生的土地上
看尽了奢华  看尽了苍凉

你说  回家的好
吹来的风
也有熟悉的  味道

我听  默默地  笑

你踩过的土地
留下的脚印
深深的
肩膀上
承载着
你说  是那放不下的
金钱与欲望  的背包

离  家的路程
应该还有  那么一段


《背包》
你一步一步地踩在陌生的土地上,看尽了奢华,看尽了苍凉。
你说回家的好,吹来的风,也有熟悉的味道。

我听,默默地笑.你踩过的土地,留下的脚印,深深的,肩膀上承载着……
你说,是那放不下的金钱与欲望的背包
离家的路程,应该还有那么一段。

————————————————

這一篇我想不必詳解,大家都可以看出文中主題。關于友人離家在外,受盡俗世金迷紙醉的感慨。這一篇寫得直接簡單直敍,很難不明白其中意義。 然而也欠缺了文句的委婉,
但喜歡結尾那一句,有散文簡易的語言美。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共勉之。



備註:
這兩篇文,相比起一些不值一評、淩亂無章、形神渙散、無主題可言、無病呻吟強說愁、虛搆造作、神遊的夢話般、囉嗦無重點的長篇文,簡直是天淵之別。給予意見,不是每次都以缺乏张力、显得较为零乱來做隨意評論。而是有根據的解析及指出。

[ 本帖最后由 灰色 于 22-5-2009 12:1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layzicfish 的帖子

我又不在意分数。我只是觉得自己退步了。难过而已。况且我有点冤的

好啦。我不会乱发贴了。我只要原来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9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灰色 的帖子

灰色 你的评论很有水准哦   我支持  怎么样的审美程度   就会选择怎么样的作品来赏析


灰色。如果你“能”评论一些作者的心路历程,那就无需在意一篇文章是否需要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无邪幽魂 于 24-5-2009 07: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灰细心地分析。。。
只能说,你确实从〈乘风〉中看出我的感受了。
谢谢~

至于,〈背包〉有点取巧,整篇文纯粹是摘录朋友的心声,只有最后那句,是我的感受。
是写得很白


其实,我是有点借这块地来当成我飞的空间啦~
写东西,是我喜欢的,而又能轻易做到的。发表在这里让我有想继续写下去的感觉。
虽然写的东西或许没有营养,欠缺技巧等,我还是希望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有时候,想说的话有了出口,是一件幸福的事。
大家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5-2009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味道

最近很少闻到雨的味道。
以前,偶尔下雨前总能嗅到淡淡青青泥土的味道,尤其是中午至傍晚间的雨,格外明显。仿佛在告诉我,雨将来临。问周围的人,都说我神经质。有点想念那种感觉,就好像雨跟我之间有了小秘密,在我耳边细语,轻轻地与我订下了约会。
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微风中走进了冷气包围的世界,也,把和雨的约会隔绝在那扇玻璃门外。

也,很久没有闻到水烧开前的味道。
一直觉得水在烧开前一两分钟会散发一种铁的味道,宣告着蒸气最活跃的时刻。
可惜,家里改用了电子的热水壶,也安装了净水过滤器。那只老旧的热水褒,失去了原来的位置,默默地变成了一只只能装净水的水壶了。

原来,有些味道消失,是因为我老了;而另一些味道消失,却是因为我们进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09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我是樹 的帖子

我是树的文字进步很多了。只是,语病尽量隐藏起来。

今日倥偬寻觅痕迹的淡影

是昔日不经意挥洒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9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藏在層層的雲霞中
穿過狹小的雲縫窺視著你
只是
那澎湃的思念還是
不經意地
流露

[ 本帖最后由 我是樹 于 24-10-2009 09: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8-2025 05:17 AM , Processed in 0.11222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