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aby_angel

我喜欢的作家:张爱玲和三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4-2009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爱玲的 红房子

我在联合早报看到的。。转载文章。。

 张爱玲笔下,很少有明丽欢快的调子,所以《私语》里面写“那红的蓝的家”,令人印象深刻。八岁孩子眼里,母亲留洋回来,像一束新奇而强烈的光,照进前朝遗老的张家,蓝椅套玫瑰红地毯的新家,一切都是“美的顶巅”,甚至连带喜欢上英格兰,因为这三个字让她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
 
 昙花一现的幸福,她一直记着。半个世纪后,千回百转,临到《小团圆》末了,九莉又在梦里看见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屋外笑吟吟是十年前的爱人。  

 张爱玲遗作一出,纷纷议论,聚焦无外张胡,左手《小团圆》,右手《今生今世》,空气里一片噼啪作响,流星似的耳光。这样的热评——我承认读了很痛快,又痛又快意——但痛快过以后,心里明白《小团圆》并非仅仅如此,正如《红楼梦》不单是一场爱情悲剧。 张爱玲自己在信中说,小说内容与胡兰成“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小团圆》两重脉络交织,家事和情事,而家事在先。说起家事,让人想起《对照记》,想起《私语》。每回重看《私语》,都还像初读的时候,一阵凉意顺着脊柱下去,同样的情节换了《小团圆》,竟是出乎意料的模糊和简略。近尾声,才听张爱玲插入一句解释,“对她从来不说没钱给她出洋,宁可殴打禁闭”——原来是缺钱的恐慌,她自己也深知的人生窘境,隔着时空,让女儿与父亲,兼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依稀和解。   


与《私语》两相对照,就看出《小团圆》不全是史官式的直录。素颜白描,事无巨细,外表是坦承的决心和勇气,底子终究在于无法和解,理智与感情都奈何不得,哪怕想了这么多年。这样的人有两个,都是《小团圆》的主角:除了胡兰成,另一个人是她母亲。  

 与她和胡兰成的关系相比,张爱玲与母亲之间的纠葛更耐人寻味。缠过足还能滑雪的蕊秋,动不动被看作时代的新女性,游走亚欧,其实是占尽两个世界的缺点:自私与猜忌像古老的东方,冷漠与放浪如遥远的西方。张爱玲毫不避讳母亲带给她的伤害,心心念念掂着还钱,照她的逻辑,仿佛债没还清,恨都恨不彻底。然而当岁月补上一枚枚遗漏的拼图,拼出蕊秋在漂泊中日渐衰老的脸,真到还债的那一天,沉甸甸的二两黄金,终是没能递出手。  遇到胡兰成,对张爱玲而言,则是废墟上开出最后一朵花,直到花朵萎谢,她才反应过来,让一个曾经心死过一回的人再心死一回,是何滋味。此后她不会再死,因为再没活过来。剩下的生命,只有两种办法打发:回忆,或等待。回忆总带着点悲哀,而完全是等待,更令她恐怖,所以宁可选择回忆,于是有了《小团圆》,还有迟早也会出土的《易经》。

像《红楼梦》和《追忆逝水年华》,《小团圆》的书写也成就一则隐喻,但张爱玲终是舍不得埋没结尾点睛的明喻:远处是蓝天红房子,近处是温煦的夫君、孩子的父亲,两个家的叠影,两重意义上的团圆。小时候的她想做那红房子里的淑女,长大后想做红房子的女主人,都无法遂愿;此后的人生,漫漫长旅,其实进退维谷,僵在原地,低吟浅唱,尽皆无家的荒凉。偶然浮梦一闪,让她醒来快乐了很久——纸页之外,张迷掩卷,想必都难过了很久。

[ 本帖最后由 leihaiyun 于 17-4-2009 12:1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4-2009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张爱玲 太沉重

联合早报看到的。。
转载文章。。

  自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为电影并一再得奖后,原作者的芳名也随即一夜绽放,广为人知。原有的小说读者“张迷”,再加上后来的电影观众、“粉丝”从台海两岸三地甚至远至大西洋彼岸,从学者、专家到小资男女无所不有,一时三刻间“张爱玲现象”及“后现象”一而再起,私下谈“张”,设坛开讲也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50年前“始作俑者”夏志清将张爱玲推上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座时,恐怕估计不到竟会延烧至今这样的红火。张爱玲就宛如一座不知何物的图腾柱子,众“粉丝”向着柱子打从方方面面切入。她的小说的独特性以及相关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她所塑造的人物典型与人物个性,她的表述技巧与语言应用,她的每篇作品的“寓意”,以及她对后来的港、台作家的影响等等,每个人在分头切入之后,俨然自成“一家言”。既然是大伙儿拥有的图腾,各家言说自然也就不会对“共主”产生什么歧见或异议。   有趣的是,尽管已经不是蒙昧、禁锢的“古早”时代,还是有人——尤其华人——摆脱不了图腾的无形牵制,甚至反而“乐在其中”。   
也许图腾自古以来就有市场,也许市场向来就需要图腾,“中介者”只不过应运而生或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所以正如图腾之于先民,只要任何人物或事件一旦成了“现象”,不断隐约闪现,便有信众不约而同趋前膜拜。  

 据说,小说《小团圆》写成后,迟迟不发表,张爱玲后来又要原稿保存者将之销毁,究竟所为何来,外人不得而知。一种揣测是:她或许认为,作为一名现场参与者兼目击者,自己的能耐大致也跟《海上繁华梦》、《海上花列传》之类的先辈作者一样,将出现于“十里洋场”的“传奇”以及灯红酒绿下的男男女女,包括她观察所得的形形色色人物姿态与心态,逐个刻画出来。只是沪上“绣像小说作家”特有的表述方式,加上吴侬软语式的笔意,绘成的场景纵使确实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也是里里外外依旧不脱前人巢臼,依旧不难找到先辈的遗痕。如果与所有的相似作品摆在一块儿,属于自己的那一些又何足道哉?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台湾旅美作家于梨华来到岛国时,在一次与几位写作人闲谈时谈到在美国与张爱玲第一次见面的印象:“穿着一袭绿色旗袍的她,身体瘦瘦薄薄,就像一片叶子那样从公车上飘了下来”。如果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或者其他什么镜片来审视,来解读道道叶脉,那还成其叶子么?

[ 本帖最后由 leihaiyun 于 17-4-2009 12: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9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伤害是一直存在心里的痕迹
那将是永远的痛

还没有看到九莉遇见他的那一幕
但却看见她对于母亲任性与倔强的包容
一点一滴的被滥用割据
虽然她心里乐意看见母亲一次又一次的重回到故地
却感受不到母亲陪伴在恻的记忆
所以这样的成长经历可以算是空怯吗?

这本书
还是看的很慢很慢
时常被别的书本分割了注意力
不知为何
阅读的速度竟然慢了很多很多
看的心里面有种深沉的灰蒙蒙感触
拔除不了
也无法驱逐出境
种下了心里
就变成了心里的缺口
永远也无法弥补的缺憾

常常在看了书之后难以挥别内容和景物
我是入书太深了?
还是内心的神太虚弱太不能自己?
总归着一句
如果不跟随书里的情节起伏
又何有思考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7-2009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收音机里听到<梦田>
忽然记起
它也是三毛喜欢的歌曲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7-2009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z 好像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所有书籍都收藏了,呵呵..

之前有冲动各别买一套(大概10-12本)她们的书籍,过后忘记什么原因放弃了。
有什么好书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08:51 PM , Processed in 0.13762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