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81|回复: 14

英法百年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2009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场战争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即一场战争中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各有两种性质,这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战争性质从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其结果可谓完全违背了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
    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议。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饺。她全身甲冑,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之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当时虽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作战中去。这些对英法军队乃至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徒,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500年后被梵帝冈封圣。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2年后的19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在圣女贞德崭露头角前的法国,是法国历史上最阴暗的一段时期,长期的战争让法国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难。法国北边的一大片领土被英格兰军队所占据,而且这些地区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国”的名义永久成为英格兰领土了。当时的法国国王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约在贞德出生的那年发疯了,导致他完全无法处理政事。国王的两个亲戚,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与奥尔良公爵路易,经常为了摄政的权力与王室成员的监护权而争吵不休。而当伊莎贝拉王后(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绯闻传出后两派的斗争急剧升高,各自开始绑架王室的成员,斗争在1407年达到最高潮,无畏的约翰策划刺杀了路易公爵。这两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称为勃艮第派(约翰)与阿马尼亚克派(路易)。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借着这场政争的混乱入侵法国,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获得戏剧性的胜利,并接着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未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他4个年长的哥哥都去世后,于14岁时承担起了王储的头衔。他第一项重大的行动是于1419年和无畏的约翰缔结和平协议,但这次谈判却变成一场大灾难,查理事先保证会保护约翰的安全,但在谈判中约翰却被阿马尼亚克派刺杀了。继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与英格兰结盟,大片的法国领土都被英格兰和勃艮第人占领了。
1420年,伊莎贝拉王后签下了特鲁瓦条约,条约中承认了由英格兰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继承人来继承法国王室,这等于剥夺了王储查理的继承权。条约还引起了关于王储其实是王后与奥尔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国王查理所亲生的揣测。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于1422年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婴儿─—亨利六世,在名义上成为了英法两国共同的国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贝德福公爵(Bedford)摄政。
到了1429年,几乎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的控制下。英格兰占领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则占有兰斯。兰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国国王进行加冕典礼和祝圣仪式的传统地点,尤其是这时主张拥有王位的法国王室成员都还没有进行过加冕。英格兰这时展开了对奥尔良的攻势,奥尔良处在卢瓦尔河上,它成为了最后一个能阻挡英军长驱直入剩余法国领土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了空前危机,依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但当时却没有多少人对奥尔良的未来感到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父亲为雅克·达克(Jacques d'Arc),母亲为伊莎贝拉·达克(Isabelle Romée)。她的双亲拥有大约50英亩的土地,并经营一座农场,同时她的父亲也担任了村庄里不太重要的官员职务,负责收集税金并领导看守村庄的工作。这个村庄属于法国东北部仍然忠诚于法国王室的一小块孤立地区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领土所包围了。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
贞德后来证实了她在1424年遇见第一次神迹。她据称遇见了大天使圣弥额尔、圣凯瑟琳和圣玛桂莱德,告诉她要赶走英格兰人,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在她16岁时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Durand Lassois)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她在那里向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说明来意,希望能带她前往王储的所在地─—希农。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这并没有让贞德就此打退堂鼓。
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来,随同的还有两个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并说出了一些神奇的战情预报,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也就是鲱鱼战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后,博垂科特终于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她伪装成男性,穿越了广阔的敌方勃艮第领土,最后到达王储查理在希农的城堡。在会面中她给了查理极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普瓦捷对贞德进行背景的调查和神学上的检验以证实她的道德。在这个时候,查理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筹措了资金以发起一场解救奥尔良的远征。贞德请求参与这次远征,并穿上了骑士的装备,由于她没有自己的资金,她的盔甲、马匹、剑、旗帜与随从花费都是他人捐赠的。历史学家Stephen W. Richey对于贞德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贞德的军队在1429年4月29日到达战场,但当时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无视于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贞德主张直接攻击英军,她投入了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明显的旗帜。对于贞德在战场上的实际领导能力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之一,目击者声称她常常在战场上做出相当明智的决策,但士兵和将领们往往将她所获得的胜利视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如Edouard Perroy则推断贞德在战场上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在士气上的。这些分析往往是根据后来贞德在审判上的证词,贞德声称她更注重她的军旗、而不是她的剑。最近学者在审判证词的解读上则较常指出,跟随她的军官们将她视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张:“她持续领导著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都同意,法军在她的领导下都能创造相当非凡的胜利
贞德非常轻视法军将领们一向谨慎行动的战略,在战场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势来进攻那些英军堡垒。在攻陷了几个堡垒后,英军开始放弃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奥尔良联外桥梁的石制堡垒—─土列尔堡垒(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军开始进攻土列尔,贞德在交战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们抬离前线,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来,负伤重返战场以领导最终的攻势。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格兰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与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
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雅尔若,6月15日攻下卢瓦尔河畔默恩,接着在6月17日攻下博让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格兰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这场帕提战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库尔战役的逆转: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长弓兵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的英军,并俘虏了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格兰可耻战败的替罪羔羊。法军在战役中只承受了极小的伤亡。
法军于6月29日开始从卢瓦尔河畔默恩进攻兰斯,并于7月3日在与勃艮第城市欧塞尔的谈判中使奥塞尔保持中立,法军于是得以通过,其他途中路经的城镇也都毫无抵抗的重归法国一方。而之前签定了特鲁瓦条约的特鲁瓦,也在四天的围城后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军队到达特鲁瓦后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传说此时贞德结识了一位名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长期以来在特鲁瓦宣扬世界末日将近的警告,而使当地的农民改种植豆类—能够早熟的作物,军队到达时豆实刚好成熟,于是便解决了粮食问题。这个传说被历史学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张贞德扮演的其实是神圣化的角色、而不是实际的一些能力。
兰斯在7月16日打开了大门,加冕典礼迅速于隔天早晨举行,查理王储正式加冕为查理七世。虽然贞德和阿朗松极力主张进攻巴黎,但查理较倾向于与勃艮第进行谈判以达成休战。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谈判来作为缓兵计的策略手段,在谈判的同时暗中增援巴黎的防御。法军继续往巴黎前进,途中获得更多城镇和平的投降。由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率领的英军与法军在8月15日相遇,双方打成平手。法军接着在9月8日进攻巴黎,尽管贞德在战斗中被石弩击伤腿部,她仍然继续指挥军队直到当天的战斗结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军撤退。许多历史学家将这次撤退归咎于法国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8: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贞德在卢瓦尔-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过了没有战斗发生的11月和12月,接着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并在5月13日前往贡比涅以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攻势。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贞德被俘虏了。当她下令军队撤退回贡比涅城时,她处在军队的最后方以确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但就在这时贡比涅城因为害怕英军跟着闯入,没等到所有部队撤回便将城门关下,贞德与剩余的后卫部队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虏。
当时有关俘虏的惯例是,只要俘虏的家人能付出赎金便能将他赎回,但这次勃艮第人不想这样做。许多历史学家指责查理七世没有努力进行援救。她试图逃跑了好几次,有一次甚至从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来,摔在干燥了的护城河的柔软泥地上而没有受重伤。在一番谈判后,菲利普公爵将贞德交给英格兰。在法国北部博韦的一名主教皮埃尔·科雄(Pierre Cauchon),在这些谈判和稍后的审判中担任关键的角色,他是英格兰的强硬支持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确保贞德会遭受惩罚。
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贝德福公爵宣称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则破坏了这一切。审判的程序于1431年1月9日在鲁昂展开,由英格兰占领政府主导,审判的程序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杂乱无章。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担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审判权只是法律上的假设(legal fiction),他是因为亲英格兰的立场而获得了这个职位。
英格兰政府资助整场审判的花费。神职的公证人员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对贞德不利的证词,却没有提出半点反面的证据。也因此整场审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础,无论如何贞德都将被定罪。
审判的纪录证明了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复,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
几个法庭的人员后来证实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纪录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对贞德不利)。许多神职人员都是被强迫参加的,包括审问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来自英格兰人的死亡威胁。依据审讯的规定,贞德应该被监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会监狱,但英格兰人却将贞德监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监狱中。科雄主教也拒绝了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为这很显然会让他的审判停止。
最后法庭总结了贞德的12项罪行指控,但这些指控都和在审判中的纪录相互矛盾。在各种方式逼迫之下,不识字的贞德没有意识到死刑的逼近,签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abjuration, 等于直接认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纪录上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当贞德签下弃绝书时,弃绝书上也声明同意穿着女性的服装(自从离开家乡以来,贞德始终穿着男装)。几天后,依据目击者的说法,贞德在监狱中被一名英格兰贵族试图强奸未遂。她重新开始穿着男装,要不是为了防止骚扰,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证所言的,因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没有衣服可以蔽体了。

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的祈祷著,并向旁边的神父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格兰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格兰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负责点火的刽子手Geoffroy Therage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在战争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审判。在贞德年迈的母亲伊莎贝拉·达克和法国异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请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权了这次重新审判。审判开始于牧师Guillaume Bouille对案件重新的审讯,并在1452年由Brehal主导下进行了调查,正式的裁决则在1455年11月进行。遍及欧洲各地的许多神职人员参加了审判,审判的过程也遵照标准的法庭规定进行。神学家组成的小组也分析了115名目击者的证词。最后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结论,描述贞德为一个烈女,并指出当初主导审判的皮埃尔·科雄是为了自身的现世利益而错误的将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贞德的清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开英法百年战争宏大序幕的爱德华三世

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爱德华三世是被谋杀的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其母法兰西的伊莎贝拉与情夫第一代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后成为英格蘭的实际统治者。马奇伯爵获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并在英格蘭飞扬跋扈。
1327年2月父王已遭废黜后,爱德华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雷诺兹(此人是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之一)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实权被摄政的太后和其情夫马奇伯爵掌握。然而,爱德华三世很快聚集起实力惩罚杀死他父亲的人。1330年,爱德华三世亲政,立刻下令处死罗杰·莫蒂默并没收其财产。
 爱德华二世死亡之后,伊莎贝拉便掌握了英国大权。但她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对丈夫的残忍对待将在某一天遭到报应。而这种报应,正是来自她的儿子爱德华三世。
  伊莎贝拉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对丈夫的残忍对待将在某一天遭到报应。而这种报应,正是来自她的儿子爱德华三世。
  在早年,由于得不到父爱,又经常跟随母亲四处奔波,所以爱德华三世对伊莎贝拉几乎是言听计从。在从法国打回英国时,他也是义无返顾地支持母亲反对父王。但是在自己登上国王的宝座后,看到父亲的惨死,再看到母后及其情人莫蒂默大权独揽,爱德华三世的态度迅速变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爱德华二世一生窝囊懦弱,但他的儿子却与其截然不同。这位年轻的国王倒有点像他的祖父爱德华一世,可谓精明干练。
就在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这时,爱德华三世便提出,自己作为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法国人本来就对英国充满戒心,自然不会接受这一建议。经过一番商议,法国人最终选举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任,从而开创了瓦卢瓦王朝。这一事件,也就为双方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又过了几年,英法两国又围绕着领土纠纷展开了纷争。原来早在1259年,双方曾缔结《巴黎条约》,规定英王可作为法王的封臣领有阿奎丹。但在此后,英国人认为阿奎丹是从先祖继承的财产,而法王则希望从加强集权的角度,将这块封地收归法兰西。到伊莎贝拉远嫁英国时,法王又被迫将诺曼底和安茹作为陪嫁,使英王的地盘进一步扩大。当爱德华亲政后,仍以其母亲健在为由将这些领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328年一天深夜,爱德华三世率领亲信向母后及其情人发动了突然袭击。经过一番激战,他逮捕了莫蒂默,将母亲也关押起来。虽然伊萨贝拉曾绝望地向儿子求情以保住自己情人的性命,但莫蒂默还是被以判国罪处斩了。至于伊莎贝拉,则被关押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郁郁寡欢地死去。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爱德华三世毕竟还是深爱自己的母亲,也经常定期去看望她,使其尚能以英国王后的高贵身份安享晚年。

1336年,为报复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侵犯在佛兰德的英国商人,爱德华三世曾下令禁止向法国出口羊毛。由于对腓力六世继承法国王位不满(爱德华是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代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爱德华三世对法国怀有越来越大的敌意。1337年,爱德华三世正式自称为法国国王,而且此后直到1801年,每个英国国王也都自称是法国国王。他旋即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拼凑一支反法力量。
法王腓力六世决心对这些地区实行完全的司法权。为此,他写信给爱德华三世,希望他主动交还诺曼底、安茹以及阿奎丹,爱德华的怒气爆发了!强硬的爱德华三世却自己诺曼底公爵继承人的身份和自己母亲的陪嫁为理由,断然拒绝了法王的请求,并在回信中向法国宣战。于是,一场将持续上百年的战争就此打响了。而后来的历史证明,英法百年战争,不仅对交战两国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即使对整个西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爱德华三世在外交上的强硬态势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339年、1340年他从法国北部发动了两次失败的进攻尝试;1340年6月,英国舰队在斯鲁伊斯海战中大获全胜。但军费开支过于巨大使爱德华三世无力持续作战。1344年他甚至宣布破产,导致佛罗伦萨的两家大银行倒闭。
1346年,爱德华三世携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卷土重来,在克雷西战役中大败法军。这次战斗是杰出的将领黑太子爱德华初次亮相,也是在此战中,欧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到1347年,爱德华三世已攻占法国重镇加来,并准备进军巴黎加冕。1348年,他拒绝了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邀请。
1348年,爱德华三世统治之下的英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之一——黑死病。他颁布了一些法令来强迫人们继续劳动。1353年,英格兰国会通过法案,禁止民众向教会法庭上诉及向教皇交纳什一税。大约在1348年,爱德华三世创立了嘉德骑士团。
爱德华三世在位时的另一个主要的敌对目标是苏格兰。早在1333年,愛德華三世击退过入侵英格兰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1356年他又曾进入苏格兰南部。
1356年英军在普瓦捷战役中再度取得大胜,并俘获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爱德华三世即与法国贵族(他们各怀鬼胎)签订加来条约,控制了法国北方的大片领土,但承诺放弃法国王位。
1359年爱德华三世再次入侵法国,围攻兰斯,而后更推进到巴黎;在那里,他与法国摄政王太子查理(后为国王查理五世)签署了布勒丁尼和约。1360年,他在法国封黑太子爱德华为阿基坦公爵。
1364年查理五世正式即位后,拒绝承认加来条约,爱德华就又开始使用法国国王的称号。但查理五世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他采取了不少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同时,在法国出现了迪·盖克兰这样的优秀将领。总之,爱德华三世的战争计划从此就开始失利。他的扩张活动到此为止了。

爱德华三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在晚年却变得昏庸,并受到情妇佩雷斯夫人的控制。也是在这时,被认为是异端的罗拉德派宗教改革运动盛行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腓力六世

腓力六世(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8月2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的第一位国王(1328年—1350年在位)。

腓力六世为瓦卢瓦的查理之子,1325年承袭父亲的安茹伯爵爵位。在法国卡佩王朝的最后一名男性成员查理四世去世后,两个主要的竞争者要求继承王位:安茹伯爵腓力,他是法王腓力三世的孙子,查理四世的堂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由于在严格遵守薩利克繼承法的法国,女性及其后代无权继承一切封号,安茹伯爵腓力最后获得了王位。但是,爱德华三世一直为此耿耿于怀;他与腓力六世的个人矛盾及两人对领土贪得无厌的追求,成为日后百年战争的导火索。

从腓力六世开始,法国进入了由瓦卢瓦王朝统治的时代。

腓力六世总的来说不是一位成功的国王。他与卡佩王朝的各代成员一样,试图收回英国王室在法国拥有的一切封建领地;但他的冒进政策却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328年,腓力六世果断出兵支援亲法的佛兰德伯爵讷韦尔的路易镇压佛兰德的市民起义。实际他是担心佛兰德出现强大的脱离法国的政治力量,以保证法国王室对这块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一直试图染指佛兰德。

腓力六世与英国人的争斗很快就成为他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在佛兰德等地采取打击英国商人的政策,并进而十分危险地没收英格兰王室在法国的所有封地;这些冒险的举措引发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强烈敌意。1337年,爱德华三世进攻法国,百年战争爆发了。在几次主要战役中,腓力六世都表现出指挥和用人的无能。如,1346年腓力六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克雷西战役中惨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係,佔有了大量的法國領地,這在同樣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看來,簡直就是恥辱,一直尋求機會收復這些領地。14世紀初,英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不通過武力無法解決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藉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準備的腓力六世宣佈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國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築慶功的大道。”

    可是,當真正交手時,法國人很快就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弓箭成了英軍的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離內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佔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

    1346年,夢想佔據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底登陸,並於7月佔領了法國的卡昂,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這場大廝殺一直持續到夜色降臨,最後,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佔了法國的港口重鎮加萊。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準備對法國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後的250萬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給英國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恐懼,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在短短一年之內,英國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6天。由於各地教堂的主教頻繁死亡,英國人看重的感恩儀式也被迫停止。後來,隨著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現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後還是半成品的情況;有的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英國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鬥,只好于1360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2-2009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太子爱德华

爱德华(黑王子)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年6月15日—1376年6月8日)英格兰统帅。爱德华三世长子,母亲为埃诺的菲利帕。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爱德华三世加封他为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1337年)、威尔士亲王(1343年),均为王储专用称号。此外,他于1348年被爱德华三世授予为第一代的嘉德骑士团成员。

爱德华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英军最着名的指挥官。“黑王子」的绰号,大概是由于他穿戴黑色盔甲(最早见于16世纪文献中;爱德华生前从未被这么称唿过)。1346年,爱德华指挥了英军获胜的克雷西战役。1355年他的军队洗劫了阿基坦。1356年,爱德华指挥了他最出名的战役:普瓦捷战役,他与父王配合大胜法军,俘虏了法王约翰二世。同年,他被封为阿基坦公爵。他亦积极干预西班牙事务,支持(残忍的)佩德罗一世争夺卡斯蒂利亚王位。

1362年—1372年,爱德华是阿基坦的统治者。然而,他的军队在阿基坦横行不法,令他的声名受损。1371年1月爱德华返回英格兰,并于1372年末正式放弃公爵称号。此后他过着打猎、比武的骑士生活。1376年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于坎特伯雷。

爱德华的妻子是他的表姐肯特的琼安,他们的次子理查二世继承了爱德华三世的王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9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太子爱德华(1330-1376),英王爱德华三世长子,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著名军事指挥。因其甲胄颜色为黑色,故名。
  1330年,爱德华三世推翻其母伊莎贝拉与情夫摩德莫的统治,掌握了实权。
  1336年,爱德华三世以要求继承法国王位的名义入侵法国,16岁的黑太子随父并肩作战。其间发生著名的克雷西(Crecy)之战,法国骑兵组织了15次冲锋,均被黑太子指挥的长弓手击退,英军大胜。在战后清理战场的过程中,爱德华三世父子发现了法国盟军波西米亚老国王的尸体,此人是个盲人,但是作战异常勇敢。太子被他的精神感动,摘下他头盔上的羽毛装在自己头盔上,同时,将他的箴言“我服命”(I serve)作为自己的口号。太子此举又进而感动了爱德华三世,他认为这是他儿子壮丽人生的开端。
  1356年9月,黑太子率1800英军扫荡法国,从波尔多出发(Bordeaux),越过加龙河(Garonne)到达法国中部,深入劳瑞谷地(Lorre Vally)。在他返回格斯肯尼(Gascony)的过程中,遭遇法王“好人约翰”率领的8000法军拦截,双方在普瓦捷(Poitiers)展开大战。尽管法军在人数上占据明显优势,仍然没能摆脱克雷西之战的命运,再一次遭到英国长弓手的痛击。结果法军大败,法王约翰被俘并被押至伦敦。
  1360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和法王约翰签订布莱提格尼条约(Bretigny),在得到法国大片土地后,放弃索要法国王位。同年根据布莱提格尼条约,黑太子受封法国阿基坦(Aquitaine)公爵。英法之间战争告一段落。
  黑太子同时热衷于西班牙事务,支持残忍的佩德罗(Pedro the Cruel)为卡斯提利亚国王。此举不仅失败,而且损失巨大。
  1369年,太子希望能通过在阿基坦征收新税来弥补西班牙失利的损失,遭到领地民众的严重抗议。阿基坦人厌恶黑太子的残忍好战,感情上与新任法王查理五世接近,于是向查理五世提出诉求。由于受到布莱提格尼条约的限制,查理五世仅要求黑太子在法国议会上解释他的行为。但是黑太子给予的答复是,他将率领6万英军参与法国议会辩论。于是英法战争又起。
  此次战争沦为对法国平民的抢劫与屠杀,爱德华三世父子向来所称的“为了骑士精神的荣耀”彻底宣告是个谎言。而在这次战争中,黑太子由于在西班牙感染疾病,不能骑马,只能被抬着辗转于法国的一座座城市。
  1370年,黑太子指挥英军在法国利穆赞省(Limousin)首府利摩日(Limoges)展开大屠杀,他令城里所有男女和孩童都站在他的面前,观看他们被英军杀戮。
  在一系列倒行逆施之后,黑太子疾病加剧返回英国,法国的事务由其弟兰开夏公爵约翰冈特接手。他没能扭转英国在法国的颓势,法国上下在查理五世的带领下展开大规模收复失地的斗争,而英军在转战过程中损失一半兵力却毫无进展。
  随着国外的失败,英国国内也爆发危机,一方面因为黑死病,一方面因为长期战争导致的农民、平民负担加重。1370年,英国议会分裂为两派,一派奉黑太子为代表,成员主要是平民,他们中很多人曾是出色的长弓手;一派以约翰冈特为代表,成员主要是各地贵族。国王爱德华三世已经尽显老迈之态,失去对政局的控制。黑太子由于疾病而无法参与政治斗争,他过着一种比武和狩猎的骑士平凡生活。这些使得约翰冈特成为政局的实际控制者。
  约翰冈特的统治不能顺利展开,因为其兄的影响力太大。1376年,平民在议会发起反对约翰冈特的斗争,约翰冈特党人被判有罪。但是,在判决即将宣布前一刻,“平民的伟大捍卫者”黑太子去世。
  1379年,老迈的爱德华三世去世。王位由黑太子的长子波尔多的理查继承,称理查二世,时年十岁。
  1380年,法王查理五世去世,查理六世上台。由于英法国王都处于弱龄,两国休战。
  理查二世继承其父残忍、严苛的性格,同时与其父一样爱好奢华和排场。他在位期间没能处理好与议会的关系,特别是与约翰冈特的关系(他流放约翰冈特之子亨利波林布鲁克,后者处处与他作对)。理查残忍的统治遭到举国痛恨。
  1399年,亨利波林布鲁克迫使理查在伦敦塔退位,亨利随即即位,称亨利四世,因此创立兰开夏王朝。退位的理查被囚禁在兰开夏郡,不久被亨利派人暗杀。这场于14世纪中后期开始的黑太子与约翰刚脱的斗争,到了15世纪终于以约翰冈特之子亨利四世的继位而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理五世

(英明的)查理五世(Charles V le Sage,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364年-1381年在位)。他逆转了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局,使法国得以复兴。

查理五世是约翰二世(好人)之子。1356年英国人在普瓦捷战役中俘虏了他的父亲约翰二世,查理五世遂成为国家的摄政者。事实证明他比父亲称职得多。

为筹集使约翰二世获释而必须支付的赎金,查理重新召开已中止了多年的三级会议;但在其索款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又将三级会议解散。1357年3月在各方强烈要求下,查理再次召开三级会议,并颁布“三月大敕令”,扩大会议的权力。但这个敕令最终并未实施。1358年,查理在商人艾蒂安·马赛领导的市民起义中被赶出巴黎。

查理五世任摄政时的另一次巨大起义浪潮是扎克雷运动。他依靠其父约翰二世的宿敌、纳瓦拉国王恶人查理的力量将这次暴动镇压下去。

136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逼近巴黎附近,查理明智地与英国人签订了《布雷蒂尼和约》。和约对法国不利,但它却使查理五世有时间来进行改革。他主要依靠小贵族和市民作为同盟,强化税收制度,加强王权,并使用一部分雇佣军来代替作战不力的民军。在充分加强了法国的国家机器之后,查理五世于1369年向英格兰开战。他的战争进行得很顺利:1372年收复普瓦图和布列塔尼,1373年又击溃南下波尔多的英军。到1374年,英国人手中只剩下五个港口:加来、布雷斯特、瑟堡、波尔多和巴巴约讷。查理五世于这年与英格兰缔结3年停战和约,将大部分收复的失地划归王室直辖。但在1377年,他又向英国人发动进攻。

不宜过高估计查理五世的改革,它主要是通过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和使人民生活恶化实现的。在查理五世死后,各种矛盾便一齐爆发出来,以致亨利五世在1420年又攻占了大半个法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贝特朗·杜·盖克兰

贝特朗·杜·盖克兰(Bertrand du Guesclin) (c. 1320年 – 1380年7月13日), 被称为布列塔尼之鹰(the Eagle of Brittany)。法國民族英雄,百年戰爭初期傑出的軍事領袖,从1370年到他去世一直任法国骑士统帅(Constable of France)。他的费边战略(Fabian strategy)拖垮英军,同时在法國沒有足夠力量打敗英國之前避免重大战役,让法国人重新夺回他们在战争初期失去的多数领地。

贝特朗·杜·盖克兰出生于布列塔尼(Bretagne)近迪南的布龙(Broons),他的家族是布龙的诸侯──黑暗布莱顿贵族(minor Breton nobility)。他最初跟随布列塔尼公爵布卢瓦的查理(Charles of Blois)在布列塔尼继承战争中(1341年至1364年),布卢瓦的查理由法國國王支持,他的对手是英格蘭國王支持下的孟福爾的約翰(John of Montfort),盖克兰在1354年被封为骑士,在阿尔诺·奥德雷海姆元帅手下,1356年至1357年盖克兰采用游击战术,击退格罗斯蒙的亨利一个英军对雷恩(Rennes)的围困,虽然围困在支付10万克朗后已经结束,普瓦捷战役后杜盖克兰受到查理皇太子的注意。

1364年查理即位后,纳瓦尔的查理二世希望兼并勃艮第公国,而查理五世希望给他的弟弟腓力。5月16日在科歇雷爾(Cocherel)杜·盖克兰遇到让三世·德盖义·布赫(Jean de Grailly, Captal de Buch)指挥的纳瓦尔軍隊,取得胜利,迫使那瓦爾国王查理二世签定和平条约,勃艮第归于腓力。

1364年9月29日,在欧赖战役(Auray)中,杜·盖克兰和布卢瓦的查理(Charles of Blois)受到严重慘敗,布卢瓦的查理战死,杜·盖克兰被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五世和英格兰约翰·钱多斯(John Chandos)爵士的军队俘虏,後查理五世以4萬金法郎赎回。

1366年查理五世派杜·盖克兰去处理那些騷擾法北各地的失業軍人──他們自稱「Free Companies」,杜·盖克兰将他们招安后派到卡斯蒂利亚(Castile)协助卡斯蒂利亚的亨利爭夺王位,在纳胡拉战役(Battle of Nájera)杜·盖克兰再次被黑太子爱德华俘虏,查理五世再次赎回,因为认为他是宝贵的。1369年特拉斯塔马拉(Trastamara)的亨利赢得蒙蒂尔战役(battle of Montiel),登上了卡斯蒂利亚的王位。

1369年与英格兰的战争重新开始,从1370年至1374年杜·盖克兰重获普瓦图(Poitou)和圣东日(Saintonge),追趕英军进入布列塔尼。1378年他不赞成查理五世没收布列塔尼,他建议设立公国,但国王并無興趣。

1380年在朗格多克,在一次军事远征他死于痢疾,被安葬在法国国王的圣但尼大教堂(Basilique de Saint-Denis),他的心是存放在迪南的(Saint-Sauveur)教堂。

由于杜盖克兰的效忠法国,20世纪布列塔尼民族主义者认为他是一个"布列塔尼叛逆者trait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亲纳粹的布莱顿社会-国家工人运动(Breton Social-National Workers' Movement)炸毁了他在雷恩的一座雕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1387-1422),英国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亨利五世1413年继位,镇压了罗拉德派起义。1415年乘法国内乱,入侵法国,开始了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同年在阿尔库金战役中,亨利五世率5千弓箭手和1千重步兵大败法国以骑士为主的3万大军,俘虏了法军统帅奥尔良公爵,法军死6千多人。此战后,亨利五世占领了巴黎和法国北部。阿尔库金战役,亨利五世以弱小的兵力战胜数倍的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其指挥才能和胆识过人。但这同样是英军在素质和战术上优势的体现。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让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後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金库尔战役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下旬,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接着,亨利五世亲率一支由重骑兵和大弓手组成的为数约5000人的部队由陆路向加莱进军,引诱法军进行决战。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让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一名骑士跳了出来,用利剑 把约翰当场刺死。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

阿金库尔战役(又译:阿让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英军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1:3的人数劣势击溃法军,并且随后在1419年收服了整个诺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库战役(BattleofAgincourt):英王亨利五世(HenryV)以6,000人对法军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VI)未在场指挥。

英军一个月前刚刚经过哈福娄围攻战,伤亡达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手和900骑兵撤退。法军起先避免与英军接触,但当英军吃光了随军带的1星期的干粮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来充饥时,法国人大概认为时机有利,无数大大小小的法国贵族都带着一支队伍加入法军想捡个便宜。这使法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挥。法军在阿金库尔堵住了英军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绝,只有靠一战来冲出一条路了。地形是一条向北的通路穿过两侧的树林。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分为前,中,后三层,每层四排。战前亨利命令每个长弓手都准备一段两头削尖的木桩。法军面向南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仍是重装步兵,约3,000-5,000。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还有几门大炮。为了抢功,许多法国贵族都挤到第一线来实际上却打乱了队形,使第一线异常混乱臃肿,还把原本应配合进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挤到两边和后面,反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与射击角度。第三线是近万骑兵,但因为爵爷们都挤到前面去了,基本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双方前沿相距约900米。两军从早上7:00起对峙了4个小时,因为法国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了粮食,或者让英国人先冲锋,法国人可以利用英国人进攻的队形混乱来拣便宜;或者就让英国人站着饿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军向前推进,两翼仍然紧靠着树林,英军整齐地缓缓推进到距法军250米(长弓有效射程)的距离上停下,每个长弓手都将准备好的两头削尖的木桩插入脚下的泥沼地中,让另一尖端斜向着法军方向。随着亨利一声令下,英国长弓手发出了第一次齐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盖而法国人遭到了一阵箭雨的袭击。如梦初醒般,法军第一线开始向英军冲击。法军两翼的重骑兵本应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但因为两侧的树林不得不正面冲击英军两翼的长弓阵地。法军重骑兵的冲击速度大约是不到400米/分钟,因此需要大约40秒冲到英军阵前,足够长弓手们发出4到5轮穿甲箭。法军骑兵遭到了很大损失,少数冲到英军阵前也无力突破拒马,不得不在退却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击。失去了主人的受伤或受惊的战马在战场上乱跑,冲乱了随后冲上来的法军一线步兵。由于英军所处两侧树林间空地较窄,法军从开阔处冲来,两翼不自觉地向中央挤压,因此当法军冲到英军面前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来施展手中的长枪,相反严阵以待的英国重步兵却可以把手中的重剑刺入法国人盔甲的连接处从而给予法军很大杀伤。脚下的泥沼也迟滞了重装步兵的冲击,增添了法军的混乱。因此尽管法军第一波冲击使英军少许后退,但英军很快重新拉直了队伍与法军搏斗。看起来混乱得法军更像是集体冲向一场大屠杀,无数法国贵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军一二线间的弓弩手和火炮由于两军交错而无法射击,很多人实际上整场战役一箭未发。英军脚下的法军尸体堆积如山,很多第二三线的法军见此情景都被吓得逃出了战场,以至当法军第三线骑兵开始冲锋时仅剩下了600人。仅仅半小时英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寻常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战役,英军处死了所有的法军俘虏。此战法军损失过万,仅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战死了5,000多。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100余长弓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2025 05:02 AM , Processed in 0.1196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