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8-1-2009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躲在自己的空間裡面,然後把人家的指責看成是幫助自己把自己的錯誤發揚光大。
這樣的想法怎麼看起來就像鴕鳥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009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缜密致塞貌栗坚也缜之忍反致直利反廉而不刿,义也;割而有廉隅而不割伤也刿呼外反垂之如坠,礼也。礼尚谦卑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诎断绝貌,似乐之息。诎曲勿反,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瑜其忠美者也孚尹旁达,信也;孚尹玉貌旁达言似者无不通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精神本出山川,是故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第二节 从秦朝到明朝的汉服:有承有变、多彩纷呈
从秦朝开始,华夏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根据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雍)在《皇极经世书》中的说法,三皇时代(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时代)是以道治国的,相当于春季;五帝时代(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时代)是以德治国的,相当于夏季;三王(夏王禹、商王汤、周文王昌时代)时代是以功治国的,相当于秋季;五伯时代(春秋五霸时代)是以力治国的,相当于冬季。这样说来,如果说此前的三皇时代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四季循环,那么,从战国开始,华夏文化的四季又来了一次周而复始,直到清廷结束。换一种说法,尧舜时期属于禅让制时代,三王时期属于封建制时代,那么,从战国开始则进入到长达两千多年的郡县制时代。依据《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据乱世时代”,秦朝到清廷属于“升平世时代”,清廷灭亡之后,应当开始建设“太平世时代”。战国与秦朝是一个转折点,从华夏服饰方面来说,从秦朝开始,进入了承变与完善时期。
一、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转变
春秋时代,在那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个四季循环中的冬季,孔子顶着“凛冽的寒风”,周游列国,想要唤醒人们心中的仁义,想要唤醒人们的良知,让崩坏的礼乐振兴起来。然而,在那个充满尔虞我诈、争战激烈、急功近利、虚伪黑暗的时代,孔子的救世之心没有人接受、实行,正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感叹的:我所说的大道本来非常平坦开阔,但是,世俗的人们偏偏喜欢狭窄崎岖的小道捷径。(“吾道甚夷,而民好径”)孔子静下心来,从数千年的历史经验中精心选择出最好的种子,编订出了“六经”,天道、地道、人道贯穿于其中,于是成为当之无愧的“大成至圣”。不仅如此,孔子培养符合“君子儒”标准的弟子,一方面为当时社会增加一些希望,另一方面也给“六经”种子的保存、传播以及将来如何播种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就在大道被割裂的那个时代,孔子得道了,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那个“一”也就是“道”,不过,孔子并没有只是站在“道”的高度谈玄,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像是给后人修造出了一步步达到“道”的高度的台阶。
孔子精选出“六经”的种子之后,也就像冬至时“一阳来复”、夜越来越短而昼越来越长一样,但是,毕竟种子还没有发芽,毕竟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即使是到了战国时期,还是春寒料峭。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划着春耕了,于是,诸子百家纷纷献计献策,好比草木丛生一样,华夏文化的小苗与各种草木混杂在一起,使众人分不出高下,因此,战国时期仍然是大道分裂的时代。秦朝短短十五年,丞相李斯虽然曾经从老师荀子那里学到一些华夏文化的道理,但是,一方面,荀子本身的学说已经有些杂糅,另一方面,李斯的思想学说杂糅得更厉害。当时,他与秦始皇都是十足的追求功利的人,只要是当时对我个人、对我的权力和地位有利,就不管是谁说的全都采纳,只要是当时对个人、权力和地位不是十分有利,哪怕再好的学说主张都屏弃,所以,秦朝所设置的七十二博士虽然包括各家的人士,但是,所选择的却是以法家为主的学说。秦朝设置的各种制度,包括服饰制度,虽然不是没有继承前代,但是,独创的成分更多一些。秦始皇不把前代的任何一代圣贤、天子用来作为自己的典范,更不把华夏传统经典当作传统来尊奉,秦二世不仅没有改变这种情况,反而变本加厉、背道而驰,所以,秦朝就像昙花一样,短暂的开放然后瞬间就凋谢了。
虽然如此,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使得他们对服饰制度的完善也非常重视,也没有完全放弃华夏服饰传统,而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所以,秦朝的礼服是以黑色为主的衣裳。秦朝皇帝采用冕旒服饰;秦朝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平民穿白袍,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二、汉朝,汉服的标志性时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009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就好比是仲春二月。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汉初的休养生息也符合华夏文化“仁民爱物”的原则。到了汉武帝时期,一代大儒董子说:“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见《汉书·董仲舒传》)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采纳,因此而立“五经博士”,把“六经”之学立为正统主体之学,而诸子之说只流传于民间,作为参考。孔子所传之华夏文化由此而成为主体,但即使是汉武帝本人也并非完全尊奉华夏文化,后世国君也大多有私心,再加上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清廷,历代开国之君都是凭借武力而得天下,又像秦始皇一样希望着把天下传给子孙后代,所以,并非华夏文化中最理想的“大同世”社会,而仅仅是“升平世”社会。
在服饰与正朔方面,早在汉武帝之前,贾谊就已经提出来了,“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见《汉书·贾谊传》)但是,当时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到了汉武帝时期,天下确实安定了,尤其是汉武帝采纳了董子的对策之后,开始重视儒学,礼乐因此得到重视,华夏服饰也才得到重视。华夏经典中的祭服、礼服在汉朝得以落实和完善。
冕旒,自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尧舜之后,一直到明朝基本上都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是,本来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但在南北朝之后,只有皇帝可以用,是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面黑色,里面朱红色,冠顶有版,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的前端垂有组缨,穿挂着玉珠,称旒。天子的冕十二旒(即十二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是用玉制作的。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后只有皇帝用冕。通行的说法是,冕的前后都有旒,但是清人江永《仪礼释例》中说,只有前面有十二旒,后面没有,汉明帝的冕旒就是如此。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天圆地方不是指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是说天道圆融流转,地道方正定静);旒是为了“蔽明”,也就是说,意思是说帝王需要顾全大局,宽容地对待官员和百姓,能包容细小的瑕疵,这不是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顺应自然本性,不求全责备。同时,冕旒又有“平天下”、“平正”的意思,如果帝王的姿势不正,冕延就不平,勉延不平,旒就会遮蔽眼睛。《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帝王不正就不能使天下平,冕旒是华夏文化中对帝王要求的形象体现。冕冠的两侧,各有一孔,用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丝带上对应两个耳朵的地方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但不是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的人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皇帝”本来是“三皇五帝”的合称,并非就是指天子、国君,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德超出三皇五帝之上,于是自称为“皇帝”,虽然秦朝很快就灭亡了,但是,皇帝这个名称还存在,一直存在到清廷灭亡。按照华夏文化的原则,合乎天道、地道、人道并且将三者贯穿起来的才符合“王”的标准,作为一个“王”就要按照这些来要求自己,用仁政来使天下人归心,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王”;“天子”必须是遵守天道的国君,“国君”是在一个国家之中发布政令的人,不尊奉天道则不符合“天子”的要求,政令不正而虐害百姓的是昏君、暴君,甚至是独夫民贼,更不符合“天子”的要求。所以,国君的礼冠有告诫国君的意思,国君的服装也是如此。
因为冕冠是礼冠,所以,要有相应的礼服与之搭配。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周易·系辞传》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秦始皇的礼服采用“玄衣黄裳”,继承了华夏文化中效法天地的原则,玄衣是效法天的意思,黄裳是效法地的意思。当初黄帝轩辕氏就是如此制订的,从帝舜有虞氏开始,下裳开始用纁色,纁色是一种黄色与赤色相混合的颜色。后世的帝王平时的服装是黄袍,因为在五行之中,木在东、青色、主仁,火在南、赤色、主礼,土在中、黄色、主信,金在西、白色、主义,水在北、黑色,主智,帝王的服装用黄袍,是用土的正色,重视的是就像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一样善待百姓,重视的是取信于民。
我们在此介绍清廷之前的帝王衣冠,并非非要复兴它,主要目的还是要说明它与华夏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汉朝的官吏有官服,这种官服虽然与深衣不同,但是,不难看出与深衣之间的关系。那种鸡心领是交领的简化变形,穿的时候露出内衣也与穿深衣时露出中衣领子一样;衣袖与深衣很相似,其腋下部分与直裾深衣不同,却与曲裾深衣相同,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官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汉朝境内的汉人,日常服饰当然不会只有一种形式,但是,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把深衣样式的服饰作为代表性的礼服,所谓“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这种袍服其实与深衣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时就是深衣本身。当今研究中华服饰历史的学者专家,因为时代风气的影响,往往非常重视华夏服饰的“变”,而对于其中的“承”重视不够;往往重视华夏服饰的形式技巧,往往对华夏服饰之中文化内涵重视不够。
三、变化中那种不变的主线,便是华夏服饰的传统
因为深衣来自华夏经典,又因为它的端庄、典雅,所以,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今的画家、雕塑家,在给清廷之前的人物画像或塑像的时候,大多都是用深衣作为其人的服饰。除此之外,就是穿官服的了。最起码,交领、右衽的衣服是最主要的。从此可见,在历史上,人们已把深衣作为代表性的典雅的服饰;今人给清廷之前的历史人物画像或塑像时,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这说明即使是在当今这个汉服已经中断了几百年的时代,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实际上已经认可了深衣最能代表华夏服饰传统。
再一种非常直观的方法是,直接去看反映清廷之前历史事件的电影或电视剧,看看其中的人物所穿的是什么衣服就可以。也许大家会说,那是戏服,而且是当今的人所制作出来的,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戏服也是根据历史上的服装而来的,要不为什么不让汉朝、唐朝的人穿对襟马褂呢?为什么不让中国清廷的人穿西服呢?
固然,深衣也不是历代毫无变化,但是,相对于其它服饰来说,它的变化最少,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交领、右衽、宽袖、系带的特点没有变,所变化的是加不加义领、袖口是否收窄、对布料的裁剪幅数、大带的样式之类。比如朱子与江永的深衣就不尽相同,明代的某些深衣与《礼记·深衣》所记载的样式也有所不同。
在历史上,华夏民族当然不是只有一种服饰,未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服饰;同时,中华民族不是没有贯穿始终的服饰,否则怎么还会有“华夏服饰”这个词呢?怎么还会有“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个说法呢?因此,华夏服饰曾经有几次遭受到冲击,因为这种冲击,汉朝以后,确实有一些新的服装样式出现,有些样式还是外族的或者外国的,这很正常。因为人们的日常服饰本来就应该多种多样。
可是,有几个问题却不能不重视:第一,无论从魏晋到元明时代的服装怎么变化,华夏服饰中以交领、右衽、系带为特征的服装都是没有被放弃过;第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可以丰富多采,但在庄严郑重的礼仪上,在需要区别华夏与外邦服饰的时候,都毫不例外地选择交领、右衽、宽袖、系带的传统;第三,虽然在某个朝代里,华夏服饰曾受外来服装的影响比较大,相对远离了一些华夏服饰的特征,但到了下一个朝代就会出现对华夏服饰的回归,比如,唐朝之后的宋朝,蒙元之后的明朝,都曾经矫正了前朝某些不合华夏服饰传统之处。华夏服饰的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其作为华夏服饰传统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
|
|
|
|
|
|
|
“华夏服饰”,在此所指的就是“汉服”。“汉服”,作为一套服饰体系在汉朝之前就早已有了,作为“华夏服饰”的名称则是到了汉朝才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汉服”,包括汉朝之前和汉朝之后的,所以,用“华夏服饰”这个词语。本章不是要写“中国服装史”,所以,不对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各种服装做全面的介绍,不是仅仅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华夏文化的复兴,为了华夏服饰礼仪的复兴,一句话,是为了华夏复兴。至少,通过本章的介绍,希望更多的国人认识到:华夏礼服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出来,而是需要我们去继承;汉服中非礼服的服装,还可以在保证华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加以变通。
“承变”,首先是“继承”,有“信而好古”、“为往圣继绝学”、“承传道统”之意;其次是“变通”,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简、变易、不易”、“通经致用”、“与时偕行”之意;“承变”是继承与变通的结合,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贯通,而不是放弃“传统”而求“创新”与“发展”,其中,因为“不易”才使华夏永不断绝;因为“变易”才使华夏日久长新。同时,“承变”与“进化式”的思维方式和标准不同,它不把历史看作不断“进化”的过程,而是看作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服饰上来说,因为有继承,所以能形成“服饰传统”;因为有变通,所以汉服能丰富多采。
第一节 秦朝之前,华夏服饰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这里所要说的,涉及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对华夏历史的评判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先把这个问题说一下,而且在本章的内容之中,也无法只谈华夏服饰,而常常与文化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来说。
我们现在的思想中存在着两个很对立的思想:一个是为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而充满自豪,所以我们常常自称为“文明古国”、 “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挂在嘴边上的话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按说,这样应该具有民族自信和自尊才对,但是,事实却不尽然;另一个是把悠久的历史评定为保守落后的历史,甚至因此而把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当做沉重的包袱。尊重历史,是对华夏前人的尊重,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试想,当我们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对历史、对祖先、对文化的尊重?是否还有对华夏文化的自尊自信呢?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近百年来所树立起来的评判标准是西方式的。翻开二十五史,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朝代变迁更替,看到的是治世与乱世的交替错杂,而没有后一个朝廷敢于认为前代朝廷不如自己的内容,所有的也只是对前一个朝代末期执政者背道、腐败、昏庸、暴 /政、不仁的反思;其中从来没有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厚今薄古”的时代划分和评价。自从我们接受了“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这个来自西方达尔文的学说之后,华夏文化中的“天地生人”被取代了;自从我们引进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类的名词之后,华夏历史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这个名词不见了;自从我们“不读古书”之后,华夏历史中重视道义、仁政的主张不见了,华夏历史便成了“吃人”的历史,成了“经济史”、“技术史”、“疆域史”、“制度史”,惟独不见了人文精神;自从我们采用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时代划分方式之后,中华民族后裔对华夏历史的敬意几乎清逝殆尽了。
其次,因为我们总是拿华夏历史上的过去与西方历史上的现在相比较,常常是拿西方最兴盛的时代或最美好的事物去与华夏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或一般的、最坏的事物去加以比较,同时又把西方的今天当作我们明天的理想,这样的结果,还怎么可能对华夏历史、华夏文化有自尊自信呢?
在世界各国服饰中,除了礼服一般相对稳定之外,其它服饰会变化多一些,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服饰有特色,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本民族的某些共同特征,华夏服饰当然也不例外。下面的介绍与阐述多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不从“变通”和“变易”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华夏服饰比喻为一棵树,那么,历代传承而不变的服饰就好比是树根和树干,各式各样有所变通的汉服则好比是枝叶花果,嫁接出来的枝叶花果不能代表传统;如果把华夏服饰比喻为一片森林,历代传承的服饰就好比是最高、最主要的树种,其中也有茂盛的其它树种以及各种花草。
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时代
华夏服饰起源于黄帝轩辕氏时代。
《资治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包牺氏》中说:“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不殊,未有三纲六纪、衣食器用之利。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卧则呿呿,起则吁吁,饱则求食,饥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上古”是什么时候,以及按照华夏文化来说如何评价这种情况。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乾凿度》郑玄注说:“天地炁淳,人物恬粹,同于自得,故不相殊别,而人虽有此而用之,故行而无迹,事而勿传也。”
首先,这里所谓的“上古”是指伏羲氏之前,而从伏羲氏开始已经改变了“茹毛饮血,而衣皮革”的情况,从考古发现来说,在一万八千年之前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骨针,而据王大有先生的《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的说法,伏羲氏时代是距今不到一万年的时代,所以,当时已经不可能再直接将动物的皮革拿来披在身上,而是开始使用缝纫技术做“衣服”了;其次,这是一种“至质朴”的情况,此时有“道”而无“德”,有“生”而无“礼”,《论语》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有了道德、礼义之后,才能算是“文质彬彬”了,所以,其中无鄙夷、贬低之意。这与我们今天的评价是不同的。假如按照《老子》中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来说,后世强调仁义、智慧,反而是“大道废”之后的无可奈何。
到了距今五千年时的黄帝时代,华夏服饰就诞生了,而且从它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与华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仅仅从实用的角度来对待服装。《资治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黄帝》中说:“作冕垂旒,充纩为衣,玄裳黄旁,观翬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为文章以表贵贱。”《周易·系辞传》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在此,“作冕垂旒”就是创造了冕旒礼服。《大戴礼·五帝德》中说:“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通典·礼》十七引《世本》说:“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玄裳黄旁”所用的“玄黄”二色,来自《易经·乾卦·上九》“其血玄黄”,玄是天色,黄是地色,所以是效法天地之道;“观翬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为文章以表贵贱”,是观察鸟兽羽毛和草木之花的颜色而有了五种色彩,并用色彩花纹来确定秩序,从“文化”上来说,这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传》),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同上)。这就是说,黄帝时代便有了“衣裳之制”,而且这种“衣裳之制”是从效法天地之道而来,是作为治理天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只把服饰作为一种蔽体御寒的实用性东西来对待,其中已经具备了“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说,“华夏服饰”在黄帝时代便已经产生,华夏服饰的文化特色已经由此有了区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尊卑”、“贵贱”不是贬义。近百年来,我们因为批判“礼教”而大批“等级制度”,所以大家看到“尊卑”、“贵贱”两个词便会在内心有所反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天尊地卑”,是从人的立场来说,人的头上是天,人的脚下是地;正因为天在人头上所以才能庇护覆育人类以及天地间的万物,大地也在其庇护覆育之中;正因为地在人脚下所以才能承载养育人类以及万物,上天也在其承载养育之中;天地都不是有意地自尊或自卑,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二、从尧舜到秦朝
尧舜禹汤时期,在华夏服饰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然继承着黄帝以来的服饰传统。从《尚书·益稷》中大禹的话可以得到印证:“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孔安国疏说:“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以五采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此即“十二章服”,并非大禹所创,而是以前的古人即是如此。《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由此可知,大禹对平时的衣服不讲究华美而讲究实用,但对礼服却是非常重视的。
到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世代相传为周公所作的《周礼·天官》中有《司裘》、《内司服》、《缝人》、《染人》等内容,都是执掌服饰礼仪的专门人员,由此可见对服饰的重视。《礼记·深衣》一篇虽然记载在书册上是汉朝之事,但是,《礼记·儒行》之中,孔子说自己“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其中的“逢掖之衣”就是腋下宽大之衣,与深衣的袖子样式一样,应该就是深衣吧?《深衣》一篇的开头就是“古者深衣盖有制度”,这里的“古者”二字已经表示深衣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关于周公“制礼作乐”,近百年来有些学者持怀疑态度,对此,庞朴先生主编的《中国儒学》第一卷里,马勇先生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证,认为这是可信的。
战国时期的服装,仅从出土的来看,有曲裾深衣,也有直裾深衣。如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画着一个男子驾一条龙,龙前是鱼,龙后是白鹭,表示能入海或升天。男子头戴切云冠,长缨结于颌下,腰束大带,袍式宽松、广袖、曲裾,长可掩足。即当时的深衣。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两件战国长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样均为交领、右衽,袍长曳地,腰束大带。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绘绣交领右衽曲裾袍,领及衽边均饰以较宽的锦缘。
也有直裾,不过不是深衣,如江陵武昌义地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从颈项以下,俑的上衣下裳以及身上的佩饰,用朱墨二色绘制,但不属于深衣系列。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多数穿直裾,只有一个穿曲裾,因为它的下裳下缘有长有短,所以,也不符合深衣的规范。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少女龙凤帛画中的女子服装很像曲裾深衣,但是,下裳拖地,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所出土帛画中驾龙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都不是规范的曲裾深衣。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虡中层的佩剑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曲波形弯曲,领缘有几何花边为饰。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者及膝,长者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间束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头戴上宽下紧的平顶帽,为仪仗乐队的装束。
华夏服饰必须是右衽的,而外族的服饰则有左衽的。即使秦汉以后,也仍然如此。因此,右衽便与华夏联系了起来,左衽便与夷狄联系了起来。左衽或右衽本来与是否“文明”无关,它只是一种服装的样式,但是,当我们说有道德礼义才叫做“华夏”的时候,左衽或者右衽就与“文明”与否联系了起来。《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大概我们都要披散着头发而穿上左衽的衣服了。所以,华夏服饰绝对不能做成左衽的样子。
所谓右衽,就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领、窄袖上衣,大方格纹面料中长裙,裙长及踝。发式或总发于顶,在顶上梳髻。或作披发式,头发后垂于背。有的在头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为饰,颇与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银冠相似。为古代鲜虞族人服饰。
既然我们用“华夏服饰”这个词,当然就不仅仅指服装,扩大开来,也包括冠、巾、鞋子以及饰物等等。从饰物来说,有佩玉、佩剑、香囊、首饰、项链等等,种类很多,有些与礼制直接相关,有的是纯粹装饰性质,也有装饰与实用相兼的。其中,佩玉是相当普遍的,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孔子家语·问玉》中就记载了孔子对于君子为什么佩玉的解说:
|
|
|
|
|
|
|
|
发表于 17-1-2009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主的文章。近来看到很多关于汉服的文章,对汉服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剃发易服真是我们的耻辱,真希望多几个像你这样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救 |
|
|
|
|
|
|
|
发表于 17-1-2009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幾個人這樣的人有救?
有更多的仇恨和大屠殺還是真的。
不相信?
看看納粹德國的歷史。 |
|
|
|
|
|
|
|
发表于 17-1-2009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廣袖飄飄 的帖子
有很多性质必须改过,不止是服装,包括道德观与举子等挺多方面的改变。
话说汉服,我们只需知道是属于我们的民族服装,并传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形成他们的和服就好了,不必要什么穿上街头 。还有必须将国内外的历史与道德书的“华人的传统服装,婚礼等统统改写!
(不要理会本吧的”vip",不过有他们的存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