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03|回复: 4

2008年十佳英文图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2009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本书我都想看哦 看短短的介绍就很吸引人。
尤其是非虚构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2009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近日评出2008年10本最佳英文图书。虚构类图书中,表现美国少数族裔及民族融合的小说占了大半壁江山,反映了在奥巴马上任前后美国人对于身份认同及种族问题燃起新的热情。最近风靡英美文坛的已故智利怪才作家波拉诺的小说《2666》也占据一席。非虚构类图书则主打战争题材,回顾和反思了美国历史上远近发生的一些战争。

虚构类     ★《危险的笑声:短篇小说13篇》 斯蒂文·米尔豪泽
    这是米尔豪泽5年内第一本小说集。作者以寓言的形式描绘了另一个平行世界,人类最深刻的情感和渴望在此转化成了截然相反的东西。     

★ 《仁慈》 托尼·莫里森
    莫里森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中她描绘了17世纪末期的美国,讲述了农夫和商人、奴隶和主人、白人和土著之间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来说既是避难所也是牢笼,而一个崭新的民族正诞生于旧世界的迷信和新世界(600628,股吧)的欲望和恐惧之中。   

★ 《荷兰》 约瑟夫·奥尼尔
    讲述“9·11”事件的背景下一个生活在曼哈顿的荷兰裔股票分析员的故事。面对妻离子散,他在板球协会找到了新的温暖和生活目标。本书对家庭、政治、身份认同等问题作出了探讨。   

★ 《2666》 罗伯托·波拉诺,娜塔莎·威默翻译
    这位2003年去世的智利小说家近来在英美文学界获得了迟到的声名。《2666》是一部相当宏大的侦探小说,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情节各自独立,但都与发生在墨西哥边境小镇的一桩连环妇女奸杀案有联系。   
★ 《不适之地》 茱帕·拉希丽

    本书是由8个短篇故事组成,描写了南亚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探讨了在这些移民家庭中代际间的冲突、男女间的关系、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和迷惑及故土对他们的意义。


非虚构类
  ★《黑暗面:反恐战争如何转变为反对美国理想的战争的内幕》 简·迈耶
    该书就反恐战争进行深入挖掘,举证说明布什政府的决策完全是混乱和恐惧下的产物,违背了美国的立国精神,在反恐一事上也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她还引用红十字会的相关秘密调查报告,揭露了更多美军虐囚的丑事。   

★ 《永远的战争》 德克斯特·菲尔金斯
    作者作为《纽约时报》的通讯记者,曾到达现场亲历过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通过在当地深入的访谈,菲尔金斯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性的“反恐战争”。     

★ 《没有什么好怕的》 朱利安·巴恩斯
    该书是一部探讨死亡问题的自传性随笔集。作者在书中坦承对死亡的恐惧,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对信仰、哲学和历史的认知,与读者分享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英国式的幽默。  

 ★ 《苦难的共和:死亡与美国内战》 德鲁·福斯特
    历史学家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搜罗参战者的书信并对之进行有意识的罗列,向我们描述了美国内战中的巨大伤亡。62万人的牺牲并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也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死亡堆砌了一个现代统一的美国”,而它所带来影响是永恒而尚不确知的。   

  ★ 《如此人世间:奈保尔正传》 帕特里克·弗伦奇
    本书以大量采访、书信和文档,展现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大、不忠,寻花问柳,辣手摧花。昔日好友、美国作家保罗·瑟鲁称该书暴露了奈保尔心中的真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9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最让我震撼的是第十本:《如此人世间:奈保尔正传》

一部揭示文学大师性丑闻的传记让英国人眼前发黑。他自曝丑闻,不知是诚实、无畏,还是忏悔、难安自大,小气,不忠,种族歧视;长期嫖妓,辣手摧花;利用、冷落、折磨妻子;殴打、性虐、奴役情妇——这些品质加在一个男人身上,在很多人眼里恐怕就是个恶棍。可他却偏偏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2008年 3月底在英国出版的传记《如此人世间:奈保尔正传》,几乎让奈保尔的声名毁于一旦。
  《如此人世间》并不是一本瞎编乱造的伪传记作品,而是经过奈保尔本人唯一授权的正传。事实上,奈保尔本人为这本传记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作者帕特里克·弗伦奇与奈保尔曾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并遍访他在世界各地的亲友,还前所未有地获准接触大量极为隐秘的私人材料,其中包括奈保尔已故发妻帕特里茜娅·黑尔的24本从未公开的日记。除了成长历程、文学之路之外,弗伦奇还向世人展现了奈保尔不为人知的阴暗人性角落。此书一出,立即在文学界和评论界掀起轩然大波。

  “因其作品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这是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V·S·奈保尔时的评语。诺奖的璀璨光芒与奈保尔身上大片浓郁的阴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世人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文如其人,而真相却总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位文学大师的丑闻像娱乐八卦一样,迅速在全世界蔓延。

  文学大师和性丑闻者

  1932年8月,V·S·奈保尔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印度裔移民家庭,后移居英国,用英语写作。他与妻子帕特里茜娅·黑尔的婚姻看来并不正常。结婚没多久,奈保尔就拒绝与妻子发生性关系,因为他认为性欲是可耻的,不该与真爱挂钩。而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出门嫖妓。

  事实上,奈保尔并非第一次公开承认自己嫖妓,早在获诺奖的2001年,他在接受美国NPR电台采访时就坦承嫖妓一事。他说她们给予他安慰,给他以生活中别处无法寻得的性慰藉。“我无法去追求其他的女人,因为这耗费时间。”但是,他对妓女的态度却是嗤之以鼻,“这种女人不会教给我们什么东西。”

  更火爆的丑闻还来自于他与情妇的关系。他与英裔阿根廷女子玛格丽特·穆雷玛格保持了长达20年的情人关系。他以强悍的意志控制了这个女人。为了他,她离开了丈夫和三个孩子。这个女人期望与奈保尔结婚,但最终还是只能沦为他的性工具。奈保尔称,和她在一起是他人生中头回感受肉欲之乐。但他又蔑视这个女人,在他眼里,她没有文化,愚笨。两人不见面的时候,他甚至懒得拆她的信。这个情妇三次因他怀孕,而只能三次堕胎。后两次,他甚至都不付医药费。她时常因为被他打得鼻青脸肿而无法出门。奈保尔结识第二任妻子后,立马就和这位软弱的玛格丽特分道扬镳。

  在脚踏两只船的20多年里,他完全控制住了妻子和情妇。他让妻子觉得她自己“既令人恶心,又蠢”,让情妇觉得她自己是个“小杀人犯”。而她们尽管倍感屈辱却又无法自拔。

  2001年,奈保尔嫖妓丑闻公开时,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的成员说:“诺贝尔奖是对文学的褒奖。与他事无关,这不是品行或道德的评奖。”但是让世人把一位获得至高荣誉的文学大师,和一位道德低下的性丑闻者合而为一,淡然视之,却并不那么容易。

  无耻,还是诚实

  《如此人世间》一面世,引来了许多作家的热议。美国作家保罗·瑟鲁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撰文,称该书暴露了奈保尔心中的真魔。保罗曾是奈保尔的崇拜者,两人保持了30年亦师亦友的关系,后来二人决裂。在《维迪亚爵士的影子》一书中,保罗已开始遮遮掩掩地揭奈保尔的短。在他的描述下,奈保尔是个尖酸刻薄、极度自大、喜怒无常之人。《如此人世间》出版后,保罗也不必再掩饰他对奈保尔的反感。“他自负,他嫖妓,他冷酷对待伤心病妻和死心塌地的情妇,他逃避责任,他卑鄙吝啬,他是个残忍的性虐狂,他有种族主义的侮辱性言行,还有那‘令人恶心的性’,他总是反咬一口,偏执狂,不忠,他像怨妇般诉苦,他忘恩负义、喜怒无常,有冷酷和毁人不倦的性格。”这位昔日好友的大揭底,更是让奈保尔的声名雪上加霜。

  出于何种原因,V·S·奈保尔公开了自己的丑闻?是诚实,是无畏,还是不以为耻?

  其实,奈保尔尖酸刻薄、自大狂式的言论,在西方媒体中屡见不鲜,媒体早已领教过他的口无遮拦。他嘲笑毛姆的作品“部分是(一般的)废物,部分是皇家的废物”,狄更斯“死于自我模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让他无法卒读。他拒绝承认托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及简·奥斯丁的作品有任何文学价值。他甚至攻击《印度之行》的作者E.M.福斯特不但在文学上进行“伪造”,而且还是个同性恋者。这位自大的作家一如既往地惹人生厌,自然也有人欣赏他的敢言和智慧。

  自曝内心秘密和惊世骇俗丑闻的,也并非只有奈保尔一位作家。两年前,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君特·格拉斯出版自传《剥洋葱》,坦白自己曾效力于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军。这一丑闻在世界文坛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文学界和评论界分化成两派:一派指责格拉斯坦白得太晚,并认为这个丑闻标志着“一个道德权威的终结”,甚至有人要求撤回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派则认为格拉斯“忏悔一段丑陋历史”的诚实多少令人敬重,而且年少时的污点,并不能抹煞他之后的道德功绩和文学建树。而君特·格拉则不得不一次次解释,他并非出于自愿加入党卫军,也不惜把一位传记作家告上法庭。君特·格拉斯的自曝丑闻,差点毁掉他的一世英名。

  18世纪的卢梭是自曝丑闻的先驱。这位法国作家、哲学家,在《忏悔录》里,自曝早年有偷窃行为,后来又遗弃了自己的5个孩子,而且还暴露了自己的诸多性丑闻。他描述了自己在皮鞭下获得的性快感,也毫无保留地坦承对收养他的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但卢梭终究没有勇气在生前发表《忏悔录》。在他死后,他的“真心话大冒险”招来了激烈的争论,而他的道德缺陷则招致众多强烈的责难。

  《如此人世间》面世后,很多人给V·S·奈保尔戴上了“背德者”的帽子。道德与诚实的激烈争斗,始终都在人们的内心存在。卢梭选择了诚实与忏悔,君特·格拉斯也选择了公开自己的污点。如果他们不说出这些秘密,他们的人生无疑将显得更加完美,但是恐怕谁都无法否定,诚实也是一种珍贵的美德。一个诚实的小人,与一个虚伪的君子,谁更容易让人接受?忏悔的卢梭终究还是赢得了后人的谅解与尊重。

  奈保尔看到传记书稿后,只字未改便同意付印。他的开诚布公,恐怕并非仅仅是出于诚实,显然还有忏悔的意味,尤其是对死去发妻的忏悔之意。奈保尔承认,自己的婚外情毁掉了妻子的生活,而他公开承认嫖妓的行为,更是把她逼上绝路。他说:“可以说是我害死了她。”也许正是这种愧疚与悔意,最终战胜了名利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9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lash 于 4-1-2009 05:46 PM 发表
我一本都没看过。。。。。。。。


少人看的书才是好书,
多人看的书是畅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9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秦漢 的帖子

我一本都没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1-2025 03:02 PM , Processed in 0.1160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