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nkinwei

浪漫革命家--切格瓦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那照片是讲虾米的??
尸变??
Che Guevara的影响力的确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踏雪寻梅 的帖子

就只是尸体那么简单...



但因为有点和耶稣雷同,所以让崇拜者更为之所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高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8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并没可怕,活着才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我想自由 的帖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quoted from 文天祥《过零丁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枪吧,懦夫,你只是枪杀一个人而已”。根据记载,这是格瓦拉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维亚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AI)的顾问Felix Rodriiguez和玻利维亚军队处决前最后的藐视性的声明。那时切只有39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2-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kinwei 于 3-12-2008 01:29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人生自古谁无死? quoted from 文天祥《过零丁洋》


你很有文学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反联合国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我想自由 的帖子

在谷歌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coffeemate 的帖子

是我们放弃联合国,还是联合国放弃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拉丁美洲波利维亚的尤罗山峡被强大的政府军团团包围。大约下午3时30分,切的冲锋枪中弹脱手,接着缠身多年的哮喘病发作,随即切受伤被俘。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大使馆和波利维亚总统及军方的共同策划下,在被俘大约22个小时后,切·格瓦拉被就地秘密处决了。他的敌人们再清楚不过了:假如让这位著名的世界革命的英雄在法庭上发表自我辩护的讲演,那么他将赢得广泛的同情,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西方各国的知识界和舆论界都将掀起声援切·格瓦拉的浪潮。他的敌人在恐惧中扣动了美式卡宾枪的板机。

  就在切遇难30周年之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陈才兴、刘文龙合作编著的《传奇式游击英雄-切·格瓦拉》(1997年10月版)一书。这是30年来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切·格瓦拉传记。该书采取倒叙的手法,首先详细叙写了切·格瓦拉殉难的最后一刻,然后娓娓道来,从头讲述切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切,1928年出生于阿根迁的罗萨里奥市,少年时代曾与当地名门闺秀奇奇娜相知相恋。随后,他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大学毕业后,在墨西哥行医期间,切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因为他结识了古巴革命者菲德尔·卡斯特罗。   1956年11月25日,切作为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远征古巴。经过2年多奋战,起义军终于夺取了古巴全国政权,切·格瓦拉先后被任命为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部长、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他出席联合国大会,并出访世界各国,成为当时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人物。在访问中国期间,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彭真等领导人。然而,就在切成为风云人物之际,他却突然从政坛神秘地消失了--此时是1965年4月。

  不久,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切写给他的告别信。切在信中要求辞去全部党政职务,放弃古巴国籍。为了反抗美帝国主义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独裁统治,他决定在拉美大陆重新发动古巴式的革命。他选择了波利维亚,率领几十名游击队员与美国支持的政府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武装斗争。   临刑前,波利维亚军官问他在想什么。切答道:"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切·格瓦拉魅力长存的传奇战士   



    1967年10月9日,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击中心”理论倡导者切·格瓦拉在前一天战斗中负伤被俘后,被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传扬。当年中国也曾称赞过他在古巴推行的游击战道路,而西方对他则冠以“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等称号。直至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格瓦拉》还曾轰动一时。那个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传奇革命家,其战斗和生活的轨迹其实曾与我们紧密相关,其悲欢也值得国人品味反思……

    ■以毛泽东著作为师,为穷苦人的利益而抛弃了医生的职业到古巴打游击

    在古巴革命中闻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他于1928年生于较优裕的家庭,毕业于医学院,在行医中痛感人民苦难非药可治,在阅读了马列著作后决心从事政治斗争,以解放整个拉丁美洲为己任。1957年,他在墨西哥结识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并与其结成密友,两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队乘船潜回古巴,登陆后他们上山进行游击战,一年多后就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

    在“七支步枪起家”的斗争中,格瓦拉读过西班牙文本的《毛泽东选集》后深受启发,后来他一再说:“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翌年,格瓦拉便来华访问。他见到了被自己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两人亲密地拉着手说话。回国后,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样,并号召民众学习中国专家不计较工资只讲奉献的精神。

    格瓦拉做体力活并不是装样子给群众看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真干,业余时间特别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义务劳动。他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他也绝不许用自己的公车送医院。在当时物资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发给每个高级领导人一张特殊供应卡,位居国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马上退回,而且始终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样排队买东西。至于他那些同战士一样站岗,治疗被视为瘟神的麻风病人从不戴手套一类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扬。正是这种毫无利己动机的献身榜样,使格瓦拉能够超越时空,被贫困国度的民众和许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时接受和称赞。卡斯特罗对这位战友的评价则是:“一个在行动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离开古巴进入他国丛林

    在革命胜利后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国籍后只呆了六年。当时,中苏论战势同水火后,他感到两面为难,便在1965年2月再次来华访问,他主张同苏联停止论战,但他的建议未被接受,他也没见到毛泽东。带着忧郁离华后,格瓦拉便在公开场合消失,并登报宣布放弃职务和国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对其行为负责。

    后来人们知道,1965年春,格瓦拉进入了刚果(利)东部,指导当地的左派游击队。几个月后,他失望地离开,因为他感到当地人不愿认真打仗,所以失败无法挽回。隐蔽回古巴休整几个月后,1966年11月,格瓦拉又带领几十个说西班牙语的外籍人进入玻利维亚,在丛林中展开游击战。

    对于格瓦拉为什么出走,三十多年来不少研究者有过多种解释。多数意见是,他想摆脱国际共运的分歧,在南美洲再树立起一个革命榜样。不过,从近些年发掘出的他的一些当年的文件笔记中看,格瓦拉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想法,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诸多疑问,想另辟一条新路。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是首任国家银行行长,可他却主张废除货币建立“不用钱的文明”。从事建设时,他反对“物质动力”,主张消灭个人主义,要求用劳动竞赛来驱动。由于美国的封锁,经济难以自给的古巴不得不大量接受苏援,在体制和指导原则方面也学习苏联模式,对此格瓦拉很失望,认为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起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先例,而只有战争条件下同志关系才是真正纯洁的兄弟关系。他这类理想主义的主张,在和平建设的现实生活中注定难以实行,到另一个国度用以往的战争方式再做新探索就势在必然。

    抛弃古巴优裕且安宁的城市生活,再进入毒蛇蚊虫出没的南美丛林,对从小便患哮喘病的格瓦拉绝非易事,但是为了理想他义无反顾。在近一年艰难的山区游击跋涉中,格瓦拉只靠一匹骡子驮行李,忍受了诸多困苦,面对追剿和陷入绝境也毫不动摇,并宣布绝不让敌人活捉自己。在1967年10月8日的最后战斗中,他因负伤并犯了哮喘病,才当了俘虏。

    ■“游击中心”理论随着他的牺牲而终结,忘我的人格魅力却长存人间

    格瓦拉学过中国的游击战理论,他提出的“游击中心”论却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中特别强调少数精英的作用,认为到处游击示范便可让民众一涌而起推翻反动政府,而很少注重根据地建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格瓦拉最后在玻利维亚的牺牲虽然悲壮,却说明了外籍人到别国输出革命很难成功,实践标准也对其游击理论做了最无情的检验。

    记得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曾翻译过格瓦拉的《游击笔记》(内部出版),笔者曾问过许多熟悉游击战的老前辈的观后感,回答都是叹息不已。从书中可看出,格瓦拉最后近一年在山区到处游动,他想“解放”的当地农民对其却非常冷淡,没有一个人参加游击队,甚至向政府军告密。这支队伍成了无水之鱼,人越打越少,能坚持那么久全靠顽强的毅力和信念支持。

    格瓦拉的小队遭伏击覆没,本人被俘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同他谈了话,出于敬佩曾主张送到关塔那摩关押,玻政府却坚持处决。因该国已取消死刑,刽子手便于10月9日把格瓦拉带出来,迎面用冲锋枪向他扫射,然后拍照后公布说格瓦拉是阵亡。面对枪口,格瓦拉昂首挺胸,无愧于一个战士的形象!

    格瓦拉牺牲后,比生前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亚非拉国家有了众多崇拜者。在许多国家的群众集会上,经常可看到他的画像和毛泽东像并列。那幅穿作战服留胡子的照片,成了为摆脱苦难而奋斗的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苏东巨变后,全球虽出现了意识形态趋向淡漠的情形,众多人却仍有“格瓦拉情结”。1997年是他牺牲30周年,恰好其遗骨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南美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阿根廷还专门为他拍摄了故事片,并在国会大厦前举行诗歌朗诵会。更有成千上万各国青年聚集到格瓦拉牺牲的玻利维亚尤罗山谷,昔日冷寂的失败之地召开了欢声鼎沸的大会;古巴的悼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随后,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出现的格瓦拉,也造成过轰动效应。剧中主人公谴责种种社会不公后大声说:“不革命行吗?”观众(多是年轻人)立即报以一阵掌声和呼喊。当然,剧场内同时也有笑声和叹息,表现出中国新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多样性。

    国际范围内“格瓦拉热”几十年不衰,比格瓦拉本人的胜利和悲剧更值得人们思考。如今,在我们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虽然物欲横流,人们需要物质利益,然而对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却没有泯灭。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格瓦拉那种为解放苦难者不惜献身的精神便永远会受尊崇,众多青年人仍会高呼着:“切!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张照片


那些人,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在射杀他之后,搭乘直升机返回首都拉巴斯,而格瓦拉的遗体则被帆布包裹,用另一架直升机送往陆军总部所在地的瓦诺果安德市,他的遗体首先被送进当地一家医院验明正身,美国中情局人员全程参与监控。当时全球主要媒体的记者都已闻风而至。于是在检验完毕后,用了很短的时间让摄影记者拍照。玻利维亚军方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定没有想到,让格瓦拉的遗体被拍照,已替20世纪创造出了一个具有耶稣形象的受难英雄。

  因为,格瓦拉的那张死容照片,实在太奇迹了。他躺在担架上,上身裸露,躯体瘦削无比,仿佛正对世界的不义做着最后的指控。而他长着胡须的脸孔,有着那种受难的神圣气质,脸上泛着一缕悲伤的笑容,整个神情非常有耶稣受难的相似性。这张照片被全球媒体刊登出来之后,它不但未曾达到宣告格瓦拉已死的意义,反而让他的道德形象因为他的死亡而被更加抬高。他成了现代的“被钉十字架的神人偶像”(icon of cnlified demigod)。格瓦拉的那张头戴革命扁帽的头像照片,以及那张死在床上的照片,不但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青年反抗运动时,成了每个人的图腾,甚至到了今天,他的头像都还被印在青年人的 T 恤上。格瓦拉个人的革命事业虽然戏剧性的并未完成,但只要人们的希望不死,总是会有人在他的感召下前仆后继。20世纪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但像他那么纯粹、洁净、头上罩着道德光环的悲伤英雄,可谓绝无仅有。格瓦拉不朽,是因为他对世界的不义充满了悲伤,并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悲伤的命运。这个长得十分英俊,出身上流世家,自己也是医生的革命家,他的人生如果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一定娇妻美妾,荣华富贵到老,但他却硬是抛弃了这一切,自己提枪走向全世界的穷山恶水。这是伟大的人道浪漫,要用一个人的力量去和那个足以征服全世界的大美国对敌。他当然没有成功,但他革命的终极理想真的永远不会成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击队Guerrilla (2008) 或《切格瓦拉传》是我现在最想看的电影,等我看了再跟大家分享!!


(网易娱乐戛纳前线报道 文/3pinky) 完整把《切·格瓦拉传》看完需要莫大勇气和耐心,索德伯格和制片人罗娜·比克福特创作时文思如泉涌,一口气把革命英雄的传奇一生拍成了两部电影,然后又雄心勃勃地冲进了戛纳电影节,欲以二博一,其结果是被要求将两部片子拼成一部,四个多小时的片长累坏了首映场的媒体和影评人。所幸的是,尽管演员都操着西班牙语,叙述方式还是主流易懂的,切·格瓦拉戎马生涯和其符号化的意义都有了大致准确的表现。


影片上下两部由三段组成,上部中,格瓦拉与卡斯特罗相遇、并参加后者的武装组织,在亲美执政者手中夺过政权的故事和他在1964年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经历交织在一起,下部则通篇讲述他在玻利维亚组织游击队斗争以及被捕遭杀害的最后革命史。虽然合并起来,长度让人受不了,但还是要承认罗娜·比克福特说的,如果没有上部,光看《游击队》,并不能完整地理解格瓦拉的传奇意义。《切格瓦拉》开拍的意义很简单,“距离他牺牲的日子,已是第四十个年头,四十年过去后,我们有太多理由去解释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切格瓦拉”,制片人如是说,《切·格瓦拉》是本·德尼托罗、史蒂芬·索德伯格和罗娜·比克福特三人花了十年时间,走访了切·格瓦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研究了他的遗物和日记,拜访了他几位幸存的战友,收集了一大批资料……的产物。


拍《切·格瓦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本人致敬,所以,又名《阿根廷》的上部,将访问美国部分做成新闻资料的黑白效果,与险象环生但也传奇精彩的古巴解放战斗并行,交代了格瓦拉作为自由斗士的唯一身份,另外,也用一系列细小的情节,勾勒出他几乎完美的性格;还原格瓦拉形象时,索德伯格无意把问题搞得复杂,许多西方媒体对格瓦拉在从政期间大肆杀害反革命分子的诟病在片中不见踪迹,尽管能看到他在出访美国期间有反对者高呼他是暴君的镜头,但镜头一转,又是对他善待战俘的描写,两个时间段并行发展,在几个节点上彼此呼应,最终让切格瓦拉在镜头里成为“完人”。《阿根廷》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影片,是一支漂亮但结构缺乏惊喜的赞歌,相比高潮迭起的《游击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充当一段冗长的导言。


《游击队》将全部精力放在格瓦拉在玻利维亚战斗的最后时光。格瓦拉在玻利维亚不但被美国和玻利维亚军队夹击,更失去了共产党的支援,落到孤军作战的绝望境地。影片从他初抵玻利维亚满怀革命热情,到腹背受敌被迫将队伍改编两支却彻底失去联系,再到陷入孤立状态、被敌人完全包围,最终遇害,以时间点一步步地推进,紧张和悲壮的气氛也在一路累加,与其说是战争片,《游击队》更像是惊悚片,索德伯格不想把格瓦拉的革命生涯拍得像文青们想象的那么浪漫,镜头诚实地表现了丛林之战的残酷、格瓦拉身体和战况上遭到的打击,以第三者的视角看他如何组织战斗、他的心态变化,甚少让人物进行感性的自我剖白,追求自然效果时,大量利用自然光,弱化美术上的修饰手段;加之本·德尼托罗做足功课来表演,无论在表现格瓦拉克制、内敛个性的神情把握,还是哮喘病发时的细小入微的肢体表演,都传达出强烈的纪实的感觉。


但剥开这些漂亮的手段,整部《切·格瓦拉》还是太倾向好莱坞。放弃了对人物性格与政治背景的深层挖掘,一心唱英雄的赞歌。当作一部有史诗气质的传记电影来看,《切·格瓦拉》基本让人满意,称颂的力度用得不多不少,但也仅此而已,《切·格瓦拉传》里的切·格瓦拉,也只能是索德伯格预想中传奇得那么正面、那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08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请版主帮我把这帖移去史地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8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军击伤并被捕。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切如是说。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1968年巴黎学生印在胸前的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是切·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切腿部不幸中弹,包扎伤口时被捕,切平静的说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我!
      苏联人沉迷于女秘书的怀抱,放弃继续革命;切为了追求心中理想,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和卡斯特罗诀别后出走

直到永远胜利,为祖国勿宁死。
      1997年7月3日,切的遗骨在玻利维亚找到,阿莱达引用了父亲生前的一句名言

请听听人民的声音吧!
      切一生反对官僚主义,热爱人民

让我冒着让人嘲笑的危险说出来吧,引导真正的革命者前进的,是伟大的爱。
      当“切为了帮助穷人而牺牲”的消息传开,无论悬赏多高,那些曾经因为害怕而告密的玻利维亚农民,再没有告发过游击队员,甚至主动保护他们。

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切是是一个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的人

直到最后的胜利
      阿根廷,以格瓦拉名言“直到最后的胜利”为名的关于格瓦拉生平的记传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首映,4万人云集首都足球场,各国歌手纪念

足球可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而且也是一种革命工具。
      因为哮喘原因,切一直是门将,他说:“但这[题足球]会给那些人带来心理上无法估量的好处,他们通常被人当做野兽一般,而不是被当做人。”

只要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使人产生最强烈的愤怒。
      切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如果按钮在古巴人手里,导弹很可能就发出去了。
      古巴导弹危机时,切这么说,并成为争议的焦点,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多了解点,再下结论吧

坚强起来才不会丧失温柔!

像鹰一样战斗!

我不是英雄,但是我与英雄并肩战斗!

无数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当一个旅人乃是我的宿命。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罗西南特的肋骨,我挽着盾牌,重上征途。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让世界改变你,然后你改变世界。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永久胜利时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8-2025 05:06 PM , Processed in 0.13401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