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摹範本佳帖是學好毛筆字的必由之路。臨摹的歷史相當悠久。現今發現刻在獸骨上的原始漢字中就有兩排相同的字,一行刻得好,一行刻得差。據專家考證刻得差的是學生臨摹老師的“習作”。 “臨摹”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綜合。“臨”是對著字帖一筆一畫地照著寫;“摹”是影襯在字帖上摹寫,又稱描,這兩種方法都是初學寫字的方法。
摹寫 摹寫有描紅與影摹之分。
描紅
描紅本,一種是實印紅字,一種是印空心紅字,目的是讓初學者就著紅色範字用毛筆蘸墨書寫。摹習時要注意正確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和正確運筆。千萬不要為了與紅字吻合而來回鉤描,若有空缺處亦任其自然,無須補寫或填實。描紅的目的不是寫得“像”,而是領會、訓練正確的書寫方法。留下空缺,一則可以檢驗自己的進步情況,二則便於發現自己書寫時的弊病,以便提高。
影摹
將半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然後用描紅法在蒙紙上書寫,叫影摹。由於紙會滲墨,容易將字帖搞髒,最好先在字帖上蒙上一層透明薄膜,然後再蒙紙摹寫。還有一種簡便的方法:直接將塑膠薄膜蒙在字帖上摹寫。可是,塑膠薄膜是油性的,墨汁寫上去會收縮變形。不要緊,我們在硯臺裡放一些肥皂,或將蘸墨的毛筆在肥皂上掭幾下,問題就解決了。 摹寫容易得古人的筆法及筆劃結構的位置,對初學者來說是很必要的。
臨寫
臨寫是將字帖放在面前學寫字帖上的字。臨寫的字可比字帖上的字略大些,因為字小筆劃細小,起收提按稍一動作墨易漲出。臨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過程:
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徵。分析 一下筆劃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鬆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裡自然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劃的大小。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瞭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 對臨要求勤字帖。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劃間的筆意聯繫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後看一字寫一字。
連臨
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然後再寫第二個。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後再寫。 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通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帖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意臨
意臨,是看著字帖臨出了自己的特點。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 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l-2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人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 本帖最后由 lun815 于 16-10-2008 10:46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0-10-2008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n815 于 16-10-2008 10:44 AM 发表 
臨摹範本佳帖是學好毛筆字的必由之路。臨摹的歷史相當悠久。現今發現刻在獸骨上的原始漢字中就有兩排相同的字,一行刻得好,一行刻得差。據專家考證刻得差的是學生臨摹老師的“習作”。 “臨摹”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綜合 ...
许多人做不到背临,所以没办法突破。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