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的另一类汉语--峇峇话
钟天祥
(本论文发表于2001年8月中国新疆大学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 什么是峇峇?
在东南亚一带,不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都有"峇峇"(baba)。这里的"峇"字念 ba(阳平)不念ke,是中国罕用字,许多汉语字典不收这个单字,只有一些现代出版的主要词典才收集。因此有人怀疑这个"峇"字是南洋人独创的,比如新加坡附近有峇淡岛、印尼著名旅游胜地峇厘岛、新马印三地视为国服的"峇迪"(batik,蜡染衣服)。其实,中国早有"峇"字,比如印尼巴厘岛旧译是"峇厘岛"(Bali)。"峇"字最早见于《玉篇》,是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年)太学博士顾野王所撰;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的《集韵》也收了这个字。
在本篇论文,"峇峇"是复词,其名称由来也有许多说法。一般解释是,"峇峇"泛指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peranakan)或"侨生",包括称为峇峇(baba)的男性和称为娘惹(nyonya)的女性。他们的最大特征是讲峇峇话,一种综合中国闽方言与马来语的混杂式语言,但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却十分中国化。峇峇最初属于混血华人,是早期中国男性到东南亚落足并与当地土著女性,主要是马来族妇女通婚后所生的后代。这里的马来族是广义马来人,包括东南亚所有讲南岛语系马来语言的民族,如马来人、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峇厘人。
有学者把"峇峇"限定成"海峡华人"(StraitsChinese),专指那些在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统称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人,即父系是华人血统,母系是土著血统。可是,这样定义除了把"峇峇"窄化,也含有政治性目的,因为在英国统治马来亚期间,所有文献都把"峇峇"、"土生华人"、"海峡华人"等同,视之为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裔英国子民"。这个定义说明他们的父亲血统是华人,却无疑是向英国效忠。海峡殖民地是政治性定义,存在于1826年至1957年,在马来亚独立后便告消失,可是"峇峇"作为一个社群并未随之而去。另有广泛定义是"三代成峇",意指中国人在南洋活过三代、熟悉当地情况和环境,也能称之为"峇峇"。
二 什么是峇峇话?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峇峇话的产生显然是因为中国人与马来人接触的结果,特别是中国福建人与马来人在第一次互相接触的时候所产生的新语言。当两个说不同语言的人要在同个时候进行言语沟通,一种新的混合式语言就会自动出现。峇峇话是一种成功的混合语,曾经在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的一百年期间大放异彩,充分发挥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重要角色。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语言不曾混合过,汉语本身就是混合产物,而中国还有很多这类混合语的例子,比如汉语与藏语混合的嘉戎语。然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个主要是马来人的南洋地区,峇峇话作为汉语跟马来语的混合,由于种种原因,它走过了诞生、辉煌,再到衰败,目前"就像地球上遗留的许多奇花异树那样濒临灭种"。由于濒临消失,峇峇话就变成了语言学上的"熊猫"。有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独立性语言,也有人觉得它属于马来方言。可是,为何不能够把峇峇话列为南洋的另一类汉语方言呢?
要解决峇峇话的属性问题,我们得个别去了解什么是峇峇话。正如任何语言那样,由于峇峇生活在不同地区,他们使用的峇峇话就会因地而异,产生不同的峇峇话。基本上,峇峇话可分两大类,即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峇峇马来话主要是马六甲峇峇的语言,后因许多人搬迁到新加坡而带到狮城。在印尼的雅加达,峇峇马来话也称为"华人马来话",语言的混合情况十分类似,有学者还把目前的巴达维亚(雅加达)方言视作是"华人马来话"的代表。至于峇峇福建话则集中在槟城,但也随着槟城峇峇的移动而影响至马来半岛各地,甚至是越海到了苏门答腊及新加坡。
三 什么是峇峇马来话?
鉴于历史原因,许多研究峇峇话的学者大多把焦点放在马六甲,因此峇峇马来话便成为他们的研究重点。在19世纪后期,随着峇峇极具影响力的时候,一些峇峇学者曾以罗马化拼音方式把峇峇马来话书写成文字出版刊物,甚至翻译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形成一大特色。不过,峇峇马来话与马来语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有三点是最基本和最特出的。一是词汇,峇峇马来话混杂许多汉语词汇,这些汉语词汇经有一部分被马来人吸收,但也有一部分是马来人所不懂的;二是语音,峇峇对许多马来词汇的发音跟一般马来人不同;三是语法,峇峇马来话的语法经常受到汉语影响,跟马来语有异。
比如在人称代词方面就有明显区别,峇峇大都根据福建话而称呼"你"、"我"为 gua、lu,不用马来话aku、engkau。可是,针对第三者或复词,如"他"、"他们"和"我们",峇峇就说马来语的dia、mereka、kita。所以,当峇峇一开口,经常使人如坠五里雾之中。举例说 :
1·峇峇马来话:satu orang duduk tia, itu orang gua punya tia-tia.
2·一般马来语:seorang duduk dalam ruangan, orang itu ayahku.
3·汉语 :一个人坐在厅子里,那个人是我的父亲。
从这例子可见,峇峇马来话把"厅"说成"tia"(福建话t'ia),"父亲"说成"tia-tia"(爹爹,但福建话常说"pe"爸或"laupe"老爸),这是马来语没有的词汇。马来语也没有类似汉语的助词"的",峇峇话却根据汉语而变成"punya"(马来语的意思是"拥有")。峇峇话也按照汉语"那个人"直译成"itu orang",马来语应该是"orangitu"。尽管马来人能够通过罗马化的拼音方式去解读上述峇峇马来话,但两者之间除了词汇不同,语法也相异很大。
峇峇人在生活习惯和待人处事方面非常汉化,如果撇开言语上的差异,他们就像任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汉人一样,坚持延续中国南方的传统,像拜佛、遵儒、维护华人旧式大家庭、重视血源关系、强调华人传统婚俗文化。所以,事关此类词语,峇峇话大都保留着汉语方言(福建话)。比如对于亲属的称呼,峇峇话向来是根据华人习惯:姑(ko)、婶(tsim)、姆(mu)、姨(il)、叔(tsik)、伯(pe)、舅(ku),全都长幼有序,不像马来语那样只凭"makcik"(婶婶)、"pakcik"(叔叔)两句话就统称全部人。
在马六甲峇峇聚居的荷兰街,至今还能见到屋深近百英尺长的中国式巨宅,大门上写着"竹苞松茂",门的左右两边大字髹金,字体工整的写着录自《易经》的训辞:"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屋中间有神台供着观音、关帝、土地公、考妣神位,以及代代相传的炉火。屋内家具古拙优雅,而那些关于房舍、家具等名词,峇峇话也大多还是福建话,只是发音稍略有别。峇峇在人伦、道德、精神层次上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内涵,没有失掉中华民族的根。其他中国人专长的行业,包括商业事务、医药、娱乐(主要是赌博)活动等词汇,峇峇马来话也保留着汉语方言 。
基于历史原因,峇峇的祖籍主要是中国福建漳州及泉州,大部分是在18世纪当英国人统治时期已经落地生根,跟另一批后来才开始大量南来当劳工的"新客"(指刚上岸的中国新移民)或是"猪仔"(遭人口贩贱卖当奴隶的中国农民)大很不同。首先,新移民不熟悉殖民地的情况,也不懂得马来语和英语;其次新移民大多是贫苦劳工,只能到矿山和农园当工人或是商店学徒。峇峇则因祖辈早已落户定居,不少人还有资产,加上海峡殖民政府兴办英文学校,年轻的峇峇大都在语言上比较亲近,跟中国的认同便疏于往来,逐渐受到英政府信赖,也致使峇峇社群普遍上享有"特别民族身分"。那时候英国政府承认峇峇殷商与领袖为殖民地所有华人的代表,委任一些峇峇商人为立法议员。不过,殖民地政府也特意笼络峇峇,以推行其华人社会中所布置的间接统治和以华治华的政策。
在那百年的风光期间,峇峇也在文化事业上作出一番努力,特别是创办学校及资助出版事业,通过罗马化拼音文字出版峇峇文报章、杂志、书本。峇峇文的语法结构大体上是以马来语法为根据,但也有汉语语法成分。根据资料,峇峇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书目达70项,几乎包括所有在中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作品。峇峇的另一特色是擅长编写"班顿"(马来民谣),许多年纪较长的峇峇知识分子至今还会在他们的欢庆会上诵朗几句,猷如汉语的押韵诗歌,极富节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