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87|回复: 12
|
《登山寶訓》----馬鍾田醫生
[复制链接]
|
|
登山寶訓
《1.登山寶訓簡介》
一.登山寶訓
1. 馬太五∼七章被稱為「登山寶訓」,又有人稱它「基督教教義摘要」、「天國君王的宣言」、「天國的大憲章」、「按立門徒的教訓與勉勵」等等,Hamilton則寫了一本書,稱之《天國的律例與法則》(錫安堂出版)。
2. 這是聖經所記,耶穌基督最長的講論;但很多學者認為這是祂在加利利多篇講道的摘要,大概不是一次講完的,因為聽眾可能無法一次吸收這麼多內容。我們也要慢慢講它,盼望你也能每週思想一小段,學習去遵行。
3. 歷世歷代曾有許多人從這些寶貴的教訓中得著祝福。比方許多人因著主教導不要為明天憂慮,而從憂慮中得著釋放。戴德生因六章33節,確立了他事奉的樣式,也成為《中華內地會》(今天的《海外基督使團》)這多結果子的差會事奉的樣式。
4. Eerdmans聖經辭典說,傳統認為主所上的山是靠近加利利海的哈丁角山(Horns of Hattin)。摩西的律法是在山上立的,天國的律法也是。但二者有不同:前者是主從山上下來,臨到祂的百姓;後者是主帶著門徒上山,要教導他們天國的道理。
5. 前者是主在閃電中說話,帶來聖潔之神的威嚴可畏;後者是主以人子身份,用微小聲音對人說話,帶來恩典與真理。前者是神百姓被吩咐不可靠近那山,免得遇見審判;後者是人得以到主跟前來,要領受恩言與祝福。
6. 文士與法利賽人坐在摩西位上,衣著華麗,又舒適又尊貴;但主穿著一般百姓的衣服,在山上在曠野講論。山上一直是學習真理之處,歷代神的僕人也常被聖靈帶領或催使到山上或曠野講道。
二.登山寶訓教導些什麼?
1. 施洗約翰跟主耶穌出來傳道時,馬太福音用兩句話總括了他們傳道的內容:「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亨利.馬太說,登山寶訓是要說明:1)要悔改什麼?要轉向什麼?2)天國像什麼?一方面讓我們知道我們所信的是什麼,一方面讓我們去實行。
2. 人對天國的觀念常是錯誤的,所以主要教導之。有些宗教的天國是很屬物質的,說那裡美女如雲等等!有的基督徒說,主耶穌來的時候,原來要建立一個以以色列為中心的天國,這些山上的教訓就是為這天國而訂的律例。但後來猶太人失敗,主只好改變計劃,著手建立教會,所以這些教訓要等到所謂千年國度才再有用。但我不同意這《時代主義》的論點,因為登山寶訓的教訓,幾乎全部在使徒寫給教會的書信中都出現過!
3. 有人說天國與神的國不同,但我看不出聖經有這樣的證據。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的,而猶太人對神國的觀念常是物質性的,他們期待彌賽亞要像大衛一樣,來帶領他們勝過羅馬帝國,建立一個偉大的以色列國。所以馬太要他們知道這國是屬天的。
4. 登山寶訓正是要啟示我們天國的觀念,主所教導的天國與世人對國度的觀念極其不同,祂沒有提到民族意識、強大的軍備、與繁榮的經濟等。耶穌基督沒有像希特勒練習演講,煽動群眾,號召他們來為他賣命;祂也不像史達林以強大武力作後盾,來成為超級強國;或是像日本靠經濟繁榮來擠身世界列強。祂的旗幟是虛心、清心、溫柔、愛心等等。(美國立國時曾一度很接近這樣,但早已不再如此了。) 1
三.登山寶訓的用處(太五1∼2)
1. 英國曾有一位大主教Magee發表言論說,人無法依據登山寶訓來治理英國,引起宗教界與非宗教界很大的反對與爭議。但這句話並沒有錯,你無法以登山寶訓來治國;若不相信,你可以拿幾條登山寶訓到議會去,看他們會不會通過這樣的議案!這世界不會像傳社會福音的人所以為的,只要教導登山寶訓,戰爭就會自動消除!
2. 正如美國第二任總統,也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開國元勳之一,約翰.亞當斯說:「這部憲法是為一群有道德有信仰的百姓立的;若是另一種百姓,這部憲法就絕不夠用!」現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都正在應驗這話。登山寶訓也是這樣。它不是拿來做社會改革用的,它是表明人心改變才是惟一的道路。事實上登山寶訓不是為廣泛大眾說的,乃是對基督的門徒說的,你必須先跟隨耶穌,這些話才對你有益處,才產生力量。摩根說:「主將閒雜人撇在山下,帶門徒上山,然後教訓他們這些話。」
3. 其實登山寶訓不是講到得救之路,乃是得救的結果。你不遵行其上的教訓就被定罪,但當你想靠遵行這些來得救時,它又不能救你!對一個已經是基督徒的人,登山寶訓教導你怎樣活出基督。鍾馬田登山寶訓的講章中譯本就訂名為《活像基督》。
4. 登山寶訓可以成為天國子民的試金石;當你不同意登山寶訓中某個點時,可能若不是你錯了,就是你對那項教訓的了解與銓釋是錯的。而且當你批評某一點時,可能正表明你是怎樣的人。當你發現有某一項教訓你無法遵行時,很可能你對那項教訓的了解與銓釋是錯的;因為主講登山寶訓,正是要人去遵行的,而且還要門徒去教訓別人也遵行(參太廿八20)。
5. 登山寶訓不是要增加重軛在你身上,使你因無力遵行神的道而痛苦、背負重擔。因為主耶穌是以「有福了」做開頭的,也可以譯成「快樂了」!
四.登山寶訓的對象(太五1∼2)
1. 主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因為祂行出醫病趕鬼的神蹟,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跟隨祂。這些人中有些只是好奇,甚至有些是來找碴的;但也有真實渴慕神與真道的人,以及病人和有需要的人。
2. 稅吏雜在法利賽人中間,妓女與罪人擠在德高望重的人中間,目不識丁的粗人莽漢雜在佩戴著經文的學者身邊。但主耶穌從來不被人華麗的衣裳,或是滿腹經綸,或是身上佩戴的經文所吸引。祂是被憂傷痛悔的心、受傷困苦的靈魂、因病受折磨的百姓、靈裡貧窮的人所吸引。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只有那些有需要的心靈會吸引祂駐足。祂看他們流離失所,像羊沒有牧人一般,就憐憫他們,幫助他們,醫治他們。
3. 當他們得著幫助,或是看見祂所行的就來跟隨祂,歸向祂,成為祂羊圈中的羊時,祂就要以天國的教訓教導他們。坎伯.摩根說,主不是教導那些閒雜人烏合之眾,祂將那樣的人撇在山下;祂乃是教導那些已經得救的百姓,教導那些已經起來跟隨祂的門徒,帶祂們上山。
4. 當人真實起來跟隨祂,願意讓祂改變他們的生命與生活,祂才以天國道理來教導他們。所以你如果想從登山寶訓得最大幫助,不只是當它是道德規範,乃是成為生命活道,變成你生命中真實的樣式,那麼你必須先來信靠基督而重生得救,先起來跟隨基督為祂而活!
5. 主將閒雜人撇在山下,但顯然聽這些教訓的人包括一些眾人(參太七28),我相信主必然抓住機會,在教訓門徒之中也留心這些眾人,盼望其中也有人被漁網撈到。亨利.馬太說,看見有還未被主得著的人在場,會為傳道人裡頭注入生命,因為你會渴望他們得福音的好處。 2
五.眾人與門徒(太四23∼五3)
1. 當神子在地上傳道時,祂身旁圍繞的許多人,很明顯區分為三大類:一種是被稱為猶太人的,以及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等,他們彼此各不相同,甚至經常吵鬧不休,但遇見耶穌時就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站在同一陣線上反對耶穌!
2. 第二種常被稱為「眾人」,他們有來看熱鬧的,有喜歡說說聽聽的,有喜歡參加宗教聚集這種高尚社交活動的;但也有那些真心渴慕神、渴慕真道的人,後者一遇見耶穌,或聽見祂的聲音,常常就撇棄一切來跟隨祂,成為第三類的門徒。
3. 但在第二類的眾人中,還有一些是因本身很大的需要而來,他們多半是因身體的疾病、心靈的軟弱、被鬼附或被魔鬼壓制、以及其他需要而來追隨耶穌,指望從祂得著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常常在得著幫助,看見基督奇妙的作為後,就跟隨祂。其中有些成為真實的門徒,像撒該、格拉森被鬼附之人;但也有些只是盼望看見更多神蹟,使他們生活改善或是更方便,像那些經歷五餅二魚神蹟的人一樣(約六章)。
4. 主耶穌沒有因為這些人的存心或動機,就決定不幫助他們。事實上馬太記著說,凡來到祂跟前的,祂都治好了他們!庫爾曼小姐提到,有些根本不信有神的人來到她的聚會,他們完全不信神蹟,卻得了醫治;另有一些看來無可指摘的聖徒卻死了。
5. 庫爾曼說,她不知道為何如此;「在我廿歲那年,我可以給你一大堆答案,當時我的神學觀是很肯定的,認為只要你遵循一些規條法則,努力作工,遵行一些誡命,使自己過某種程度的屬靈生活,神就會醫治你。但我們看神常是透過毛玻璃來看的,神活在永恆中,我們卻常只能抓住現在的一瞥,而這一瞥卻常是充滿了錯誤的觀念。」
6. 我們不要給神設限,你只管帶著需要來,祂充滿了慈愛憐憫,祂也充滿了生命大能。不要在意你還對祂沒多少認識,不要在意你生命中的不完全,不要在意你的教會沒有顯出醫病恩賜,甚至不要在意你還是個佛教徒!祂都樂意幫助你。
7. 但在主身旁的第三類人「門徒」,就不同了;主耶穌將其他眾人撇在山下(雖然仍有跟著祂的),卻帶門徒上山,教導他們天國的道理。這是因為門徒不是只要醫治的神蹟,他們跟隨祂是因愛祂,而且願意受教學習;並且他們會明白所教訓他們的,他們也會去教導別人。盼望這些日子當我們教導登山寶訓時,你已經是一個這樣的門徒。
8. 過去許多年代,祂藉眾先知說話,現在祂自己親自說話了;祂有時默然無聲,藉祂的生活說話,但現在祂開口說話了!願我們這些日子留心聽!
[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14-8-2008 09:3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8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虛心:八福1》
一.醫治傳道與教導(太4:23~25、5:1~2)
1. 馬太記述神兒子耶穌基督,以肉身行走在世上時的三大職事,教訓(教導)、傳道、醫治。他將教導擺在前頭,似乎認為那是最重要的。保羅可能也是這樣認為,因為他提到教會領袖的資格時,除了品格外惟一提到跟服事有關的就是「善於教導」(提前3:2)。
2. 但馬太先記述主耶穌醫治的事工,祂治好了許多人身體心靈的疾病。可能是因為病得醫治的神蹟,最快吸引人的眼目。聖經提到神蹟signs和奇事wonders,奇事是要使人覺得驚異,停下原來做的事而來注意之;神蹟則是一個記號,要使人思想、明白更要緊的事。
3. 馬太記著,許多人看見主所行神蹟奇事,就從各處聚集來跟隨祂。主卻沒有在那裡開始一個教會,推展一個事工;祂乃繼續往上走,直到上了山。這過程,有一部分人以為精彩的時段已過,離開了,他們喜歡的是希奇的事;另一些人開始覺得不方便,累了,不合他們意,回家去了。
4. 但有一些人跟隨耶穌,直到上了山。摩根說:「主醫治凡來到祂面前的人,賜福一切有需要的人;但祂將閒雜人留在山下,上山教導門徒天國的道理。」這些人將要成為真實的門徒,天國的子民,他們的生命將改變轉化,他們也將改變世界。
5. 祂上了山,就坐下。現在不是跳來跳去,吸引人注意,挑動人情感,不是閃爍著聚光燈,要將眾人眼目都移轉到這裡之時,那是傳道的功夫,是有時藉醫治神蹟帶來的結果。但現在是要接受教導,是預備長期栽種、耕耘,忍耐等候地裡寶貴出產,直到得秋雨春雨之時。天國道理是像種子一樣的。
二.主上山坐下教導
1. 我們不要稱那些吸引人的聚會就是成功、是復興,然後在那裡被吸引來信主的人,就開始學習如何做一樣的事來吸引人。這可能會造就出一些作基督徒多年,告訴人信耶穌有平安喜樂,有一天卻要覺得自己生命沒有滿足的人。
2. 17世紀被稱為是「牧師的牧師」的Richard Baxter認為,教會應該是醫院,也是學校。醫院只要醫好人就任務達成,你不會想一直留在那裡,打針、吃藥、住院。但學校不是只讓你聽一堂很棒的演講,參加一個社團活動。你須要長期規律地到學校上課,課外花時間學習,並應用到生活生命中,也儲備將來一生會用得著的東西,事實上一個成功的人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教會也是如此,你是否這樣預備好,要領受從主來的長期教導與栽培?
3. 祂坐下,你不要毛毛躁躁地站著,急著快點畢業,好離開去開創一番大作為;祂坐下,如煉淨銀子的,以神的道一天過一天潔淨我們,塑造純淨的屬神生命在我們身上;祂坐下,將餅擘開,要我們停下一切煩躁,與祂一同坐席,享受祂的無窮無盡。
4. 馬太看重教導,巴克萊說馬太本人是個教師,他知道如何教導,他不會一口氣將太多教導塞給你,他會來一段基督事蹟的記述,然後插入一段教導,交替記述,免得聽的人厭倦。馬太也知道如何用簡單精煉的話來教導、來起頭、或是強調,來吸引注意力、挑旺注意力,像一句格言、一個例證小故事、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等等。我常這麼做,但不要變得譁眾取寵。 4
三.有福了!
1. 登山寶訓以所謂《八福》起頭,英文稱為the Beatitudes。beatitude意思是至福,通常以「…有福了!」的型式出現,表達一種福氣的宣告,或對某人的一種恭賀。在聖經中有幾個地方出現這個,像詩篇119:1、箴8:34、路1:45、啟示錄的七福。最有名的就是登山寶訓的起頭,所以用了大寫the Beatitudes。
2. 主耶穌教導人,不是像今天的教會常在散會時給會眾祝福;祂是一開始先擺出祝福來,以此教導他們,吸引他們。舊約聖經以咒詛結束(瑪四6),新約聖經卻以祝福開始。祂來矯正人對福氣的錯誤觀念,人以富有、偉大、享樂為福氣;「我的孩子是醫生!」「真有福氣!」這樣的人自誇為有福,別人也因此誇獎他們,佩服他們的話(詩四十九18)。但主給我們指出真實福氣之道,祂打開一條通往無窮祝福的路,祂說:「天國是他們的!」這是通往天堂之路,通往無窮喜樂之路;以賽亞說那是大道highway,是高速公路。
3. 「有福了!」(mak'arios,新約出現58次)有快樂之意,是像神一樣的喜樂,是赴筵席一般的喜樂。福音是一場筵席的呼召,天國是呼召祂子民來得國享受的!英文的快樂happy,其字根hap古文意思是「機會、運氣」;人的快樂常來自機會與命運,但基督所告訴我們這種在神裡的快樂,卻是永恆的!
4. 主提到怎樣的人是有福的,是快樂的呢?「虛心的人」!「靈裡貧窮的人」!在人看來,虛心與貧窮並不帶有福氣的意義,也不帶有快樂的味道。但這地上確實有一些人,是貧窮的,是虛心的,但他們充滿喜樂,他們也帶給許多人喜樂。
四.虛心(太5:3)
1. 馬太(耶穌)用一句簡單明確、使人必須駐足思想的話,來開始天國道理的教導:「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虛心?心虛是好事?踏實、扎實不是比較好、比較安穩?荷包滿滿的、存款數目大、心中滿溢快樂幸福的感覺,不是我們追求的嗎?但主說虛心的人有福!
2. 你心中空虛是一個祝福,偉大的祝福,因為將臨到你的是天國,是再沒有眼淚、病痛、死亡,使一切乾渴止息之處,不再有試探咒詛,不再會失敗滑跌之地。心中空虛使你預備好承受、進入神的國。
3. 「虛心」原文直譯是「靈裡貧窮Poor in the spirit」,神喜歡貧窮?貧窮應該拿來歌頌嗎?基督的信仰真是叫人絆跌啊!當你沒錢使兒女受更高教育,或多學各種技藝,參與更多活動,而能在多元化入學的競爭中多得分數時,貧窮該拿來歌頌嗎?
注:這里用的「貧窮」是猶太人所謂的第四種「貧窮」,既:「貧窮」至要依靠上帝才能存活的「貧窮」。
4. 當你因為生活所需,必須忍受苛刻老板的壓搾,超時的工作、過重的負荷時,貧窮該拿來歌頌嗎?但從天降下,熟悉神國的神兒子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怎麼會這樣呢?
5. 因為窮人比富人會更留意外來的幫助,而無助是禱告第一要素,是吸引神恩典水流的空處。因為窮人比富人會更知道抬頭仰望,知道要禱告。雅各說他們在信心上富足。
6. 事實上這裡主用的字ptouch'os,是指赤貧如洗,一無所有,甚至指乞丐!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用的就是此字(討飯的)。他們是無權勢、無財富、無倚無靠的人,甚至是受人欺壓踐踏的人;那些別無倚靠,絕對信靠神的人有福了!快樂了!
7. 這些絕對貧窮的人,如何有福,如何快樂呢?他們的快樂與幸福並不依附於會變的人事物,他們已從這些得了釋放,神自己是他們的喜樂與泉源,
五.貧窮
1. 其實窮人並不都預備好承受神的國,因為主說的貧窮是靈裡貧窮。這給在今生財物上富足的人盼望,他們不是因財富而受咒詛,如果他們持守靈裡貧窮,仍是蒙福的。天主教譯成「神貧」,神貧不該只是修道士與修女發的願;主啊,使我靈裡貧窮。
2. 靈裡貧窮的人,並非以貧窮本身為樂,刻意追求沒有財富,甚至以此為教義的人(像聖法蘭西斯)。事實上有時貧窮會產生驕傲。真實的靈裡貧窮是以神為樂,他會像保羅一樣,知道如何處缺乏,也知道如何處豐富。
3. 聖經並不宣傳貧窮是好的,神並不喜悅看見人貧窮。摩西律法清楚表明貧窮是不遵守神律法帶來的咒詛之一,並宣告如果神百姓遵行神的道,他們將脫離咒詛得著祝福,包括從貧窮變為富足!(申廿八章)
4. 在教會歷史中,主常使用人在將福音帶給人時,也解決他們貧窮的問題;事實上常是那些貧窮的人更快對福音有回應。約翰.衛斯理的工作使許多窮人轉為富足。救世軍創辦人卜威廉幫助東倫敦的窮人,甚至促成大批製造安全火柴,使窮小孩免因此中毒。台灣宣教工作使早期不少人成為醫生律師等。
(所以不要請人吃蕉。)
5. 但聖經確實指出富足的危險,就是會使人倚靠無定的錢財(提前六章)!所以箴言教導人禱告不要太富或太貧(箴卅章),意思是將心思放在比這更高的事上!甚至神有時允許屬祂的人遇見貧困缺乏,要賜更大福氣給他們,像約伯!有時物質貧乏會促使人靈裡貧窮。聖經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可並沒有說窮人就容易!
6. 靈裡貧窮?我們不是應該追求靈裡富足、被聖靈充滿嗎?啊,神想要使我們原來所充滿的那些東西先倒空。那些因美好環境、感情順利、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富裕而充滿你心的喜樂,常看不出是否純淨,是否屬天的喜樂,是否能進入神國的喜樂。
六.靈裡貧窮
1. 所以神有時將這些倒空,取走這些,看看你剩下什麼。你不要等神挪去那些暫時的事物,你要主動俯伏在祂腳前,禱告說:「主,使我靈裡貧窮,使我死去。」然後真實的、屬天的喜樂、愛、安息將要充滿,那是神的國。
2. 主不是要我們貧窮,也不是說富足是蒙神悅納的標記;主乃是要我們靈裡貧窮,要我們虛心。這是一切福氣大道之始,且是全程的軌道,是一切福氣的基礎;虛心是一種倒空,以後一切是一種充滿。天國的寶訓是登山之路,一起頭就使你發現太高上不去,好使你謙卑來投靠神。
3. 這樣的謙卑不是在人面前表現或宣稱的,不是經常對人說我是貧窮的,我不行,我污穢;有時那是另一種自義,或是要討人喜歡、博人敬佩。
4. 謙卑是向著神的,像摩西、以賽亞、耶利米等都曾向神推辭,承認他們的不配。但當他們接受神的託付時,卻都剛挺地站在百姓面前,無所懼怕。謙卑乃是對神說:Just I Am...(就是這樣,乏善可陳;主流寶血,為我捨身!主愛高深,召我得生;神的羔羊,我來!我來!)
5. 虛心重點不是強調治死自己,因為整天談論治死己,會變得更自我中心;乃強調看神。當你真實靈裡貧窮時,天國乃是你的;你要嚐到天國的豐富與權能,你自己預嚐天恩滋味,並有能力幫助人。
6. 主不是說,靈裡貧窮是進入天國的條件,而是說靈裡貧窮的人擁有天國!他們是王子,是國度,他們已擁有這些。
[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14-8-2008 10:0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5-8-2008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經提到神蹟signs和奇事wonders,奇事是要使人覺得驚異,停下原來做的事而來注意之;神蹟則是一個記號,要使人思想、明白更要緊的事。**noted
6. 我們不要給神設限,你只管帶著需要來,祂充滿了慈愛憐憫,祂也充滿了生命大能。不要在意你還對祂沒多少認識,不要在意你生命中的不完全,不要在意你的教會沒有顯出醫病恩賜,甚至不要在意你還是個佛教徒!祂都樂意幫助你。**noted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8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哀慟:八福2》
一.有一種哀慟是罪(太5:1~4)
1. 台語聖經將這裡的「哀慟」譯作「憂悶」,我想這不是很適當的繙譯;事實上「憂悶」是一種罪,跟主「常常喜樂」的命令相反。憂悶是人很普遍的經驗,卻是很傷害人的。憂悶使人沒精神沒力氣,有時甚至使人有自殺的念頭。
2. 有的人憂悶是有原因的,像事業失敗,本來的理想未達成,婚姻出問題,你所愛也曾山盟海誓的人傷害了你的心,學業使你感覺有壓力,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經濟上的需要,為今世的掛慮煩惱憂悶。
3. 但也有時我們會無緣無故憂悶起來,人生實在多多有憂愁痛苦的事,我們因為是罪人,有罪性在裡面,所以脫不出這個痛苦。「罪」在希臘文是未射中目標的意思,人沒有達到上帝造人的目的,所以時常活在憂悶中。
4. 主耶穌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聖經說祂要用喜樂油來代替悲哀,用讚美衣來代替憂傷之靈。那時我們被教導帶領,在聚會中、在平常生活中有學習,後來對我們一生有很大幫助,現在我們很少失去喜樂。若你過去未如此操練,現在遇見使你大大憂悶的事,你還是要來學習交託給主,學習讚美,趕出一切黑暗憂悶,活在主的光明和喜樂中。
5. 但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哀慟」不是憂悶,保羅說那是「屬上帝的憂愁」(godly sorrow),是照上帝的意思來憂愁(林後7:9~10)。這種憂愁是正面的、積極的、有盼望的,是要引導到喜樂釋放的;事實上是要領我們脫離世俗的憂愁憂悶,進入永生無窮的喜樂。
二.哀慟是一種為罪的憂傷痛悔
1. 當一個人感覺他的罪是嚴重的事,他會開始有一種憂傷,這就是主所講的哀慟。就像人忽然打開電燈,才看見本來未看見的東西,看見我生命中的欠缺,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欠缺;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未達到上帝造我們的目的。
2. 一個人知道為罪憂傷哀慟,是他得著醫治的開始。主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有的人什麼都不在意,E.g.一人提兩桶東西向東方跑去,人問他幹嘛,他答道:「我要用右邊這桶火將天堂燒掉,用左邊這桶水將地獄的火澆熄!」但你可以不在意神、不理會祂,卻無法忽略祂。有一日我們都會來到人生的盡頭,都將發現靈魂的欠缺使我們如同孤魂野鬼一樣,沒有安息,只有永遠的驚惶、永遠的憂悶、永遠的痛苦。但丁的《神曲》中地獄門口寫著:「到這裡來的人,都要將希望放在門外!」E.g.牧師傳福音給一位農夫,他說他不需要上帝,他知道怎樣過生活,他知道怎樣自己解決問題;牧師問他:「你一生都不會有想祈禱的時候嗎?」答:「我永遠不會去祈禱,我發誓!」回去後不安,次日去跟牧師收回起誓的話。
3.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聖經中特別合神心意的大衛也曾犯大罪,但是以後他誠心認罪,甚至作詩歌給百姓唱;他完全服在上帝手中,以後更多跟定主,所以主赦免他,賜他完全的恢復。主的恩典和憐憫浩大,像以色列王亞哈那麼壞的人,有一點悔改的表示,主就放他過去(王上21:27~29)。
7
三.哀慟是一種感覺自己的軟弱而向上帝的倚靠
1. 主所說的哀慟,並不是只有在罪中才有的感覺;一個人從罪得著赦免與釋放後,仍然應該是一個常常哀慟的人。哀慟是靈裡貧窮的表現,清楚看見自己一無所有,有一種謙卑的感覺,想要投靠主的感覺。
2. 有時人很容易失去這個,開始滿不在乎地過生活,雖然也有歡樂,卻沒有真實滿足的快樂。有人說為了吸引未信主的人,基督徒應該有一種歡樂的表現;但喜樂若不是從心靈的深處來的,就是假的,不會有什麼永遠的效果。
3. 耶穌自己被稱作「憂患之子」,保羅彼得及教會歷史上主大大使用來救人靈魂的人,還有像衛斯理等人,都是嚴肅的人,誠實的人,為靈魂認真的人。他們多多禱告,而不是多多跟人交接;他們常常關心窮人,關心有需要的人,自己過簡單的生活。
4. 我們容易失去這種生活的態度,所以有時主安排我們遇著困難,使我們不致失去哀慟的心,不失去天國的福氣!希西家王是很好的例子,他剛剛得勝亞述王,大大成功,看見主的大能力,可能他的心開始不像遇見亞述的威脅時那麼謹慎,所以主略為放開保護的手,使他生重病。當他得著醫治時,作詩說:「我因心裡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穩穩地走)!」(賽38:15)
5. 但願我們時常穩穩的走,不要輕浮隨便。E.g.榮教士最後的年日就是如此,很小心說話,常跟人道歉等;她常帶大家唱「求攜我手」(頌讚詩選146)。有時死能使人進入哀慟的感情中而蒙福(傳7:1~4),有一日我們都要為一生交帳,到那時,但願你不會因為你生活的方式而懊悔。這種哀慟的生活,不是愁眉苦臉,乃是穩重安靜、心思清明。在罪惡中和虛空中的歡樂,使人哀慟憂愁;但是在主裡真實的哀慟,使人有深深的喜樂!而且幫助人不會放縱私慾,能與罪斷絕。
四.哀慟是一種為別人的靈魂憂傷的感情
1. 我們為自己的軟弱哀慟是好事,保守我們活在主面前,主也能作工在我們身上。像雅各,主摸著他的大腿窩,使他一生有一個記號,來倚靠主。其實你不可只靠這些,你應該平時就操練過一個親近主的生活,心才不會放蕩。有時我們像亞哈王,聽見先知傳災禍的消息,心就謙卑下來,像希西家一樣「悄悄而行」,主也因此延遲他的災禍;可惜這種謙卑的感覺未保持很久!我們也會如此,所以平常就操練親近主,小心與主同行。
2. 這種哀慟的感情,是為使自己能過一種主喜悅的生活之秘訣;但是有另外一種哀慟是為著別人。先知但以理為上帝的百姓有負擔,為他們來禁食祈禱,這是一種最高尚的感情,是像主耶穌一樣的感情。當我們為自己時,還不會得著最大最深的安慰,當我們開始為別人時,才得著最大福氣與安慰。E.g.一婦人每天送花去她兒子的墓地,一位管墓地的先生放膽說:「這裡都是死人,不能聞花香;還有很多活人有需要。」那婦人沒說話,那位先生想他得罪了她。但兩個月後,那位婦人充滿喜樂回來,她現在每天送花去老人院。
3. 主也教導我們禁食時不要想讓別人知道而稱讚你,禱告與救濟窮人也是(太六章)。有時我們為一個人迫切禱告,卻不時地想著:「我正在這樣付代價,那人知道嗎?主一定會垂聽禱告罷!」但你需要的是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服;不是作外表的功夫。哦,當你真實哀慟時,無論是為自己的罪,是為自己的軟弱,或是為別人,主應許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8
五.哀傷是王者的尊貴(太5:4)
1. 哀傷是王者的尊貴,哀傷使王者避開自大與狂傲,帶著一種謙卑與柔和、恩慈與同情心。耶穌基督被稱為憂患之子,或是哀傷之子(參賽53:3)。我們是天國子民,更正確說,我們是神的國度,是神的王子,也應當有哀傷的樣式,王者的尊貴。
2. 哀傷使人身體坐在寶座上,心卻是下寶座的;擁有頭銜、地位,被人稱讚誇獎,作事順利,他裡頭的生命卻是靜伏於主腳前。上帝想將這種君王的樣式,放在祂兒女身上,祂想保守祂的聖徒在這樣的光景中,所以祂讓大衛多經憂患,使保羅有一根刺(林後12:7)。
3. 連那邪惡的亞哈王,神說他自賣,但當他聽見先知所傳達的審判訊息時,表現出哀傷來,他的哀傷使神鬆手,不立刻將審判臨到他身上(王上21:27~29)。如果他繼續持守哀慟,以色列歷史將要如何改觀啊!主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就是盼望我們能持守在其中,不要變得習慣了,張狂起來,失去靜伏主前的靈。
4. 將失去晚年得來之獨生愛子的哀傷(創22章),使亞伯拉罕變得更安靜、更堅毅,眼目更明亮,心卻更俯伏於塵土中,然後那清澈的溪流悄悄潛入心中,使裡面的種子預備著要經歷復活與新生的喜悅。
5. 自己孩子病重的哀傷,使創立《中華內地會》的戴德生與妻子瑪麗亞,能寬容同工的反叛,愛使他們放下自己的小孩,去探視病情被誇大了的心存不滿的同工,然後經歷了自己小孩的逝去;這加倍的哀傷與愛,化成濃厚的汁漿,深深觸摸到其他同工的心,拯救了面臨四分五裂的內地會,並成為邁向更偉大事工的門檻。
六.他們必得安慰
1. 其實哀傷不是人類的產物,而是上帝的特權,當人在哀傷中,神看他為自己的同伴,所以祂靠近傷心的人。哀傷是上帝的特權,所以當那些尊貴的人哀傷時,他們分享了神那王者的尊貴,成為一棵大樹,使許多人得歇在其蔭下。
2. 為自己哀傷,使人預備好迎向神的安慰。那不只是紓解哀傷感覺的安慰,更是聖靈的提升,為大衛帶來清潔的心、正直的靈,使他能帶著極大的愛慕仰視神的面,聖靈滿溢他生命中,他得著救恩之樂,得著樂意的靈,使他與神聯合(參詩51篇)。
3. 為自己哀傷,使彼得經歷一場新生的喜悅,他在三次否認主的大失敗後,發現迎著他的是主充滿恩慈與同情的眼光(這正是憂患之子王者的尊貴表現),他出去痛哭,眼淚洗去他的傷痕。不,他的傷痕可能跟著他一輩子,大衛失敗的傷痕也是,但那是神奇妙的恩典,保守祂的孩子留在哀慟中。「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4. 為別人哀傷,則使我們認同神的心腸,也因此與祂的尊貴有份,在這不住往下墜落的世代中,成為一股力量,吸引人流歸神的山;轉化這世界,使人能碰觸到天。國語、特別是台語,將愛與疼說在一起。有人說,傷痕成為神與人相交的一吻。人受傷時,神安排了身體的機能,會立刻著手修補療傷;當神自己哀傷時也立刻會開始自我療傷,有王者尊貴的人也是如此。哀傷、疼痛本身就是一種醫治與安慰,就像一位平凡的婦人說的:「吃苦是好的,將來想起來是甜的。」
5. 願主賜我們一點東西,使我們能被保守在哀慟中,使我們持守謙卑,不輕看人,能寬容,有恩慈。在生命中作王的人,擁有天國的人,都是在哀傷中有喜樂,且是極大的喜樂,屬天的喜樂。他們也會在喜樂中,有一種謙卑的哀慟,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中將謙卑與喜樂聯結在一起。當你歡樂時,不要過頭了,停下來有點感恩會有幫助。非必要,儘量避免說太多話也有幫助。
[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16-8-2008 07:1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8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溫柔:八福3》
一.溫柔的意義(太5:1~5)
1. 耶穌基督在世上一起頭教導的事,聽起來跟這世界的觀念多麼不同;祂說福氣與快樂都是臨到那些虛心(靈裡貧窮)、哀慟、溫柔的人。今天世界卻教導你如何充滿自信,如何在競爭中勝過對手。有些人覺得主耶穌這些教訓不合常理,不合潮流,不實用;人會這麼想也是有些道理的,因為事實上神的兒子並不來講世界上的事,祂是在教導天國的事。你覺得這些教訓不合潮流,正因你所思所想都是屬世的。
2. 但這不是說它們在世上行不通,不,你實行這些也許在世人看來是愚拙的,至終卻將證明是能長久站立得住,甚至影響這世界的。有些父母說:「我那孩子那麼老實,在社會上會吃虧。」但你看亞伯拉罕,他在羅得相爭時讓羅得,讓撒拉安排夏甲給他,後來又讓撒拉趕出夏甲與以實瑪利,然後不質疑地預備要將以撒獻上。剛開始看起來是羅得佔便宜,他得了肥美的地;但最後吃虧的是汲汲營營的羅得,得地土(產業)的是亞伯拉罕!主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3. 主所說溫柔,並非指天生的溫柔,或是刻意裝出的溫柔。有時這種人會在你沒想到時有非常硬的表現。我認識過一些人,看起來非常溫柔,講話也是,卻有一些固執的表現,使他旁邊的人抓狂。
4. 亞里斯多德認為:「溫柔praus是:在適當時發怒,在不適當時從不發怒。」E.g.Smith Wigglesworth最溫柔,勝過脾氣,但對仇敵的作為,像疾病,卻會大怒,而發出能力!praus是用來形容一馴服了的野獸,或受管制的牲畜,亦即「每一種天性、每一個衝動、每一樣慾望都在控制之下。」主所說的溫柔顯然不是叫每一個人都變成小貓咪。你原來也許像一匹野馬,任意奔馳;甚至像一頭野驢「慣在曠野,慾心發動就吸風,起性的時候誰能使牠轉去呢?」(耶2:24)這是神用來形容祂百姓的話。
5. 但如今神使我們被馴服了,我們仍是一匹馬,但能在神手中榮神益人了。像摩西,顯然是個有豪俠之義者,但神沒有使用他天然的力量;等到在曠野鍛煉過後,摩西成為最謙和的人。但《摩西五經》中的摩西絕不是隻小貓咪!他充滿神的大能站在法老面前,也站在百姓面前。
6. 虛心,是人看見自己、看見神,知道人的本相,認識並接受了自己原本的地位,使他覺得需要神,不能倚靠自己。慕安得烈在《謙卑》一書中說:「謙卑不是一種我們要帶到神面前的東西,也不是祂要賜下的東西;謙卑乃是意識到自己毫無所有,真正看見神是一切,遂讓路以便讓神成為一切。」
7. 但溫柔則是人天性被神馴服,生命被製作過之後的光景。虛心是一種神的啟示,可能藉著一個光照,也可能藉著一個對付,人若接受了、降服了、心領神會了,就會帶著虛心行走於世上。但溫柔是一種人的操練,是人跟神合作,決意要治死己生命,以至於對神、對人都能有一種柔軟的態度。其實謙卑也一樣是可以操練學習的,主說祂心裡柔和謙卑,叫我們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謙卑雖是裡面的一種啟示、認知、降服,但有時可以藉著外面的姿態,帶動裡面,來成就謙卑虛心。 10
二.負主的軛學祂樣式(太11:29)
1. 你渴望成為溫柔嗎?主教導我們說,要去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負軛不一定使人變得虛心,或許還使他更覺得自己付很大代價,自己所做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虛心是神的啟示,是一種看見。但溫柔是一種生命的操練,藉著負軛,藉著行原來不那麼願意行的,一旦我們願意降服,就會成就溫柔在我們身上。能從年幼學習這個是多麼好的事,耶利米說:「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3:27)
2. 溫柔或許不是世界推崇的樣式,卻是天國的樣式,是主的樣式,你要像耶穌,必須追求這項天國的品質──溫柔。主耶穌從不輕看卑微的人,祂對待他們正如對待其他人一樣。像祂停下來幫助衣衫襤褸、又髒又臭的瞎子巴底買,就像祂花時間幫助公會成員尼哥底母一樣。
3. 主耶穌責備拒絕祂的法利賽人,因為他們是教法師,卻能說不能行,假冒為善;但祂善待拒絕祂的撒瑪利亞人,因為他們不認識真道,祂遇見釘祂十字架又嘲笑祂的人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我們能不能用同樣態度對待拒絕我們、反對我們的人?主以恩慈對待犯淫亂的婦人(約8章),當我們自己還常活在情慾、脾氣中時,如何對待陷在情慾中的人,如何對待同性戀者呢?
4. 雅各將溫柔說成一種智慧,而真實的智慧應該是溫柔的(雅3:13~18)。「智慧主要的目標,是使人可以忍耐無知之人的愚昧。」(Pope XystusⅠ)有人說:「有兩種無價的智慧,一種是及時說出合宜的話來,另一種是及時閉口不言。」這跟溫柔的意義很接近。
5. 司布真論到脾氣說:
1) 脾氣是暫時的瘋狂。
2) 我既然成為基督徒,就沒有權利讓脾氣住在我裡頭,如同沒有權利讓魔鬼住在我裡頭一樣。
3) 人生氣時,向著別人有何等尖刻的思想啊!他們藉此殺人千百次,那一瞬間的罪,很快被我們自己所忘記,但神並未忘記。
4) 你問:「一個人怎能控制得住自己的脾氣啊?」我說:「一個人怎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呢?」若神的恩典在這事上不足以束我們的腰,那麼神的恩典還能做什麼呢?
6. 彼得是個常與同儕比較爭先,也常能勝過同儕的人,但主不時教訓他、糾正他,神又允許他大大失敗。五旬節那日他被聖靈充滿,後來彼得成為一個頂溫柔的人。在保羅公開指正他之後,他在他的書信裡公開肯定保羅書信的價值(彼後3:15~16),而他所推崇的保羅書信裡頭包含了指正他的記述(加2:11~14)!
7. 大衛對神說:「你的溫和使我為大。」(詩18:35)神的溫柔能改變人的生命,也能改變世界。像印度德蘭修女帶著主的溫柔謙卑服事窮人,她因著多多與神同在,生命充滿了溫柔恩慈,但當她面對真理議題或是一些領袖時,像她的主一樣言詞犀利,無人能敵。那是真實的溫柔,她因此改變了世界。你說世界還不是老樣子,不,世界上有許多人因著她生命完全不同了,世上沒有哪一個政治人物、歌星能這樣改變人的生命的。
11
三.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1. 詩篇37:11說:「但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謙卑與溫柔一向是在一起的,謙卑人通常是溫柔的,溫柔的人也通常是謙卑的。大衛提到承受地土,說的不是地上的產業,而是豐盛的平安與喜樂。溫柔的人,知道打理自己的心,活在平穩安靜中,不煩躁、不受脾氣轄制(不是沒有脾氣)、不被嫉妒管控(不是沒有嫉妒的試探),那是真實的產業。
2. 陶恕弟兄A.W.Tozer在他寫的《渴慕神》中說:「一個柔和的人,並不是因自卑而成為一個膽怯的人。毋寧說,在德性中他乃是如同獅子般的勇敢,和參孫一樣的有力,只是他不會幹愚蠢的事情。他已經接受了神對於他生命的評價,他知道他就像神所說那樣的軟弱和無所倚靠。相反地,他同時知道自己在神眼中比天使重要,在他裡面,他沒得著什麼;在神裡面,他有一切的一切。這就是他的座右銘。他清楚知道,這世界看他絕不會像神那樣看他,他也不再理會這世界如何看他。他非常滿意地安息下來,讓神來決定他的價值。他會忍耐等候那一天,每一樣東西都要得到真實的標價,那時候義人要在他父的國裡發出光來。他只願意等候那日子的來臨。同時,他得到了使他的心享安息的地方,他以柔和的態度行事,他有喜樂的心情讓神來保衛他。以前那種為己的爭鬥已經過去了,他得到了柔和所帶來的平安。」
3. 溫柔使我們不會井底觀天,孤芳自賞,乃知道神產業的廣大,即使別人跟我樣子不同,作法不同,也可能是神的作為,我們也能欣賞稱讚。這就使我們的產業不侷限在自己的一份,也能跟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長闊高深,一同在光明中得基業。多年前主使我學會這功課,用寬大眼光看神的國度,雖然自己小心走在主所量的窄路上。我的心變得寬廣,覺得別人擁有的產業是「我們」所擁有的,保羅說:「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12:26)而且主有時量給我更寬大的門,使我能服事其中一些人。
4. 溫柔使我們會去注意、去得著邊緣地帶的人,包括那些貧窮人、困苦人、受患難的人、街頭流浪的人、在社會上遇見異樣眼光的同性戀者等等。溫柔使我們會再思社會或我們的天性對這些人的評價與感受,使我們與主有一樣的心腸。主在世時常在意這樣的人,並得著他們,我們也可以得著他們,這是天國的產業。
5. 溫柔的人已學會一件事,就是神完全掌權,現在的得失不一定是要緊的,所以不太受外物攪擾,心中常常平靜安穩,那是偉大產業,是神在永恆裡的產業。而且因此身體更健康,能活更久一些,有更多年日可以多得地土,多得產業。箴言11:17說:「仁慈的人善待自己。」
6. 溫柔的人,因為愛心有見識,不會固執己見,死守傳統背景,守舊頑固;雖自己有原則,卻能向人鬆手,能安靜微笑地看著你的丈夫、妻子、孩子、同事、同工、一個未信主的人等等,甚至欣賞他們,無論他們弄出什麼你的天然並不喜歡的事來。那樣,你將得著許多人,而且你自己將得著完滿的安息為產業,那是神所應許的美地。
7. 當我們還像野馬時,雖然自由無拘束,力量強大,但不能集中成就什麼事,或是成就的事又被自己所毀壞了。但溫柔的人,像被馴服了的野馬,能在戰場上奔馳,勝過仇敵,能在原野奔馳,負重物,成為許多人的祝福。「溫柔的人有福了,快樂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12 |
|
|
|
|
|
|
|
发表于 16-8-2008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8-2008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傷到底是怎么样的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8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imon 于 16-8-2008 09:23 PM 发表
哇,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啊?!
其实这篇文翻译得不太好。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8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林绍胜 的帖子
原文不是中文吗?文中太多中文教会术语,觉得好像把信息“钝化”了。尽管如此,许多信息对当今教会人士而言,可说是棒喝。但,有些解释很容易被读者恣意从他们的宗教术语角度来诠释,让他们觉得这是“亲家长”的信息。尤其温柔之说,即很容易被断章取义。 |
|
|
|
|
|
|
|
发表于 17-8-2008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林绍胜 的帖子
“灵里贫穷”,或者说,是“不恣意以靠着宗教或道德政治典范塑造的冠冕为自己的形象”。换句话说,此“贫穷者”并不需要以这些为他的财富,纵使他依然有可能会采用这东西来达成某些目的(例如,要在教会政治立足就不能没有这种本钱)。他真正的财富,始于对皮相财富的舍弃。因此,无论在金钱财富还是皮相财富,纵使皆掌握其手中,他依然晓得自己灵里(或在自身存在意义方面)是一无所有赤贫如洗。唯一使他富足的,就只有上帝的真理,因为正是这真理让他的存在意义得以重建。
若以比喻来解释,大概就像某类型的器皿,唯有创作者晓得如何修补。然而,市场上却太多的冒牌匠师,只用油漆或纸糊作为表面修补,然后夸大其词的说是“完整”。灵里赤贫,就是包括乐意把长期辛苦累积的粉刷荣耀剥除,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残缺,然后在作者手里重拾自己的存在意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8-2008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7-8-2008 09:18 PM 发表
“灵里贫穷”,或者说,是“不恣意以靠着宗教或道德政治典范塑造的冠冕为自己的形象”。换句话说,此“贫穷者”并不需要以这些为他的财富,纵使他依然有可能会采用这东西来达成某些目的(例如,要在教会政治立足就不 ...
你不可以回教会了,嘿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8-2008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客旅 于 17-8-2008 09:04 PM 发表
原文不是中文吗?文中太多中文教会术语,觉得好像把信息“钝化”了。尽管如此,许多信息对当今教会人士而言,可说是棒喝。但,有些解释很容易被读者恣意从他们的宗教术语角度来诠释,让他们觉得这是“亲家长”的信息 ...
原文是英文,鈡马田是 David Martyn Lloyd-Jones 的译名。英国的一间浸信会的牧师,已逝(December 20, 1899 – March 1, 1981)
英文版的就shoot得比较够力。
[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18-8-2008 12:33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8-8-2008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林绍胜 的帖子
这篇文应该不算是译文吧?比较像是某台湾人为了回应他眼里的台湾教会处境而摘录转载钟氏的文字。
对我而言,这篇文可说是很典型的华人教会文字。好些解释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在个人的信仰和群体福利和公义之间的互动或相互关系。例如,怜悯、哀恸、贫穷等等,这些都和周遭群体离不开关系。所以,正如不爱人者不可能爱上帝,为着自身的"讨神喜悦"才按图索骥的去"遵行"这登山宝训其实是很荒谬的事情。但,转述者似乎依然好像解释条文一般很公仔画出肠的对八福详加解释,而视野立足点依然以很华人教会的教徒思维为立场。
对我而言,许多东西不讲也实在不会死,棒喝更不需要加枕头来"避免伤害"。但,转述者可能是太过"爱心"的缘故,把文字包装成太过"亲教会",造成许多东西看起来好像和典型教会讲台功课没啥差别。
有点像为了保护功能而给一只鹰硬套上龟壳一般。结果,怎飞?
[ 本帖最后由 客旅 于 18-8-2008 03:49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