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5-10-2008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送 应 氏 (其 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应氏指应玚、应璩兄弟,他们可能在洛阳住过家。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马超,曹植和应氏兄弟均随军路过洛阳。应氏兄弟借此机会,暂往洛阳探视,临别时曹植作此诗赠行。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步登”二句就他们所在的地方点出在望的洛阳,言在洛阳附近的北邙小山坡上就可以望见洛阳的全景。
“洛阳”二句紧承上文,洛阳的情况怎么样呢?答案是一片寂寞。下文就围绕着“何寂寞”三字展开描写,首先提出的是“宫室尽烧焚”了,这种兵灾和火灾,必然要波及全城,使之成为一片寂寞。
“垣墙”二句是说垣墙皆已塌毁,荆棘都长得很高了,可见荒废之久。
“不见”二句是说人事都已变换了,以见灾难之重。
“侧足”二句是说荒废得没有正规的路径,行者为之“侧足”。而荒废了的田地也再没有人来耕种了。
“游子”二句指应氏兄弟,言他们久别洛阳,已经荒废得连阡陌也辨认不出来了。
“中野”二句是概括“寂寞”的范围之广,以至于“千里无人烟”,这是夸大的写法,但也可见兵灾之惨重,并不限于洛阳。
结尾二句是代应氏兄弟设想,他们回到洛阳,面对以上的情况,应该是悲愤万分而为之“气结不能言”了。
洛阳于初平元年(190)被董卓所焚烧,至此已经21年,因军阀混战,一直没有得修复,所以诗中写得如此“寂寞”。可以说非常形象,从具体到概括,感人至深。
以上说的是洛阳的“寂寞”现象,但在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受灾难的地区又何只洛阳呢?作者之所以能写得这样悲愤真切,正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作者忧虑动乱的情怀的深切流露。《文心雕龙·时序》篇论及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所谓“世积乱离”是指时代的动乱;所谓“志深而笔长”是指作者宠伟的抱负;所谓“慷慨”“多气”,则是指作品的总的风格具有声情激荡的特点。这是刘勰的精辟概括。我以为曹植《送应氏》这篇诗足以为代表作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
|
|
|
|
|
|
|
发表于 17-10-2008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10-2008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我个人还蛮喜欢这首诗 |
|
|
|
|
|
|
|
发表于 28-10-2008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