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60|回复: 3

秦始皇因何统一天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7-2008 0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并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得以名垂青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之后实力大增,但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是远远不能与六国总和相匹敌的。这种情况下,六国与秦国的形势就产生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可能:其一,六国采用“合纵”政策对抗秦国,也就是各国缔结军事盟约,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秦国若对任一国家发动侵略,其它国家必须无条件出兵营救;其二,六国采用“连横”政策与秦国妥协,也就是各国都与秦国签订友好互助条约,保持双边和平关系。

当时七国之中,只有齐国实力比秦国稍逊一筹,成为六国军事同盟的核心。一旦齐国放弃“合纵”政策,六国的军事同盟就土崩瓦解。真实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秦国对六国联盟的破坏正是从齐国开始的。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与齐国都有两种战略政策可以选择,那就是“合纵”与“连横”。秦国如果默许六国“合纵”,齐国采用“合纵”政策,结果是秦国势力扩张被遏制,而齐国成为六国领袖,势力得以扩张。秦国采取“连横”政策,齐国仍然采取“合纵”政策,结果是秦国与六国处于对峙状态。秦国默许六国“合纵”,齐国却采用“连横”政策与秦国示好,结果是秦国没有吞并六国的野心自然无法一统天下,齐国的势力也没有得以扩张。而历史的真相是,秦国采取“连横”政策,齐国默许秦国的“连横”政策并与秦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齐国最终被灭,千古一帝秦始皇得以名扬千秋。


秦国与六国集团之间的争斗实质上就是一种博弈。秦国与齐国之间的战略政策选择正是为了在保持自身能够生存的基础上谋取更大的利益甚至是统一天下。有利益的争夺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公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益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有稀缺性或是有限的,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见竞争对抗还有博弈各方拥有信息的特征。比如上一个例子中,秦国与齐国都明白对方的策略,从博弈理论来说,更拗口的说法是秦国知道齐国知道自己的策略,反之齐国亦然,这种句法我们可以一直这么用下去,一直用到打“……”,而这正是博弈双方所掌握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7-2008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形成一个博弈有4个要素:

1.博弈要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参与者(Player)。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须的因素,那就是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作决策。比如,前例中只有秦国,而没有与之对抗的六国,就不存在“合纵连横”的博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一个人做决策而不受到他人干扰的话,那就是一个传统经济学或管理学中最经常研究的最优化问题,也就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在一个既定的局面或情况下如何决策的问题。最简单一个最优化的例子就是,吸烟伤肺,不吸烟却又伤心,烟民是选择抽烟还是不抽烟,这就需要进行权衡(Tradeoff)。如果这个烟民非单身贵族,而是有妻子或女友,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博弈。这也就是,博弈者的身边充斥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它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影响着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结果。

在冯•诺依曼(Von Neumann)的博弈论奠基之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与世隔绝的“鲁滨逊”(Robinson Crusoe)一个人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有中学数学水平的人都能够清楚,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求解最大值的问题。因为鲁滨逊面对的是一些死的数据,而不是有主观意愿的人。一旦“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黑人仆人)加入这个系统,这个经济系统就形成了一个博弈问题。

2)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Resources或Payoff)。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如果这些资源是无限供给的,那么我们也不需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了,因为一步就可以迈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当然,不可否认是,一方面,博弈者之间会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也包含着合作的潜力。

笔者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是,资源是有主观性的。人们之所以会参与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竞争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凡是自己主观需要的就是资源,反之亦然。比如,“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妻子总是别人好”:自己的孩子在眼里是无价之宝,而在别人面前相对是无价值的;即使是众人公认的美妻娇眷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资源的价值不断下降,这正是效用递减规律起了作用。最极端的例子大概就是明代小说《镜花缘》中所描绘的君子国,人人礼让使得客观的资源就变得毫无价值,自然就不存在竞争与博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8 0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参与者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Strategy)。所谓策略,就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指的是直接实用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通俗的说策略就是计策,是博弈参与者所能够选择的手段方法。比如秦国就采用了“连横”的策略将六国“合纵”瓦解。

一般日常生活中,策略选择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牵涉到分析关键因素、确定局势特征这些理论化的内容。而博弈论种的策略选择,是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关键因素,然后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进行策略选择。由此可见,博弈论种的策略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直接对整个局势造成重大影响。

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Information)。比如在“合纵连横”的故事中,秦国与六国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就是完全的。但有些时候,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比如今天是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气象台预报明天是“阴转小雨”,明天出门上班到底要不要带伞呢?这种情况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们决策的信息条件是不确定。当然从情理上说,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是要带伞以防不测。

通俗的说,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是进行多次地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也就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所谓博弈论听似拗牙聱齿,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极易理解。简单说来博弈论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如何达到均衡问题。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7-2008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这也要追溯回秦始皇的百余年前秦孝公重用商鞅,也即是公孙鞅。这是令到秦国强大的基础。

其中一项改革是,把那些贵族废去,因为贵族基本上白吃又可以收田租。在封建时代一国以农民为主。田租贵,那么农民收入就是低。商鞅把没贡献的贵族废掉。国家一切田地是公家,农民可以耕。如果那年田赋特别丰富,就会奖励那些收成好的农民,例如给更多田地给他们耕。秦孝公死了,商鞅被五马分尸。但是秦国依然用这个制度直到秦始皇时代。战国期间很多国家曾经进行类似的改革,其中核心的策略就是把贵族废掉。很多国家改革后,又变回改革前的原貌,因为贵族重长大权。一般上改革者,像商鞅,吴起都不得好死。

其后,秦国一直称霸中国。被视为战国第一强国。在秦惠文王时,已经拥有百万大军,骑兵十万,战车一万乘。秦始皇前,秦国一直把其他战国 弱化。众多国家中,唯有齐国和楚国合作才能威胁秦国。可是最后被秦国丞相张仪分化了。楚国发难失败,反被攻至国都。

到秦始皇时代,魏国已经很弱大部分土地位于东边因为西边的国土已经被秦国侵蚀,使得弱小的韩国没有屏障,所以国土在函谷关不远。赵国大将李牧被反间计害死,只有纸上谈兵的将领和昏君。齐国国力已不如以前。燕国自从燕王搞禅让王位给大臣子之,国内大乱,元气永远难以恢复 。唯有秦国依然保留实力,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杀了吕不韦,平定嫪毐和他的母后赵姬,中央集权,内乱一一消失。

秦王政,以丰富的国力强兵,出函谷关外以黄河直逼韩国国都新郑。韩王安投降。之后,兵分两路,一队绕过北方的山脉到赵国邯郸,另一队从韩国直上邯郸之南边。两大军团南北合击,赵国灭亡。当时,秦国大军在赵,远南有魏,东有齐,东北有燕。魏国离赵有一定的距离。而齐烂船有三斤钉。所以直上东北最弱的燕国。

当时,全天下都在注意秦国大军的动向。突然,秦国又出一批大军南下攻击楚国。楚国北边十几座城池被攻陷。突然间,放弃向楚国乘胜追击反而北上攻魏国国都大梁。魏兵坚守不出,后三月被秦兵以黄河河水灌城,魏军战败,魏王假投降。秦军被楚所败,后秦出师60万,打败楚军杀项燕。

齐国,由于相国被秦收买,不与他国合纵,结果到最后孤军作战,惨败于秦国之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07:45 AM , Processed in 0.12615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