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帖---四川客家
来源:http://www.tfcg.net/history/kejia.htm
四川客家 Sichuan Kejia ⊙源自:“天府茶馆”
--------------------------------------------------------------------------------
在四川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生息着一支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至今还讲一口客家方言的客家民系。根据考证,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
一、客家人入川的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
战乱、瘟疫、饥馑,导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不足20%,千顷田地荒芜四十余年,物产枯竭,整个天府之国呈一片杂草从生,虎豹横行的荒漠景象。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廷采取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措施,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继湖广人迁徙入川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广人)、广(即广东客家人)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
广东等省入川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陶猗之家,他们不满足于暖身饱腹的安稳生活,义无反顾地赴川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根据广东地方文献和四川地方志以及客属族谱等史料证实,四川客家大多数从嘉应、韶州、南雄、惠州、潮州等地区迁入。
入川客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徙居落业在川南和川西地区,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这两大板块构成了今天四川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是闻名于巴山蜀水的客家聚居区。
二、四川客家人的分布
客家人分散在四川各地,主要在川西的双流县、新津、温江县、都江堰、郫县、彭县、新都、金堂县、广汉、什邡、德阳;川北的江油、三台、仪陇、盐亭、巴中、通江;川东的广安、合川;川南的荣昌、泸县、富顺、宜宾、威远、隆昌、资中、简阳、仁寿、彭山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会理等三十八县(市、区),尤其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郊最为集中。根据史料、家族谱牒统计分析,整个四川人口主要由湖广人和粤、闽、赣、桂客家人两大部分构成,湖广人和客家人分别占四川当时总人口的40%和33%。
从前的成都,东出牛市口,北出李家巷,就算进入成都客家的聚居圈。而今,随着都市化的扩展,这些地方早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客家人的活动边线,则渐次收缩到距城中心不过十里的青龙乡、圣灯乡、保和乡一带。越过这一条分界线,你就跨进成都东山客家的聚居区了。
三、四川客家方言区
四川的客家人中以湖广人口最多[严按语:这句话不清楚也],故四川通行以湖北麻城话为基础的四川话(以成都话为代表),旧称湖广话(即湖广移民所讲的话)。四川话在语言学上称为四川官话,为北方言西南次方言,为四川第一大方言。四川客家语是仅次于四川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在四川局部地区,还流行湖南老湘语,在语言学上分类为湘方言。四川汉族地区主要通行这三种方言。
客家语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中原正宗的宫廷官话。
客家人祖先大多是中原的豪门大户,同时恪守“能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宗遗训,要求在客家群体内部必须讲客家语,这是客家语能够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客家风俗习惯。全川讲客家语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客家语覆盖面达1,200km2。
如果你从成都市的北门火车站、东边的双桥子汽车站乘公共汽车,前往东山客家区采风,不出几个站的功夫,就可以从上车下车的乘客中,听到四川话、普通话不同发音的客家方言。这就标志着你已经渐次进入成都东山客家的腹心地区了。于是,一幅幅客家风情的生动画面,便会不时展现在你的面前。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