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18|回复: 8
|
不容忽视缅甸风灾的蝴蝶效应
[复制链接]
|
|
据缅甸国家电视台5日报道,2日登陆缅甸的热带风暴已造成至少数万人死亡,随着救灾深入,死亡人数还可能继续上升。可以说,这是继东南亚大海啸之后另一起严重自然灾害。目前,该国政府已经展开了紧急救援,并向国际社会发起救援呼吁。联合国、中国、东盟、欧盟和美国等开始向缅甸伸出援手。但是,这些外来的救援对于灾后重建和安置数十万流离失所的人而言,无异杯水车薪。加上缅甸处于亚热带地区,夏季提前来临,灾后防疫任务也十分紧迫。国际社会基于缅甸的国情,亟需“好人做到底”,使其顺利渡过难关。
救助缅甸关系全球安危
首先,如果国际援助不到位,灾情得不到缓解。除了可能再次出现的风灾侵袭,灾后疫情的爆发和扩散同样对区域公共卫生带来隐忧。目前缅甸周遭国家正处于疫情高发季节,泰国、越南、老挝曾经是禽流感的重灾区。中国境内某些地区也有手口足病疫情发生。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不提前介入缅甸灾区防疫,灾后疫情极可能在本区爆发流行,甚至蔓延全球。
其次,缅甸是亚洲稻米的重要出口国。遗憾的是,这次热带风暴侵袭地区恰恰是该国稻米主产区。这必然导致缅甸稻米减产,从而使缅甸调整稻米出口贸易,保证内需。据报,目前缅甸已经推迟5月份向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出口数万吨大米的计划。这一消息,让世界粮食计划署备感忧虑。须知,国际粮价自3月份以来已持续上升,全球性的“粮荒”已经出现。缅甸紧缩大米出口,将拉升新一轮的粮价高企,造成世界粮食市场的新一轮恐慌。
可见,缅甸虽小,却是全球“木桶”的那块“短板”。全球只有行动起来,加大援助,才能弥补短板。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囿于政治意识形态偏见,在对缅甸灾区援助上存在心结:一是在灾情发生后,美国虽然通过仰光大使馆表达援助之意,却又不愿意通过政府层面直接奥援,而是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其他国际机构提供间接奥援。延误了救援时机。二是出手小气。如美国至笔者截稿时并未透露援助金额数目,欧盟只拿出区区 200万欧元显得善心不足。从西方国家对缅甸灾情的道义和责任显得孱弱乏力。
缅甸天灾引发的蝴蝶效应还折射了这样的道理,在以实力为基准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弱小国家也不容忽视。就缅甸而言,减少稻米出口就能影响全球稳定。可见,弱小国家同样能够左右世界政局走向。因此,近日泰国总理沙马表示,泰国已经同意国际市场的主要大米产区、湄公河流域诸国加入大米输出国组织,以便研究如何议定国际米价,稳定国际食品安全局势。曾经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国的缅甸对这个组织也颇感兴趣。这就让人联想到1970-1980年代世界主要产油国组成OPEC通过左右原油市场制衡大国力量的成功案例。
显然,如果湄公河流域的粮食OPEC成了气候,将成为另一股不容忽视的战略力量,搅乱传统型大国博弈的一池春水。目前,这种趋势性苗头一触即发,该是西方大国转圜意识形态挂帅,重视弱小国家利益诉求的时候了。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5/08/WW0805080005.htm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8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蝴蝶效应的含义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微小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从而使长期天气预报具有不可预测性或不准确性。
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是对于地球大气这个复杂系统进行观测计算与分析判断,它受到地球大气温度、湿度、压强诸多随时随地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可想其综合效果的预测是难以精确无误的、蝴蝶效应是在所必然的。
我们人类研究的对象还涉及到其他复杂系统(包括“自然体系”与“社会体系”),其内部也是诸多因素交相制约错综复杂,其“相应的蝴蝶效应”也是在所必然的。
“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洛仑兹的蝴蝶效应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其含义是: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D%B4%E8%9D%B6%E6%95%88%E5%BA%94
简单的方程式,但是代入些微差异的初始值就可能产生 无法重复性、不可预测性的结果。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会使更多蝴蝶跟着一起轻拍翅膀。最后将有数千只的蝴蝶都跟着那只蝴蝶一同振翅,其所产生的巨风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在美国德州发生一场龙卷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8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8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暖化 加剧全球粮荒
澳洲连续六年大旱,把全球乳制品及小麦价格推升至天价,但这可能只是暖化影响粮食供应的前奏。台湾稻米专家卢虎生三日警告,以米为主要作物的亚洲低纬度国家,作物的产量恐将随着温度上升而减产,未来更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粮荒。
夜温升一度 产量少一成
任教于台湾大学农艺学系的卢虎生教授指出,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家小组(IPCC 2007)的报告,在中高纬度地区,轻度的暖化将会提高小麦及玉米等C4作物产量;但是像低纬度所种植稻米、高梁等C3型作物,即使微量的暖化就可能造成产量下降,若暖化程度高于1-3度,更将可能造成全面性的粮食减产。
卢虎生以台湾为例子,指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台湾夜温增加,日夜温差减低,让作物在晚间呼吸作用更为旺盛,也降低了白天吸收二氧化碳的肥力。卢虎生说,根据研究,夜温每上升一度,作物的产量将会减少10%。
不过,卢虎生更担心暖化所引起的异常气候,对作物造成更大的影响。他指出,去年台风后引发的高温焚风,就已让台湾稻米减产百分之十到十五,也造成今年的粮价偏高。
“生物无法忍受异常气象”,卢虎生说,如果稻米在开花那天,遭遇到摄氏三十五度的热浪,将导至稔实率下降八成。他说目前只能利用提早插秧的方式,来减少遇热浪的风险,若真的遇上或改以冷水灌溉来因应,却这些作法却仍受限于台湾的分区灌溉政策,还没被实际操作过。
除了热浪外,由于暖化后将导至海平面上升,除了会侵蚀农地外,地下水也会被海水侵入。此外,随着温度上升,在肥料及农药的使用量也会增加,粮食的成本也会更高。
稻米生产国遭殃 北美玉米农大赚
台湾目前还没有真正遇上问题,但缺粮的问题已经在东南亚发酵。卢虎生转述,他前阵子去慈济演讲时,慈济的援外组告诉他现在连救济米都买不到,因为泰国米过去一公吨是450元,现在已涨到1000元一公吨,越南则完全不让米出口。
不过,也有国家因暖化受益。卢虎生说,美国种玉米和大豆的农民,因赶上生质能源热潮而大赚,目前暖化的现象也帮助美国农民减少寒害及霜害,甚至支撑美国度过这次的次贷金融危机。但卢虎生指出,目前温带国家受益的情况只是短暂的,若以IPCC的报告,地球的温度若是上升到四度,则所有作物的产量都会大幅下降,若加上到时水资源的改变或是病虫害的增加,四度恐将成为人类生存的临界点。
面对未来的粮荒,卢虎生认为是有可能靠育种或基因改造作物解决,但两者都需要时间去研究。他也强调,以目前全球人口的成长速度,即使风调雨顺仍会发生粮荒,他建议政府应采取更快的措施加以因应。
【參考資料】
IPCC 2007 '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hapter V. pp.274-313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03.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5-2008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5-2008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今天人类真的必须负上责任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08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coke85 的帖子
简单说就是:你今天抽一支烟,100年后你的子孙患癌率会上升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8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