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r.Business

【专题讨论】外国股神逐個談之"中国翟敬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如何看待地产
翟敬勇 2008-03-11

春节后我和一个哥们在关山月茶馆闲聊,他谈到他的三个朋友投资房产的朋友,有一个有几十套投资房,一个有十几套,还有一个有几套;问我给能否给出点意见.我的建议就是砍掉一半,把承受力的时间延长到4---5年.砍掉一半意味着他们投入本金(砍掉的那些房子投入的本金)全部没有了(在他们的买入价跌 5%,首付的钱都没有了).

前几天有个香港的朋友告诉我,香港资产收入付资产以及高通胀,香港的豪宅半年上涨了50%,没有去考证(这个朋友很厉害,国内顶尖的高手都认识).他告诉我,他非常看好地产以及相关的企业.

去年我参加一家地产公司的论坛,回来后,我写了篇<<投资房地产回报率低>>,很多人不同意,拿短期投机的回报率来计算.

至于万科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是和他自身的战略和定位有关.万科的房子的购买者大多是中间层人士购买,这类的企业很多,竞争非常激烈.这些企业大都是滚动开发,依靠银行或者其他途径的借贷经营,在上升期时自然顺风顺水,一旦源头被掐住了,那么这些企业如果不把固定资产变现那么就面临死路一条.万科降价销售加快资金回笼是保护自己的措施,也是非常清楚自身面临的资金压力.当他把资金大量回笼之后,那么他就可以从容的拣便宜货了.

对于"拐点"论,我觉得可能更多是媒体的误导更多.中国人民币升值、国内的高通胀决定了实物资产将不断的上涨,从保值的角度来看,房产是普通民众的首先。任何东西涨快了就要歇歇,所以房价暂时回落很正常。万科如果认为是拐点就不会再拿地了(万科一直没有放弃拿地)。

为什么很多投资客压力大呢,他们和大多的地产企业一样,属于杠杆经营,这样一旦流动性差的时候就面临亏损或者破产的危险。

巴非特说不借钱炒股,其实更不能借钱炒房。在国内A股全额买卖,所以下跌时没有香港的那种风险。可地产因为有银行借钱所以很多人就放大了自己的能力。

自然规律没有改变的时候,我们对行业的判断一定要清醒。短期的调整并不会影响长远的发展,看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多去火车站、机场看看就会明白),多少人需要房子就知道地产的未来了。当调整的时候一定是行业整合的时候,内部结构健全、资金充沛的企业一定会是大嬴家。

当市场调整的时候,优势企业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中国的机制让市场中的表现恰恰相反,“市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的利用了。不是每次市场犯错都会提供给我们机会。

注:再次感谢关心我的各位朋友。我希望机遇出现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能抓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勇:中国平安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记要
翟敬勇 2008-03-12

中国平安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记要

时间:2008年3月5日

地点:深圳市观阑平安学院

管理层:马明哲董事会主席(简称马)、张子欣总经理(简称张)等高管

股东大会议题:

本次股东大会主要讨论公司增发不超过12亿A股和发行412亿可分离转换债券的议案。

管理层和股东交流纪要:

问:本次融资的目的能否告之?

马:我们融资的目的已经有披露,主要是围绕公司的主业发展的需要。周围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快,我们要跟上就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我们初了核心资本需求以外,将投资监管层允许的投资项目,加快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发展。



问:公司次此巨额融资超出了所有企业的融资额,公司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

马:平安的融资和其他企业是不一样的,平安集团旗下有九家子公司,集团融资是为了子公司的发展,是综合考虑。和其他单体企业的融资是不一样的。我们融资是为了发展公司的核心业务,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我们融资是为了补充这些业务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



问:公司如何看待银行入股保险公司?

马:国家已经在对外开放中国的保险市场,另外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欧美国家有几千家保险公司,他们经营的也很好。商业银行参股保险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把蛋糕做大。银行做保险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保险销售有代理人渠道和银行自身渠道。代理人渠道主要是采用经纪人制,我国目前有 100多万的寿险代理人。银行自身渠道主要依靠电话销售。保险的险种较多,尤其是寿险,有长期性和责任性的特点,电话销售的效果不好,还必须依靠经纪人。目前保险的销售还是以代理人制为主渠道,5-----8年后,银行自身渠道可能会有所发展。



问:公司一月份保险业务和非保险业务增长都比较快,是何原因?

张:一月份的销售不具备类比性。我们全年的发展将保持平稳状态。我们的个人分红、万能、投连等险种的业务员人均产能有上升趋势,另外业务员人数也在增加。一月较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希望全年能保持。我们地全年的平稳发展有信心。我们的银行和资产管理也有稳步增长的趋势,深圳、上海、福州都有较大的发展。我们的信用卡、中间业务都有较好的发展,资产管理、平安信托等都有较好的发展。



问:平安次此融资是否为了收购银行?公司的业务员的素质好象和人寿差不多?

马:我们对于公司业务员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视,车险续保没有人服务,反映出公司在业务员管理方面的欠缺。我们成立了忠诚服务中心,专门为我们的续费客户服务,我们成立了两个电话中心,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问:平安的巨额融资造成了股价的大幅下跌,造成股东的投资损失公司如何解释?

马:对于股民的投资亏钱我们表示道歉,你的心情我们理解。我们也是打工仔,我们努力为股东赚钱。对于这次融资的时间段有各种原因,外围的次按、A股的过热等原因。说A股的下跌是平安做下来的,那是太抬举我们了。平安只是一家公司而已。次此融资我们非常谨慎,我们每天都在搜集各种意见。平安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我们管理层牢牢铭记四个字:谨慎、发展,我们融资是为了发展核心业务,我们要谨慎言行、谨慎财务、谨慎决策;可持续性增长、有价值的增长。我们会努力去做好。平安是一家基础稳固、财务稳健、增长稳健的公司,我们会交出一份好的答卷。



问:公司融资时是否和监管层进行沟通?是否考虑监管的干预导致增发不成功?

马:平按是按照法定程序,内部进行讨论、研究,外部的报道有正确的、有负面的。我们在认真的听,这次增发希望股东支持,增发比不增发好。市场受宏观影响,造成股价波动。如果增发议案获得通过,我们会审慎的选择发行时机、发行规模(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问:公司次此融资成功,是否会导致ROE大幅下降?为什么不考虑H股融资?何时把公司经营成世界一流的企业?

张:融资后,我们的净资产上升,盈利也会上升,总量增加。ROE短期会有所下降,不过新增资本会产生新的利润,我们对未来增长空间非常有信心。我们二十年来,每次增资后,我们的业务增长很快,收益跟上为股东创造价值。二十年前我们的注册资本金只有五千万。

张:H股融资暂时没有计划。

马:我1988年开始负责平安,当时就希望把平安简称世界一流的企业。二十年我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断的努力,平安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职业问题。前十年发展的时候,我留下来,当小舢板变成航空母舰时,我水平有限,我必须请大副、舵手等一起发展,这次融资之后我们的实力会进一步增强。20年前我们只有两家股东,注册资本金5000万;发展的前十年,我们职工入股,吸引摩根、高盛等外资,注册资本金达到22.2亿;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引进了汇丰6亿美金;之后,我们到香港融资了140亿港元;发行A股融资382亿人民币。我们每一步的按排都是根据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考虑,当年发行H股的时候,跌破招股价。每一个阶段的再融资都要考虑股东利益,未来不排除A、H或者其他市场融资。我们这次在听取投行、保荐人、公司内部的意见,董事会决定在A股融资,我们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问:公司能否考虑H股分流融资?平安的高层、员工是否会参与增发?07年的高收益已经过去,投资收益未来会降低,公司如何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

马:我们高层一定会参加增发,部分员工也会愿意参加增发,我们也要满足证监会的监管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张:未来我们会考虑不同市场。未来企业的增长,未来利润增长,投资必须考虑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经济周期的变动。目的是让公司的业绩快速增长。在承保要在死叉方面考虑,我们的分红险只有投资收益的25%分红享受,70%是需要返还给保户;万能险和投连险,我们的投资收益是要全部返还给客户的,我们只赚取管理费用。我们需要保户不断的续保,我们大部分投资收益还给客户。个人财富管理方面,我们的资产负债管理,互补管理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未来我们还是按照审慎的原则发展公司各项业务,尽可能减低经济周期、利率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当我听到马主席说道,我们只是打工仔的时候,我就战战兢兢,马主席年薪1300万,您的一日工资比我一年的收入还要高,我140元买入,这次股票下跌我好几年的收入就不见了;当听到马主席说‘水平有限’时,我就更如坐针毡了,马主席水平有限,还在管理这么大一个公司,还要融资这么多钱,如何让我有信心?

马:这位女士太激动了。



问:公司必须解释清楚为什么要投资富通银行?

张:我们对富通银行的投资是长期投资资产。主要的风险考虑:富通过去几十年经营稳定,按照我们去年买入价,每年有6――7%的分红率。去年我们看好他收购荷兰银行,收购全球私人零售业务,07年业务相对比较稳定。我们是长期持有,6――7%的分红率,对于长期负债来讲是比较好的资产。考虑到20年的周期,如果全部是人民币,风险较大,我们现在有少量的美元资产,我们还会买入欧元资产。从20――30年的周期来看,是需要分散风险的,保险必须考虑长期风险分散匹配。



问:如此巨额融资购买资产又不公布,如何让投资者放心?

马:中国的游戏规则和国外不一样,比如微软收购雅虎,他可以先讲,之后再谈。在中国需要很多的程序审批。对于公司收购汇丰的传闻,我们觉得汇丰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我们这点力量去收购汇丰简直是笑话。汇丰的业绩虽然经过拨备增加,但利润还是大幅增加(2007年汇丰的净利润达到191亿美金(1358人民币,按照1:7.11的汇率),平安预计15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只有汇丰的11%)。对平安的投资只是汇丰很小的投资。我们在加大企业公民,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是我们没有宣传。


调研结论:
平安的巨额融资没有悬念的通过。平安在融资方面对中小股东利益的考虑欠缺,公司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对股东利益的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通胀和地产
2008-03-17

3月14日参加了招商地产的投资者交流会.其中蛇口工业区的王正德经济师对于通胀和地产的关系分析的非常精彩,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我的同事李敏整理出来,我把这一段贴出来和大家分享:
出于对王总的尊重,希望不要有谩骂之声,不同意见可以表达.

插曲:

林少斌:大家对80亿的融资很感兴趣,因为这个对股东来说也是一个大事情。我们请我们的总经济师正德讲一下。

  王正德:刚才林总和财务总监都讲了,我讲话是比较自由和超脱的。我的风格是我不会说纯粹公司教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或者是公司的利益是这样就必须这样说。我没有这样的顾虑,如果我是招商地产的股东,我一定会支持招商地产融资。为什么?就相当于平安保险前两天有一个地震。为什么呢?比如14块钱的净资产涨到140块钱。你要他按照140元的股价提供让股东满意的回报。它没有融资是做不到。

  我们过去净资产的回报率,大概有12— 15%。我觉得应当把这个钱真正交到这里,而不是到市场上炒来炒去。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讲,他没有能力负担一个市场形成的泡沫。只有当它每股净资产能够相应提高,这才是真正为将来的业绩提供坚实的业绩基础。我不是对招商地产,我是对整个上市公司都是这样看的。

  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关于我们为什么要保留出租物业的问题,保留出租物业,实际上从上面的盈利讲,我们是拖低了回报。如果从历史看,如果我们建了楼当时就卖掉了,再用那个钱做滚动开发,和这个楼保留在现在卖掉,回报比的话,我们认为和过去20年是差不多的。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新鸿基的租售比例是50%左右的原因。因为他们感觉到从累计增长讲,租金的累计增长的数字是很难用前几年的现金租金回报看的。我们中国过去是“大工地时代”。就是整个国家都在建设,在这个情况下,你不可能形成一个你看得准的价值上升的物业。为什么呢?比如这个写字楼很好,就可以马上建立无数个。只有在一个大都市基本定型,这个情况不会乱建设,整个的社区环境、人文环境根本已经定型的时候,这个楼的价值才可以真正体现。这个体现往往要通过长期的持有来体现。

  如果把我们的鲸山别墅当初开发完之后就卖的话,当初可以卖8千元/平方米,现在是12、13万,如果把升值的速度和当时开发就卖的话,至少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的回报是高的。如果当初卖了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风险。长期持有的话,可以涨15、16倍。就像炒股票一样,有的人老是折腾,还不如长期持有。当然这个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对这个牛市有认识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对这个环境是看好的。所以我们有信心我们物业会升值。

  

Q12:总经济师您怎么样看房地产市场,因为现在的通胀压力这么大,经济也是非常不清晰,中国经济大家觉得变得越来越不清晰了。不知道您是怎么样看这个市场的?

王正德:我是比较自由的人,这是我们公司给我发钱,又给我很自由,我很感谢这个公司。我讲话是不受制于公司。

首先我讲我们生活在一个忧虑的时代,忧虑的结果是大家赚不到大钱,你讲到通货膨胀,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没有经济规律比通货膨胀更像一个规律。因为通货膨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使所有的人都“开心”,国家通过通货膨胀使得GDP增长了,企业因为通胀使盈利增长了,个人因为通货膨胀使得工资增长了,所以大家都“开心”。

但是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呢?因为人和社会本身是不创造财富的,这个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比如水会越来越多吗?纯净的水只会越来越少。土地会越来越多么?森林会越来越多吗?不会。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钱不是财富。既然不是财富,钱就可以不断地去(被)投放。所以不是财富的东西可以无限的发的,无限的发就会有通货膨胀。我们这些人认为钱才是财富,而其它的不是财富,所以我们总是犯错误。但是通货膨胀时期,大家担心通货膨胀,但是大家又担心房价会下跌,这个我是不太懂。这只是你们对短期的因素干扰了,所以你会忧虑。如果你们考虑长期通货膨胀因素的话,这楼市怎么会跌呢?还有哪一个比房价更能抗拒通货膨胀的东西呢?我觉得没有。所以我想优质的物业,尤其是像招商地产这样的物业,就可以具有这一点优势。我们现在是在寻找物业居住的精品的地段和精品的产品,严格讲这些就是帮助别人抗击通货膨胀压力的。

  如果通货膨胀马上结束的话,你也没有忧虑。如果通货膨胀持续涨的话,应该买房子。为什么说通货膨胀又是让大家害怕的呢?实际上,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聪明程度不一样,你们很多的投资者就比我们聪明很多。聪明才智的不同,这样使得每个人拿钱的速度不一样,有的人超过了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对他讲是无所谓的。但是有一些人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一点,就不行了。这样要等一等,就像房价一样。但是房价有没有泡沫?我不认为好的房价有泡沫,因为总有一次通货膨胀会赶上它。从历史上到今天,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好的物业有泡沫,没有过,你到伦敦到纽约,到世界任何国家,没有的。你就是东京的股票从38900点跌到了一万多点,真正的好的楼,它也是很高的,因为总有一次通货膨胀会慢慢赶上它。所以我认为房地产市场只有超前的问题,这和其它的产品不一样,其他的东西多了就是多了,放在那里烂掉了,最后完全没有了。但是好的房子是不会多的。这个对营运商来说,房价跌,房价的暂时起伏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重大的忧虑。因为长期通货膨胀是规律,那么房价跌也很好啊,因为房价跌,土地价格也会跌,而股票市场是看你的毛利的情况的,看你的盈利的,房价是水涨船高,我们的毛利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持有股票的话,也不应该忧虑。我们应该关心它长期的毛利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信心来自企业
2008-03-20

翟总你好:

    一直很信任你,也信任你的价值投资理念。但最近的市道,总让人有些灰心。想问你两个问题:
    1、炒股是否还应研究人性?毕竟,市场的狂热和恐慌,除了跟价值有关,还跟大部分人的想法有关。

    2、价值投资是否也应设立止损位?起码这样可以避免坐电梯。
                             ——一个小客户

翟敬勇:
    谢谢您的一直信任,投资不是炒股,投资选择的是企业,是企业的管理层.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管理层很难找,一旦找到了就不要轻易出手.市场的波动天天有,人的恐惧主要来自内心的害怕.投资优秀的企业的长期回报是非常惊人的,就算在某些看起来很高的价位买入,经过时间的熨平,回报还是值得我们去期待的.不去讨论茅台了,比如格力电器和烟台万华,就算在2001年的最高点19.38和61.35元的价格买入,到目前为止还有8倍左右的回报,平均每年100%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企业在高速增长期,是没有必要设立止损位的.如果企业值得投资,当市场反错误,导致股价下跌的时候,应该是更具有吸引力.不但不能止损,反而要加码买入.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优秀的、伟大的企业.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优秀企业的步伐.投资一定要过滤掉市场的短期波动,要分享企业高速增长带来的回报.

    对于企业的安全边际、投资回报率以及稀缺性要综合考虑。在投资之前一定要仔细考虑、长期跟踪观察,一旦决定投入就要坚定,而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投资其实就是一场耐力的比赛。

    我们的信心来自于我们投资的企业,优秀的管理层能够会为我们这些股东创造优异的回报。我们选择了他们就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接受任何挑战。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财富的多寡。

    天道酬勤,上天一定会恩赐勤劳之人的。价值投资的坚守除了毅力外,还需要勤劳和专业。

                                             翟敬勇(南京)
                                               2008-0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股市下跌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
2008-03-25

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

当股市下跌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呢?----看大量的年报,跑大量的上市公司.

昨天下午公司开会的时候,我和同事讲了一句话:"从07年10月下跌以来,我跑了许多上市公司,越跑我越觉得我们投资的公司是宝."

对于优秀的公司,一定要坚定的拿住.拿住看起来是一句简单的话,实际上是需要对于该行业的研判,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考虑,对于回报率的高低的综合研判.

我们在投资一家企业的时候一定会综合考虑:安全边际、回报率以及稀缺性。我们偏重于企业的成长和稀缺,我们的配置也会根据成长和稀缺而决定配置的比例。我们的逻辑是就算我们买贵了,高成长和稀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价值提升。

2007年9月我们判断市场有些过热,当时决定在2008年加大对于备选品种的选择,我们始终认为08年一定会出现2/8,虽然短期的市场出现了让我们无奈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是不符合自然逻辑规律的,一定会修正的。在这个下跌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我们持有的股票被错杀而恐慌,我们相信我们选择的企业,相信这些优秀的人才。

在参加完万科的07年业绩推介会后,我们又和郁总简单的聊了几句,我对郁总说:“万科跑的太快了,我们都跟不上了,开会没有问题问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跟踪企业,要选择真正让我们放心的企业。

对于市场的下跌,我们没有没有一点恐慌,也没有必要不断给自己打气。我们唯一需要的是不断的去检验我们的投资的企业的管理层,给我们交的答卷是否满意。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找优秀的、伟大的企业。

今年从深圳飞南京,又坐了五个小时的车到连云港,我们花的时间成本是很多人无法去理解的。我们在不断的寻找符合我们投资标准的优秀企业。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不要太在意一时的得失。认真的检视一下你投资的企业,比抱怨也许更有用。

投资本身就是一辈子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事业,在时间的长河中,是真投资还是假投资,会有公道的。财富是公平,他永远会眷顾真正的努力的人的。

连续的周转,我唯一担心的是我的身体。其他的我到不担心。

股市的调整已经结束,2/8已经开始,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机会。卖涨买跌,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
明天还要开会。祝福大家都能开心。江涛发给我和但宾的《积极的人生》,可能是想安慰我们这些“顽固分子”。我非常感谢她,我很积极的在努力的好好活。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萨斯风潮中,四次孤军深入中石油(转载)
2008-03-26

高先民

本文是在收集、梳理了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公司的大量基础素材,试图详细展示巴菲特买入中石油的具体操作过程,以中文书写习惯给中国投资者一些启发。更多惊心动魄背景及详情请见拙著《股神有道: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各大网上书店均有发售。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一件陈年往事惊动全球市场:

2003年4月1日,一条老得掉了牙的陈年往事从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传出,引发股市的上涨。

内容是什么呢?股神巴菲特买了中石油的股票,持股达到6.31%。为什么说它是旧闻呢?因为巴菲特并非4月1日才买中石油的股份。资料显示,巴菲特是从2002年首次购买这家中国最大能源公司股票的。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共斥资十几亿港币,悄无声息地蚕食11.09亿股中石油股份,成为继实际控制人和战略投资者之外的第三大股东。而前二者分别为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壳牌公司。

倘若不是因为香港证监会主席对香港股市实施的改革,世人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得知那件许久以前发生的陈年往事。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巴菲特露出了他那硕大无比的马脚呢?这要从香港联交所于2003年4月1日实施新的《证券及期货条例》说起,它规定任何持股量超过5%的投资人,如果其持股量变化超过了整数百分点位,就必须在三个工作日之内,向香港监管机构发出自己持股权益情况的申报。

而根据之前的规则,只有持股量超过10%的股东才有披露的义务,并且披露的期限是五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倘若不是因为新的规则出台,巴菲特还会继续悄无声息地潜藏在风平浪静的股价下面,大口吞进中石油。没有人,估计也不会有人指责巴菲特的阴险,因为那不是事实。他并没有隐藏任何不该隐藏的秘密,只不过没有披露任何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而已。这就是他的本性,他喜欢静,致虚极,守静笃。。

重温豪饮历史[SY1]

此时的舆论正在狐疑,是该买入呢?还是该卖出?这是个问题。华尔街、香港、伦敦的分析师纷纷发表看法,所罗门美邦等投行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中石化(386.HK),香港专栏作者曹仁操则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巴菲特投资中石油,那是“犯傻了”。由于基金经理们信心不足,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中石油股价大幅下挫。

但无处遁身的巴菲特丝毫没有留意这些知名分析师的提示,而是轻装简形,继续孤军深入。4月9日、11日、15日,分别在1.66港元、1.657港元、1.66港元价位买进8049万股、8537.2万股、3141万股;从17日开始步伐加快,当天买进1.7658亿股。

4天以后的4月20日,星期天,北京政坛发生大地震:内阁改组,卫生部长张文康被免除党组书记职务;孟学农被免除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次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受中央委托,到北京市政府宣布免除市长孟学农的职务。一时间,香港谣言四起,有被关人士甚至认为胡温体制可能倒台。香港股市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言的伤害,此后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4月22日,港股最低下探至8331.87点。

政坛地震没有撼动巴氏军团的斗志,甚至连挺进的步伐都没有延误。2003年4月21日是复活节,香港联交所不开市。孤军深入的巴氏军团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4月2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668港元价位买入1.62082亿,23日在1.67港元价位拿下1.0524亿股,24日,也就是北京两所大学宣布隔离的前一天,伯克希尔在1.61港元价位拿下2.165亿股,持股比例也由4月9日之前的6.71%一路跃升至13.35%,总持股量为23.47761亿,。巴菲特增持中石油所费资金总额大致为14多亿港元,以简单加权平均计算,成本大致每股在1.65元左右。

4月25日,伯克希尔发布信息披露,宣称持有23.4亿股中石油H股,达到流通股的13.35%,成为中石油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在巴菲特增持中石油股票之前,中石油――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很少为亚洲之外的人所了解。巴菲特的增持消息传播开了之后,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如梦方醒,迅速跟进增持。与此同时,大陆的萨斯瘟疫也被铁娘子扼住了咽喉,疫情得到控制,分析师们纷纷唱多中国经济,中石油更是受到多方资金的热捧,从4月25日到4月30日,3个交易日之内,中石油H股一路攀升最高涨幅达到12%,中石油纽约ADR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也升近9%。外资机构的大笔扫货已使得 H股指数大幅攀升,仅从5月2日至6月12日短短一个多月内, H股指数就上涨了19.27%,远超过同期恒生指数10.54%的涨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企 H股的流通量在外资增持下出现锁仓效应,如中国民航信息( HK696)、安徽海螺(HK914)、华能国际( HK902)、北京大唐(HK991)、庆铃汽车(HK1122)、中海发展( HK1138)、兖州煤业( HK1171)等 H股流通量仅有八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备注:信心来自对于企业价值的把握,而不是是考虑市场.翟敬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老文重读 --- 商譽及其攤銷:規定與現實
2008-03-27

商譽及其攤銷:規定與現實

W.Buffett 1983

本附錄探討的主要是經濟與會計上的商譽,而不是一般日常我們所說得商譽,舉例來說,一家企業或許備受消費大眾所喜愛,但卻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商譽,就像是分割前的 AT&T,這家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公司,但卻沒有半點經濟商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家被眾人所痛恨的公司卻可能擁有極高的經濟商譽,所以現在請大家把情感擺在一旁,專注在經濟與會計上的商譽。

當一家公司被購併後,會計原則要求購買價格優先分攤到有形可辨認資產的公平價值之上,這些資產的總價值(在扣除負債之後),通常會小於實際交易的價格,在此情況下,剩下的差額就會被歸類到「淨資產公平價值超過收購成本差額」會計科目項下,之後未免過於拗口,我們將之簡稱為「商譽」。

在1970年11月前購併所產生的會計商譽,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只要被購併的企業留存,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可以繼續保留下來,這代表不必對逐漸耗損的資產予以攤銷導致盈餘受到侵蝕。

但是1970年 11月以後發生的購併案,其處理方式就完全不同,這類交易所產生商譽,必須在40年的期限內按年平均攤銷完畢,而由於最高上限是40年,所以經營階層(包含我們)大多以40年為期,這類商譽的攤銷在稅法上不得列為扣抵,所以對於稅後盈餘的影響是其他費用的兩倍。

這是會計商譽運作的基本模式,讓我們看看這與經濟上實質有何不同,舉個最近的個案來說,當然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明瞭,我們將一些數字大幅簡化。

藍籌郵票在 1972年初以2,500萬美元買下喜斯糖果,當時喜斯的帳面資產淨值約為800萬美元,(在之後的討論中,為便於企業分析,應收帳款將被歸類為有形資產),有了這些資產,喜斯不必舉債便能從事各項業務,(除了某些特殊的季節因素),當時喜斯每年的稅後盈餘約為200百萬美元,這約當是該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保守估計。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一課:企業運用資產所產生的盈餘,如果能夠高於市場平均報酬率,其價值通常超過淨資產價值,而這些超額盈餘的資本化價值就稱之為商譽。

1972年(就算現在也一樣)很少有企業可以像喜斯這樣每年賺取25%的稅後利潤,特別是考量其保守的會計處理方式以及無負債槓桿的經營,所依靠的並非帳上存貨應收或廠房等有形資產,而是看不到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喜斯產品與員工深植在顧客心中無數的歡樂感覺所創造出的信譽。

這樣的信譽建立起一個特殊的寡佔企業,使其產品售價主要決定於其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而非廠商生產的成本,消費型寡佔行業是經濟商譽主要的種類之一,其他的種類還包含不受獲利管制的政府寡佔行業,比方說電視台以及各產業最低成本的生產者等。

回到原來的會計主題,藍籌郵票在購併喜斯所支付超過有形資產淨值的1,700萬部份,在會計帳上被列為資產科目,按40年分年攤銷,平均每年425,000列為費用,到了 1983年,在經過11年的攤銷後,原先帳列的1,700萬資產已減為1,250萬,在此同時,由於Berkshire持有藍籌郵票60%的股權,因此等於間接持有喜斯同等份的股權,這代表Berkshire的資產負債表間接含有喜斯60%的商譽,約等於750萬美元。

1983年經由購併Berkshire取得藍籌郵票所有剩餘的股份,在該合併案中,會計原則要求採取購買法而非權益合併法,在購買法之下,我們發行股份給(或付給)藍籌郵票股東的公平價值必須平均分配到從藍籌郵票所取得的所有資產之上,而所謂的公平價值,在上市公司利用本身股份進行購併時,通常指的是當時市場的交易市價。

買進的資產包含藍籌帳上擁有的所有資產項目(前面已經說過,Berkshire原先已持有其他的60%),而由於Berkshire付出的遠遠超過藍籌郵票當時帳上的達資產5,170萬美元,其中有部份分配到對兩家公司的商譽科目,包含喜斯的2,840萬美元及水牛城晚報的2,330萬美元。

在合併案完成後,Berkshire帳上對喜斯的商譽資產變成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原先攤銷剩下的750萬美元以及1983年新增的2,840萬美元,而在往後的28年間,每年必須攤銷的商譽金額也增加為100萬美元,之後從2002年到2013年則減為70萬美元。

換句話說,購併時點與購併價格的不同,將使得同樣的資產在我們帳上商譽以及後續攤銷的費用有所不同,(在這裡我們也要再次發表聲明: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會計方法可以建議,這個問題相當令人傷腦筋,同時涉及個人主觀判斷)。


但現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帳上每年攤銷的商譽費用絕對不是實際的經濟成本,我們知道由於淨資產2,000萬美元的喜斯去年稅後賺了1,300萬美元,這樣的表現顯示實際的經濟商譽遠大於當初帳列的會計商譽數字,換句話說,當會計商譽隨著購併案完成後逐漸遞減的同時,經濟商譽卻以不規模的速度大幅增長當中。

另外一個事實就是之後每年所攤銷的商譽費用與現實經濟成本並不相符,當然喜斯的經濟商譽也不是沒有可能完全消失,但目前完全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它在萎縮,反而由於通貨膨脹的緣故,它正以不規模的速度累積當中。

這種可能性極高,因為經濟商譽的名目價值往往會隨著通貨膨脹升高,為了說明背後的運作過程,讓我們以喜斯以及另一家平凡的公司做為例子,當我們在1972年買下喜斯時,當時該公司靠著800萬美元的淨資產每年賺取200萬美元的盈餘,現在假設另外一家平凡的公司,每年同樣可以賺取200萬美元的盈餘,只不過它必須靠 1,800萬的淨資產才能創造出這樣的數字,相較之下,這家淨資產報酬率只有11%的公司,實在是稱不上有任何經濟商譽。

這樣的公司若要出售,很可能只能以淨資產的價值1,800萬美元賣掉,相較之下,雖然我們必須支付2,500萬美元買下同樣獲利能力的喜斯,且帳上僅擁有半數這種所謂「捫心自問」的資產價值,「少」有沒有可能勝「多」呢? 就這個例子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就算兩家企業的銷售數量持平,只要我們可以預期,就像當時1972年代,會有持續的通貨膨脹發生。

要了解崮中緣由,想像一下物價突然暴漲一倍的情況下,兩家企業在通膨高漲的情況下必須賺取400萬美元,才能維持原有的獲利能力,這看起來或許沒什麼困難,在要將價格調高一倍,同時維持現有的銷售數量即可,只要毛利率維持不變,獲利自然也會加倍。

但可惜的是兩家公司很有可能都必須加倍它們在淨資產的名目投資金額,因為通膨加諸於企業的因子可以說是好壞參半,加倍的銷售金額往往意味著應收帳款與存貨金額也必須跟著加倍,雖然固定資產反應的速度會比較慢,但還是無法避免這樣的趨勢,而這些被迫增加的投資完全無法增進投資報酬率,唯一的動機是如何讓企業可以繼續生存下去,這對企業背後的股東來說,顯然不是件好事。

不過大家要記得喜斯只有區區800萬美元的淨資產,所以它大概只要再投入800萬美元就可以因應通貨膨脹,相較之下,一般的企業卻可能必須投入超過兩倍,也就是約當1,800萬美元的資金。

在所有的事件塵埃落定之後,一般的企業現在每年可賺取400萬美元,其價值可能還是3,600萬美元,換句話說,股東們投入的每一塊錢,差不多只能得到等值的名目價值,(這種情況跟把錢存在定存有點類似)。

相較之下,現在每年可以賺取400萬美元的喜斯,在相同的評價基礎下,可能可以值5,000萬美元,所以在額外投入800萬美元的情況下,可能因而獲得2,500萬美元的名目價值,也就是每投入一塊錢約可獲得3塊錢的名目價值。

不過請記得就算是像喜斯這樣的公司還是必須被迫投入額外的800萬美元以維持既有的實質獲利能力,而任何沒有運用財務槓桿公司而完全仰賴淨資產以維持營運的公司將會因通膨所苦,至於那些不需要有形資產的企業就比較不會受傷害。

當然這樣的現實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多年來傳統的智慧(傳統比較多,智慧比較少)告訴我們擁有自然資源、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的企業比較能夠抵禦通貨膨脹,(我們確實是這樣相信著),但事實卻非如此,資產豐富的企業通常報酬率都不高,低到可能連為因應通膨所需增加的額外投資都不夠,遑論繼續成長、分配盈餘給股東或是購併新事業。

相反的,有部份企業因為擁有無形資產而較少有形資產在通膨高漲的時代因禍得福累積驚人的企業財富,在這類公司,名目獲利大幅增長,這些盈餘又可用來大舉購併,這種現象在通訊產業界尤其明顯,這類產業不須投入大量的有形資產,企業就可以一直成長,在通膨時代,商譽有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但這樣的說法僅適用於真正的經濟傷預之上的經濟商譽之上,其他眾多虛假的會計商譽,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當一家過度興奮的公司經營階層以荒謬的價格買下另一家公司,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會計訣竅再度發生,由於這項差額實在沒地方擺,所以只好把它們塞到商譽科目之上,若想到這個科目的產生完全要拜經營階層缺乏管理紀律所致的話,這個科目應該要從商譽改為「沒有信譽」,不論名稱為何,照規矩一定會按40年攤銷,而這一時的衝動也將被列為資產的科目,好讓整個購併交易合理化。

如果你還是堅信目前會計原則對於商譽的處理最能符合經濟的實質的話,我建議你再思考最後一點。

假設有一家每股帳面淨值20美元的公司,全部都是有形資產,又假設這家公司發展出一套相當不錯的行業,或者是它幸運地取得必須由FCC特許的電視台,而且因此依靠這些有形資產每股賺取5美元,約25%的投資報酬率。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每股交易市價可能會超過100美元,甚至還有可能以這樣的價格把整個公司賣出去。

又假設有一個投資人,以100美元買進這家公司的股份,事實上,他支付的每股80美元的商譽(就像是某家公司買下整家公司一樣),那麼這位投資人是不是也應該每年從其收益中扣除2美元的攤銷(80美元分40年)? 而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話,想想每年的真正盈餘只有3美元,那麼他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思考當初買進的價格是否合理?

我們相信經理人以及投資人應該從以下兩度角度來看待無形資產:

在分析經營成果時,也就是在評估一家公司的競爭能力時,攤銷費用應該要予以忽略,一家公司預期可以依靠無槓桿淨資產賺取的利潤(扣除商譽攤銷費用不計),可以說是該公司營運績效的最佳指標,同時也是衡量這家公司經濟商譽的最佳指標。

在評估企業購併案是否得當時,商譽攤銷也必須予以忽略不計,他們必須從盈餘或是企業的成本中扣除,意思是說,購併商譽必須以原始成本而非攤銷過後的淨額,此外,成本必須定義為包含企業全部的實質價值而非會計的帳面價值,不必理會購併時雙方的股價,也不要管是否能夠適用權益合併法,舉例來說,我們實際支付於購併40%的藍籌郵票有關喜斯與水牛城報紙商譽的金額絕對必當初入帳的5,170萬美元還要高出許多,而差異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在於當時發行的Berkshire股份其市價遠低於其實質價值,後者才是我們付出的真正成本。

當一家公司按照角度一衡量時或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若按角度二衡量則可能相形失色,一家好公司不見得永遠就是一件好買賣,雖然那確實是尋找他們的好來源。

我們試著取得依照角度一競爭力強大,同時可以按照角度二獲取合理回報的企業,至於會計帳面數字則完全不在考量之列。

截至1983年底,我們會計帳上的商譽金額總計為6,200萬美元,其中包含大家在資產負債表右邊看到的7,900萬美元資產,扣除聯合儲貸1,700萬美元的負商譽。

總之,我們相信實際的經濟商譽遠遠超過目前帳上6,200萬美元的會計數字。


备注:邓总今天发给我,也许在这时候重新检视投资的企业非常有必要.只要认定是对的该坚持的时候还是要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深发展2007年度业绩推介会
2008-03-27

时      间   :2008年3月19日 6:30PM

地      点   :深圳发展银行大厦32层

公司管理层  :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特别顾问王骥、副行长胡跃飞、副行长刘宝瑞、首席信贷风险执行官李文活等。

研究机构      :国信证券、第一创业、东方港湾、榕树投资(韩广斌、王超、李敏)等

大会纪要:

Q1: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内又进行了货币紧缩政策,请问深发展对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是怎么判断的?因为我们看到招商银行的年报里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双降,但是贸易融资的不良率在上升。民生银行的不良率也在变化。您能够分析一下,我们未来的不良贷款率?

李文活:大家都知道08年国内经济放缓,我们在多方面都有所留意,比如贸易融资,房贷等等。但是按照我们头两个月的观察,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不良贷款的上升。

对于这个趋势的判断方面。国内的经济环境是个大因素,按照我们目前的情况,不管是以前的贷款,以及新作的贷款,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纽曼:我要补充一些。在我们给深交所的报告方面,我们也提到了要继续在降低不良贷款方面取得进展。大家要一直记得,我们的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历史问题,2005年后的不良贷款率是很低的,当然新贷款中也会有不良情况,我们不能指望不良贷款率是零。我们特别关注的不良贷款余额大概是20亿。



Q2:

1)宝钢的战略入股会不会中止?

2)1、2月份出口下降比较快,而贸易融资方面又是我们深发展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这块业务会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3)零售银行方面,理财产品增长很快。但是市场环境08年可能没有07年那么好了,这块业务方面公司有什么对策?

纽曼:我来回答一下宝钢的问题。我们已经向监管当局提交了申请。当前我们没有更多的说的内容。宝钢也没有给我们说什么。监管当局也会按照时间表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行也是打算在宝钢入股之前,把资本充足率达到8%。事实上,我们期待宝钢投资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本,以及第二批认沽权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本。我们次级债正在发行,如果本行成功发行70亿的次级债的话,我们能够达到8%的要求。

胡跃飞:贸易融资是我们公司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整个业务相对于全国贸易额来说是很小的。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出口达到了 1.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这么一个巨大的市场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商机。今年受到宏观调控政策、退税政策、贸易技术壁垒等等影响,可能出口会受到影响。即使如此,我们这家银行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业务大部分是国内贸易融资方面的,涉及到的国际贸易融资并不多。

刚才那位朋友说,招商银行的贸易融资方面可能有不良,但是我可以说我们的贸易融资方面的质量相当的好。我不知道大家对我们贸易融资的理解会不会不全面,我们讲的贸易融资是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下面的贸易融资。一个方面,供应链金融是我们业务发展的一种模式,同时它有时我们有效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因为我们这个供应链金融能够准群掌握企业交易的真实性,我们依托的信用支持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而且我们的授信是依赖自查性的授信,我们不仅准确掌握了交易真实性的信息,我们甚至是控制了他的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所以在这样一种严密的操作流程下,是比较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我们的贸易融资大部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我讲这个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能够把这个风险控制为零,银行是管理风险的一个行业。只要一个业务在我们能容忍的范围内,我们就觉得他是值得发展的好业务。

刘宝瑞:谢谢这位朋友考我,你的这个问题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今年以来,确实是宏观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走势与去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各家银行处在同样一个环境中,都能感觉到市场的哦压力和寒冷。但是我们暂时看不出这些现象,因为我们年初就谨慎地分析了市场,并进行了结构调整。在整个发放的理财产品,收缩了和资本市场有关的数量和品种,增加提高稳健收益的产品,比如刚才提到的“金抵利”产品,这个产品之所以受到市场热烈追捧,因为顾客也是在调整投资方向。因此总的来看,全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上面,销售量并没有下降,而是增加了,而且增加幅度很大。

对于资产业务产品,我们去年63%的成长,有80%是二手房的。大家都清楚,楼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易量的萎缩会直接影响银行融资的收缩。这一块,我们也积极地调整了结构,我们转向了我们的长处,我们成熟的领域,比如说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汽车融资产品,这一部分的份额会有提高。大家也会清楚,大家也清楚,在2003,2004的市场上,各家银行在盲目进入汽车终端融资市场的时候,被咬了一口,大概有1700亿,其中的65%违约率,目前进入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我们在大家都退出的时候,选择了一批好的客户,也选择了一批好的回报。我们这些汽车金融客户的增长,都是在市场上比过滤后优选的客户,我们在这一方面,有信心把汽车金融做好。这一部分的成长会替代因为楼市下降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会谨慎地选择以住房为抵押的个人经营性产品,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产品准备,同时也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模式,就是以批发交易市场为中心的个人融资群体。我们将在下一步大密度推出这个产品。我想楼市的下降会换来我们对市场更谨慎的思考,同时练就我们竞争力。



Q3:

1) 我看了零售业务的增长,大概是50%的增长,但是这个在同行来看不算是最快的,其他的一些可能在100%以上吧,这个中间是不是好多东西还处在投入期?08年是不是还在投入期?

2) 我们生息资产的增长大于贷款的增长,可能这部分没法支持08年生息资产的增长,这样的话,我们在同业负债的安排上大概是怎么一个情况,资金成本的影响怎么样?对利差是怎么影响的?

刘宝瑞:关于零售问题。中间业务的增长情况,主要还是来自于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增长带来回佣的收费,这块成长的确不是很高,正像刚才您说的那样,我们这方面的指标不快,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投入和规模正在培育当中。下一步我们的信用卡、自助银行、自助机具的投入,今年会有很大的增长,这都是为了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增长提供强大的支持。

同时我也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先选择了以资产业务为先导的一个业务模式,在一定的时候选择以高端客户为主的私人理财的一个模式,差不多我们是06年选择了这样一个策略。同时我们为了负债业务的成长,(大家看到这张表的时候,大家也能看到我们的负债和资产业务发展的差距)。从今年开始我们有一个客户扩张的策略,从现有的800多万客户里面,提高40%。客户扩张,也会带来中间业务的成长和提升。

纽曼:您的解读非常正确,的确是我们的同业业务。在这一段时间,我们的确在同业业务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这家银行的流动性非常的好,我们也有很好的管理能力,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些业务机会,也打算加强这块的机会。同业业务是继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之后的第三块对我们重要的领域。事实上,我们这一块资产组合和配置方面也比较成功,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我们的同业业务和基础银行业务是需要分开来看的。有的时候,我看到其他银行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并不是特别清晰,如果你要把从同业业务筹集来的资金用于零售贷款发放的话,这谁也看得出来这是有利可图的,这一块业务方面,我们管理是很谨慎的,回报也很不错,这块业务受市场影响也很大。这块业务会对我们的整体利差有下拉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比例还是很小的,回报也比较客观。



Q4:

1) 在央行控制贷款的情况下,你们的贷款定价高于或者低于基准利率的比例,在2007年相对于2006年有多大的差异?

2) 权衡长短期因素,你们2008年的成本收入比怎么来判断?

纽曼:关于定价的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们也在定期监测。从逻辑上说,信贷控制的话,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货币政策。在我们首席信贷官的领导下,我们信贷管理部门密切关注,我们每个团队每个月都能收到相关报告,我们会知道过去一个月的贷款有多少高于或者低于基准利率,所以我想说,我们对这个问题密切关注。

我还想多说几句同业业务、资金业务这块,我们没有大动作。我们在美元风险资产方面,我们并没有参与时髦的业务。当去年各家银行都在纷纷购买与次贷相关的产品时,我们没有,我对我们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感到骄傲。

谈到收入成本比的问题,非常清楚的是我们的基础银行业务产生的利润增长要高于费用增长,这个问题在于我们准备为将来做多少投资。你看到的这个数字,是综合后的结果。我想告诉您的是,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最好的平衡,收入的增加是我们有更多的钱来投资,随着盈利能力的提高,我们为将来做准备的投资的数额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看上去不是很大。当然我们收入成本比也受制于业务结构影响,一家专做公司业务的银行收入成本比会很低,当然零售银行利润虽然客观,但是收入成本比会高。信用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大家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时候,收入成本比超过100%,马蔚华行长说,招商银行用了4年时间才让信用卡业务盈利。同公司业务相比,即使信用卡业务开始盈利,它的收入成本比也是很高,但是从长远战略,我们还是要这样规划,这对于我们健康成长更加有益。



Q5:我是股东,工农中建外,中国的主要银行都上市了,和我们可比的都上市了,我只买了深发展,刘行长和董事长能否给我说说我们银行的优势,让我确定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纽曼:您的问题很好,我想倒回来问您,您为什么选择深发展?

提问人:我比来比去,还是觉得深发展最好。希望从你们那里获得更多的信心。

纽曼:首先我不能代替其他银行发言,大家能看出来我们的管理团队能给我们银行的未来带来信心。我们刚从艰难中走出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我们有很好的团队,但是还有就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在快速变化的是市场上,我们要保持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去创新。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有能力去把好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我们注重实干和落实,而不是高谈阔论。还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我们对业绩的衡量指标,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努力能够实施很好的系统,来衡量大家的工作和努力。以我经验,这些后台支持是很重要的。



插曲:王骥:大家所有的问题,背后都隐含其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预计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减缓,这个状态会导致银行两个问题:不良资产增加带来的收入下降,和业务放缓带来的收入下降。我觉得所有问题都隐含着两个问题。

我先说财务质量,我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不良贷款者看作是肺结核患者,天气怎么样,都是肺结核患者,治不好的,不良贷款的背后是企业的问题,这个和气候好坏没有任何关系,跟经济是否减缓没有关系。我们还要观察的是天气一冷就要的感冒的人,也就是说银行客户当中有一批看上去还行,但是实际上身体很弱,天气一冷就有可能出问题,这样的一批人,医院把他们叫做重点关注人群,我们银行把他们叫做重点关注户,一个道理。那好,今年天气变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手里的体弱客户多,谁的麻烦就大。

所以有的人告诉我,有的银行的拨备比它的不良贷款的总和还要高,这好像没有道理。我说,他非常专业,我对他们表示敬意,因为他对自己手里有多少“体弱”客户非常清楚,准备并不是单单给了“肺结核病人”。我们银行呢,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体弱”客户反倒不多。我们现在特别关注的贷款只有20亿,这意味着什么?风刮大了,这20亿中会有人出问题,但不是每个都出问题。所以在资产质量方面,在拨备方面,我建议大家关注那些已经为自己的“体弱”客户做了更多的拨备的银行,他们非常专业。

关于经济增长给我们的业务带来的影响可以这么看,中国金融业的2/3是四大,我们这些银行仅仅是中小银行,在整个中国金融中的比例很低的。如果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速不是11.4%,如果8%,就算7%,也是这个世界上无出其右的。在这样一个增长中,我们作为一个中小银行,够了!在国家做宏观调控时候,那四大国有银行他们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我向他们致敬。

我们知道,四大国有银行现在的存贷比也只有60多一点,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整体的收益水平低一点。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国家规定贷款是有限额的,但是国家没有规定存款中有多少去中小银行而不是去大银行。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四大,今年的存贷比会进一步下降,存款是长着腿往他们那里去,本来我们很羡慕,但是在贷款受限的政策下,我们不羡慕他们,他们必须接收存款,但是贷款又放不出。所以他们为国家做了更多的承担,他们用自己的流动性过高换取了整个国家的流动性平衡。我们银行又是处在另外一种状态,我们是保证我们的流动性不出大问题。谢谢各位!



Q6:

1) 董事长先生,刚才王骥先生说了经济放缓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年的通胀压力会很大,大家也有担心会大幅的加息,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的水平和贷款利率来相比的话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所以可能会大幅提升存款利率,这个利差水平是否会被大幅压缩?

2) 刘行长,零售贷款相对于你的一般公司贷款来说是很少的,但是现在你的储蓄存款和零售贷款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董事长也讲过,不能用同业之间的拆解来做零售贷款的。那么就是说期限匹配的角度来讲,你这块的资金主要从哪里来?你刚才说过要从800万的客户基础上增加40%的客户,但是我们都知道,零售贷款这块,客户来银行都是用来做贷款而不是来做存款的,你增加40%的客户的话,可能会带动你贷款的增长,但是对于你的存款或者说负债业务的话不会有太多的帮助,那么你这个资金的缺口是怎么补充的?

纽曼:通胀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问题,每一个国家的央行为此苦恼。有多少通胀是因为供大于求引起的,有多少是由于油价引起的,有多少是由于猪疫引起,当然提高加息不能产生更多的猪,如果确信内需远远大于供应,就应该放缓经济了。在很多国家,不管是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当然我们也是如此,中国的货币工具作用更加强大,他们只需要给银行下个命令就行了,我们也收到了命令。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加息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加息是想让商业银行房贷的冲动,但是每家银行都清楚自己的信贷限制,而且必须遵守控制。最近央行又一次提高准备金率,央行领导很有经验也很聪明。这种做法部分的原因是向大家传达一个明确信息,但是如果进一步加息可能加剧通胀,这会造成贷款成本上升。我不会预测央行的下一步动作,但是我个人觉得下一步加息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

关于您提到的进一步加息对我们利差的影响,这取决于央行加息的具体方式。您可以看2007年历次的加息情况,某些时候对利差提高有利。其实对利差的影响也是要看时机的,因为贷款和存款的定价的时间周期是不同的。

我想对零售存款和贷款的问题做一个简短回答。我在其他国家也看到过类似的情况,经济增长的时候,零售贷款先于其它业务的情况是很常见的。随着时间推移,零售存款增加。我们的业务结构中,我们追求一种更均衡的方式,我们在总部有一个资金管理部门,来集中使用各方的来源资金。关于去衡量盈利的问题,是一个内部管理问题,但是对于全行来说,情况还是不错的,我们的流动性还是很好的。



Q7:

1) 我们前一段时间特别帐户亏损问题,这个问题暴露出来我们的管理问题有多大,还会出现么?

2) 我们权证行权后,我们的资金还是很大的,这些资金怎么用?

3) 请问董事长,我们的团队很优秀,董事长您打算呆多久,这家银行的未来会是如何的?

纽曼:特别帐户案件,我自己觉得我们的管理制度是很好的,这个案件是特殊的案件,当然发生这个案件绝对不是好事情,我们会对其高度重视,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教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总的来说,金额不是重大,这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事实上,没有理由让大家担心我们的系统问题,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它的风险降到最低。每家银行都会有操作风险,最主要的是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关于使用资本金问题,我们的确很快能达到8%的标准,我们除此之外还要为未来做很多投资。我相信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业务机会,我们希望开更多的分支机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业务,以及其他的基础业务。

最后一位是关于团队问题,谢谢表扬,我对我们的团队还是比较满意,这个团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中国生活工作感觉很好,但是我不可能一直呆在中国,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成绩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有一件事我感到自豪的是,管理团队的自身实力更加强了,我们一直在加强这个。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分行行长,他说几年前,没有银行愿意雇用来自深发展的员工,但是现在我们开始要为其他银行到我们这里挖墙角感到忧虑,所以我给他开玩笑说,这就是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之一。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问题。
                                               
李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万科 有水平(转)
2008-03-30

关于春季例会的一些思考 ——万科集团

集团将于3月25、26日在上海召集春季例会,重点讨论有关公司运营和发展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大家准备会议,我把近期的一些思考写下来,供大家参考。要注意的是,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也不成熟,权当抛砖引玉。

  1)资本市场是一场有关信心的游戏,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股神巴菲特每年写给股东的一封信在投资界被视为经典。在今年的信中,巴菲特写道:"我们寻找的,是在一个稳定行业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如果业绩的增长是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景气带来的,很好。但即使没有整个经济结构性的增长,一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企业。"在同一封信中,巴菲特还写道:"最差的一种公司是那种发展很快、并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来为其发展,但利润却少得可怜甚至根本赚不到钱的公司。"巴菲特在这里提醒我们:在投资者看来,一个优秀的公司要具备长期竞争优势,不管市道如何,都能持续盈利增长。

  最近国内股票市场已从去年十月中的6100多点下跌倒目前的不到4000点,万科股票也从40块钱跌倒20出头,少有的没能跑赢大市。在牛市时,再融资都是利好,在弱市时,再融资成惊弓之鸟、过街老鼠。在这转变中,主要变化的只是投资者的信心,而市场上的钱并没有多少变化。因此,资本市场上的牛熊转变,实质只是反映了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上市公司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的盈利能力,准确的说是未来的盈利能力,未来盈利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股票的贵贱。因而也可以说,投资者对一个公司的信心决定了股价的高低。我们可以把未来的盈利能力拆分成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近来万科股价弱于同行,我们可以从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方面找到原因。从公布的同行年报可以看出,我们的毛利水平跟大家差不多,但净利水平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平;我们的成长性跟平均水平差不多。过去我们总是以别人不规范来解释自己盈利水平低,在主要对手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我们再也不能拿规不规范说事了。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从根本上恢复投资者对我们的信心。

  2)房地产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宏观调控只是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不会改变市场本身。

我们对于首次置业的产品还在摸索之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活跃长者的市场我们连尝试都没开始,因此我们不需要在这里讨论房地产市场的潜力问题。我相信大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都是有信心的。

  我们知道,市场本身有其发展的轨道,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东西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早年靠关系拿地的发展商到现在还剩下几个?因为没有建立市场能力,所以注定会被市场消灭。非理性的亢奋也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不可避免的会通过市场调整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同样,如果行业政策违背市场规律的话,同样也会是短命的政策。我们要相信市场本身的力量。

  但是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房地产不会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十年前的完全市场化的房改政策,既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大发展,也埋下了今天低收入住房的难题。9070政策和层出不穷的保障房政策都是这一问题的解答。刚刚结束的两会,似乎回到了"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政策轨道。

  宏观调控会改变我们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比如政策性住房的供应会改变房地产行业主流产品的结构。因此,我们惟有主动及早应对。尽管我们深信市场的力量,但仍要积极适应游戏规则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握住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宏观调控面前,我们不能失去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能迷失我们努力的方向。回顾万科过去的发展,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大发展的契机。我们正是在上一轮最严厉的调控中,通过自身的调整,脱颖而出,初步奠定行业领跑者地位的。我们的实力今非昔比,但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同样的。我们始终相信市场,我们始终率先适应游戏规则的变化,我们要始终引领行业的发展。

  3)"快进快出、现金为王"是我们坚持的策略,实现增长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几个月来,一线公司很好地按照集团的"快进快出、现金为王"的策略,果断采取促销手段,加大了资金回笼的速度和规模,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份额,提高了我们的市场影响力。在市场出现理性调整的拐点时,我们掌握了主动权。在此,要感谢一线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

  但是在与管理人员的交流探讨过程中,我发现大家似乎把手段当作目标来追求,忽略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这让我有点担心。在这一特殊时期,把销售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没有问题。但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快速销售的目的是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权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发展。实现增长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到一手抓销售,一手抓发展。不然的话,我们虽能实现销售的突破,但影响我们未来的成长。

根据目前的经营计划,大家都在加大销售规模方面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我们虽然增加了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有些微下降,但可用于发展的现金流入会减少25亿元!这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种反差说明我们在经营认识和能力上存有缺陷,我们没能平衡好销售和发展的问题。这值得大家好好反省。

  4)在没有再融资的情况下实现增长,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瓶颈,我们要做到靠现有存量资源实现30%的增长。

  在万科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再融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逐步形成了我们高度融资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诚然我们的资本基础还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我们把增长与再融资捆绑在一起是不可行的。目前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再融资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在没有再融资的前提下,也能实现30%左右的增长。要解决这个关乎到我们未来的大问题,需要大家的智慧。这也是这次春季例会的要讨论的核心话题。

  关于融资和增长的关系问题,我想让大家回想一下,自1994年 5月我们完成B股发行以后,一直到1999年我们才通过配股拿到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6亿多人民币。整整5年我们没有再融资,但我们在那5年仍然是增长的!或许有人会提出,今天的地产市场更依赖资金。确实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跟资本联系更密切了,但相对于当时万科的实力,那时我们的资金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当时绝无今日的资源。

  我们卖出这么多的房子,仍然没有钱买地,是不是我们在过去两年的增长透支了我们的资金?到今天为止,已有37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年报,平均利润增长幅度是111%。我们的增长速度不过是平均水平而已。我们无法得出我们透支未来增长的结论。

  一个公司的增长速度,在没有再融资的条件下,理论上取决于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我们超过16%的净资产回报水平,应该可以有16%的简单增长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投资回报水平的话,我们的增长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我们还可以运用资源整合的合作发展,借他人之力,弥补自身发展资源的不足。如此算来,每个一线公司应该可以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实现30%的简单增长。

  解决好依靠存量发展的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5)运营能力提高是实现增长的关键。

  现在万科有钱吗?万科内部人的答案是明摆着,尽管大量卖楼,可是仍然没有钱买地。

  万科没有钱吗?外部没有人会相信。楼卖得那么好,还能没钱?更何况07年底帐上还有170亿的现金!我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困境?

  过去几年的牛市,让我们过得很舒服,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起了小肚腩。小肚腩在我们运营过程中就表现为滞和重。滞,是说我们的经营过程越来越不灵活,时间节点拖延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而且大家不以为意了。重,是说我们的经营过程越来越沉重了,成本增加越来越随意了,上亿元的增加也不在乎了。低于4000 元的房子我们已经不会盖了,我们的建安成本已经达到3500元了。

  持续的牛市也让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不精细了,逐渐放弃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传统,日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2008年集团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预算达67亿元!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中央宣布今年用于全国住宅保障的支出也不过69亿元。

  对于一个24岁的年轻人来说,长个小肚腩绝非好事。好在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减去小肚腩也是件
比较容易的事情。对于我们万科来说,也是如此,只要下决心去减肥,就可以做到。

  为什么提高营运能力是实现增长的关键?前面说到,增长取决于投资回报水平和合作。我们对于合作的认识是比较早,也比较到位的,所以我们重点分析投资回报问题。通过提高售价来提高回报水平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债务杠杆比率已经是天花板了,不能再增加了。我们可以依靠的途径只能是运营能力了。

  在我看来,运营能力的好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效率。效率不应该只是资产周转速度的问题,还应该包括管理效率的内容,比如通过产品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来促进效率提高。工业化住宅也是提升效率的办法。

  二是效益。效益不能够通过提高房价来实现,我们应该把功夫放在从管理要效益、从规模要效益上。

  三是发展。良好的运营能力必然会在今天的运营中体现出为明天做了多少准备,使得公司可以持续运营下去,换句话说,好的运营一定是一只脚在今天,一只脚在明天。

  6)一线公司是实现万科增长策略的主角。

  过去几年间,似乎是融资成为我们增长的主角,一线公司成为了配角。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必须摆脱融资依赖型的增长,立足于现有资源,通过运营能力提高来实现更扎实的增长。为此必须重新让一线公司成为我们增长的主角。因为我相信,尽管现在困难不少,但一线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线公司要做好断奶的心理准备,做好当家作主的安排,总部各个部门也要服务好一线公司,积极协助一线公司适应角色的变化,共同迎接万科新一轮的挑战。

  7)回到巴菲特:在别人贪婪时保持恐惧,在别人恐惧时保持贪婪

  上周五,我与广州的同事面对面沟通。有同事问我投资秘诀。我回答说,投资是最没有秘诀的,低买高卖,就四个字。只是由于人们的贪婪和恐惧,才使得大家不好掌握。巴菲特与大家不同之处只在于在别人贪婪时保持恐惧,在被人恐惧时保持贪婪。股神与普通投资者的分别就那么一点。那伟大的公司与普通的公司的分别又有多大呢?是不是可以说,好的公司在市道好的时候保持谨慎,在市道不好的时候保持信心呢?成功的道理总是很简单的。

  写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各位与我一起思考在没有再融资情况下万科如何发展的问题。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华侨城2007年年度股东大会记要
2008-03-30

华侨城2007年年度股东大会记要

时间: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

地点: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

管理层:刘平春董事长(简称刘)、董亚平监事长(简称董)、姚军总裁、李克辉董事会秘书等管理层

股东大会议题:

股东大会主要讨论公司2007年的经营状况、利润分配、修订公司章程等方案。

股东和管理层交流记要:

问:公司的年报披露主营资产整体上市不确定和公司去年10月披露的主营资产整体上市公告不一致,能否解释?公司的大小非减持的比例?

董:对于主营资产整体上市我解释一下,您所讲的不确定的那一段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费用”这一段。我们在股改时已经承诺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去年 10月16日我们公布了把地产60%的股权、酒店80%的股权、香港公司100%的股权全部注入华控,我们把地产、酒店、纸包装全部注入上市公司,符合公司做大做强的想法。现在确实时间不定,集团整体上市办正在加紧准备公司,因为注入资产评估的时间在3月底到4月上旬,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量不能定,所以费用也不能定。另外还要经过国资委的审批,董事会的批准、股东大会的审议批准、证监会的批准等程序。我们去年11月开临时股东会时已经说了要到今年的8- 10月份,这个时间不会变。

对于大股东股份减持,大家不用担心。国资委有严格要求,央企在股改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能低于45%,我们现在持股比例只有47%多点,我们这两个多点也不会减持。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前四年证监会允许大股东增持2%的股份,有效期只有一年,虽然已经作废了,但是大股东还是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价格增持到国家法定要求的51%的比例。



问:想了解公司在泰州项目的进展?

董:泰州一期投入了3.8亿,泰州项目分为三个板块,生态体育公园、江南水乡的商业街区、主题公园。将于2008年4月5日开园,一期工程进行了1年10个月,我们不是不开园,而是要慢慢开,开好园。大家放心,我们会赚钱的。



问:云南华侨城的开发模式?

刘:云南华侨城的开发模式类似于深圳的东部华侨城。



问:集团和国旅的合作能否讲的细致些?

刘:和国旅合作是集团层面。集团作为国旅整体上市时的发起人之一,今天已经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审批。



问:公司今年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我和家人朋友持有几十万股,而且是长期持有,可公司从来没有和我联系过?

刘:对于投资者关系我们做的不够好,今年我们董秘处一直在统计我们长期投资者名单,今年会和这些长期股东进行联系,这件事情做的有些晚了,请大家见谅。我们的持股这些年一直是机构大量持有,机构持股比例占到70%以上,我们有些忽略个人投资者。今年我们会改变。



问:未来十年公司主营收入中旅游和地产的比重,能否告知?

刘:未来十年我们的目标有点远,我们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最近的目标,五年左右,我们的游客量达到2000万人次/年,2000万人次/年的流量相当于奥兰多迪斯尼的客流、相当于两个东京迪斯尼的客流。2000万人次将达到世界级的旅游水平,意味着我们旅游边际利润的上升,旅游衍生品种的推出、原始设计的开发、专业的演艺公司的出现。公司主营中必须长中短相结合,地产是短期盈利项目,我们“旅游+地产”的模式是我们的主营,我们的经营决定了我们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的机制。



问:刚才对和国旅的合作没有明确,是否能更细致一点?

刘:国旅集团重组整体上市是国务院特批,没有走常规改制路线,央企的发起人必须是两家,而且必须是央企,今天已经上报国家工商总局了,可以告诉大家。集团的参股比例为15.8%,集团作为发起人,参与IPO的发行。这是集团的事情和A股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涉及到股份公司的大股东,从程序上需要披露,因此,我们刊登了一个公告。



问:公司整体上市的融资是公开增发还是非公开增发?

董:对于主营资产整体上市,不仅仅是您在关心,我们也在关心,华侨城的员工也在密切关注。整体上市的正式启动时间是在2007年11月,整体上市是将集团的优质资产注入到华控,整体上市有利于减少关联交易、提升集团企业的透明度,将公司整体资产纳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体现出现代企业的制衡特点。我们将地产、酒店、纸包装都装入A股,也符合国资委要求――有条件的央企将主营资产整体上市,做大做强。我们装入的资产将推动华侨城A插上腾飞的翅膀,华侨城A 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还在国资委审批阶段,在未获得批准时是不能公布是公募还是私募或者其他方式增发。发行还要考虑到市场状况,现在有人说股市是熊市,也有人说是低估。不出任何意外,顺利的话,我们将在2季度披露。如果市场发生变化、证监会不批、董事会不批等意外情况发生,将会延误。我们尽量不让出现波折,我们会及时披露进展情况。



问:公司的地产方面的增长不如万科、保利、招商地产等企业,公司如何提升增速?对于地产市场的判断,公司能否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公司有无考虑兼并、重组其他地产公司?

刘:我先回答地产市场方面的判断,我们比较赞成国家部委的观点,对拐点论不认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本币升值等因素并没有改变,这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地产的前景看好。

对于我们的地产的增长,我们认为还是增长比较快的,我们和其他公司的增长方式不一样,我们主要靠自己的规模扩张发展,没有借助兼并收购等方式。我们每年的增长率是符合稳健发展的策略。

我们希望整体上市后通过资本的手段来扩展地产的发展规模,以前我们只是权益投资,等到整体上市后,我们的地产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地产的发展机会。



问:对于东方花园的重新规划,以及欢乐新干线对原来业主的影响?最近和业主的冲突如何解决,东方花园的会所十年才可以用,能否解释一下?

董:东方花园是经过深圳市政府、南山区批准,我们没有违建。我也住在东方花园,我把当年的我的购房合同拿出来仔细看了,对于绿地没有承诺。我也是业主,我们也会吸取教训,为什么会所十年才建成,我也有责任。对于部分业主的矛盾,市、区都派出了工作人员,我们也在努力和业主进行沟通。

东方花园新规划5.8万平米,会更华控带来好的业绩增长,一期批准的面积是2万平米。



问:华侨城去年在天津独立拍地,是否意味着公司地产发展战略会有变化?公司近期的目标是什么?

刘:过去我们的地产和旅游是相伴相生,“旅游+地产”是我们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后在地产项目,我们也会从高端市场切入。我们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要求,国家对于小户型的倡导,企业适应国家要求是必然的选择,我们也在尝试独立于旅游的地产项目,这是短、平、快的投资,以后我们会考虑补充,不过是要在适当的时候。

董:“旅游+地产”是侨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发展必须符合政策、法律的规定。我们主要三种模式:主题旅游+地产、生态旅游+地产、工业旅游+地产,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重视。我们也必须按照市场法则去拿项目,比如成都项目就是我们按照市场法则拿地,当时成都的招拍挂有三个条件: 55万的商业地产、投资12亿、大型主题公园,经过一个多月的挂牌,在前年十月,由我们华侨城摘得。对于地产我们也是高端和中端住宅相结合,成都地产项目中60%是中端地产。我们得投资项目各地都不一样,这样做是要实现科学合理回报。



问:08年公司房地产结算多少?公司的储备是多少?

刘:这可能要等到整体上市后,我们的土地储备、投资收益率都会作详细披露。到时候您再看如何。



问:公司07年年报28页披露公司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东部华侨城,能否解释一下?

刘:我们持有华房只有40%的股权,华房的利润再高,我们也只能划归到投资收益。东部我们持股50%,是合并报表的,因此,东部的地产收入是纳入主营收入的。

我们再整体上市之时,我们会披露地产预期收益率。

调研结论:

本次股东大会主要总结07年公司的发展以及08年的展望。公司在年报中已经做了主营资产整体上市的计划。在本次股东大会,对于投资者关系方面公司也作出新的变化,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纳入公司新的目标。(这是继万通地产之后第二家开始主动修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上市公司)

股东和管理层的交流意见主要集中在:整体上市的时间表、融资的方式;地产的发展、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大股东减持;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

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之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和流通股东一致,公司的业绩快速增长将在整体上市后体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坚持自己的风格(转载)
2008-04-02

备注:昨天股票市场再度出现大幅下挫,让市场再度进入恐慌,我们也没有闲着,对于市场的恐慌,我和朋友晚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如果从基本面来看,发改委逐步的允许企业提价,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在让位(香港的股票连续上涨可能和这有关);国内的市场因为蓝筹的前期大幅下跌,引发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降低,我们目前判断进入2/8的概率较高,但是对于进入1/9的情况也必须高度关注。对于短期的快速下跌,我们是否需要坚持取决于你对未来中国的发展的思考,能否看到更长远的远景;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员,保持自己的投资风格非常重要,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越不能动摇。

                            基金管理人的华发

                                   ——但斌

    2008年1月10日晚上,与中欧几个同学小聚。其中一位同学问:“你头发怎么白了这么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开玩笑说就像李白《秋浦歌》形容的是“缘愁”。

    市场跌荡起伏,基金管理人承受压力是必然。深圳“早生华发”,见面孩子有可能喊他“爷爷”的基金管理人,就有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的韩涛先生、万利富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胡伟涛先生和我的搭档钟兆民先生。他们的“满头华发”和我一样也许就来自“愁缘”的股票市场。

    2005年在河北去调研王朝葡萄酒厂葡萄园的路上,看到农民鞭策着牛犁地,心生羡慕。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他的生活如此简单,在大自然的广阔和远离尘世的山村中,他有可能静静地渡过一生。我虽然无法完全体会到农民最本质的生存压力。但对做投资的人来说,能做到巴菲特每天像跳着踢踏舞一样的心情去上班的毕竟少见。一睁眼,你就要思考所有影响企业与市场的因素,哪怕某个信息源自天边甚至与所投资的企业毫无关联,你也需要抽丝剥茧。遇到忧虑的信息,焦虑便会涌上心头……

    当然,还有来自客户的压力。2007年12月20日,我的同事发来一个短信:“昨天又被好几个客户追问,××甚至开始说再这样刻板地做下去就只能用脚投票了,××的客户也表达了类似意思。”我回复:“输掉一批客户不怕,但如果没有理念和信仰,我们会输掉整个事业。”

    没有任何事业是容易的。投资在我看来不是个容易产生成就感的职业,你今天的成功可能会为未来的失败埋下隐患。你需要不断地挑战和考验自我,我追求什么?我想留下什么?我该改变什么?你需要把深邃的、影响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想清楚,并贯穿到自己的投资事业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外人看来一番风顺的事业,其实背后有着艰苦卓绝的努力。长远的目标、忍耐、坚持,简单的行为,背后的支援结构一定是复杂的。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更有成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听过一个“30年理论”。从大学毕业开始的第一个10年,是以一技之长求生的阶段;第二个10年则靠人际关系的处理,靠团队,靠处理与他人关系来成就自己;第三个10年靠性格,真正的领导力,取决于抵御逆境的坚强性格。我相信只有来自内心的力量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让我们行走得足够久远。

    为什么理念和现实很难真正的协调统一?为什么有些人在投资中想和做得不一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背离?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懦弱、侥幸……但这个市场和世界很残酷,你有什么人性弱点,他就在哪里攻击你。某种意义上,早生的华发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情怀,进而通过学习和思考让我们变得更睿智、更有远见、更有面临重大压力时做出痛苦抉择的能力和执行力。

2008年1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大小非解禁带来的变化
2008-04-08

刚刚看完上港集箱的2007年的年报,发现2007年持有的禁售股全部卖掉了.刚好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大小非解禁对市场的影响",我前天晚上和一个哥们也聊到这一话题,他表达了他的观点"做实业的和做虚拟投资的搏弈开始了".

对于大小非的解禁我们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已经在考虑了.大小非的解禁给市场带来的最主要的变化有三点:
1、企业的价值、成长性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供给的增加将加速市场的分化,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以企业价值为轴心的估值体系。
3、中国证券市场将出现大量的廉价的“仙股”(香港的称呼)。

2006 年--2007年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异常火爆,供给没有有效的出现的时候,资本市场开始了好坏一起火的局面。很多人把06--07年的盈利水平当作了一种常态。更多的人似乎忘记了风险,中信证券的小非解禁就是最好的例证:小非从16块多一直往上减持,可是其股价越减越涨,当疯狂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股价就开始回落,小非也就获得了巨额的投资收益(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雅戈尔的年报,2008年4月22日公布)。我们可以看到中信证券算是比较好的公司之一了,小非都要疯狂的减持,就更不用说其他的公司了。

我们当时对于大小非的减持的考虑,选择两类企业:股权分散的企业、央企(一定要符合我们其他的选择标准。比如招商银行,股权分散,大股东根本不敢减持,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盈利强劲。再比如万科,流通比例非常高,根本没有减持的风险;招商地产,大股东不断的增持。央企,国资委有明确的减持标准,有些处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必须保持绝对的控股地位,优秀的央企还要增持。比如华侨城,大股东表示,还要在合适的时机增持至绝对控股地位。

对于供给的增加,市场的资金变得紧缺,股权变得充裕的时候,垃圾企业将走向漫漫回归路;自然界的“二八定律”会让优秀企业的股权将在未来变得稀缺,坚持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股权投资”将迎来明媚的春天。

经过一次一次的洗礼,优秀企业的股权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变得极其珍贵。时间是会说话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好的企业,再努力去寻找将成为优秀甚至伟大的企业。

市场是残酷的,资本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如果选择错了要立码认错。不要去抱怨,如果选择是对的,那就不要管外界的言语了“市场经常会犯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理性的坚持
翟敬勇 2008-04-16

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在市场发生和预期相左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不是为了面子死抗着(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就象战场,面子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07年10月的下跌,我们的判断发生了错误,我们认为是一次正常的调整,调整的极限30%(当时认为香港和美国属于系统风险,在香港市场已经提前采取了相应对策).目前下跌的幅度已经接近50%,这已经不是正常调整了,而是市场自身发生系统风险,是某些部门引导的一次系统风险.50%的下跌就是一次股灾,解决股灾的办法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对于单一的投资个体,在股灾的出现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救,不能依赖任何幻想的主体.自救的办法根据各自主体的不同条件实施适合自己的自救办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采取最谨慎的风控管理,对于收益率的预期要降到最低标准.

股市的下跌恐慌期是购买优质企业的良机.广斌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钱想把万科全买下来,目前万科每跌一块钱,购买时就少支付68.7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专业投资人思考的问题.在2007年我们忽略了对QFII的研究,所以造成了今天的被动.中国的资本市场本身属于泊来品,我们要虚心向QFII学习,要认真琢磨,研究吃透.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和国际接轨了,虽然我们一直要全球化投资,毕竟前期还没有准备好,这一次的教训让我们加速国际化.

从3月下旬以来,QFII一直是和我们国内的机构背道而弛的做法,一直在买进中国的A股,买的都是国内公开发行基金狂卖的行业和企业.(2007年8月QFII清仓,2008年3月再度入场).从目前不断放开的QFII额度就可以看的很清楚,监管部门需要有人来买股票.

失败、亏钱并不可怕,越早总结自己犯的错误,弥补漏洞,对于后期的成功就越有帮助。(我始终认为国内没有股神,大家都还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对于我们07年投资保险股,就没有搞清楚该行业,没有搞明白该如何投资,这次的下跌让我们清楚了,以后该如何投资保险股。这次交了足够多的学费,以后再找回来。

现在的市场已经进入了一场大级别的下跌,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长期抗战的准备。中国没有发生实体经济的系统风险,长期的牛市的根基没有变。不过这一次因为加入了新的投资主体----QFII,在此次的大级别的调整,优秀的企业将在后期获得机会。

对于超过半年以上的调整,我们的应对策略比较简单:收缩战线,压缩投资品种。第一步,减持掉准现金股票,第二步,减持掉二线品种,第三步,防御管理一线品种。持仓进一步集中。投资是一套系统化的管理,专业化的管理。

价值投资不是简单的靠信念,更多的是靠数据说话。我们选择企业有两个标准:一、这家企业值多少钱(也就是全买下来需要多少钱);二、这家企业未来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回报(成长回报和分红回报)。

运用这个标准,把量化的数据放进去就知道什么时候划算了。所以才会“买跌卖涨”。

现在有很多误区,买的股票已经跌了50%了,不卖了,很多股票就算跌了50%,还是不值那个钱。不值那个钱的股票要么及时换到最具潜力的品种,要么就等待反弹及时出局,而不要计较得失。跑不快的话,可能又会下跌50%。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扩容加速期,垃圾企业是供不应求的。这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胜出的关键还是企业,只要买的足够便宜,就不用计较他的波动,一年不涨,那就等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时间是优秀企业的股东的朋友。

在中国对于价值投资有很多理解的误区,06、07年的热闹,让很多人忘记了风险,我们也差点忘记了,也犯了一些错误,幸好,我们的投资体系中有三道放火墙,让我们犯的错误还不大。08年让我们也清醒了,通过这几个月的教训总结,我们的投资体系更加完整,更具有安全保障性。我想这是我们后期活下来的比较好的武器,而且我们修补了漏洞之后,我们会活的更好。

价值投资不是盲目的坚持,需要适应市场理性的坚持。一定要把:安全边际、回报率和稀缺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08年我们完成我们预定的目标还是有信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市场的接轨到底会怎么走?let_it_be (评论)
翟敬勇 2008-04-17

let_it_be 2008-04-17 01:04:34
QFII 不是新的市场投资主体,把今天的被动归咎于它,有点说不过去.我个人看法有两点:1.是这两年基金的规模膨胀的太快太大,已经超出了这个市场的合理容量, 并且超出了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太多.所以造成了大家对市场乐观的时候,疯抢股票,推高价格;对市场悲观的时候,不计任何成本的抛售股票,其程度比香港市场更极端.2.某些部门的不做为,让我们发现除了股权改革后,其实市场在制度上法规上监管上都跟五年前一样,原地踏步,就算把印花税降下来也解决不了其本质性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市场的接轨到底会怎么走?从现在来看,越是基金和机构介入深的板块和公司,其下跌的幅度要远比那些其没有介入的题材和垃圾股大,当初设想的一九,二八的走法,这阶段并没有发生.实际上如果扣除公允价值的浮动,这里的地产股票已经比香港的地产公司要便宜,但基金还是在不停的抛.现在还不是大小非解禁最多的年份,如果大小非都出来了,市场到底怎么个接轨法,完全估计不到.也许单倍PE的估值很有可能出现.如果翟总去参加万科的股东大会,希望能在会上探讨一下.


翟敬勇:

我们把这次的系统风险属于于某些部门犯下的错误,主要是中国长期以来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权思维造成,认为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调控股市.自由市场的产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肯定是要犯错误的,现在只需要他们及早的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把归属于市场的游戏规则还给市场就可以了.这不叫救市,这只是完善资本市场的交易制度.印花税是属于中性的产物,确定一个恒定的标准,而不要当作调控市场的手段;对于再融资要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站在股东(拿出真金白银的股东)的角度考虑,必须把上市公司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让好人在市场受到尊重,而不要老是去鼓励小偷;加大对于违归者的处罚力度,重新树立"诚信"市场.

一个市场涨跌很正常,关键是需要有制度去维持,要有快速的纠错机制.现在越是怕承认错误,给市场带来的伤害越大.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资本市场出现崩溃,那么整个中国经济将陷入严重的衰退.这一点,我们的权力部门还没有意识到.

市场下跌的时候,大家都要总结经验教训.现在的估值体系已经国际化接轨了.为什么好股票不断跌,我理解是这些有人要,这些企业还有价值.不好的没跌,是某些资金还在维系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出现的,06-07年很多想掌控股价的人又出现了."德隆"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我想比他们聪明的人没几个吧.企业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现在恐慌已经蔓延到"地狱有石油后期了",-----专业机构和经理人身上了.如果你认定你买的是优质的企业,现在就请"远离华尔街",关掉所有的能够听到、看到的言论。去和大自然亲近亲近,也许你就清醒了。

今天蔡总组织我们公司去爬了一趟梧桐山,我觉得很好,很舒服。接下来再去其他地方旅旅游,也许更有效果。有压力,就化解压力。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相信政府有纠错的能力,地产的调控措施调整已经显现出我们国家还是有知错就该的能力的。

希望迷茫、彷徨的朋友多想点开心的事情,就乐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二十年前台湾股市泡沫对我们的启示----文/端宏斌
2008-04-18

未谋面的朋友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市场,可以看看.---翟敬勇

翟总您好:
看到您最近的一张帖子,有些话打算和您探讨。

我认为中国这次调整几乎就是20年前台湾股市的翻版,由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没有经验的新投资者,即使是基金经理也是一样,他们能有几年经验呢?这样的结果就是加大波动幅度,这和QFII关系不大,他们总共也没有多少资金。回过头来再说台湾,他们面临的问题和我们一样,也是外汇储备大增,货币要升值,政府要提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等。台指1986年1000点,最后涨到12000多点,其中经历过两次高达50%的回调,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超过50%的回调根本算不上什么。俄罗斯一个礼拜就能跌40%。中国这回也是一样,不能因为跌了50%,就认为还要跌50%,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因为市场本身下跌,所以改变自己对市场的看法。由于市场上新投资者太多,因此有理由相信,一旦缓和过来,上涨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在场,不能尝试去预测市场。
下面是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台湾股市对我们启示的文章,转帖在此。

二十年前台湾股市泡沫对我们的启示

文/端宏斌
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一旦出了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想到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然而黑格尔告诉我们: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个论断听上去似乎很悲观,其实不然,这就告诉我们,历史一定会重演,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中推测出未来会发生什么。

现在市场上的人总是很喜欢借鉴美国股市,以此来推测中国股市应该如何如何,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道理很简单,美国和我们有太多的不同了,一个是行将没落的老牌帝国,一个是新兴市场经济的优等生,索罗斯说美国延续了60年的牛市终于结束了,而中国将崛起,这两者毫无可比性。那么同我们最相像的是谁呢?那就是二十年前的台湾。

1986年前台湾的基本面/(2006年前大陆的基本面)
台湾工业化的进程至少比我们早了二十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已经实现连续三十年平均9%的高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延续了30年的经济高增长)其增长模式就是利用岛内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工业,这些行业在欧美已经衰落,于是全都转移到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如出一辙)此时台湾人赚取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台湾对外贸易顺差从1981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1985年的106亿美元,1986年更是激增到157亿美元。(中国外贸顺差在2006 年达到了1770亿美元)

最初,台湾当局为了鼓励出口工业,采用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但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大量买入美元,其外汇储备达到了近8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在当时属于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今年2月又激增573亿美元,至16471亿美元,这次增幅比2月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总和还要大3倍,也就是说大量的钱是莫名其妙多出来的)

需求量剧增使新台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市场对新台币升值的心理预期迅速上升。美国采用多种手段迫使新台币升值,因为美国是台湾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但新台币由于紧盯美元,因此同时贬值,使得顺差继续扩大,美国指责台湾人为操纵汇率,于是台湾当局采用汇率“缓慢上升”的策略,希望减少对出口工业的损害,但这加剧了市场对新台币升值的心理预期。(这一段文字只要把台湾当局替换成中国政府,把新台币替换成人民币,那么就是现在的真实写照)

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85年的1美元兑39.8元新台币升到1986年的1美元兑35.5元新台币,(2005年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日子,到2006年只是小幅升值3.5%)这种小幅缓升反而刺激了市场的强烈预期,不仅岛内居民抛售美元,国际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由于海外热钱太多,台湾1985年和1986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高达51%、37%。由于投资渠道有限,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使得两者开始飙涨。虽然台湾经济高速发展了很多年,但股市和经济基本面严重脱离,在1985年台指仅746点。(2005年上证指数最低为998点,此前是漫长熊市)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措施打算缓解矛盾,首先稍微放开了外汇管制,鼓励岛内企业投资海外,同时提高了民众携带外汇的最高限制,接着又大幅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打算采用紧缩的方式来降低货币供应。然后又对地下钱庄进行打击,切断游资进入渠道。(同样的,这一段完全可以把台湾当局替换为中国政府)

1986-1987年的台湾股市/(2006-2007年的大陆股市)

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越过了1000点,而距离台湾建立股市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此后台指就像是火箭般直冲云霄。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上证指数在2006年底突破2000点,此后接连突破3000点、4000点、5000点、6000点,几乎没有中场休息)但是在1987年10月遭遇了由华尔街爆发的全球性股灾,台指重挫51%,最低见2298点,不过这场牛市还远远没有结束。(上证指数自2007年 10月达到了自身的最高点6100点,接着也是因为华尔街次级贷问题而重挫,到目前为止最低见3283点,大约跌去了46%,此时笔者开始写本文,以后大陆股市的发展情况就要待日后验证了)

与此同时,1987年新台币兑美元升值到了的美元兑28.5元新台币。(现在人民币马上就要突破1美元兑7元人民币)

1988-1989年的台湾股市

虽然重挫了51%,指数很快恢复过来,并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接着连续突破6000点、7000点、至8000点。台湾当局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到5000点以下。由于已经有过一次重挫51%的经验,这轮调整似乎也没有浇灭这场牛市,人们普遍预期很快就要看到指数站上一万点大关。果然,在1989年创出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6月如期突破一万点。接着有一轮较小型的调整,跌破了8000点,但很快就重新站上了10000点大关。

1990年的台湾股市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要知道台湾人口在今天也只有两千多万。当时有一则传言说,连烟花柳巷的卖笑女也放弃自己的职业跑去炒股了,因为炒股来钱更快。

指数站稳了10000点,人们普遍预期指数会突破15000点大关,但是最高只是看到12682点,创台湾股市的最高纪录,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 2485点,跌去一万多点,几近崩盘,至今未能再创新高。有趣的是,那根崩盘的导火索竟然远在千里之外,由于海湾战争的突然到来,使得台湾的股市大崩盘。在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台指曾经站上10000点,但不久就滑落,2008年4月2日,台指还只是8605点,距离曾经的最高点还差四千多点。

结论

在2006 年初,日本股神邱永汉说,你们中国这轮牛市要涨十倍,那时上证指数还只有1000点,他的言下之意是会涨到10000点,并且让所有人都高兴一下子,然后再跌。诚哉斯言,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经济体都会在其繁荣期制造属于自己的泡沫,从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到台湾、香港,以及现在的中国,莫不如此。这又一次证明了,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历史只会不断的重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管哪个国家的人,即使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其大脑结构都是完全相同的,贪婪和恐惧都支配着我们。

时下中国股市楼市的飙涨,同海外资金有莫大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天不结束,那么海外热钱就会持续的流入。中国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降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除此之外,还应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并尽量少的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杜绝金融杠杆的使用,如果泡沫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政府有责任保护好银行,只要银行不出问题,这个经济体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过来,否则的话,看看日本当年和现在的美国吧。

台湾股市崩盘之后,其最高点一直过了二十年也没能突破,中国会不会也是这样?这就不能类推了,毕竟台湾股市涨不上去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停滞,而停滞的原因是资本都去了大陆,跑去大陆的原因是其人均GDP达到了 10000美元,中国要是人均GDP也达到10000美元,还有很长的路呢。能和中国类比的只能是美国,相信索罗斯的话也能适用于中国,我们会有60年牛市,已经过去了30年,还剩下30年。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牛市不是指股票,而是指整体经济,但只要经济持续发展,股市迟早会创出新高。

端宏斌 敬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华侨城A基本面更加明朗乐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张宇孙建平(转载)
2008-04-18

投资要点:
  ● 华侨城集团将其持有的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华侨城有限公司等13 家下属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华侨城A,从而实现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 拟注入资产围绕旅游+地产模式,注入后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将更为显著:成本结构调整有利于土地增值税的减少和旅游项目的毛利水平提升;因权益提高,主题公园将更具规模和成长性;新增酒店业务,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旅游地产高端项目储备规模扩张了80%,上市公司拥有的权益面积有望从293万平米快速增加到542万平米,2008年开始的报表就将体现出高端地产的强盈利能力。
  ● 依据资本市场规则和行业经验,预计拟注入的主要部分———华房、香港华侨城、华侨城酒店集团权益合理市值71-76亿元,全部拟注入资产预计权益合理市值100亿元左右。
  ● 公司主要业务整体上市后,央企背景、旅游+地产模式的独特性和竞争优势显现,给予旅游酒店业务2009年25倍动态PE,旅游地产22倍动态PE,得到的目标价是28元,目前股价相对目标价有巨大的空间,维持增持评级。
  
  为什么高度关注华侨城A?

  4月9日,华侨城控股实施2007年的分红派息方案,每10股转10股派2.3元(含税)。从4月10日到4月16日,5个交易日,华侨城从19.14 元跌至15.09元,幅度达21.15%,这期间,公司还公告了华侨城集团将其所持有的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华侨城有限公司等13家下属企业全部股权转让给股份公司的重大事项进展情况。这个实质性的内容可以说是过去4年华侨城价值投资的主要脉络,在即将兑现之时,市场却不为所动,股价义无返顾地继续下行。

  分析这个现象,我们认为,首先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在看空地产的策略下,利用其流通性改善之机离场。从我们2004年开始推荐华侨城开始,随着机构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战略和资产投资价值的逐步认同,早已成为其流通股份的主要持有者,日常换手率比较低。随着地产板块从去年年底开始逐步走弱,华侨城也从最高的74.5元跌至40元左右,但是由于存在流动性问题,成交并不活跃。因此,我们判断,在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大幅扩张之后,看淡未来后市的部分机构投资者,利用流通性明显改善的时机进行交易,导致了公司短期内价格的大幅波动。

  今年以来,尽管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低迷和房地产行业的跌宕起伏,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的大幅调整。针对目前的市场,我们有如下的观点:首先,目前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紧缩等各种不利政策影响和成交低迷的市场不利表现,已经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行业整合表现,证券市场已经通过从去年11月开始的调整充分予以回应和消化,行业板块已经平均出现了63%左右的巨幅下跌就是典型的证明,目前的位置已经不再适于大规模非理性减持,做空心理下的操作思路将产生不利于整体市场和行业板块的结果。

  其次,在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公司估值中,我们将更加关注能够低价获得优质开发资源的能力上,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低价资源的持续升值是市场最终会给予充分重视的,华侨城将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相对于开发类公司来说,由于华侨城没有那么强的融资冲动,因此,过去的业绩释放较为保守,未来预计公司在保持稳健运营的同时,业绩将具有更高的复合增长率,在更长时间内的持续增长将相比开发类公司具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竞争优势更为突出
  4月16日公司披露,华侨城集团将其持有的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华侨城有限公司等13家下属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本公司,实现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拟注入的标的资产围绕着旅游和房地产两大产业链。

  由于装入了深圳华房、上海华侨城、泰州华侨城和成都天府华侨城的股权,所以公司在东部华侨城、上海松江华侨城、泰州华侨城和成都华侨城4个主题公园上的权益大为提高,其中,泰州、北京华侨城从参股变为控股。

  公司旅游主业原来集中在主题公园,收入来源主要是门票收入和旅游团费收入,在主题公园没有酒店,公司并没有从主题公园中获得收益最大化。而酒店本身是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地处华侨城主题公园的酒店环境优美、客流量大而且有保证、定价能力强。这次跟随华侨城酒店集团注入的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和海景假日3个高星级酒店均位于西部华侨城主题公园,超五星级的莱茵拉根华侨城大酒店位于东部华侨城主题公园。酒店业务的经营目标是2008- 2010年的3年内,再拥有或管理2-4家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扩张1倍。

  华侨城集团的房地产项目储备主要分布在深圳华房和上市公司手中,建筑面积总计652万平米,分布在深圳、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泰州和昆明。其中,上海210万平米,占32%;深圳200万平米,占31%。整体上市后,集团旅游地产的主要平台———华房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波托菲诺纯水岸和天鹅堡剩余面积、东方花园别墅改造项目、天津津南项目、上海松江华侨城项目、成都天府华侨城项目将由上市公司拥有100%的权益。

  以权益面积计算,集团注入资产实现整体上市后,上市公司拥有的项目储备将从293万平米建筑面积增加到542万平米建筑面积,增加了80%多。并且除天津项目外,其他项目均为旅游高端地产。

  新增100亿元优质资产
  由于拟注入资产的大头是深圳华房、华侨城酒店和香港华侨城,所以我们对这块资产按照2007年静态PE估值,不同行业给予了不同估值倍数,得到的结论是:不考虑上海、泰州、成都等公司股权价值,华房、酒店和香港华侨城的合理权益市值为76个亿。如果加上没有考虑的10家公司股权价值,估计拟注入资产合理权益市值大约100亿。

  从另一个角度推算,根据集团拟注入地产为主题公园高端地产的特征,假设楼面地价合理区间介于2000-4000 元之间,则增加249万平米地产项目储备和60%权益对应的合理市值介于30-60亿元之间,再加上酒店和华侨城亚洲的合理市值,最后得到华房、酒店和华侨城亚洲三者合理权益市值在56-86亿元。我们倾向于认可3000元楼面地价对应的71个亿市值。如果加上没有考虑的10家公司股权价值,估计拟注入资产合理权益市值大约100亿。

  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公司地产为盈利能力非常强的旅游地产,需求稳定,受房贷政策紧缩影响较小,即使在2008—2009年毛利率也还能保持在60%以上;同时考虑到公司的央企背景和实力,将受益于行业整合;旅游+地产模式的巨大独特性和竞争优势,所以我们给予公司旅游酒店业务2009年25倍动态合理PE,旅游地产22倍动态合理PE,得到的目标价是28元。昨日收盘其股价不足14元,相对目标价还有巨大的空间,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信心的恢复还需要时日
翟敬勇 2008-04-21

本轮下跌由正常的调整演变成"制度性的股灾"给广大的投资A股市场的投资人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昨天晚上看中央二台的<<对话>>,在之前和一个哥们聊了一会,他问我,假如我是管理层会怎么出招挽救大家的信心,我说比较简单: 首先是财政部认错,把印花税调整到一个恒定的水平,并且许诺不再进行市场干预;接着就是证监会,控制大小非流通,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其透明减持;完善再融资制度,对于再融资的规模和数量和给股东的分红回报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防范恶性融资;适当的时候推出股指期货,这样可以对恶意杀跌的机构有一定的制约;再接着就是发改委,在适当的范围允许煤电联动,允许油价适当上涨,不能不让涨,小涨更有利于控制通账;最后就是央行适当放松从紧货币政策,从去年年中的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投资已经起到一定的抑制.

看了<<对话>>,对吴教授的心情我非常理解,造成目前的股灾的确是政府的制度和权力思维造成的,"灵魂深处的认识",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的疯狂投机;仇富心理又造成了不断的行政干预市场.从目前的公开发行基金的低仓位可以看出,基金是在不断执行命令,谁也不愿意提及2007年10月的两次行政干预,谁也不愿拿自己的饭碗去对抗,当股价没有办法回稳之时,证监会自然也不敢让基金去抗了.投资的信心自然而然的在内外夹击之下,"飞流直下三千点"也就不稀奇了.

对于金博士的观点我们非常认同,我们的政府的反应非常慢,假如跌到4000点附近时,果断出招,市场的人气也就很快恢复了.可是等到跌50%的时候再出手,单凭一个措施是挽回不了市场的信心的.信心没有了要想回复可能需要时日才能再度恢复.不过,需要管理层连续不断的完善制度,只有好的制度才能有好的市场.

对于目前的部分优质企业已经出现了非常高的投资价值,招商银行的估值比香港的汇丰银行还便宜了,平安\人寿已经和H股倒挂,招商地产和华侨城已经被低估50%,青岛啤酒也和香港股价基本接轨. 贵州茅台和香港宝姿\李宁\安踏等消费类的股票的市盈率相当,很多人敢买那些消费品却不敢买贵州茅台.

目前优质股票出现大幅的下跌,会引起连锁反应,会带动一些题材和概念股的继续下跌,轮跌的现象后期还会出现.随着整体估值体系逐步降低,股市的投资价值会出现.不过,投资的信心恢复还需要政府的帮助.投资的信心恢复后,优质企业的股价随着企业价值的体现,股价会逐步回升.

美国的经济很有可能会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和2009年的第一季度回升,中国由食品价格上扬带来的CPI在08年年中会回落,由铁矿石和原油价格推动的工业价格上涨带来的CPI价格上升08年还会持续;假如美国经济企稳,09年中国的外来压力会减轻,给中国带来的通账也将减轻.简单的综述,2008年,CPI前高后低,全年"高通胀低增长";2009年,CPI 逐步降低,全年"低通胀低增长".

如果政策能够短期快速连续出台挽回投资者的信心,优质企业在未来几个月复苏的概率较高.由于整体市场的估值体系并不便宜,整体市场的复苏可能还需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

现在是比较严峻的时刻,希望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决策者的动作快一点,大家也就可以少一点痛苦.

-- -----不希望"中石油跌到12块",因为会导致持有人家庭分裂.这是昨晚<<对话>>比较痛苦的一环节.希望不要让更多的家庭悲剧出现,在"2001年---2005年"我身边发生过这样的悲惨的事情,我真的不愿意再听到和看到悲剧的发生.

市场属于大家的,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的去维护和营造好一个好的资本市场.我们一直坚定的持有中国优质的企业,我们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我们会坚定走下去.我们相信我们投资的企业,相信这些管理层,相信我们的眼光和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转载: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十五天后九大感言
孙振耀 2008-04-22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冲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我非常不赞成在一个行业超过3年以后换行业,基本上,35岁以前我们的生存资本靠打拼, 35岁以生存的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原贴里伊吉网友的话我很喜欢,抄录在这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特殊者
  含着金匙出生、投胎到好家庭、工作安排到电力局拿1w月薪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当然最好轮到自己
  红军长征两万五、打成右派反革命、胼手胝足牺牲尊严去奋斗,最好留给祖辈父辈和别人
  自然,不是每个吃过苦的人都会得到回报
  但是,任何时代,每一个既得利益者身后,都有他的祖辈父辈奋斗挣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
  羡慕别人有个好爸爸,没什么不可以
  问题是,你的下一代,会有一个好爸爸吗?
  至于问到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我只能问:为什么物种竞争中,人和猴子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
  物竞天择。猴子的灵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后有几十万年的类人猿进化积淀。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 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 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虽然离开惠普仅有十五天,但感觉上惠普已经离我很远。我的心思更多放在规划自己第二阶段的人生,这并非代表我对惠普没有任何眷恋,主要还是想以此驱动自己往前走。
  万科王石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在出发时携带大量的物资,但是登顶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减轻负荷,最终只有一个氧气瓶和他登上峰顶。登山如此,漫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
  我宣布退休后,接到同事朋友同学的祝贺。大部分人都认为我能够在这样的职位上及年龄选择退休,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福气。         
  还有一部分人怀疑我只是借此机会换个工作,当然还有一些人说我在HP做不下去了,趁此机会离开。
  我多年来已经习惯别人对我的说三道四,但对于好友,我还是挺关心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想法,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由于受我父亲早逝的影响,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要像我父亲一样,为家庭生活忙碌一辈子,临终前感伤,懊恼自己有很多没有实现的理想。
  一本杂志的文章提到我们在生前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因为那代表你自己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实现它。
  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除了与家人及好友有关的内容外,是这样写着:
  1.这个人曾经服务于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经历过数次重大的变革,看着她从以电子仪表为主要的业务变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
  2.这个人曾经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工作16年,并担任HP中国区总裁7年,见证及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最新突破阶段,与中国一起成长。
  3.这个人热爱飞行,曾经是一个有执照的飞行员,累积飞行时数超过X小时,曾经在X个机场起降过。
  4.这个人曾经获得管理硕士学位,在领导管理上特别关注中国企业的组织行为及绩效,并且在这个领域上获得中国企业界的认可。
  我费时25年才总结1和2两项成果,我不知还要费时多久才能达成3和4的愿望,特别是第4个愿望需要经历学术的训练,才能将我的经验总结成知识。
    否则我的经验将无法有效影响及传授他人。因此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拿一个管理学位是有必要的,更何况这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愿望。
  另一方面,我25年的时间都花在运营(operation)的领域,兢兢业业的做好职业人士的工作,它是一份好工作,特别是在HP,这份工作也帮助我建立财务的基础,支持家庭的发展。
  但是我不想终其一生,都陷入在运营的领域,我想象企业家一样,有机会靠一些点子(ideas)赚钱,虽然风险很高,但是值得一试,即使失败,也不枉走一回,这也是第4个愿望其中的一部份。
  Carly Fiorina曾经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去实现的人很少”,2007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讲时,有人问起那些书对我影响较大,我想对我人生观有影响的其中一本书叫“TriggerPoint”,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掌握机会,采取行动。
  我这些愿望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一段很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也许一年想个一两次,过了也就忘掉,但逐渐的,这个心中的声音,愈来愈大,出现的频率也愈来愈高,当它几乎每一个星期都会来与我对话时,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但和任何人一样,要丢掉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所熟悉的环境及稳定的收入,转到一条自己未曾经历过,存在未知风险的道路,需要绝大的勇气,家人的支持和好友的鼓励。有舍才有得,真是知易行难,我很高兴自己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我要感谢HP的EER提前退休优惠政策,它是其中一个关键的TriggerPoints,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去年五六月发生的事。
  当时我家老大从大学毕业,老二从高中毕业,在他们继续工作及求学前,这是一个黄金时段,让我们全家可以相聚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为此很早就计划休一个长假,带着他们到各地游玩。
  但这个计划因为工作上一件重要的事情(Mark Hurd访华)不得不取消。这个事件刺激了我必须严肃的去对待那心中的声音,我会不会继续不断的错失很多关键的机会?
  我已经年过50,我会不会走向和我父亲一样的道路?人事部老总Charles跟我说,很多人在所有对他有利的星星都排成一列时,还是错失时机。
  我知道原因,因为割舍及改变对人是多么的困难,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但我也相信很多人最终只是把这些理想当成是幻想,然后不断的为自己寻找不能实现的藉口,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与改变世界相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真是一针见血。
  什么是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能实现我墓志铭上的内容就是我的定义。
  在中国惠普总裁的位置上固然可以吸引很多的关注及眼球,但是我太太及较亲近的好友,都知道那不是我追求的,那只是为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尽力做好的地方。
  做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士,虽然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但我发现我的脑袋里已经空出很多空间及能量,让我可以静心的为我ChapterII的新生活做细致的调研及规划。
  我预订以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转轨的准备工作,并且花多点时间与家人共处。这两年的时间我希望拿到飞行执照,拿到管理有关的硕士学位,提升英文的水平,建立新的网络,多认识不同行业的人,保持与大陆的联系。希望两年后,我可以顺利回到大陆去实现我第四个愿望。
  毫不意外,在生活上,我发现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二十多年来,我生活的步调及节奏,几乎完全被公司及工作所左右,不断涌出的deadline及任务驱动我每天的安排,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第一个需要调整的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自律及意志力来驱动每天的活动,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态度绝对不正确,放松自己,不给事情设定目标及时间表,或者对错失时间目标无所谓,也不正确,没有年度,季度,月及周计划也不正确。
  担任高层经理多年,已经养成交待事情的习惯,自己的时间主要花在思考,决策及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更多是依靠一个庞大的团队来执行具体的事项及秘书来处理很多协调及繁琐的事情。
  到美国后,很多事情需要打800号电话联系,但这些电话很忙,常让你在waitingline上等待很长的时间,当我在等待时,我可以体会以前秘书工作辛苦的地方,但同时也提醒我自己,在这个阶段要改变态度,培养更大的耐性及自己动手做的能力。
  生活的内容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多出时间锻炼身体,多出时间关注家人,多出时间关注朋友,多出时间体验不同的休闲活动及飞行,一步步的,希望生活逐步调整到我所期望的轨道上,期待这两年的生活既充实又充满乐趣及意义。
  第一个快乐的体验就是准备及参加大儿子的订婚礼,那种全心投入,不需担忧工作数字的感觉真好。同时我也租好了公寓,买好了家具及车子,陪家人在周末的时候到Reno及Lake Tahoe玩了一趟,LakeTahoe我去了多次,但这次的体验有所不同,我从心里欣赏到它的美丽。
  但同时我也在加紧调研的工作,为申请大学及飞行学校做准备,这段时间也和在硅谷的朋友及一些风险投资公司见面,了解不同的产业。
  我的人生观是“完美的演出来自充分的准备”,“勇于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机会将不断出现”,“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来自于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声”。
  我离开时,有两位好朋友送给我两个不同的祝语,Baron的是“多年功过化烟尘”,杨华的是“莫春者,风乎舞雩,咏而归”,它们分别代表了我离开惠普及走向未来的心情。
  我总结人生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我珍惜我的福气,感激HP及同事、好朋友给我的支持,鼓励及协助,这篇文字化我心声的文章与好友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2025 01:45 AM , Processed in 0.1271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