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葉生根
* 文藝春秋
* 星洲廣場
2008-01-20 06:00
華裔馬來西亞馬來(華馬馬)文學是隨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東漸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而出現的。前者可上溯至十九世紀中晚期或更早。其時,西方印刷術輸入東南亞殖民地,目的是為了弘揚宗教與文化,馬來文獻書寫(Persuratan Melayu/Malay Letters)的勃興也得益於這股趨勢。然而,更直接而顯著的受惠者恐怕是當時的土生華人,所謂的baba。他們借著與英殖民宗主的密切關系以及毫無保留(絕對忠貞)的政治認同,從宗主國獲得了許多好處,最顯著的是政治身分的確定及隨之而來的商業機遇,這與十九世紀中晚期大量南來華人移民所享有的待遇有很大差別。土生華人在印刷業的掌控不僅催生了華裔馬來西亞英文(華馬英)文學,更促成了baba馬來文學。從人類學視野審視,后者正是華馬文學的濫觴。雖然他們的先人來自北方,但地理上的離境并未構成具體的離散精神,與土地的認同很快便得以建立起來。顯然,這與殖民主義息息相關──西方各種現代化機制給土生華人提供了文化建制的滋養,亦大大促進本區域各族群之間的精神聯系,印刷術、鐵路、氣船等在群島的普及化為它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樣的歷史結局出乎殖民主義者的意料之外。
二戰期間,日本對國際形勢的影響激勵了弱小民族爭取獨立自治的愿望。后期華人移民也在這股浪潮下不得不調整自己與互ゆ的距離,并開始意識到學習當地語言──馬來語,作為國家認同的重要象征。五○年代中晚期南大生(以及稍后的義安學院馬來學系)的馬來語文學習熱潮便是一個例子。這時期華馬馬寫作條件雖未成熟,卻開啟了當代華馬翻譯與研究的路徑,彰顯了華裔馬來(西)亞人參與馬來語文的漸進模式。廖裕芳、楊貴誼、陳達生、廖建裕、謝瑞懷(堂勇)、鍾松發、陳育青、Takusui Lee、巫運才等都是這層面的推手。繼南大與義安之后,則有六、七○年代馬大馬來學系的學生,如譚亞木、周福泰、陳祖明、陳寶武等。在創作領域,吳天才可謂是當年的一個異數,他在南大求學期間獲李全壽鼓勵而自學馬來文,五○年代中晚期開始寫馬來四行詩班頓,后來涉入馬來新詩。在馬大執教期間,他積極參與華裔馬來西亞文(華馬華)文學創作,編譯兼備,是華馬跨語寫作之第一人。質言之,從翻譯到直接書寫的介入,吳氏的個案是建國獨立年代,華人向國家主體認同的最佳詮釋,也催生了一個新文化/文學傳統。這個傳統的塑形,符合當前馬華文學向華馬文學過渡的規律;比之華馬華作家,它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意義。余者如年紅、碧澄、陳應德都可歸入這個群體。
獨立建國以后,有關建國綱領的詮釋分歧和國際冷戰形勢的日趨嚴峻,導致族群問題日益尖銳。一九六九年五一三事件是一個爆發口。隨之,新經濟政策施行,馬來-土著主義主導政經領域,標志著馬來國族主義的勝利。基本上,馬來語寫得好的華馬馬作者皆來自華人聚居以外的邊陲之地(此地稱Cina Kampung,山地華人之意),無論生活教養都在馬來文化包孕之中,如陳順安(亞羅士打)、鐘寶福(玻璃市)、林天英(吉蘭丹)、李再花(登嘉樓)、裴忠義(吉蘭丹)、翁亞源(登嘉樓)、蕭招麟(森美蘭)等,不然就是建國后出生的“獨立之子”,如楊謙來、李國七、李崇明、朱弈良、林金輝、林俏枝等。與前者比較,后者之成長背景亦未有多大不同。其中,大部分都不通曉中文(方言亦然),因而對國家主體較能產生認同,對民族主體之認同也不會有太大困擾。這一支隊伍是目前華馬馬文學的主流,間接地凸顯了華馬跨語寫作的不成氣候。然而,在目前環球化趨勢下,跨界行旅逐漸普及化,跨語寫作不再是孤立的現象,本質上多聲部的馬華書寫完全能體現這方面的特色。
《回到馬來亞──華馬文學七十年》(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主編,大將出版社出版,2008)所選四篇基本上合乎以上文學史敘事,都代表著一個蛻變過程,一個認同之旅。四篇作品,不全然是華馬馬小說的代表作,譬如楊謙來另一篇小說〈叩訪色白巖靈界〉更能體現他的認同與關懷,惟《回到馬來亞》所取的是他的另一個關懷面向──對認同的反思,當然,其文字修為是毋庸質疑的。林天英以詩見著(二○○○年獲泰國政府頒東南亞寫作獎),其小說也多了一層浪漫色彩,惟讀者切莫掉進〈暫避沖繩〉的粉紅陷阱。蕭招麟已近耳順之年,自八○年代去國後,與文學界失去聯系。天英和招麟不約而同回顧兩個原鄉的故事,揭示的已然是“化外人”的觀點──一種本土化類型。莊華興於獨立後出生,在紛擾的新經濟政策年代中成長,卻是第一批“有幸”喝國語奶水長大的大馬華裔高中生接受全盤國語教學、參加以國語為媒介語的政府高中考試(SPM)。多少年後,英語教數理政策雷厲推行,國語靠邊站,對於語言與身分宿命,他這一代(有道是“成長中的六字輩”)的真切感受是否可以從〈湖之詛咒〉找到蛛絲馬跡?
總括而論,華馬馬文學的認同之旅總跨不過馬來民族主義的邊界,迄今仍處在馬來-國家文學的邊緣位置。反之,它也從來未曾出現在馬華文學的視野之中,其處境猶如存而不在,但明顯地卻在臨界線上自在倘佯。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華馬馬小說的認同之旅•莊華興•20/01/2008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