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8|回复: 0
|
呼市新城满族来源于绥远八旗兵
[复制链接]
|
|
呼市新城满族来源于绥远八旗兵
发布时间:2007-12-5 16:15:33 作者:菅雪燕
http://www.nmgcb.com.cn 2007年12月05日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菅雪燕)呼和浩特现有满族人口2.5万人,80%聚居在呼和浩特新城区。几百年前,蒙古族曾建立并成为其主体民族的城池——呼和浩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满族人呢?这些满族人从何而来?
记者日前采访了原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地方史研究专家王忠民。
八旗兵驻防呼和浩特
据王忠民介绍,最早来呼和浩特居住的满族人是在清太宗皇太极平察哈尔后派驻在这里的八旗兵。到康熙、雍正年间,满族人又有增加。
1737年2月到1739年6月,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工程,绥远城筑成,即呼和浩特新城。乾隆皇帝将驻防在山西右玉的“建威将军”调任“绥远将军”,同时将原来驻扎右玉的满族八旗官兵调来绥远驻防,以后清廷又准许官兵携家带口,因此满族人便在呼和浩特定居,较为集中地居住在绥远城内。相对于归化城。当地人称绥远城为新城,称在城内居住的满族为“新城满族”。
呼和浩特的满族习俗有地区特色
王忠民向记者介绍,旧时呼和浩特满族的风俗习惯与清代主体满族相一致,但又有一些地区特色。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某些习俗。
呼和浩特满族由于与蒙、汉、回等各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所以吸收了各族的饮食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满族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有喝茶的习惯。筵席则十分讲究,先有“八大碗”的满洲席,后有“二十四样”的满汉席。一般家宴也有“四拼八样”,有“先凉后热、先小后大”之分。“铜火锅子”是满人筵席上的必备菜种,什锦菜、涮羊肉等均可用“火锅子”。满族点心的种类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萨其马”和甜窝窝。
满族老人临终前,无论男女,家人均以蓝色长衫给死者穿衣,死者口含纸钱,扎腿带,并用红线将双脚连在一起,点燃长明灯,以黄绸布覆盖尸体。死者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讲究“齐头直板材”(取其“旗人”的谐音),一般7至9天后出殡,墓坑直上直下呈长方形,东南走向,讲究“头枕大青山,脚踩雁门关”。
满族原来信奉萨满教,后来信奉黄教等宗教。不少满族人还信奉关羽和观音菩萨。满族讲信义,待人热情、真诚,有“邻里相处、有难必帮”的古朴民风。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