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0|回复: 1
|
编剧的心痛与导演的头痛(兼复紫色凌晨与安娜其)
[复制链接]
|
|
作为剧场主导者的导演有没有权力对剧作家的作品做出新的诠释是一个颇有争论性的课题。争论的核心在于导演的工作是对原著精神的彰显还是背离。
只是来到这个“导演的时代”编剧往往在交出剧本后就已大权旁落,只能乖乖的靠边站。剧本到了剧场就像肉上粘板,要割要剁,导演说了算。
其实说重新诠释已是一个客气的说法,目前更流行的做法是“颠覆”与“解构”。
这是每个在世的编剧胸中永远的痛。是值得值得思考的严肃课题。
个人比较倾向这种看法:导演与其要重新诠释不如另起炉灶(自己搞剧本)。因为说到底所谓重新诠释或颠覆都不外是因为导演自己有话要说。而导演现在却把自已的思想依附在别人(编剧)的身上,借尸还魂式的曲线发表,难免不彻底、不过瘾。更不显高明(顶多只是小聪明)。
而更关键的是导演是否清楚编剧的意图或作品的核心价值?或对此不屑一顾?
对一个完整艺术品的改动,破坏是多于裨益的(情况就如改动一栋房子的结构比重建新房子难)而在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去做随意改动没准儿就要把精华给改掉了。(这是常常发生的事)
实际上去挖掘、发现或还原一个剧本的“原著精神”常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往往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而常看到的所谓所谓重新诠释,常常只是导演的一种自大心里与懒散习性的结合。
以上是针对经典或成熟剧本而言。基本论点就是:剧本不是绝对不能改,只是不要随便改。通俗的说法就是“不要把脏水与婴孩一起给倒掉了”。
话说回来,站在导演的立场,拿到一个不熟悉剧场的编剧写的剧本也是头痛的事。有悖剧场原则的部分不改又如何搬上舞台?
一个摊开准备排演的剧本就像一堆搁在小灶旁准备下锅的食材,所有的元素都得基本符合这个演出/这个菜的制作要求。少了哪一部分就得在下锅/下排练场前齐备。这个道理当然每个厨师/导演都懂。(哈!想学导演的朋友不妨先到厨房练基本功吧!)
做个算草吧:把剧本的最起码的可演元素算10分吧,那么如果编剧只提供了5 分,其余不够的导演就得补上、填满。这是加法。那么减法呢?有时编剧提供的有些素材不是不好,但并不适合剧场(可能更适合文学或电影),这时候导演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当然不同导演有不同的鉴赏理解或偏爱风格。所以甲导演的分数值不一定等于乙导演的分数值。只是清醒的导演都知道这一环这是绕不过去,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在开排前或排练中都得把它解决。
编剧的情况又怎样呢?已故作家当然不能跳出来说什么,你要改就随便改,只是不要误导观众以为你这个是才是原作。
但还在世的作家你为何不与他接触呢?说不定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撞击出更多火花,(可以是作家接受了导演的建议后执笔修改。也有作家授权导演或其他人修改。还有一种是作家与导演特别有默契,作家信任导演让他怎么改都行)把原有的本子提升到另一境界也说不定呢。从情理上来说是一种对知识产权者的必要的尊重,也是一种很务实的做法,可以达到双赢局面,何乐而不为?
固然有的作家就是坚持不改本子的,这样你也没办法。得尊重人家,背着改人家的本子毕竟不光明。
如果编剧与导演能平等合作,再加上演员形成一个铁三角:各守本分、各尽所长的生态能取代导演独霸的常态,将是剧场之福。
因为,剧场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空间,认识人的有限性(哈,这一句抄来的)搞清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减少很多怨气。可以走得更远。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17-1-2008 12:1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1-2008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