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onyDaisie

化学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9-2008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ichaeI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给19世纪的科学打上深刻印记的大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尤其是电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出生在英国的萨利,父亲詹姆斯?法拉第是一位手工工人,母亲照顾家务。由于家境贫寒,法拉第童年时生活很清苦,他父亲也因过度劳累,身体极为衰弱。法拉第从未没有进过学校,他识字是自学的, 从11岁当报童,一直当到16岁。他觉得卖报这个差事对他很合适,因为在闲暇时可以看各种报纸,学习知识,看完的报还可以卖掉。

... ...

1819年,法拉第应斯达特的要求,研究了不锈钢与各种合金,他在皇家实验室中,靠斯达特的资助建造了一个小小的冶炼炉,不久就炼出了铁镍合金,后来又炼出铂、钯、锗、银、铬、锡、钛、饿、铱等多种金属与铁的合金。

1820年,怯拉第合成了二氯乙烷和六氯乙烷,但在当时,有机化学发展得还很不够,因此,法拉第把他的合成物叫做“氯化碳”。法拉第的才能逐步为人们所了解。

... ...

1833年,法拉第提出了两条电解定律: (1)电解时,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悼的物质的重量,与通过电极的电量成正比;(2)如通过的电量相同,则析出或溶解掉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克当量数相同。电解一克当量的物质,所需用的电量叫L个“法拉第”,等于96484库仑。人们为了纪念法拉第,把这两条电解定律称为“法拉第定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11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敏慧:居里实验室的清华人

1981年,从江西省德兴县(现德兴市)第一中学毕业,李敏慧学长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就读。在小县城长大的她,虽然在三线厂矿子弟学校就读的三年多时间,让她接触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学会了说普通话,并且对大城市有着朦胧的向往。但是,坐着火车来到北京城,真正走入清华园,一下子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

“心里没底啊!虽然我自小性格开朗,一路学习有着无数的‘第一’和赞扬,但是,清华里面最不缺乏的就是带着各种‘第一’的荣誉的学生。于是心里特别没底,学习上就特别用功。在大学里学习一直都很优秀。”在这样一个重新寻找定位的过程中,清华在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她,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

李敏慧学长说:“我近30年来,一直将清华视为自己的第二摇篮。是清华,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轨迹。”她用科学家喜欢采用的正反分析方法来阐述清华带给她的人生财富:

清华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但是,又给了我最大的自信。自打进入清华,我就知道,我自己必须是优秀的。如果某个方面不够优秀,我必须去努力达到优秀。最关键的是,在清华7年半的学习和科研,让我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发现清华给我的最大财富就是,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最优秀的人之一。

清华的老师教学严谨认真、基本功扎实,但是,学生想象力有些受到限制。线性代数、数值分析等基础课以及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的老师在教学上的兢兢业业,让我永生难忘。无论是小课教师还是实验教师,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都在教导学生“认真”二字,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但是,在清华的学习,受到当时发展水平的影响,知识面不够开阔,想象空间也受到了限制,为后来出国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清华的同学友谊纯真深厚。在清华这个“大磁场”作用下形成的品德与境界,使得无论是本科同学还是研究生同学,都能够彼此信任,毫无保留的相互帮助。后来我还担任了1986级化工系的辅导员,和同学们一起去张家口军训等,在两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和大家也形成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友谊是一笔终身财富。

拿到法国原子能署全额奖学金,踏上法兰西的土地,进入法国原子能署Saclay研究中心,师从著名的中子物理学家 Jean-Pierre Cotton教授。但是,新的拦路虎出现了:第一,语言障碍,法语这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第二,学科障碍,在一个物理实验室从事化学方面的博士研究,并且要面对全新的知识结构与法国科研体系自己的方法论;第三,心理落差,法国的科技界对清华大学这个学校缺乏了解,再次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李敏慧学长说,“正是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让我克服了一切的困难,并让我时至今日,还坚持自己做实验,拿一手的数据。清华赋予我的自信心,让我勇于并且坚持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更是证明清华这块牌子!”

开始博士论文的科研工作之后,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够,知识面不够开阔。语言的障碍,更使得这种知识结构的弥补困难重重。无数个日夜在实验室的奋战,将语言学习和知识吸收结合在一起的两个突破,让实验室的同事们惊叹李敏慧的适应性。而1993年,优异的博士论文答辩的表现,更让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工业学院(ESPCI,属于巴黎高科ParisTech)的校长Jacques Prost院士惊叹,他说到:“李敏慧女士的博士答辩让我印象深刻:短短三年之后,她就可以完美地用法语对高端的科学问题进行阐释。尤其是,她的博士论文用中子散射的方法首次证明了软物质(Soft Matter)之父Pierre-Gilles de Gennes院士(1991年因其在液晶和高分子领域的卓越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的主链型高分子构象的发夹模型。也许我本来就应该期待敏慧的出色成绩:因为她来自中国最富盛名的两所大学之一——清华大学,但在1993年,我对中国的大学体制还一点都不了解……”

博士后期间,李敏慧学长的导师建议她去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外国籍女博士,她感到希望渺茫。导师鼓励说:“这个考试不会仅仅是评估你会做什么、掌握了多少知识量,而更是评价你的能力、评价你将来能做什么。”李敏慧学长立刻想起了蒋南翔校长说的“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给面包”这句话,对啊,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她要证明自己,更要证明清华的教育,于是她鼓起了勇气去同法国同行竞争。1994年10月,李敏慧学长成功通过考试,受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1996年3月成为法国国家科研院终身研究员。
1997年9月,李敏慧学长调入法国居里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联合实验室:居里物理化学实验室,担任研究员。李敏慧学长的实验室,就在居里夫人创建并工作过的实验楼里。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是李学长前行的偶像。在由居里夫人创立的这个世界顶尖级的实验室,感受到了居里家族以及众多世界级科学大使们的科学精神,更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2年来,让李敏慧学长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更有勇往直前的动力的来源就是,“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她说:“清华教我永不服输,清华的学习经历让我不害怕竞争!”


居里物理化学实验室已不再研究有关发射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问题,而是研究复杂生命体系的物理和化学问题,这里聚集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ierre-Gilles de Gennes院士2002至2007年就曾在这里工作。今天的居里物理化学实验室继续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尖端科学实验室,李敏慧学长是其中的化学家之一,她非常赞赏这里学科交融、各领域学者充分交流的氛围。她说开放的精神非常重要,她在软物质化学的多个领域工作过,并始终保持同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合作。在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之初,她研究手性小分子液晶,发现了同时存在层状结构和双螺旋结构的一类新的液晶相——近晶蓝相。她目前主要从事高分子仿生材料的研究,比如能够模仿肌肉细胞在神经电信号刺激下的收缩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用两亲性高分子构筑的模仿细胞结构的响应性智能高分子囊泡。首次根据Pierre-Gilles de Gennes提出的理论模型,合成并制备了具有层状超分子结构的“热缩冷胀”型温敏液晶弹性体材料。她还和同事合作研制了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做可逆收缩的感光液晶弹性体。近年来首次将液晶高分子引入两亲性聚合物,研制成功了响应性智能高分子囊泡、高分子纳米管以及高分子纳米纤维等。她首次提出了通过引入自卷曲率(Spontaneous Curvature) 快速打开高分子囊泡的新机制,发明了一种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瞬时打开的高分子囊泡。当问到她所研究的材料的用途是,李敏慧学长深入浅出地做了如下解说。模仿肌肉收缩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可望用于制备不需要通过马达驱动、而是用光、电信号驱动的智能软驱动器(Soft Actuator)。模仿细胞结构的智能高分子囊泡则可用在药物释放(Drug Delivery)领域做药物分子的载体。她说,法国大剧作家莫里艾曾说过,向别人赠送礼物,赠送的方式和礼物本身一样重要。我们给病人用药,也是一样的道理,恰当的药物制剂和给药方式才能保证药物分子有目的、并适时地进攻有病的细胞,而绕过健康的细胞,完美地达到给药的目的。智能高分子囊泡及纳米颗粒的研究正是药物释放领域的前期基础研究。

十几年来,她在PNAS(《美国科学院学报》,影响因子9.60),Adv. Mater.(《先进材料》,影响因子8.20), JACS(《美国化学会志》,影响因子7.89), Phys. Rev. Lett.(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影响因子7.18), Chem. Commun. (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影响因子5.14), Faraday Discussions(英国皇家科学会法拉第讨论,影响因子5.00),Soft Matter (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影响因子4.70),Macromolecules(美国化学会期刊,影响因子4.41), Langmuir(美国化学会期刊,影响因子4.01)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几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申请了美国、法国等多国的专利。她还作为总负责人获得了法国自然科学基金自选题科学基金、法国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科学项目基金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材料/生命交叉学科项目基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1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吗没有提到李远哲的?,他可是第一位获得NOBELPRIZE (CHEMISTRY) 的华人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7-2025 08:48 PM , Processed in 0.12682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