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4|回复: 1
|
毛澤東、黃詠及坤成學校
[复制链接]
|
|
毛澤東、黃詠及坤成學校
-6th Jan 2008
※萬家安
任誰都會懷疑,毛澤東怎會和坤成學校掛上鉤?但是,我確實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使它們三者發生了聯繫。
在國家圖書館裡,我正在瀏覽微縮膠卷的《益群報》,意圖尋獲一些坤成學校的材料。膠卷按慢速度展開,眼睛雖然已經過度疲倦了,但是還是不能離開電腦的屏幕。突然一則消息映入眼簾:「湘人之南洋教育運動 教員聯袂赴南洋」。
我稍加留意。固定了膠卷,細讀內容,它寫到「湘近年來有南洋教育運動之發起,先後來者二十餘人,今又有蕭君業同及李思安女士往新加坡、黃泳任培智二女士往吉隆坡,均赴彼地教員之約。(昨日)南洋通訊社假楚怡小學開歡送會,到者王季范、方竹雅、彭璜、易禮容、毛澤東、熊漢光、楊彪、蕭學相、陳書農、王世珍及任培、道女士等十餘人。席間除致歡送之意外,並討論對於南洋通訊社通訊方法,並謂以後赴南洋者,極宜慎重,以免良莠混雜,引起他地『排湘』之感,最好由南洋通訊社介紹負責,即可詢知當地一切情形,又有準備種種必要事項」。(下略)(1920年9月7日《益群報》)
坦白說,這裡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毛澤東」的名字,其他人我一點也不瞭解。我只是好奇毛澤東早年竟然與來南洋教書的人也會有聯繫。這段消息解析了華教早年師資來源的情況,毛澤東只是一個偶然的因素。這是一段不錯的歷史資料。
後來不知怎地突然感悟到,既然這兩位女士要來吉隆坡,會不會與坤成有著怎麼樣的關係呢?我重讀了這新聞,特意牢記一下她們的名字。
不久,讀到《益群報》1920年11月4日的一則有關吉隆坡尊孔、坤成、柏屏三校聯合成績展覽會,場外尊孔學生販賣食品助賑的消息。它把捐款人的芳名和款目,按照當年的慣例列之於後。
我似乎有一種靈感,饒有興味地掃射一下,果然在第13行看到了「譚振權」的名字,她是當時坤成的校長。隔了幾個人的名字之後,我赫然地發現了「黃詠」和「任智培」,顯然她們真的到吉隆坡了。於是我把這份通告打印了下來,並作了旁注:「她們來自湖南,可能在坤成」。
應該說,通過介紹南來當教師的情形,在當時是很平常的。尊孔校史資料說到周君南先生,「於1919年北京大學為經濟學院畢業。旋即與友相約出遊南洋各地,並留居十多年。1920年1月至1921年6月在吉隆坡尊孔學校任校長」。
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他其實是尊孔學校(董事部)的總理托中國江蘇教育會長黃任之(按:應該就是大家熟悉的黃炎培,1917年曾經參觀過尊孔並給它的辦學成就予極高的評價),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塗九衢介紹而來尊孔的(按:塗九衢應該和塗君與是同一人,1926年1月他也來尊孔做了一年的校長)。周君南是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經濟學士,被認為辦理商業學校,最為適當。
後來,我查閱了坤成校史文本,黃詠先生正是繼譚振權之後做了坤成的校長。但是為時很短,這會不會與當時英殖民當局準備實行的學校新註冊法令有關?坤成校史至今沒有說明。同時,黃詠會不會與毛澤東一樣,是湖南「新民學會」的成員呢?這還有待於考證。
無論如何,假如不是毛澤東,我很可能就忽略了這一段黃詠的背景資料以及她和坤成的聯繫。這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2008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新民學會與坤成校長黃詠
-27th Jan 2008
※萬家安
在《毛澤東、黃詠及坤成學校》(刊于《東方文薈》1月6日)文章裡,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黃詠會不會與毛澤東一樣,是湖南「新民學會」的成員呢?這還有待于考證。」趁國家圖書館閉館兩天的時間,我翻查了一些相關的書,雖然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但旁證是有的。
為著方便,我先把原來那段消息在這裡重複一次,然后用註釋的方法來說明。
「湘近年來有南洋教育運動之發起,先后來者廿十余人,今又有蕭君業同及李思安女士往新加坡、黃泳任培智兩女士往吉隆坡,均赴彼地教員之約。(昨日)南洋通訊社假楚怡小學開歡送會,到者王季范、方竹雅、彭璜、易禮容、毛澤東、熊漢光、楊彪、蕭學相、陳書農、王世珍及任培道女士等十余人。席間除致歡送之意外,並討論對于南洋通訊社通訊方法,並謂以后赴南洋者,極宜慎重,以免良莠混雜,引起他地[排湘]之感,最好由南洋通訊社介紹負責,即可詢知當地一切情形,又有準備種種必要事項」。
「楚怡小學」是湖南最有名的私立小學。校長陳潤霖是留日有名的教育家,所聘教員都是第一流的。剛畢業的學生很不容易去那裡任教,何叔衡也在這個學校教書,毛(澤東)是經過蕭(子升,也就是蕭瑜,《毛澤東與我》的作者)介紹認識何的(引自李銳著《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頁138)。關于在楚怡學校教書的事情,蕭瑜在《毛澤東與我》裡講得清楚。
在《毛澤東與我》裡,蕭瑜敘述了他和毛澤東如何組織新民學會的經過。他提起了任培道女士。
湖南著名的小學
楊懷中于1919年逝世時曾說,「我在長沙六年內,教過成千上萬學生,最得意的門生有3人,第一,蕭瑜;第二,蔡和森;第三,毛澤東。3個最得意的女生是陶素瑛、向警予及任培道」。楊懷中即楊繼昌,毛澤東后來的岳父。楊懷中向蕭瑜介紹了3位女學生。她們是陶素瑛、向警予及任培道,后來他把她們的名字在會議中提出,獲得一致通過加入為會員。
任培道同陶素瑛一樣,從一開始就拒絕接受共產主義,她在湖南高等師範畢業后,到美國去深造,回國后,曾在許多學校中擔任教師及校長,今天她不僅是台灣立法院委員,而且還有教授頭銜。又據李銳先生在他的《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提到,她曾經是台北女師校長。
至于和黃詠一起來坤成學校的任培智與任道培有什么關係,我在目前找不到有關她的資料。
我在許德珩所寫的回憶文章《五四運動60週年》裡發現李思安也是新民學會的成員的事實。許先生的文章講起1918年5月6日留日學生因抗議終日軍事秘密協定舉行集會,遭到日本軍國主義者殘酷鎮壓,全體留日學生反抗這種暴行,罷課回國。這件事立即引起北京學生的積極響應。北京學生于5月21日發動向北洋政府示威請願運動。這是中國學生第一次的遊行請願,它是五四運動的前奏。
由于種種原因,請願運動取不到預期的效果,但使學生們深感進一步組織起來的必要。部分學生組成了學生救國會。他們派了代表許德珩和易克嶷南下,以通聲氣。他們先后到了天津、濟南、武漢、九江、南京、湖南、上海。許先生說,這時毛澤東往來于京滬。在湖南組織新民學會,他團結了男女數十人,其中有蔡和森、羅章龍、張昆弟、李維漢,女會員有向警予、李思安、周敦祥、魏璧、勞君展、蔡暢、楊潤予等(轉引自《學潮憶舊》,鴻鳴編著,香港中原出版社,頁8)。
至于周敦祥(1898─1980)、魏璧(1897—1969)、勞君展(1900—1976),他們都是湖南長沙人,周南女校學生。周敦祥在 1921年曾經到新加坡南洋女中任教。大革命失敗后回國,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貴州人民出版社,李銳先生所著的《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頁92上的注。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成立時共到了12人: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蕭子璋、陳紹休、鄒彝鼎、羅學瓚、張昆弟、陳書農、周明諦、葉兆楨、羅章龍。
毛澤東在1921年1月1日、2日《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提到,「改造中國與世界」。「至于方法,啟民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引自《毛澤東文集》第一卷,頁1)。這個叫啟明的人就是陳書農(1898— 1970),湖南長沙人。新民學會會員,當時在長沙周南女校教書。
創辦周南女校
或者我們需要在這裡說一說周南女校,它是教育家朱劍凡先生建立的。他曾經和楊開慧的父親楊繼昌一同在日本留學,他在回國后創辦周南女校。1920 年,毛澤東任第一師範附小校長時,應朱劍凡之邀,寄宿于周南女校,儘管他與朱劍凡年齡上差了一大截,但成了忘年交,經常在一起談書論世。
抗戰初年,他的女兒朱仲麗來到延安找她的世兄毛澤東干革命。她這時剛從大城市學醫畢業。朱仲麗后來與著名的革命家王稼祥結婚。
據李銳先生說,彭璜是當時會員中最活躍的人物之一。在驅逐張敬堯運動時他是駐上海的負責人,毛澤東最親近的戰友。可惜于1921年早逝。《毛澤東書信選集》有一封1921年1月28日毛澤東寫給彭璜的信。這封信大概是由于彭與易之間為了一件非原則性的問題而發生激烈爭執,彭對易講了一些過頭的話。
毛對彭做了推心置腹的批評,加以調解。李銳先生對這封信所反映出來的朋友之道、批評的態度與方法值得大家學習。易禮容也是毛澤東的好友。根據《益群報》的資料,他參加了1927年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湖南的反動軍閥還出過懸賞要他和毛澤東及李維漢等人的人頭。至于《益群報》那段消息裡提到的王季范,他是毛澤東的表兄,后來比較多人熟稔的在毛澤東身邊的王海容,就是王季范的孫女。
黃詠及任培智是不是湖南新民學會的會員的身份,到了這裡,我們大致可以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了。或許以后有機會,再探討她們過來這裡的其他背景。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