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7|回复: 0
|
龙城福地话沧桑——纪念包头建城130周年
[复制链接]
|
|
龙城福地话沧桑——纪念包头建城130周年
张贵
包头,蒙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同治十二年(1873年),包头城垣建成。包头城垣内不足3平方公里,地形却犹如五龙并行,俗称龙城福地。包头建城至今整整130年,古城万事翻覆犹新,家乡巨变惊天动地。
★大同总兵马升督修包头城垣
清末,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不断爆发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西北马化龙回民起义军逼近包头。“回匪由中卫窜至包头,该处商民辐奏,防兵疲乏,又无将领统率,实非所宜,普福兴即凭调总兵马升,转扎包头,以资镇率”(《王氏东华续录》)。
马升至包后始修东营盘和西营盘。同治七年(1868年),西北回民起义军马政和部至鄂尔多斯,十二月进攻包头,土默特蒙古军失利。同年,西北回民起义军进占河套,马升率部驻昆都仑沟台梁一带,同治八年,西北回民起义军进至包头南达拉特旗。次年,西北回民起义军马玉昆部占据准格尔旗后被击退。马升深深认识到包头右引河套,左扼大青山,南蔽云中,北连长城,是走新疆和蒙地冲要之地。而且西北回民起义军力图占据包头还因包头回民与西北回民起义军同属新教徒。于是马升决定修建城垣坚守包头。
同治九年(1870年),包头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垣,马升亲临督修,包镇大行总领梁大汉为总管。同治十二年(1873年)完工。城垣高1.5丈,城墙底基宽2丈,墙顶宽1丈,雉墙高6尺,厚1.5尺,城围7公里,城内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为了表示此城是镇防西北回民起义军,特在西门里修西阁一座,东西开门洞,阁顶垂檐,拱斗挑角,每面4根明柱,阁门塑面向城内的观音菩萨,朝西塑护卫神韦陀。阁内还挂有镇西之物丈二长的铁戟,上铸有“记名简放提督军门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统雁门三关总镇都督冠勇巴图鲁马”(巴图鲁马满语勇士,冠勇是给勇士的称谓)。在包头城垣修建过程中,西北回民起义军已逐渐被清政府镇压。
★龙城福地是传说
包头城垣内的土地原属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的户口地。乾隆年间,大量汉族从晋陕移居住在召梁(福征寺召所在地)一带。马升修建城垣东临博托河(今东河槽),西临西水沟。城垣一半在台地上,一半在平川上,这在全国也少有。北接大青山,南临黄河,只好如此。城内居民多居住在台地上(俗称梁上),梁下有一条东西走向大街,称东街、西街。街南为永合成农田地和菜园地。
城垣内北梁在四条沟(瓦窑沟、榆树沟、后水沟、四店梁沟)将黄土梁分成五个梁(东营盘梁、大仙庙梁、西营盘梁、丰备仓梁、四店梁)。每个梁顶没有居民住,在阳光下金黄色的土闪闪发光,犹如五条龙盘卧其上。每当洪水季节,洪水顷刻从水沟腾空而下,亦犹如金龙穿城而过。老百姓称:“洪水能进城,包头是福地”。
1932年1月,下野的吴佩孚来到包头,他乘轿出东门到转龙藏,经太平桥绕城北至西门四城。吴佩孚对地方官员说:“包头是个发财致富的地方。”话音未落,身边的师爷接口而出:“风水我略有知晓,包头是风水宝地,五龙并行,定可飞黄腾达”。
五龙并行与包头民间传说有相仿之处。传说在博托河岸北梁住着一家孤儿寡母,女儿叫白凤,16岁,长得如花似玉。一天在野地里挖野菜拾得一红果,白凤饥饿中吞了下去,结果不久身怀六甲。母亲因女儿未嫁先孕深感羞愧,含恨而死。数月后白凤生下一长龙角的男孩,起名玉龙。一年天旱无雨,玉龙不忍心看着饿殍遍野,摇身一变为金鳞闪烁的金龙,顿时天下大雨滋润农田。白凤一见儿子变成金龙惊吓而亡。玉龙却因无有玉帝旨谕显露原型记下大罪,被玉帝压在大青山下,玉龙身负重山仍不忘百姓,不断从口中吐出清泉。传说转龙藏即为玉龙之首,北梁为玉龙之身。
★城垣祸福故事多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清末民初,包头地域土匪横虐,城垣给人们带来一点安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土匪刘天佑攻城被孙庆塘守军击退。1915年,土匪卢占魁率千余人围攻包头城,绥远陆军混成旅郑金声率部死守50天,包头镇免遭涂炭。次年,卢占魁复攻包头城,被包头镇守使沈广聚部击退。1922年,王英纠集哥老会龙头杨万祯600余人攻城未得。1923年,土匪窦飞龙率5000余人围城,玉禄率绥远精兵补给团击退。1925年,土匪苏雨生、刘喇嘛攻城,玉禄出战阵亡。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土匪围城给包头人留下沉重的回忆。
随着包头城垣内人口增加,逐渐开发了西滩、永合成等居民区,“洪水能进城”再不是什么福。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场暴雨,洪水被城垣挡住,“水刮永合成,刮得实怕人,刮下个大油梁,凿开了西城门,看只看,西滩人们个个逃活命”。
提起包头城垣,人们必然记起血战城垣的悲壮场面。1937年10月17日,日军侵占包头城。1939年12月19日,爱国将领傅作义率部攻打包头。93团一营连长姚德增率先登城,其后进行3天巷战,攻城和撤离都造成重大伤亡。此次攻城爱国将士阵亡818人,受伤1291人,生死不明644人,303团梁超全连在激战中只剩下几十个人。
1945年11月,为了争取全国和平局面实现,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率部攻打包头。11月9日,358旅二团一营向东门外转龙藏高地发动进攻。11月12日,炮兵开始向西北城楼射击。13日,二团三营八连首先登上城垣,占领西营盘。358旅久攻东门不克。13日,我军战士伤亡重大被迫撤出。12月2日,我军再度攻城,被誉为全军“硬骨头六连”担任攻坚任务。3日,寡不敌众被迫撤离。第一次攻城,我军伤亡907人,第二次伤亡164人。很多包头老百姓都知道西北门城楼上牺牲了两位年轻的号兵,很多人也都目睹了衣服单薄,干粮袋空空的烈士被填埋在城垣外的战壕里,至今仍是风云长遣动心魂。
★古城巨变有遗踪
1952年,包头城垣全部拆除。原城垣内仅有2713米长的水泥“马路”,路旁下水道不足2尺深。市内仅有一处花园不足150平方米。繁华的前街只有德铭号、德华兴二座小二层楼。“盖包头为西北皮毛荟聚之地,腥膻之味,充溢街衢,……遂致空场僻巷,布满人粪”(林竞:<<环海倚楼西北日记>>1925年)。“道路坎坷不平,丘陵起伏,步履艰难,步行其上,灰尘扑面,真所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行人多夺之”(杨瑞春《包头市现状概况》1923年)。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原包头城垣西建起昆都仑区、青山区。市内一条25公里长六车道柏油路将市三区相连。如今高楼相错,到处是新建的花园居民小区和广场。绿地、湖泉、景点相呼应。一路一树,一路一花、一路一景,包头人无不为城市建设的辉煌而自豪。然而,人们逐渐在喜悦中希望找回包头古城的风貌。
在拆迁中包头古老的乾隆东街拆了;花了5.2万大洋建有220间砖瓦房的绥西屯垦办事处(警备司令部)拆了;寺貌辉煌、六角挑角楼山门的妙法寺拆了(只留下吕祖殿);名扬全国的“乔家大院”发迹处包头复盛公拆了;……欣慰的是正当古城遗存一扫而光之时,东河区人民政府引起高度重视,着手保护现存古城遗存。笔者认为现存有价值遗存应有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和回民古宅召梁街和清真大寺巷;清末民初古宅(文十字巷、四店梁、吕祖庙街之四合院);原包头多宗教圣地(福征寺、清真寺、天主堂、基督教堂、大仙庙、妙法寺等);侵华日军驻军兵营和碉堡(原20中校址);古城名胜大水巴洞;转龙藏、南海子等。
留住包头古城遗存,就是留住了包头城市的文明史。人们只有目睹古城遗踪,才能领略蒙汉人民开发塞北的历史,探寻到“走西口”人形成的西口文化沉淀。再造秀美河山,才能更激发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愿包头人民的期盼得以实现。
摘自《包头日报 周末专刊》2003年11月21日星期五第一百九十期
http://www.podoor.com/bbs/thread-19200-1-2.html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