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13|回复: 9

图像处理区(已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007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知道这類型的贴子是否已经存在,不过我也是纯粹分享而已啦。

目录
2樓 photoshop熱鍵一覽表
3樓 Photoshop路徑教程 1
4樓 Photoshop路徑教程 2
5樓 影像(圖層)混合的作用原理
7樓 简陋头像制作教程
9樓 做Gif(動態圖)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AJ_james 于 4-11-2007 02:54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orange_bialetti + 30 感谢整理转帖教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007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hotoshop熱鍵一覽表

工具箱(多種工具共用一個快捷鍵的可同時按【Shift】加此快捷鍵選取)
矩形、橢圓選框工具 【M】
裁剪工具 【C】
移動工具 【V】
套索、多邊形套索、磁性套索 【L】
魔棒工具 【W】
噴槍工具 【J】
畫筆工具 【B】
像皮圖章、圖案圖章 【S】
歷史記錄畫筆工具 【Y】
像皮擦工具 【E】
鉛筆、直線工具 【N】
模糊、銳化、塗抹工具 【R】
減淡、加深、海棉工具 【O】
鋼筆、自由鋼筆、磁性鋼筆 【P】
添加錨點工具 【+】
刪除錨點工具 【-】
直接選取工具 【A】
文字、文字蒙板、直排文字、直排文字蒙板 【T】
度量工具 【U】
直線漸變、徑向漸變、對稱漸變、角度漸變、菱形漸變 【G】
油漆桶工具 【K】
吸管、顏色取樣器 【I】
抓手工具 【H】
縮放工具 【Z】
默認前景色和背景色 【D】
切換前景色和背景色 【X】
切換標準模式和快速蒙板模式 【Q】
標準屏幕模式、帶有菜單欄的全屏模式、全屏模式 【F】
臨時使用移動工具 【Ctrl】
臨時使用吸色工具 【Alt】
臨時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打開工具選項面板 【Enter】
快速輸入工具選項(當前工具選項面板中至少有一個可調節數字) 【0】至【9】
循環選擇畫筆 【[】或【]】
選擇第一個畫筆 【Shift】+【[】
選擇最後一個畫筆 【Shift】+【]】
建立新漸變(在」漸變編輯器」中) 【Ctrl】+【N】

文件操作
新建圖形文件 【Ctrl】+【N】
用默認設置創建新文件 【Ctrl】+【Alt】+【N】
打開已有的圖像 【Ctrl】+【O】
打開為... 【Ctrl】+【Alt】+【O】
關閉當前圖像 【Ctrl】+【W】
保存當前圖像 【Ctrl】+【S】
另存為... 【Ctrl】+【Shift】+【S】
存儲副本 【Ctrl】+【Alt】+【S】
頁面設置 【Ctrl】+【Shift】+【P】
打印 【Ctrl】+【P】
打開「預置」對話框 【Ctrl】+【K】
顯示最後一次顯示的「預置」對話框 【Alt】+【Ctrl】+【K】
設置「常規」選項(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1】
設置「存儲文件」(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2】
設置「顯示和光標」(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3】
設置「透明區域與色域」(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4】
設置「單位與標尺」(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5】
設置「參考線與網格」(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6】
設置「增效工具與暫存盤」(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7】
設置「內存與圖像高速緩存」(在預置對話框中) 【Ctrl】+【8】

編輯操作
還原/重做前一步操作 【Ctrl】+【Z】
還原兩步以上操作 【Ctrl】+【Alt】+【Z】
重做兩步以上操作 【Ctrl】+【Shift】+【Z】
剪切選取的圖像或路徑 【Ctrl】+【X】或【F2】
拷貝選取的圖像或路徑 【Ctrl】+【C】
合併拷貝 【Ctrl】+【Shift】+【C】
將剪貼板的內容粘到當前圖形中 【Ctrl】+【V】或【F4】
將剪貼板的內容粘到選框中 【Ctrl】+【Shift】+【V】
自由變換 【Ctrl】+【T】
應用自由變換(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Enter】
從中心或對稱點開始變換 (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Alt】
限制(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Shift】
扭曲(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Ctrl】
取消變形(在自由變換模式下) 【Esc】
自由變換複製的象素數據 【Ctrl】+【Shift】+【T】
再次變換複製的象素數據並建立一個副本 【Ctrl】+【Shift】+【Alt】+【T】
刪除選框中的圖案或選取的路徑 【DEL】
用背景色填充所選區域或整個圖層 【Ctrl】+【BackSpace】或【Ctrl】+【Del】
用前景色填充所選區域或整個圖層 【Alt】+【BackSpace】或【Alt】+【Del】
彈出「填充」對話框 【Shift】+【BackSpace】
從歷史記錄中填充 【Alt】+【Ctrl】+【Backspace】

圖像調整
調整色階 【Ctrl】+【L】
自動調整色階 【Ctrl】+【Shift】+【L】
打開曲線調整對話框 【Ctrl】+【M】
在所選通道的曲線上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在圖像中【Ctrl】加點按
在復合曲線以外的所有曲線上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Shift】
加點按
移動所選點(『曲線』對話框中) 【↑】/【↓】/【←】/【→】
以10點為增幅移動所選點以10點為增幅(『曲線』對話框中) 【Shift】+【箭頭】
選擇多個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Shift】加點按
前移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Tab】
後移控制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Shift】+【Tab】
添加新的點(『曲線』對話框中) 點按網格
刪除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加點按點
取消選擇所選通道上的所有點(『曲線』對話框中) 【Ctrl】+【D】
使曲線網格更精細或更粗糙(『曲線』對話框中) 【Alt】加點按網格
選擇彩色通道(『曲線』對話框中) 【Ctrl】+【~】
選擇單色通道(『曲線』對話框中) 【Ctrl】+【數字】
打開「色彩平衡」對話框 【Ctrl】+【B】
打開「色相/飽和度」對話框 【Ctrl】+【U】
全圖調整(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
只調整紅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1】
只調整黃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2】
只調整綠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3】
只調整青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4】
只調整藍色(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5】
只調整洋紅(在色相/飽和度」對話框中) 【Ctrl】+【6】
去色 【Ctrl】+【Shift】+【U】
反相 【Ctrl】+【I】

圖層操作
從對話框新建一個圖層 【Ctrl】+【Shift】+【N】
以默認選項建立一個新的圖層 【Ctrl】+【Alt】+【Shift】+【N】
通過拷貝建立一個圖層 【Ctrl】+【J】
通過剪切建立一個圖層 【Ctrl】+【Shift】+【J】
與前一圖層編組 【Ctrl】+【G】
取消編組 【Ctrl】+【Shift】+【G】
向下合併或合併聯接圖層 【Ctrl】+【E】
合併可見圖層 【Ctrl】+【Shift】+【E】
蓋印或蓋印聯接圖層 【Ctrl】+【Alt】+【E】
蓋印可見圖層 【Ctrl】+【Alt】+【Shift】+【E】
將當前層下移一層 【Ctrl】+【[】
將當前層上移一層 【Ctrl】+【]】
將當前層移到最下面 【Ctrl】+【Shift】+【[】
將當前層移到最上面 【Ctrl】+【Shift】+【]】
激活下一個圖層 【Alt】+【[】
激活上一個圖層 【Alt】+【]】
激活底部圖層 【Shift】+【Alt】+【[】
激活頂部圖層 【Shift】+【Alt】+【]】
調整當前圖層的透明度(當前工具為無數字參數的,如移動工具) 【0】至【9】
保留當前圖層的透明區域(開關) 【/】
投影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1】
內陰影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2】
外發光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3】
內發光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4】
斜面和浮雕效果(在」效果」對話框中) 【Ctrl】+【5】
應用當前所選效果並使參數可調(在」效果」對話框中) 【A】

圖層混合模式
循環選擇混合模式 【Alt】+【-】或【+】
正常 【Ctrl】+【Alt】+【N】
閾值(位圖模式) 【Ctrl】+【Alt】+【L】
溶解 【Ctrl】+【Alt】+【I】
背後 【Ctrl】+【Alt】+【Q】
清除 【Ctrl】+【Alt】+【R】
正片疊底 【Ctrl】+【Alt】+【M】
屏幕 【Ctrl】+【Alt】+【S】
疊加 【Ctrl】+【Alt】+【O】
柔光 【Ctrl】+【Alt】+【F】
強光 【Ctrl】+【Alt】+【H】
顏色減淡 【Ctrl】+【Alt】+【D】
顏色加深 【Ctrl】+【Alt】+【B】
變暗 【Ctrl】+【Alt】+【K】
變亮 【Ctrl】+【Alt】+【G】
差值 【Ctrl】+【Alt】+【E】
排除 【Ctrl】+【Alt】+【X】
色相 【Ctrl】+【Alt】+【U】
飽和度 【Ctrl】+【Alt】+【T】
顏色 【Ctrl】+【Alt】+【C】
光度 【Ctrl】+【Alt】+【Y】
去色 海棉工具+【Ctrl】+【Alt】+【J】
加色 海棉工具+【Ctrl】+【Alt】+【A】
暗調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W】
中間調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V】
高光 減淡/加深工具+【Ctrl】+【Alt】+【Z】

選擇功能
全部選取 【Ctrl】+【A】
取消選擇 【Ctrl】+【D】
重新選擇 【Ctrl】+【Shift】+【D】
羽化選擇 【Ctrl】+【Alt】+【D】
反向選擇 【Ctrl】+【Shift】+【I】
路徑變選區 數字鍵盤的【Enter】
載入選區 【Ctrl】+點按圖層、路徑、通道面板中的縮約圖

濾鏡
按上次的參數再做一次上次的濾鏡 【Ctrl】+【F】
退去上次所做濾鏡的效果 【Ctrl】+【Shift】+【F】
重複上次所做的濾鏡(可調參數) 【Ctrl】+【Alt】+【F】
選擇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V】
立方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M】
球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N】
柱體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C】
軌跡球(在「3D變化」濾鏡中) 【R】
全景相機工具(在「3D變化」濾鏡中) 【E】

視圖操作
顯示彩色通道 【Ctrl】+【~】
顯示單色通道 【Ctrl】+【數字】
顯示復合通道 【~】
以CMYK方式預覽(開關) 【Ctrl】+【Y】
打開/關閉色域警告 【Ctrl】+【Shift】+【Y】
放大視圖 【Ctrl】+【+】
縮小視圖 【Ctrl】+【-】
滿畫布顯示 【Ctrl】+【0】
實際象素顯示 【Ctrl】+【Alt】+【0】
向上捲動一屏 【PageUp】
向下捲動一屏 【PageDown】
向左捲動一屏 【Ctrl】+【PageUp】
向右捲動一屏 【Ctrl】+【PageDown】
向上捲動10 個單位 【Shift】+【PageUp】
向下捲動10 個單位 【Shift】+【PageDown】
向左捲動10 個單位 【Shift】+【Ctrl】+【PageUp】
向右捲動10 個單位 【Shift】+【Ctrl】+【PageDown】
將視圖移到左上角 【Home】
將視圖移到右下角 【End】
顯示/隱藏選擇區域 【Ctrl】+【H】
顯示/隱藏路徑 【Ctrl】+【Shift】+【H】
顯示/隱藏標尺 【Ctrl】+【R】
顯示/隱藏參考線 【Ctrl】+【;】
顯示/隱藏網格 【Ctrl】+【」】
貼緊參考線 【Ctrl】+【Shift】+【;】
鎖定參考線 【Ctrl】+【Alt】+【;】
貼緊網格 【Ctrl】+【Shift】+【」】
顯示/隱藏「畫筆」面板 【F5】
顯示/隱藏「顏色」面板 【F6】
顯示/隱藏「圖層」面板 【F7】
顯示/隱藏「信息」面板 【F8】
顯示/隱藏「動作」面板 【F9】
顯示/隱藏所有命令面板 【TAB】
顯示或隱藏工具箱以外的所有調板 【Shift】+【TAB】
文字處理(在」文字工具」對話框中)
左對齊或頂對齊 【Ctrl】+【Shift】+【L】
中對齊 【Ctrl】+【Shift】+【C】
右對齊或底對齊 【Ctrl】+【Shift】+【R】
左/右選擇 1 個字符 【Shift】+【←】/【→】
下/上選擇 1 行 【Shift】+【↑】/【↓】
選擇所有字符 【Ctrl】+【A】
選擇從插入點到鼠標點按點的字符 【Shift】加點按
左/右移動 1 個字符 【←】/【→】
下/上移動 1 行 【↑】/【↓】
左/右移動1個字 【Ctrl】+【←】/【→】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減小2 點象素 【Ctrl】+【Shif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2 點象素 【Ctrl】+【Shif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減小10 點象素 【Ctrl】+【Alt】+【Shift】+【<】
將所選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10 點象素 【Ctrl】+【Alt】+【Shift】+【>】
將行距減小2點象素 【Alt】+【↓】
將行距增大2點象素 【Alt】+【↑】
將基線位移減小2點象素 【Shift】+【Alt】+【↓】
將基線位移增加2點象素 【Shift】+【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減小20/1000ems 【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增加20/1000ems 【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減小100/1000ems 【Ctrl】+【Alt】+【←】
將字距微調或字距調整增加100/1000ems 【Ctrl】+【Al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07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hotoshop路徑終極教程

首先來簡要介紹一下鋼筆工具和路徑的概念
 1 鋼筆工具屬於向量繪圖工具,其優點是可以勾畫平滑的曲線(在縮放或者變形之後仍能保持平滑效果)
 2 鋼筆工具畫出來的向量圖形稱為路徑,路徑是向量的
 3 路徑允許是不封閉的開放狀,如果把起點與終點重合繪製就可以得到封閉的路徑

────────────────────

現在我們來繪製一個簡單的路徑
如下圖在工具欄選擇鋼筆工具(快捷鍵P)


並保持鋼筆工具的選項如圖所示(在工具欄上方)

選擇第二種繪圖方式(單純路徑),並取消橡皮帶功能


然後用鋼筆在畫面中單擊,會看到在擊打的點之間有線段相連
保持按住Shift鍵可以讓所繪製的點與上一個點保持45度整數倍夾角(比如零度、90度)

這樣可以繪製水平或者是垂直的線段(圖中從第5個點開始按下了Shift鍵)


────────────────────

從上面的簡單練習中我們得出兩個規律:
1 我們並沒有直接繪製線段,而是定義了各個點的位置,軟體則在點間連線成型
2 控制線段形態(方向、距離)的,並不是線段本身,而是線段中的各個點的位置
記住兩個術語:那些點稱為“錨點”(anchor);錨點間的線段稱為“片斷”(segment)。
剛才我們繪製的那些錨點,由於它們之間的線段都是直線,所以又稱為直線型錨點。

────────────────────

現在我們來繪製曲線形錨點
如下圖所示般,在起點按下滑鼠之後不要鬆手,向上拖動出一條方向線後放手
然後在第二個錨點拖動出一條向下的方向線,以此類推,畫出類似圖示的路徑


我們看到在繪製出第二個及之後的錨點並拖動方向線時,曲線的形態也隨之改變
究竟曲線是怎樣生成的,我們又該如何來控制曲線的形態呢?
除了具有直線的方向和距離外,曲線多了一個彎曲度的形態
方向和距離只要改變錨點位置就可以做到,但是彎曲度該如何控制?

────────────────────

如圖在工具欄選擇“直接選擇工具”,注意是下方那個空心的箭頭

假設我們剛才繪製的4個錨點分別是ABCD
用“直接選擇工具”去點取位於AB之間的片斷
會看到剛才我們繪製AB錨點時候定義的方向線


仔細看一下這兩個方向線
再這樣想像:
一個人要從A點到B點,在A點出發的時候,位於A點的其他人看到他是朝著上偏右的方向走的
而位於B點的人,看到他是朝著下偏右的方向來的
那麼綜合兩地的觀測結果。就可以得出這個人行走的路線:必定是一個類似鍋蓋的上弧形

────────────────────

現在我們選擇如圖的“轉換點工具”,該工具用來修改方向線


然後如下圖所示般改變AB錨點上的方向線,將會看到曲線彎曲度的改變
注意方向線末端有一個小圓點,這個圓點稱為“手柄”,要點擊手柄位置才可以改變方向線


結合剛才所作的比喻,就不難理解了:
1 修改B錨點方向線為下,相當於指定那個人從A點上方出發後,從B點下方進入,那麼所走的路程就是一個S形
2 再修改A錨點方向線為下,相當於從A點下方出發,再從B點下方進入,所走的就是一個下弧形的路程

修改後的方向線如下圖:


────────────────────

明白了方向線的方向對曲線形態的影響後,我們來看一下方向線長短造成的影響

如下圖般,在同一方向上拖拉方向線:(可使用“直接選擇工具”)


對於一個錨點而言,如果方向線越長,那麼曲線在這個方向上走的路程就越長,反之就越短

可以這樣設想,曲線是一個橡皮筋,在頭尾兩端有兩個力在各自的方向上拉
哪個方向上力氣大,則橡皮筋就朝向這個方向多靠攏一些。反而反之

────────────────────

除了修改錨點之外,也可以利用“直接選擇工具”,在片斷上修改曲線的形態

如下圖:

注意:這並不能說是“修改了片斷”,而應該說是“同時修改了兩個錨點”
牢記原則:片斷是由錨點組成的,只有修改錨點才能改變片斷形態,這是不可逆的因果關係

────────────────────

做一下小結:
對於這條曲線上的除了起點和終點的BC兩個錨點而言,都存在兩條方向線:
一條是從上一個錨點“來向”的方向線;另一條是通往下一個錨點的“去向”的方向線
對於起點,只存在“去向”的方向線;對於終點,只存在“來向”的方向線

────────────────────

下面讓我們做個小練習,如圖:


現在要求在兩個紅點之間繪製一條緊貼滑鼠外廓的曲線

很可能你們繪製出來的是如下圖這個樣子的


雖然要求是達到了,但是這樣的路徑上使用了4個錨點
再看下圖:


同樣的曲線效果,這裏只用了兩個錨點來繪製

────────

移動兩個紅點的位置再行繪製,很可能你們繪製的效果是這樣


而實際上呢,也只需要用兩個錨點就可以繪製這條曲線了,如下圖


再換個位置繪製一條,也只需要兩個錨點,如下圖:


記住一個原則:繪製曲線的錨點數量越少越好
因為如果錨點數量增加,不僅會增加繪製的步驟,同時也不利於後期的修改

────────

到這裏,大家一定會產生兩個問題:
1 兩個錨點似乎可以包攬全部曲線形態了?
這個觀點顯然是錯誤的,例如我們前面首個實例所繪製的曲線,就需要兩個以上的錨點
2 那麼,如何讓所用的錨點數量最少?
實際上這裏還隱含著另外一個問題:究竟在哪里定錨點才是最佳的?

────────

下面是我個人總結出來的規律:
兩個錨點之間的曲線形態分為兩類:C形和S形

C形的幾種形態如下圖:


它們的方向線如下圖:


────────

S形曲線的幾種形態如下圖:


S形的方向線如下圖:


────────

下面的動畫演示了在調整方向線的時候,從C形到S形之間的分界點


────────

在瞭解(並且理解)C、S這兩種曲線的形態以後
大家在繪製之前就可以分析出究竟需要多少個錨點
其實就是分析出,有多少個可以用一條曲線(C形或S形)來繪製的區域

雖然錨點的數量可以反映出繪圖人的水平和熟練度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要能夠滿足需要就足夠了
所以在實際繪圖的時候,不必過於苛求減少錨點的數目

────────

現在來實際繪製一個m形,類似麥當勞的標誌
我們將介紹三種過程,請先看清楚文字說明再看動畫演示
第一種方法:在完成繪製後,再修改第二個錨點的“去向”的方向線,並可以適當移動錨點位置
(繪製完後按住Ctrl鍵在路徑之外任意位置點擊,即可完成繪製)


在其中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新建立一個曲線錨點並拖動它的方向線的時候
實際上隨著滑鼠移動的是“去向”這條方向線,而“來向”方向總是與之成180度水平夾角的,並且長度也相同
所以,雖然本來我們應該把第二個錨點的“去向”定為右上方
但是為了“來向”的正確,不得已先將其定在右下方,然後在完成繪製後,再單獨修改其“去向”
這種方法可以形容為“丟去保來”(同理,也可以“丟來保去”)
在繪製數量較多的錨點時就顯得很不方便,因為總看不到正確的曲線

────────

現在我們介紹第二種繪製過程:
在建立第二個錨點並遵循“來向”定義好方向線之後,再修改“去向”方向線,使曲線可以正確地繪製下去
(繪製完後按住Ctrl鍵在路徑之外任意位置點擊,即可完成繪製)


雖然頻繁地切換工具有點麻煩,但可以讓曲線始終沿著指定的路線繪製
(同理,也可以先遵循“去向”定好方向線,再修改“來向”)

實際上,在定好第二個錨點後,不用到工具欄切換工具
將滑鼠移動到方向線手柄上,按住ALT鍵即可暫時切換到“轉換點工具”進行調整;
而按住Ctrl鍵將暫時切換到“直接選擇工具”,可以用來移動錨點位置
鬆開Alt或Ctrl鍵即恢復鋼筆工具,可繼續繪製
要注意的是:
雖然“直接選擇工具”也可以修改方向線,但“來向”“去向”有時候(當兩者同時顯示的時候)會被其一起修改

────────

最後第三種方法,應該是大家今後在繪製中所使用的標準方法:
此法實際就是上面講到的快捷鍵的另一種操作方式,也是在不切換工具的條件下,使用快捷鍵來完成方向線的修改
做到不間斷地繪製整條曲線
(繪製完後按住Ctrl鍵在路徑之外任意位置點擊,即可完成繪製)


在動畫中大家看到一個提示“調整結束後,先鬆開滑鼠再放開ALT鍵,否則將打亂來向方向線”
如果Alt鍵先被鬆開,將會使這個錨點的“來向”和“去向”恢復到長度相等的水平夾角位置
這沒有多大關係,再按下ALt鍵即可再次單獨調整

────────

接著我們再來嘗試繪製一個心形,如下圖
(繪製完後按住Ctrl鍵在路徑之外任意位置點擊,即可完成繪製)

注意:如果沒有先按住Alt鍵就連接起點,將無法單獨調整方向線,此時再按下Alt鍵即可單獨調整

────────

到這裏,大家對路徑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下面我們補充一些繪製中的其他問題
1 半曲線錨點的繪製: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錨點左邊是曲線,右邊是直線,就需要用這種方法來繪製,如下圖:


繪製錨點後,按住Alt鍵單擊一下錨點,那麼這個錨點的“去向”就變為了直線
只有“去向”能改變為直線,如果需要“來向”為直線,則需要在上一個錨點操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07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轉換為半曲線錨點了,繪製下一個錨點的時候仍然是可以帶有方向線的,如下圖:

這樣看來似乎很矛盾,為何還有曲線出現?
須記住,假設半曲線錨點A的“去向”為直線,這樣對於下一個錨點B而言,B的“來向”也是直線
但是如果錨點B的“去向”為曲線的話,還是會導致AB之間的片斷呈曲線形
不過這條曲線永遠只能是C形曲線,因為它缺少另外一條方向線的控制
可以用一條形狀相類似的正常曲線錨點來比較一下

────────
下圖演示了從“半曲線”轉換為“正常曲線”錨點的步驟

────────
下圖演示了從“正常曲線”轉換為“半曲線”錨點的步驟

除了轉換錨點類型外,還可以在已有的路徑上增加或減少錨點的數量
如下圖:

可以看到,在選擇了路徑的情況下,停留在路徑上方的鋼筆工具可以自動判斷增加或是減少錨點
如果停在片斷上方,為增加錨點;如果停在已有錨點上方,則為減去該錨點
注意:增加或是減少錨點可能導致路徑形態改變
───
既然鋼筆工具本身就附帶了增加和減去的功能,那麼為何在工具欄中還有單獨的增加錨點和減去錨點工具呢?

這是因為有時候可能需要在錨點密集區增加更多錨點,如果就用鋼筆工具的話,則有可能誤減已有的錨點
───
對於一條已經繪製完畢的路徑,有時候需要在其上追加錨點(也有可能是在半途意外終止繪製)
首先應將路徑顯示出來(可從路徑面板查找並點擊路徑)
然後使用鋼筆工具在末尾的錨點單擊(當移動到末尾錨點的時候游標會有提示)
此時即可繼續繪製,見下圖:

───
如果要將多條獨立的路徑連接在一起,可以如下圖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調整方向線的時候可以按住Alt鍵單獨調整其中一條

───
還有一個繪製曲線的技巧:
要繪製一條光滑的曲線,就必須保持錨點上“來向”與“去向”的夾角為180度的水平角(方向線長短無關)
注意如果更改了夾角,就有可能形成類似m的形狀
────────────────────
現在我們已經學會了用鋼筆來勾畫任意的路徑形狀了
但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完全從無到有的來繪製一條新路徑
Photoshop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路徑形狀
我們可以在這些基本路徑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形成需要的形狀
這樣不僅快速,並且效果也比完全和手工繪製的要好
下圖是在網頁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圖形

────────────────────
先看最上方圖形的繪製過程:
在工具欄選擇矩形形狀工具

使用第一種繪製方式(建立一個用前景色填充的向量層),如下圖

注意樣式要關閉,選擇一個顏色作為填充色,如下圖

然後在圖像中繪製一個矩形的形狀,如下圖

畫好之後注意圖層面板上新建立一個帶路徑的色彩填充層
單擊下圖所示區域可以隱藏或顯示路徑,雙擊其前方的色彩塊可以更改填充色

注意:
1 如果要修改這個層中的路徑,則路徑必須在顯示狀態
2 如果路徑顯示會影響了一些(如描邊等)製作時的視覺效果,則應先隱藏路徑
────────────────────
由於我們要修改這條路徑,所以要先將路徑顯示
然後使用增加錨點工具增加4個錨點,再將一些錨點向上移動即可
記住:無論在直線還是曲線上增加錨點,所增加默認的都是曲線型錨點
如果需要直線型錨點,則要使用“轉換點工具”點擊增加出來的錨點

下圖的紅色區域就是使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

────────────────────
同樣是剛才的矩形,把步驟略加修改一下,如下圖:

下圖上方的紅色區域就是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

────────────────────
現在來繪製那個中空的圖形,繪製的思想就是先畫一個大框,然後在中間減去一個小框
注意:
1 在繪製完第一個大框之後,要在工具設定中改為“從形狀區域減去”方式再繪製小框
2 在選擇路徑進行對齊操作的時候最好使用“路徑選擇工具”,如果使用“直接選擇工具”有時候無法選擇整條路徑
過程如下圖:

────────────────────
再來繪製一個類似標籤卡的圖形,如下圖:

────────────────────
上面的幾種方法,都是利用了帶路徑的色彩填充層來製作效果
除了色彩填充以外,路徑也可以用來製作調節圖層(調節圖層在另外教程中介紹)
製作順序如下:
1 原圖:

2 使用第二種繪製方式(單純繪製路徑)

3 在圖像中繪製兩個封閉路徑,注意兩個路徑為相加方式,即在繪製第一個之後選擇相加方式繪製第二個

4 在圖層面板啟動調節圖層中的“亮度/對比度”

5 “亮度/對比度”設置如下圖:

6 在新建的調節圖層上啟動“描邊”樣式

7 “描邊”樣式設置如下圖:

這樣我們就完成了製作,如下圖:

────────────────────
也可以將其製作為動畫(動畫製作在另外教程中介紹)

────────────────────
最後我們來製作一個較複雜的圖形,如下圖:

該圖形原來是一個完整的橢圓,被分割為了兩個部分,這種效果在Illustrator中很容易實現
只需要在橢圓上繪製一條曲線,然後使用分割命令即可。
在Photoshop中就較為複雜一些(所以複雜的路徑最好在Illustrator中製作)
繪製過程如下:
首先使用橢圓形狀工具,選擇填充層繪圖方式,繪製一個橢圓,如下圖:

然後隱藏該層的路徑,切換到單純路徑繪圖方式
繪製一個如下圖的路徑(可以由矩形修改而來)
繪製完成後保持新畫的路徑在選擇狀態,按CTRL C複製到剪貼板:

接下來把藍色的橢圓層複製一層,改為其他的顏色便於區別

然後將前面一步複製的路徑一次粘貼到兩個層的路徑中,並更改其與原先路徑的運算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
1 要先將層的路徑顯示出來,才能加以修改
2 最好關閉暫時不用的圖層,以免視覺混亂
3 “組合”並非必要步驟。按“組合”按鈕之後兩條路徑就合併為了一個,但即使不合併也不會影響視覺效果,並且還利於後期的再修改。所以建議在實際應用中,除非必要,否則應儘量不使用“組合”功能。
4 在大家今後的類似製作中,只需要製作黃色的部分就可以達到視覺要求的效果了,因為黃色圖層層次高於藍色部分,本身就能夠產生遮擋藍色的效果。
過程如下圖:

────────────────────
綜合以上的內容,可以感受到路徑在應用中的強大功能
使用路徑可以勾畫平滑的曲線,在修改的時候非常方便
並且最重要的是:
其向量圖形固有的特性,使得其在旋轉、拉伸等操作後依然清晰。而點陣圖像會變得模糊。
做個試驗,先將一個向量一個點陣圖同時縮小到原來的10%,再放大回原大小。如下圖:

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由於構思的不斷改變,很可能經常進行各種各樣的修改
比如縮放、旋轉、5邊形改6六邊形,直線改曲線等
如果是使用點陣圖像,則很多情況下都只能重新繪製
而使用向量圖形則可以完全避免這些情況
並且向量圖像對系統資源佔用較少(在Photoshop中),不受輸出解析度的影響
所以在實際的設計當中,應首要考慮使用向量圖形進行製作
────────────────────
結束
────────────────────
转 于趙鵬 2003-07-27 21:07 Ho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007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像(圖層)混合的作用原理

Photoshop提供了22種標準影像混合模式,扣除其中的正常與溶解(dissolve),再加上套用影像與運算專用的加與減,真正可作像素混合的總數仍是22種,玆就其混合的原理或定義說明如下。為便於說明與了解,說明中一律以 A 代表設定混合模式的上方圖層來源影像(套用影像與運算)、被調整過的影像(Fade)或筆畫等工具的作用;B表示下方圖層會被混合、改變的原始影像;C則是A、B混合後的結果。

正常/Normal
這是基本的內容模式,A會完全取代B;當影像是 1-bit 或索引色(indexcolor) 模式時,正常模式改稱為反差(Threshold)模式。

溶解/Dissolve
A的不透明度(opacity)小於 100%時才能發生作用,A的像表會變成不同疏密的亂點,分布的密度與作用量成正比,每個亂點的作用量都是100%,無點的部分作用量是 0%,亂點對B的混合中模式是正常。

填後景: 下畫/Behind
填色(Fill)與筆刷類工具的專用模式,A只對B透明的像素生效,B以原有的作用量與A相混。

清除/Clear
填色、筆刷類工具與畫邊緣筆畫(stroke)指令的專用模式,限用於透明度未鎖定的圖層,B被填入的部分透明度都會變成 0 (被清除)。

更暗:暗/Darken
A只有比B更暗的像素才會取代B,B比A暗的像素不會被改變。

重疊:色彩增值/Multiply
A的像素疊加在B之上,使影像變的更深暗,其效果就如兩張幻燈片疊在一起投射一般。例如 A = C50+M50、B=M50+Y50,則C就等於 C50+M100+Y50;當A是白色時對B原有的像素不生任何影響。

彩色加深:加深顏色/Color Burn
B的像素以提高對比的方式加深來反映A的像素,當A是白色時對B不產生任何影響。

線性加深/Linear Bum
B的像素以降低亮度的方式來反映A的像素,當A是白色時對B不產生任何影響。

更亮:變亮/Lighten
A 只有比B更亮的像素才會取代B,B比A亮的像素不會被改變。

濾色:網屏/Screen
把A、B像素色階的倒數(inverse)相乘,得到的結果就是C;Screen的結果一般都會較亮,B的作用有如A的過濾器,B是黑色時A就被完全保留,B是白色時A就全部流失,B是彩色時A像素的色相與明暗度都會被改變一部份。

彩色加亮:加亮顏色/Color Doge
B的像素以降低對比的方式變亮來反映A的像素,A是黑色時對B不會發生任何影響。

線性加亮/Linear Doge
B白色像素以增加亮度的方式來反映A的像素,B是黑色時即未受A的影響。

覆蓋/Overlay
A根據B像素的明暗情形以重疊或網屏模式與B混合,效果與hard light相似,但B的亮域與暗域會被保留。

柔光/Soft Light
依照A的明暗使B變亮或變暗,當A的像素比50%黑色亮時會使B變亮(dodge),A的像素比50%黑色暗時則使B變暗(bum),效果有如以柔光燈照射一般。

強光:實光/Hard Light
依照A的明暗使B變亮或變暗,當A的像素比50%黑色亮時即對B作類似網屏(screen)模式的加亮;A的像素比50%黑色暗時則對B作類似重疊(multiply)模式的加深,效果有如以強光燈照射一般。當A是50%黑色時對B就沒有作用,當A是黑色時C就是黑色。

鮮豔光/Vivid Light
依照A的明暗以不同方法把B變亮,當A的像素比50%黑色亮時以降低對比的方式使B變亮;當A的像素比50%黑色暗時以提高對比的方式使B變亮。

線性光/Linear Light
依照A的明暗以不同方法把B變亮,當A的像素比50%黑色亮時以提高亮度的方式使B變亮;當A的像素比50%黑色暗時以降低亮度的方式使B變暗。

平光:小光源/Pin Light
依照A的明暗取代B,當A的像素比50%黑色亮時,B比A暗的像素就被取代,比A亮的部分維持不變;當A的像素比50%黑色暗時,B比A亮的像素就被取代,比A暗的部分則維持不變。

差異化/Difference
比較A、B的像素,以亮度值較大者(較亮的像素)減去較小者(較暗的像素),當A、B相同時C就是黑色;A為白色時就得到B的反相;B為白色時就得到A的反相;A、B之一為黑色時就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排除/Exclusion
效果與差異化類似,但C的反差較低,A、B之一為黑色與白色的結果與差異化相同。

色相/Hue
以A的色相取代B的色相,B的彩度與明暗度保持不變。B如果無彩度時即不發生任何變化。

彩度/Saturation
以A的彩度取代B的彩度,B的色相與明暗度維持不變。B如果無彩度時即不發生任何變化。

色彩:顏色/Color
以A的彩度與色相取代B的彩度與色相。B的明暗度保持不變。

明暗度:明度/Luminosity
以A的明暗度取代B的明暗度,B的顏色保持不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07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給多多拇指你
我一直都想學用鋼筆工具畫圖畫了
都不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1-2007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啊
资料都不错下..

不过有一个很汗的
这里不是photoshop专区吗
怎么楼上的#7跑了一个其他软件的东西出来啊 Orz


加油加油

顺便在这里提醒一下楼主
很多image hosting开不久之后就关掉了 所以之后很多贴图都看不到的了
imageshack的贴图不一定每次都看得到
所以我比较建议你用photobucket或者其他个人的hosting.
不然以后图片看不到,很可惜啊


.:.:<小橙>:.:.

....戀....

o.r.a.n.g.e

[ 本帖最后由 orange_bialetti 于 3-11-2007 04: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07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做GIF(動態圖)的方法

1. open movie in Adobe image ready (type of file :quick time movie)
2. Select the portion of the video you want to use by holding Shift and dragging the mouse

3.select all frames

4. set no delay

5. Now resize it by going Image>Image Size and resizing. I used 150 for the width which automatically set it to 84 for height.

6.file> save optimized as


成果


希望大家看了這個教學都學會如何做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1-2007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学GIF很久了
给你个GOOD,
谢谢你啊


[ 本帖最后由 ┌→¨海海゛﹎ 于 7-11-2007 02:2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09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我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8-2025 06:16 PM , Processed in 0.27814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