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璋之失益州1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OS;
三國時代天下大亂,中原戰火紛紛。諸侯在中原割據,你死我活,反倒是劉焉聰明,在益州開創天下,憑借益州天險以及遠離中原戰禍的優勢自成一家。而作爲劉焉兒子的劉璋,依靠父親遺産、文臣武將、山川險峻,等同于含著金鑰匙出生。曆來不少人認爲,如果劉璋不邀請劉備入蜀,那憑借劉備僅有的實力,就絕難染指西蜀。事實上又是如何呢?當時的情況是如何的呢?劉璋又是如何登上益州牧的位置?在什麽樣的情況下邀請的劉備?又是否因爲邀請劉備而引狼入室、最終失敗呢?wrCG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zx%v)
背景情況:(&Ni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p~Er5
在論述前,先略為說說當時的天下情形:ul.J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u:
劉璋之父焉因爲“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所以申請之後“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從此開始掌握益州。YfoN/N
其後又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明顯地不臣已經日漸衰弱的漢朝王室,准備一方稱王。而他的小兒子劉璋,則作爲當時獻帝的使者,來勸說焉不要妄動時被留在益州。<&)
劉焉此人懂得在亂世之始避禍益州,而且迅速整治了州郡,雖然保州自守,也算是亂世中一個頗爲有見識的人。而他的兒子劉璋呢?I
“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為益州刺史。诏書因以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n|W
因爲劉璋溫仁所以推舉了他擔任了益州的掌權者,可見他和他父親性格上的不同。QK_
而其後:“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爲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爲巴西太守,領兵禦魯。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任用了龐羲對抗張魯卻又因爲外人進言而逐漸疏遠了曾為他數度與張魯交火的龐羲,陳壽評之“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豈不如此?而張魯的背叛是在劉焉死了之後,也就是說,溫仁的劉璋並沒有威勢鎮住爲益州把守北大門的張魯。.
因爲派往巴西的龐羲未能抵擋張魯,所以劉璋就鐵心要請外人來幫忙。5VvTf
隨後劉璋派了兩次使者去跟曹操交涉,得到的效果是相當正面的,而兩位使者也得以晉升而還。而其後作爲第三任使節的別駕張松,進京後卻並沒有得到重視。由于當時曹操忙於對外戰事,根本無心理會,只隨隨便便將張松封爲比原有官職要低的縣令而心生不忿。其後曹操兵敗赤壁,所以就在回蜀後建議劉璋請劉備入蜀助戰。eCC
而劉備,就是在這個環境之下進入蜀的。,LP_I&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Xr4(
從三國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0"AAAu
1,劉璋在性格上並不如其父堅強,溫仁的性格並不能令臣下信服,致使張魯把守的漢中獨立。s`Ee(f
2,益州不少人是因爲劉璋溫仁,容易控制才舉薦他繼任益州牧。:G
3,劉璋容易聽信別人,而不能斷事。~
4,劉璋沒有自信,相信益州沒有能力對抗張魯,巴西名屬益州實已分離。"eW{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w
而那時的背景應該是:'E&w~6
1,曹操赤壁兵敗不足兩年,還沒有複原,派員欲前往討伐漢中,卻引發了馬超、韓遂部的反亂。 GXW&f
2,劉璋失去了對巴西的掌控權,以及極力希望尋找外力解決漢中的威脅。 /]6
3,劉備佔有了荊州與西交界的地盤,積極准備入蜀。g^vz:d
4,張松勸說邀請劉備解決益州外憂內患的困局。IePcR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s_&
雙方實力:^"&Qa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dP2'Y
這次要探討的是劉璋最終失去益州的主因是什麽。/h
曆代很多人認爲劉璋招劉備入蜀導致了最終失敗。也就是劉璋的失敗主要在于引狼入室。可是事實上,對比雙方的戰力,就算劉備被邀請了並且最終對劉璋徹底攤牌交兵。作爲益州統治者的劉璋,還是有戰勝的機會。ejY[8
從曆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入蜀時的軍力其實只有區區萬人左右。雖然劉備傳說劉備入蜀是有兵數萬,可是:o;J
劉璋傳記載:“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余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NIZ
法正傳也記載:“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3
劉備沒什麽可能在赤壁之後迅速有了數萬的有生力量。即使可能,在荊州尚且受到曹孫威脅的時候,劉備更沒有可能帶領荊州的所有戰力離開。Ve?
因此劉備只有萬人左右,隨後由劉璋增兵到三萬左右應該是比較正確的説法。?1U@a
而早就在劉備剛剛發難的時候鄭度就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擒耳。’%<UW
這可以説是對付劉備軍的最佳方法,可惜的是,劉璋沒有採用。其實就算劉璋沒有采納鄭度的計策,以正兵迎戰,就算是打消耗戰。以益州的人力物力,也足以拖垮劉備的入侵軍。可是最終劉備卻是“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更在隨後的戰事中取勝得到益州。盡管劉備是在益州內部發難,更在被邀入蜀後廣施仁義,在人心方面削弱了劉璋的影響力。可是益州方面還是有相當可觀的戰力,足可抵禦。因此說劉備並不是在戰力上壓倒劉璋而奪得益州,也就是戰力、地利、物資等因素都不是劉璋失敗的主要因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07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內憂外患:l
基于前面所述的背景環境底下,那時候的張松,向劉璋進行了以下的建言:
“後松複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雖然這裏我們假設劉璋並沒有聽從張松所言邀請劉備入蜀,可是這個“溫仁”的統治者,對于張松口中的“敵攻其外,民攻其內”還是極爲擔心的。爲什麽會這麽擔心?其實當時益州外在、內在的狀況,的確叫人難以放心。
來自漢中的威脅:
史載劉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而這個原來被劉焉所信任的張魯,卻是表面順從內裏不附,更與繼任人——劉璋的關系極爲惡劣。“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爲仇敵。”這裏面涉及到了兩個家庭的關系,而當夾在中間調和的劉焉一死,雙方唯一的顧慮失去,兩家之間長期積累的仇怨一觸即發,于是“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爲]所破。”龐羲奉了劉璋的命令去巴西與張松周旋,可是戰鬥的結果卻不如人願,屢屢敗績。而其後“羲與璋情好攜隙,”爲劉璋抵抗張魯的龐羲因爲與劉璋關系的轉淡而逐漸退出了劉璋的核心集團,因此有了張松所說的“欲有外意。”而面對這一個問題,儒弱的劉璋想到的不是利用自己集團裏面的人員解決問題,反而希望外力的加入,解決來自漢中的威脅。之前的結交曹操,乃至後期邀請劉備,都充分顯示了劉璋集團無力對外的弊病。面對漢中的威脅,劉璋應該說是又怕又恨,很想鏟除,卻又力有不及。雖然有了殺害張魯家屬以及派龐羲出征的行動。可是往後幾乎是沒有推進,反而自己對漢中的威脅形成恐慌,擔心漢中會進入益州,從而四出求援。
內部不穩:
劉璋在諸葛亮口中被形容爲“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不懂禦人術之主。如果說與龐羲的交惡,以及隨後基本脫離了劉璋的統治,只是一次個別事件。那麽東州、本土的黨派之爭,就充分體現了劉璋集團中心的不穩定。
東州兵是從南陽、三輔流入的外來集團,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爲兵,名曰東州兵。”劉璋對于這個外來集團是極爲信任的,更甚于本土的益州士人。後來“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而身爲君主的劉璋卻不能調和部下之間的爭鬥,致使素得人心的老臣子趙韙謀反,“韙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由于東州集團的關系致使趙韙反叛,而事情的起因,受到劉璋絕對信任的東州集團,卻似乎是因爲畏懼才協助劉璋平叛,“璋馳入成都城守,東州人畏(威),鹹同心並力助璋,皆殊死戰,遂破反者,進攻韙於江州。韙將龐樂、李異反殺韙軍,斬韙。”
而這個東州集團,在劉備入蜀後很快就投降了。反而是益州本土的士人集團,一心盡忠爲劉璋謀劃對付劉備的侵略。可惜的是,劉璋似乎對本土集團的進言不太感冒,“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于州門以谏,璋一無所納。”兩黨的相爭充分反映了益州內部的不和聲音。可見劉璋的內部政局,並不穩定。
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而遺棄了原本應該信任的人,這或許就成就了諸葛亮口中所說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張松。史載:“璋聞曹公征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瑁狂疾物故。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禦物于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其後“會曹公軍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而在法正傳,也記載:“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謂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先是因爲結連不到曹操而怨恨,其後又勸說劉璋結連劉備,更對自己的密友歎息說劉璋不足與有爲。種種跡象都足以證明張松當其時已經沒有繼續輔助劉璋的意思了,只是不停地爲自己的後路謀劃,尋找合適的人選奉獻益州.
其實從劉備入蜀後劉璋部將大規模的倒戈就可以知道,劉璋的內部,的確存在了一定“思得明君”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反而在劉璋信任的東州集團之中尤爲明顯。劉璋的內部,當真是亂得可以。
那麽益州最終失去,應該因爲什麽原因呢?
性格使然:
在三國天下紛爭的時候,劉璋坐擁其父劉焉得遺産,得以遠離中原戰火。益州作爲當時僅有、並沒有受到多少破壞的地方,不但物資生産上有足夠的保證,就是人才,也因爲中原大亂而聚集了一批能人。加上山川險峻,憑借這高祖發迹之地,劉璋集團本來前途無限,又是爲什麽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呢?
其實劉璋在治理蜀的時候,沿用了其父的舊制,在處理內政方面應該算是頗有成績的。但是在內政或者軍事上的成績、實力,卻不能掩蓋身爲國家之首劉璋其性格上的不足。而劉璋其人不知權謀,性格溫仁懦弱,也正正成爲了劉璋集團最終被滅的主要原因。yD_d;
首先,劉璋擔任益州的管治者是因爲“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因爲性格溫仁才被推舉爲益州牧,而在擔任益州牧後不久鎮守漢中的張魯便獨立了。初登大位的劉璋,雖然因爲其性格得以成爲益州牧,也因爲其性格,面臨了生存的挑戰。) pg
在諸史料中,劉璋的性格被定性爲:溫仁,缺少明斷,聽信人言,不武,暗弱,寬柔,儒弱。由以上的諸多詞語上看去,劉璋是不具備爲人君的資格的。與帝王必備的威武、堅強、明斷從谏,善忍善任等因素相比,劉璋所擁有的一切似乎與這些都是背道而馳。J
曆代君王的興家路告訴我們,要成爲君王,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豐厚的財富,沒有強大的軍團,但是卻不能沒有作爲君王必需的品性。試觀劉邦、劉秀、朱元璋等一衆開國君王,一開始誰有是坐擁著半壁江山、千萬財富的呢?終成帝業是因爲他們個人的能力、他們骨子裏帝王的霸氣。而曆代亡國的君王,又是哪一個不手握全國的人力、物力?最後被推翻也是因爲他們缺乏能力,沒有爲君者應該的氣概。
在張魯背叛後,史書記載張魯對于劉璋的態度是“稍驕恣,不承順璋,”可見劉璋並沒有其父的威勢,鎮不住張魯、趙韙等人。君主講究的是禦人術,一個鎮不住宿將舊臣的君王,又怎能穩住家國?
在其後對抗張魯的時候,劉璋以強大的益州集團卻始終不能降伏較爲弱小的張魯集團,陳壽認爲“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而在處理龐羲,東州、本土士人的爭鬥、甚至最後面對劉備的入侵等一系列的事件當中,劉璋的表現也充分佐證了陳壽的這一見解。一個不能作出明智決定,而又聽信人言的君王,又怎麽爲國家謀劃未來呢?
面對劉璋這一位失敗者,曆代評論家的說法竟然也相當一致。很多人對于劉璋最後的敗亡一點也不驚訝:
《後漢書•劉焉傳》論曰:“璋能閉隘養力,守案先圖,尚可與時推移,而遽輸利器,靜受流斥,所謂羊質虎皮,見豹則恐,籲哉。”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九稱:“論者曰:‘劉璋暗弱’,弱者弱于強爭、暗者暗于變詐。”
因此陳壽最終蓋棺定論:“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坐擁父輩遺業而最終兵敗投降的劉璋,顯然並不是帝王之才,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他不是敗在兵力財力時運之上,而是敗在其性格之上。
蓋棺定論:
作爲國家元首,劉璋對于當時整個益州的影響力是深遠而巨大的。尤其是在傳統中國這種君臣父子的概念之下,主君一個決定,往往就能決定整個帝國的命運。中國曆朝曆代,最後敗亡的主因,也是出于君王自身。親賢臣、遠小人則興,親小人、遠賢臣則亡。雖然在君主制社會時代終結之後,世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政治概念,民主、社會主義、等。可是這些政制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廢除了世襲制。全世界,似乎都已經嘗夠了選君不當而造成的苦難,于是有能者居之.
劉璋對于其集團的影響呢?溫仁所以宿將皆有外意;不明斷、聽人言所以政治混亂;不善禦人所以內部矛盾重重;懦弱不武,所以群雄逐鹿,皆欲分而食之。說起來,益州所面對的諸多問題,源頭似乎都出在了劉璋身上.
[ 本帖最后由 傲氣長存 于 8-8-2007 07: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07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就從他同意邀請劉備入蜀這一點看來,已經是愚昧之極。引狼入室,如此這般的事情,本來就非政治家所爲。試問一個有見識的人,又怎麽會希望依靠旁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是希望別人無條件地奉獻?這似乎,太過幼稚、天真了點。
正是他性格上的弊端,爲其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就算擁有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地理優勢,物産再豐富人才再多,劉璋這個益州,也正如陳壽所說,失去是“自然之理。”
鹿死誰手:
劉璋的性格注定了益州的不保,那麽誰又會得到這一塊肥豬肉呢?就當時形勢看來,劉備、曹操、孫權、張魯這四個勢力都有機會取得益州,我們且逐個分析:
曹操:其實說真的曹操可以説是這四個勢力當中最具有實力奪去益州的人,不單因爲其兵力雄厚,無論是張魯、劉璋都沒有實力抵抗,更因爲劉璋集團早就有了親曹情結:“璋聞曹公征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瑁狂疾物故。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禦物于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而其後“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
從這裏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劉璋很希望曹操能夠照顧自己,還可以看出一點,就是曹操,主動放棄了益州這塊肥豬肉。從“曹公征荊州”時曹操禮遇劉璋以及他的使者,到“曹公時已定荊州”時傲慢對待張松,到最終“會曹公軍不利赤壁,”促使劉璋接受張松提議接納劉備。從史料記載的這幾點,可以看出曹操對於益州的態度變化。明顯他是重視程度不足,如果能給與足夠重視,那益州很有可能像荊州那樣不戰而降,那麽三分不再,天下就盡歸曹操了。
而太祖傳的記載,更能印證曹操對益州的不重視:“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余降。封魯及五子皆為列侯。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合擊之。”“十二月,公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攻下漢中就走了,並沒有乘益州剛剛易主而加入戰團,這是曹操曆代爲人所詬病的:“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曹操對益州的不重視,正好體現了劉備對益州的重視,也正正解釋了爲什麽最終劉備會獲得益州。不過無論曹操攻還是不攻,他佔據了漢中以及與益州逐漸交惡,都使劉備有了絕佳機會。假設曹操不進,劉璋開始懼怕曹操南下,劉備派人去結連劉璋共同對抗曹操,從而進兵逼近漢中,順勢攻打益州。假設曹操進,那麽劉備更是可以大張旗鼓,揚言爲保劉家天下,出兵相助,劉璋自然不會拒絕一個助手。憑藉兩人合力以及益州的地理環境退曹操,繼而劉備襲取益州。
其實從劉璋四出找人來幫助自己保守益州的時候,益州已經不是能不能守的問題了,已經是賣給誰,邀請誰來吃肥肉的問題了。而曹操不吃益州,正好將主角的位置讓給了心急吃肥肉的劉備。
張魯:由於實力關系,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外了。
張魯不會在戰事上擔當主要角色,充其量是個主要配角。但是如果這個主要配角幫助劉備進軍益州呢?又當如何?雖然實力不足,可是張魯一定也想吃益州,一方面是與劉璋的大仇,另一方面也是他也想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自己實力不足,可是有門路進軍。而劉備則是有一定實力,沒有門路進軍。兩人大可一拍即合,一東一北,益州易主後上演劉張爭奪戰,劉備自可輕鬆打贏得到益州。
孫權:雖然周瑜在時曾經考慮過進軍益州,甚至還提上了行程。不過鑒于東吳不可能跨荊而擁有蜀漢,那麽就只可從交州進兵南蠻,再進軍益州了。這條路也不是行不通,可是這樣的遠征益州足以讓孫權打退堂鼓。山高路遠,山越、南蠻都是孫權要考慮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孫權難有作爲。因此孫權在益州爭奪戰中,不可能扮演什麽重要角色。就算進軍荊州,當時的孫權也未必有這個膽量。赤壁剛過幾年,形勢還沒有安穩下來,魯肅還健在,孫權不可能有什麽行動。
排除了不重視的曹操、實力不足的張魯以及路遠的孫權,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劉備自然是奪益最大熱門。無論最終劉璋有沒有邀請劉備入蜀,以劉璋本身的情況,似乎並無辦法保住這片土地,這份基業。 |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04: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璋的小算盘打得不够周到!
[ 本帖最后由 江平 于 2-1-2008 05:01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