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89|回复: 2
|
世外無桃源,樂土在我心─── 邱格屏的東南亞華人私會黨研究
[复制链接]
|
|
※孫和聲 - Thursday, April 05, 2007
《世外無桃源》為中國華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系的邱格屏教授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擴充成書的大著。按作者所言,這本在2003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東南亞華人私會黨專著,是中國較完整與系統性研究華人私會黨的第一本書。若然,可是件令人汗顏的事。
早在1866年,荷蘭人Shlegel便已出了本有系統地探討印尼華人私會黨的《天地會》一書。1959年Leon Comher寫的《馬來亞華人私會黨:1800-1900三合會的概況》及較后Blythe寫的《馬來亞華人私會黨的衝擊力;一個歷史的研究》,早已成為研究華人私會黨的經典之作,相較之下,華人與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研究與成果就未免太失色了。
歷史地看,在整個19世紀,私會黨可說是新馬華社最活躍與最具影響力的自治組織。這類組織對華社的廣泛與深入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華人是一盤散沙的秘思(myth)。孫中山、陳獨秀,甚至是著名的美藉華裔人類學者的許烺光都經常說華人不善于團結與合作。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體制下的中國人或許真是一盤散沙;但是,縱觀海外華人的實況都可發現到,華人實為善于結社的民族。早期的種族組織,19世紀的義緣組織及20世紀時林立的各類血、地、業緣華團,都印證了華人的善于結社──雖然,多是小集團的結社,且山頭林立。
何以海外華人善于結社,主因應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性保障,而不得不自組社團以求自保,自衛與自強。就私會黨而言,它之能在19世紀的新馬吸納約7成的華人為其成員,自有其特定的能滿足當時華人之需的各類功能,如互助、抗暴、仲裁、就業、喪葬、歸屬感等,甚至是既維系華社的秩序又破壞華社的秩序的吊詭性功能。它是個具有家族功能的超家族集團。
不少人在提到私會黨時,很易聯想到犯罪組織,甚至是政治組織;只是,此書的重點則是,基本上言,私會黨是種經濟共同體或語言經濟共同體,且其活動也從未遠離過經濟活動的范圍。之所以,是由早期華社的移民性質所決定的。
對一般的華工言,它是一種生存保障的工具,入黨者可獲得就業及其他方面的各類援助,不但保障飯碗,也保住人身安全。這也是何以成員的共屬意識與投身度很高,動員時也能全員而出的根本原因──休戚相關也。
至于何以富裕的華人也願投身入黨,除了斂財外(如煙酒賭色)也與人類渴求名望的心理需求有關。中國社會與海外華社的根本區別在于,這是個沒有貴族與士紳階層的高度流動及性別高度失衡的移民社會,在這種社會中,財富而非教育是出人頭地的進路。實則,殖民社會也決定了華人難擠入治人的仕途)。有趣的是,雖說時移勢遷,進入21世紀的今天,華社的領導者依然脫不了有財者居之的傳統。
書中,邱氏也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觀點。她認為,中國學者習于把私會黨也視為革命組織的觀點並不實。總得來說,私會黨的政治覺悟並不高,革命黨人把20世紀初期的私會黨定性為反清復明革命組織並不符合史實。之所以,歷史地看,天地會起源于清朝中期,而非初期。至于太平天國,更是清末之事。革命黨人把私會黨硬說成反清復明的政治組織,只不過是出于宣傳與動員之需,而非據史實而言。
雖然也有一些私會黨人參與中國的革命,但這只是個人的個別活動,而非整個組織的活動;況且,參與者也可能是為了未來的可能的經濟利益(而非政治利益)而參與其盛。之所以,私會黨本質上是個「有奶便是娘」的經濟共同體,而非政治共同體。他們可以因義氣使然──是義氣而非政治理念,而參與革命,也可以與清政府或殖民政府交好──只要有好處。
實事求是地說,大部份的私會黨員多是知識層次不高的貧苦大眾,他們大量南下,所為無非是發財致富,衣錦還鄉;若沒受到利益剝奪,他們是不會去搞什么顛覆政府的吃力不討好的活動。進而言之,私會黨動輒操戈相向,也反映了他們本質上是經濟利益導向的經濟共同體。
若真有政治理想,又豈會因人數的增多而日益分化?如同一個義興便分九支,經常因爭奪地盤而械斗的亂象?進一步的分幫分派,時而與當地政府有如戀人,時而有如敵人不正也印證了他們的經濟本性?可見,他們的政治覺悟是有限的,所謂革命烈士義士也只是個別現象。
對于私會黨在東南亞的分布,邱氏的評論是,在新馬首屆一指;在印尼難有立錐之地;在泰國環境寬松;在菲緬越則為小打小鬧。歷史地看近代華人移向菲印(尼)的歷史與規模較新馬為久為大(19世紀前);然而,私會黨在菲印則難成氣候,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治與荷治殖民者的對華人政策有關。
荷治與西治印菲國一貫政策是對華人既利用又限制、控制、務使華人不會發展到危及他們的統治地位的程度!而英人則較放任。比方說,早在1845年香港全面查禁私會黨時,荷治印尼便在1846也開始查禁華人私會黨,而新馬則遲至1889年方全面查禁,且是因為大規模械斗頻頻發生后方全面查禁,如發生于拿律與檳榔嶼的大械斗。
至于私會黨的盛衰,邱氏的劃分為,從1799年出現于檳榔嶼到約1840年代前是一個代表全體華人利益的華人共同體;1840到1930年代前后,是幫群性的語言經濟利益共同體;日據時期則是暗無天日期;之后,就已失去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風光日子了。
此書在分析私會黨和社會成分,組織結構、私會黨與當地政府的關係外,也分析了私會黨之間及其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關係,如與華人資本,華人會館間的關係。就與會館的關係言,則有三大特點,一為與會館成長的共時性;一為會館領袖與會黨領袖的一體性及會黨械斗與幫群械斗的一致性等,這些論述與分析對理解往昔華社的社會結構與運作機制具有相當的解說力。
此外,書中也收集了不少有關華人與華社演變的資料與數據,可看出確是下了不少功夫。作者為自成一家之言的一些論點,如私會黨只是經濟共同體,其政治覺悟頗有限等雖可能引起不少異議,總觀其要,倒不失為一本理解私會黨與華社的過去的一本佳作──尤其是有關社會經濟史方面的參考佳作。 |
|
|
|
|
|
|
|
发表于 2-4-2008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4-2008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volution^_^ 于 2-4-2008 04:15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请问谁还有更多关于本地黑社会的info?? 你想起义咩??????????????![](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hy.gi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