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7|回复: 9
|
李鸿章!清末传奇人物!
[复制链接]
|
|
李鸿章!清末传奇!
我对此人的崇拜,始于他在在辛丑条约上的态度,丝毫不让。
且看看李鸿章是怎样说:
在会谈桌上,面对八国联军的代表,还有其他三国的使节,李鸿章点了支烟,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说:
议和?
这条约是议出来的么?
这就是一群狼,进了羊圈,逼迫着签的,是议么?
赔款十万万两银子?
我大清臣民四万万五千,年岁入八千八百万,你要银子,我给你啊!
要瓜分我大清土地?
你分啊!我大清臣民四万万五千绝对奉陪到底!
要把我慈禧太后当祸首除掉?
我皇太后现在陕西西安,你们怎么不追啊?用你们的洋枪大炮去打啊!怎么到了山东就停了啊?
我大清本是安分守己,
你洋人说要通商?我们跟你通商,
要传教么?我们让你传教士进来。
不想你们却贪得无厌,欺人太甚!
义和团就是你们给逼出来的!
瓜分我大清啊!到时遍地都是义和团,
就连老夫也会是!
你尽管来啊,老夫不怕!
言罢,把未吸完的烟丢在议和条款上,手持拐杖,头也不回地走出议事厅,留下一群一脸错愕的各国使节。
[ 本帖最后由 西楚 于 31-3-2007 01:2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諡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
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東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
—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
貴。
科舉出身及戎馬功勞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
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58年冬,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
傳說曾國藩除因與李鴻章父親之交情外,對其才氣極其欣賞,例如從其投曾營時帶來的詩文: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
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被曾國藩認為李有大志;其後皖撫翁同書(同治、光緒帝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
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
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
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
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
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
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
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
又鎮壓了捻軍,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總督直隸及洋務運動
李鴻章軍功顯赫,累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於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授文華殿
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
北洋,遙執朝政」。
清季籌辦北洋艦隊,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電報局、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等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參與。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1894年甲午一役,北洋艦隊覆沒,淮軍亦蒙受重創。戰爭中,李鴻章重用了陸軍統帥葉志超和水師提督丁汝昌
。在陸地上,清軍武器裝備並不弱於日軍,平壤一戰,當時駐守的清軍三十五營共一萬七千人,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
方人數也相當。左寶貴知道葉志超貪生怕死,所以以下犯上派人監視葉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臨陣脫逃,
致使入朝清軍潰敗,而葉志超逃跑當時清軍的傷亡小於日軍。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識弓馬」,不懂海軍建設和海戰,致使
北洋艦隊喪師黃海,一敗塗地。
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兩次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被擊沉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沉一艘日艦,也無發射魚雷打擊
日艦的戰績。傳是丁汝昌「只識弓馬」,一干管帶也全用錯了炮彈,不用海戰時的開花爆破彈,用了穿甲彈甚至訓練彈(雖
實際狀況是,日本的海軍指揮原先也只是陸軍軍官,因此雙方實際指揮皆為「副帥」——劉步蟾與東鄉平八郎兩位海軍軍官
,而未用爆炸彈的原因是,當時並未攜帶足夠爆炸彈)。豐島海戰中,日本吉野號被一枚濟遠艦150毫米口徑火炮擊中右
舷,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里。可是由於彈頭裡面未裝炸葯,所
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倖免於報廢。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葯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
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
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但經史學家唐德剛的查證,麥氏不過是個拖船駕駛)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固
體彈頭的穿甲彈。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而不
是爆破彈頭的開花彈[3]。在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之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
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中統計,參加過黃海大戰的
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爆破彈一項即達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
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
477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
。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蘇小東《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驗北洋海軍考察》猜
測:「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麼沒有用於黃海海戰,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
基地的彈葯庫里。由此可見,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葯不足的責任不在機器局,也不在軍械局,而在北洋海軍提督
丁汝昌身上。」在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消極避戰,「仍心存僥倖,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
葯都沒有帶足,致使北洋海軍在彈葯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
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但在黃海海戰前半個月李鴻章上書光緒帝力求「保艦」的祕折上陳述中日軍事實
力時,寫道:「查北洋海軍可用者,『僅定遠、鎮遠兩艘』……」,另外雖然朝野在忙著慈禧太后的生日以致海軍經費一毛不拔
,他仍不忘致電注英公使龔照瑗「急速搶購四千噸以上的大型巡洋艦」與「搶購智利鐵甲艦兩艘」,其實充分顯示出了他的
焦慮與無奈。
然而時人認為李鴻章對甲午戰敗的責任,是無可推托的。戰敗後在各方指責之下,原本紅極一時,堪稱疆臣首領的李鴻章
,亦從此不再有以前的風光。
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日,破格賞予李鴻章漢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滿族貝子或以上貴族獨有,曾國藩亦只獲授雙
眼花翎)。甲午兵敗後,李鴻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李氏受命赴日本媾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馬關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及遼東半島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罪名。
傳說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後,立誓「終身不履日土」。後來他於1896年環游諸國,出訪俄國、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
、美國,所到之處皆受當地元首接待。返華途中,經橫濱港換乘輪船,他命人在兩船之間搭木板而行,終不違當日之誓。然
因甲午戰敗簽約,在輿論指責下,李鴻章調離直督要缺,改督兩廣。
甲午戰敗,李鴻章引為奇恥,乃力主拉攏俄國共同對付日本,結果產生中俄密約,於中國利權做出相當程度的犧牲。沙皇
東宮檔案資料證明,李鴻章與俄方簽訂《中俄密約》並受賄確有其事。密約簽訂後,維特和李鴻章訂下私人協議,只要《密
約》能夠順利執行,李鴻章便能得到300萬盧布(約合190萬美元)的酬謝。李鴻章至少拿到了其中的170.25萬盧布。據
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德米特裡·烏赫托姆斯基回憶錄《對清國戰略上的勝利》記載:「《中俄密約》簽字後的第二天,財政部
辦公廳主任羅曼諾夫與烏赫托姆斯基、總辦羅啟泰在一份向李鴻章付款的協定書上簽字。協定書規定,頭一個100萬盧
布在清帝降旨允准修築中東鐵路後付給,第二個100萬盧布在簽訂鐵路合同和確定鐵路路線後交付,第三個100萬盧布
則等到鐵路工程全部竣工後才支付。這份議定書並沒有交給李鴻章本人,而是作為絕密文件由俄國財政部收藏起來。」這
筆錢作為一個專項基金存在華俄道盛銀行,歸財政部總務廳管理支配,名字就叫「李鴻章基金」。據記載,俄方先後三次給
李鴻章、李經方父子支付款項,其中一筆是俄國專使吳克托穆親王到北京交給李鴻章的。據《沙俄財政部檔案彙編》記載,
李鴻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國170.25萬盧布的賄賂(有李鴻章派人提取款項存條和當日提款的記錄)。據《我所知道的李
經方——北洋雜聞錄》記載,由於沒有得到俄方許諾的全額款項,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曾抱怨說:「俄國人花小錢辦大事,
最不講信義,老爺子為了他們挨了多少罵,最後跟打發要飯的差不多」。而更令人費解的是,李鴻章收受此賄之時,中國
的普通百姓正在為李鴻章簽訂的《馬關條約》買那二萬萬兩白銀的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戊戌變法和庚子事變時期
辛丑條約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西巡迴鑾始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充武英殿總裁。二十四年(1898年),命往山東查勘黃河工程。疏稱遷民築堤,成
工匪易,惟擇要加修兩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閭,為救急治標之策。下其奏,核議施行。當年十月,出督兩廣。
1900年八國聯軍進圖京畿之際,李鴻章與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等督撫協議東南互保,甚至與革命黨人接觸,試探帝
後兩宮萬一罹難後之可能政局;帝後抵達西安的消息傳出後,共和之議遂未成局。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願北
上收拾殘局的李鴻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鴻章到京,全無談判籌碼,在各國嚴厲要求之下,經多番請示行在,終於在
1901年基本按照各國所提條件簽訂辛丑和約;李鴻章心力交瘁,簽約不久便即去世。據傳李鴻章重病彌留之際,俄國公
使尚自迫其在不利於清國利權的條款之上簽字,景況堪憐。
身後哀榮
李鴻章有一首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
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兩宮「哭失聲」,慈禧太后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
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北京李公祠
天津李公祠
保定李公祠
上海李公祠
南京李公祠
濟南李公祠
據傳李鴻章謝世時留下四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財產,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但因其家產被分,無法確定具體數目。
評價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以後世中國的觀點看全部是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作為簽訂者,長期被稱為「賣國賊」。近
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正面的,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
前往談判,最終以義和拳叛亂挾持清廷為外交藉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負面評價主要來自於他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後人也多對此詬病。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
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
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
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爲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
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
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
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李鴻章熱中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
於他的為官之道。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爭,以及對國防政策之歧見,與李鴻章素來不睦,甚至勢同水火。在是否收復新疆的問題上,兩人意
見完全相反,。在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在陸戰戰場上取得勝利,法國茹費理內閣垮臺之後,李鴻章卻罕見地在世界外交
史上搞出一個特例,以簽訂了一個有利於法國的中法天津條約結局。雖然李鴻章當時因日本在朝鮮發動兵變(後被袁世
凱所平定),又趁隙與法國勾結(打算「兩面進攻」),再加上南洋艦隊遭法軍偷襲,折艦七艘,因此不得已所做的決定。但
左宗棠對當時主和的李鴻章並不諒解,作出以下批評:「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
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李鴻章惱怒之余,決定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指使親信潘鼎新、劉銘傳等陷害攻擊「恪靖定
邊軍」首領王德榜、臺灣兵備道劉璈,使他們失去軍權。左宗棠上書為屬下鳴冤叫屈,但因為一個月後於7月27日(陽曆9
月5日)去世,以至於湘軍中無人再可制約李鴻章。
李鴻章的政敵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
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 「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
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
張伯駒曾著有《紅毹紀夢詩注》一書,回憶自7歲以來,70年間所經歷過的菊壇史料,吟哦成詩199首收錄其內。詩中記載
,《馬關條約》簽訂後,招致民間物議沸騰。當年在京城唱蘇昆曲的,有一個飾演丑角的名演員劉趕三,一日在舞臺上演戲
時,就敢公開嘲罵李鴻章,冒出一句另加的臺詞:「拔去三眼花翎!」 恰遇李鴻章的侄子也在場看戲,聽後大怒,立即上
臺打了趕三好幾個耳光,經人勸阻方罷。趕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鬱在心,不久竟因而棄世。時人就此事而
作聯嘲諷曰: 趕三一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 由於"趕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對不上,經過輾轉相傳後,就變
成了楊三。
李二先生是汉奸 杨三已死无苏丑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
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
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
竟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
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後代
李鴻章有三個兒子:李經方(實為六弟李昭慶之子)、李經述、李經邁。婿張佩綸之孫女即為近代著名作家張愛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備註
淮軍近乎李鴻章的私人武裝,重要官員均為李鴻章的同鄉,葉志超是安徽合肥人,丁汝昌是安徽廬江人。
李鴻章曾對甲午之敗作出這樣的分析:「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
購船,縣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復收。戰絀而後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機
萬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雖然左宗棠死後湘軍失勢,李鴻章的淮軍獲得
了中國當時絕大部分軍事資源,但是實際上可用極為有限(按照康有為的說法,朝廷的預算都是「三七開」,亦級實用三分
,七分則被從中剝削了。在左宗棠平定回亂後入京,太監便要「入覲費」,左宗棠不給,李鴻章只好「代繳」以過關,面見太
后時,慈安太后大為感動,決定賜與「先帝墨鏡」一副,但當太監將墨鏡交給左宗棠時,又要跟他要「小費」,左宗棠器的連
墨鏡都不要了,最後還是李鴻章「和稀泥」了事)。因此,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戰爭中都極其消極,陸軍且戰且退,海軍棄戰
保船,而一直為人所詬病。1895年,翰林院張謇等聯名向朝廷奏參李鴻章,稱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
司,伊子又在日各島開設洋行之所」。此若為真,則李鴻章和日本之間有私利作祟,並非馬關和談之合適人選。而日本方
面,也確實點名只和李鴻章談,而拒絕清廷派遣的其他人選。
依照當時日方全權大臣伊藤博文強勢的態度,以及日軍進逼山海關的不利戰略形勢,不簽訂馬關條約繼續戰爭的話,北
京可能會被攻下,慈禧會提前6年像庚子之亂那樣被外國軍隊趕出北京逃向西南方向,但不同的是庚子之亂是慈禧明顯
不理智地向十一國宣戰,南方的大臣不全力支持以至有東南互保拒絕戰爭;而甲午戰爭是回擊日寇的窮兵黷武,並無此
虞,可以全國同心同德奮戰到底,將日本拖垮。日本當時的國力即將用盡,伊藤博文已無法繼續戰爭,但從馬關條約的二
億兩白銀中一下子得到相當於當時日本四年的財政收入,立刻得到巨額報酬渡過難關。以後日本變本加厲,以戰養國,直
到二次大戰攻擊整個西太平洋,和馬關條約中慈禧和李鴻章兩人開創性的錯誤決策關係密切。
直到今天,西方仍以Boxer Rebellion稱呼庚子之亂,認為是反對本國政府的叛亂(rebellion),而非代表中國
政府官方。事實上,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對十一國正式宣戰。宣戰詔書雖未送達各國政府,但已送達中國方面各武裝力量,
因此宣戰是慈禧等仇外派在政府內處於支配地位時代表中國政府官方的行為。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炮擊鎮南關,提督馮子材在鎮南關築長牆三里多,築壘扼守。二月八日,馮子材親自督
戰與法軍大戰,王德榜率部於甫谷佈下伏兵,大勝法軍。但按《清史稿》不久即「移疾去」,實際上被除官。光緒十六年
(1890年),王德榜才受補受貴州布政使,實際上是流放邊疆地區。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卒於任內,終年57歲。
名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
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鴻章一生事業,以淮軍起家,後來辦洋務、外交、海軍,荷國之重。他以爲中國的落後在於技術,因此大辦洋務,冀以此
自強。然而甲務海戰,中國竟一敗塗地。當時國家受到巨大的刺激,國家精英尋求強國之道,由此分出來“器物層面”和“
制度層面”的分別,並以器物層面爲表,制度層面爲裏,救國當以制度層面始。於是立憲派講立憲,共和派講共和。其後,
更進一步進入到“文化層面”,繼梁任公講國民性,陳獨秀辦《新青年》,繼之以新文化運動、科學與人生觀的大討論等等。
拿这一观点评价李鸿章,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
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
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
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
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
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
卖国贼也毫不过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
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之一。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被视为中国开放第一人,兴办洋务运动,第一个把电报引入中国,废除了
延续几千年的驿递制度,在天津办起电报总局大楼;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尽管这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
铁路全长只有11公里。同时,他又被称为卖国贼,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一直是众说纷纭。毛泽东评价他“水浅而舟大”,梁启超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自己则形象地称他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
不能挽大厦于将倾”。到底该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的故里——安徽省合肥市专门成立了李鸿章研究会,在其故居办展
览介绍李鸿章生平、进行李氏家族变迁的学术研究等,试图用历史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人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国多个“第一”
李鸿章自幼天资聪颖,八九岁就念完《四书》,24岁时考中全国第39名进士,成为当年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之一。
1870年,李鸿章凭着赫赫战功和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高位一坐就是25
年,是清朝任期最长的直隶总督。1874年,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20年后,又被授予三眼花翎。晚清时期汉人能获此
殊荣的,李鸿章可谓是第一人。
可以这样说,历史学家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争议最大的部分是他的外交生涯。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清醒地意识到
大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敏锐地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争取国际和
平环境,增强国家实力,提高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最终“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他代
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人们也因此认定李鸿章是个卖国贼。
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曾东亚西欧涉九万里,在李府故居的展览中,摆放着许多他当年访问德、法、英
、美等国家的照片与实物。从李鸿章在柏林、俾斯麦别墅以及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观看法国式铜炮、与英国首相沙侯
会面、与英国葛累斯顿畅谈等一系列活动时留下的照片和在荷兰海牙旅馆留下的题诗,可以看出李鸿章每到一地,均受
到各国极高的礼遇与欢迎。李鸿章访问欧美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西方真正的先进之处在于政治体制,而非仅仅在于“船
坚炮利”。
李鸿章生前留下了大量的信函和文稿,在他死后,由吴汝纶主持编定成《李文忠公全集》。展览中陈列的大量李鸿章的
手书、家信和墨宝,都是当年留下的难得的真迹。人们从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家给人喜顺若流水,时言乐笑穆如清风
”中,可看出他的处家、处人风貌。
在李鸿章故居的展览中,记录着李鸿章一生创建的许多“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
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第一次设立工兵制度;第一个译书机构;第一次仿制后膛枪;第一次官费派留学生;第一家
轮船航运企业;第一条自建铁路;第一次设立电报局;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
面中国国旗;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李鸿章还捐资重修了包公祠,所以,在合肥至今仍流传着“包家祠
堂李家修”一说。
一生难以盖棺论定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第二年,李鸿章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他一生中签的最后一个
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还附加了很多苛刻条
款。从此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一病不起,于1901年11月7日离开人世,享年
78岁。死时,“双目犹炯炯不瞑”。李鸿章死后仅十年,他忠心耿耿为之操劳一生的大清王朝就灭亡了。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对其竭尽褒扬,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并在他主要“建功”地安徽、苏州、天津、
南京等处建专祠,给予了极高荣誉。从李鸿章墓、李鸿章享堂、神道碑额以及立于上海复旦中学校门的李鸿章铜像、天津
专祠等照片和模型,可见他在清政府中地位非同一般。1903年他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据传,其墓地的
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并建盖了雕梁画栋的李氏享堂。李鸿章的墓葬毁于1958年,他的享堂保存较完好,目
前已修复。
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9”是久的谐音,取久久之意,可见享堂的规模之
大。这99间房屋,为穿斗式木构架,屋内立柱为网柱布局,石柱为阴线雕刻缠枝花草,都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风格而
建造和雕刻的。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型
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
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享堂正殿内,一个紫檀木制成的玻璃橱中,陈列着一件衣襟上染满发黑血迹的黄马褂。1894年中日甲
午战争,任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奉行慈禧太后的投降主义政策,使整个北洋水师几乎全部断送敌手,第
二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条约的谈判地点选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
,这座陈旧不堪的建筑本是日本古代渔民聚会饮酒的地方,日本政府把这里作为谈判的会场,根本没有丝毫的安全防范
措施可言,致使李鸿章在从春帆楼返回行馆的途中,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袭击,弹中左颊,鲜血染红的就是这件衣
服。
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显要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的全过程。可以
说,不了解曾国藩和李鸿章就不了解近代史,所以,很多名家对李鸿章都有评价。康有为称李鸿章为“维新之同志”;梁启
超评价李鸿章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讲堂录》中评价他:“水
浅而舟大也”……当然,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大卖国贼,是个崇洋媚外的典型人物。
李鸿章生前死后始终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李鸿章走上中国历史舞台时,正是中国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四海变秋气”的末世,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扩张之时。作为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
物,对他的评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一直难以盖棺论定,当然不足为怪。
李鸿章曾经概括自己的一生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可是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
生事业扫地无余”。他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长期赋闲在北京贤良寺,这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是间“破屋”,而自己只
是一个“裱糊匠”,“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的外表裱得光鲜漂亮,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在具体实施这一战略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五年(1866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实施“臼口之围”,主战场在湖北。李鸿章挂帅之初,正值东捻军突破曾国
藩原设的贾鲁河——沙河防线,集结于湖北臼口一带,兵力约十万人。李鸿章迅速调动湘淮军各部7万余人,分路进击,意
图一举歼灭。五年十二月(1867年1月),淮军“松”字营在安陆罗家集被捻军击败,统领郭松林受重伤。半个月后,“树”
字营在德安杨家河被捻军歼灭,统领张树珊阵亡。六年(1867年)元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尹隆河展开决战,湘淮军两大主
力“霆”军与“铭”军原订同时发兵,但两军统领刘铭传与鲍超互相轻视,刘铭传为抢功而下令提前单独进击,结果遭捻军
痛击,部将刘殿魁、田履安阵亡,刘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毙。辛苦鲍超赶来,从背后发起猛袭,才反败为胜,捻军损失
2万余人。事后,李鸿章一意回护刘铭传,鲍超反被诉为虚冒战功。由是,鲍超郁愤成疾,执意告退,所部“霆”军32营大
部被遣散,只留唐仁廉择精壮,另立“仁”字营,并入淮军建制。二月,东捻军又在 水全歼湘军彭毓橘部,并于四月间突
破了李鸿章设置的包围圈。
第二阶段自六年(1867年)五月至十二月,实施胶莱河、运河防线,主战场移至鲁东。东捻军在跳出包围圈后,复于五月
突破运河防线,直趋山东半岛。在刘铭传、潘鼎新的建议下,李鸿章确定采取“倒守运河”之策,又在胶莱河两岸增设了内
层防线,调淮军、东军、豫军分段防守。由于山东巡抚丁宝桢不愿将辖地变做战场,消极怠工,疏于防范,结果东捻军在七
月间突破胶莱河防线。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后,李与丁重修旧好,协力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
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十月,任柱在苏北赣榆战死,随之东捻军在寿光一战损失3万余精锐。十
二月,赖文光率残部突破六塘河,南走至扬州被捕杀。东捻军覆灭,李鸿章因功赏加骑都尉世职。
第三阶段是七年(1868年)上半年,在直东战场与西捻军交战。当东捻军困厄之时,西捻军紧急驰援,以进军直隶威胁京
畿而迫清军回救。元月,西捻军抵达保定,清廷大震,急调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时李鸿
章正驻军济宁度岁,分派诸将北援,竟无一人应命,且纷纷求退,聚讼不休,淮军几至瓦解。李鸿章以救援不力,受到拔去
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的处分。对此,李鸿章认为是“左公放贼出山,殃及鄙人”。但当危难之际,李鸿章仍
耐心说服潘鼎新等将领遵旨北上。同时,清廷也命恭亲王奕訢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李关系。在清军的协力堵截下,
张宗禹率领西捻军于二三月间,一直在直鲁边境徘徊。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左宗棠会于德州桑园,议定“就地圈围”
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淮军、东军、皖军分段驻守,又调湘淮军精锐作为追剿的“游击之师”。六月
初,西捻军与跟踪追击的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中旬,张宗禹率部在德州一带数度抢渡运河未成,适逢黄、运、
徒骇各河河水陡涨,处境更难。六月二十八日,在转移途中,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西捻
军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李鸿章率部攻打苏州城,城里的太平军已经同意投降,李鸿章手下大将程学启也与太平军8位
首领签订了盟约,而且由洋枪队的英国人戈登签字做保人。但最后,程学启却要杀掉这8个人,尽管“自古以来,杀降不祥
!”但李鸿章并没有阻止,结果导致几千人被杀。事后,戈登强烈抗议,几乎要和李鸿章拼命。对此,梁启超先生在《李鸿
章传》中评价曰:李鸿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他一生爱用小智小术,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大概。《走向共和》尽管号称是反
映1840年到1920年80年间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故事,但其实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说起的,而没有表现发
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历史。不过,由此可见,李鸿章对部下所说的不可不戒之类的话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西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一度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参案。他和吴棠是在皖办团练时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
禧对吴“圣眷颇隆”,因此曲意回护,以查无实据结案。会武昌后,于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
义。尚未成行,复以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宗棠远在平凉不及兼顾,又改命援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愿与左宗棠共
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西安。七天后,因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奉密谕“酌带各军克日起程赴
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
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
涉。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
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
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
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光绪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
了琉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
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
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
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
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
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
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
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
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
洋海军建设成军。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
,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
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
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
爆发。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各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
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
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
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
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
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
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
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
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
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
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
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李鸿章出任粤督期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进行干涉,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
混乱。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则在盛宣怀联络下,倡导东南互保,即不卷入清
廷这次对外宣战,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李鸿章对此表示支持。
在此期间,经由革命党人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牵线,李鸿章一度有意与自日本前来策划“两广独立”的孙中山晤
面,但由于双方互存戒心而作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
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
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
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1900年6月,外国联军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炮台,3天之后,京城门户天津陷落,以保护使馆为名登陆的联军
向通州进发,而通州距大清国的都城北京仅20公里。21日,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然后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
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而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若不量力而轻于一
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大清国两广总督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
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也许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
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大清国南方日益活跃的商品贸易和经济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员们的
思维方式和统治模式,这种影响虽可能如风蚀岩石般缓慢但却是不可逆转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
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等在获悉了李鸿章的电文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清
国的南方也发生了动乱,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无不被国人痛斥为一群
"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祸中究竟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以卵敌石,岂能幸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3-2007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此一悲惨事件发生之前,朝廷的电报再一次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
。朝廷为此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
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
鸿章。"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
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
不鸣,和尚亦死矣!"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样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
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他去了他曾经执政达20多年的直隶总督府,在满目疮痍的天津城中,总督府已是一片废
墟。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外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仍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整个京城由各国军队分区
占领。那两个小院落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贤良寺,一个是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的庆亲王的府邸。
11月初,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议和谈判的六项原则:惩办祸首;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索取赔款;使馆驻扎卫
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这六项严重侮辱大清国国家主权的"
原则",令李鸿章说出了列强犹如"虎狼群"的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结束大清国的厄运。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黄尘烈风中天天盼着李鸿章的"好"消息---"望电报如饥渴",虽然大清国于1900年夏天发生
的巨祸是由慈禧一手酿成,但李鸿章必须在联军的追究面前维护住慈禧的权力,他只有日复一日地"竭力磋磨"----"
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李鸿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
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气了,占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
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南方的封疆大臣,力主不能在"议和大纲"上"画押"。李鸿章对"不明敌情"却"局外论事"的张
之洞十分恼火,他表示如果坚持不"画押",谈判即刻便会破裂,结果只能是将大清国拖入无休止的战乱----联军在京
城屯兵数万,有随时扩大战争的能力;在这种内外皆危之际,高谈阔论并不能扭转危难。
而因为"议和大纲"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于是朝廷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
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
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吐血了。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而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
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必须亲眼看到
惩办祸首。
关于惩办问题的谈判耗尽了李鸿章最后的气力,他无法接受皇亲们在菜市口被洋人斩首,最终还是顶住了联军要求对
皇亲"正法"的压力。
接下来是赔款问题的谈判,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不愿为大清国的几两银子再低三下四了,他吐
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只是,病中的李鸿章没忘给张之洞传话,说是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实在太贵,要他不要再
发"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省经费。赔款问题全部是由下级官员谈的,结果是大清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
39年还清,年息4厘。列强们说,4亿5千万中国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朝廷的回电是:"应准照办。"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
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
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
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
远在逃亡地的慈禧复电李鸿章,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他"早日痊愈,荣膺懋赏"。
但是,李鸿章没有等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
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
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
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洋務運動
前任:
曾國藩 署理兩江總督
1865 - 1866
繼任:曾國藩
前任:官文 湖廣總督
1867 - 1870
繼任:李瀚章
前任:
曾國藩 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首次)
1871 - 1895
繼任:王文韶
前任:
譚鍾麟 兩廣總督
1899 - 1900
繼任:陶模
前任:
榮祿 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二次)
1900 - 1901
繼任:袁世凱
北洋水師
北洋大臣:李鴻章;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琅威理、漢納根
鐵甲艦
定遠級鐵甲艦:
定遠 (管帶:劉步蟾)、鎮遠 (管帶:林泰曾) 巡洋艦
致遠級巡洋艦:致遠 (管帶:鄧世昌)、靖遠 (管帶:葉祖珪)
經遠級巡洋艦:經遠 (管帶:林永昇)、來遠 (管帶:邱寶仁)
超勇級巡洋艦:超勇 (管帶:黃建勛)、揚威 (管帶:林履中)
沒有同級艦:濟遠 (管帶:方伯謙)、平遠 (管帶:李和) 戰役
豐島海戰、黃海海戰
後金君主與清朝皇帝1616年—1912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
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
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
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
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
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
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
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
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
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
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同治
惠陵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
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恭宗 愍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1908年—1912年
宣統
1909年—1912年 清西陵
華龍陵園
獻陵
[ 本帖最后由 西楚 于 31-3-2007 01:3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4-2007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4-2007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實在的!!
我不是很欣賞李鴻章..
雖然在辛丑條約上有著過人的表現,但都爲時已晚了!!
雖然他是忠臣但也只是親于霸權的忠臣!!
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罷了!!
因爲我對晚清有著很大的偏見!!
 |
|
|
|
|
|
|
|
发表于 31-10-2008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