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82|回复: 19

舞台剧演员的华语发音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3-2007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过不多舞台剧,对于幕前幕后的表现和精神都佩服不已。

然而,我发现舞台剧演员的华语发音水平大都不尽理想。

好演员配好语音,就像宝剑配烈士、美酒加咖啡一样。

经典的一幕,往往就被语音能力上的不足拖累,无法淋漓尽致。

今天,一位同事告诉我她正在指导梁祝男主角的华语发音。

我在想,马来西亚就是经常面对这样的一个窘境。

主角、主持、主播等等,经常是被选上之后才进行语音强化训练的。

这是个不健康的现象。

我不敢自夸华语发音水平高,打肿脸皮跟大家交流交流自觉倒还可以。

欢迎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3-2007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舞台剧不同于广播剧,广播剧纯属声音的表演,当然需要纯正的语音.
在舞台上演一位教育程度不高,买菜的阿伯,总不能讲纯正的华语吧?
当然,我认同本地很多舞台剧演员甚至导演无法掌握纯正中文的事实,而且声音投射很弱,你可以讲福建腔的华语让观众产生亲切感,但是演员的基本工夫要做足(体能+声音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基本的纠正就好了,如果真的是太过于广东华语就真的会让观众听不懂。eg: 想清想楚

其实有一些是语病。就像我们一直说的“去吃饭先”应该是“先去吃饭”吧?

如果不是因为人物个性,或是剧作家/导演的要求,这个部分其实是要改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07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关字正腔圆的事

原帖由 贝克 于 23-3-2007 04:35 PM 发表
我想 舞台剧太过字正腔圆也会有点怪
但是 我想 也不能太过“本土华语” 会太难听 难登大雅
一般 我认为 发音正确 语气自然 用词恰当 不跟台风(例如超棒哦,这类) 那就是很不错的了~

回应贝克、ptcommunity
舞台剧(特指话剧或语言的戏剧,哑剧、舞剧自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要求字正腔圆就是舞台剧本身的艺术特点决定的。所谓“字正”就是指发音正确。其意义在于准确地传达台词所要传达的语义。当然这也包括语气、语调。
艺术是一种美的传达,台词除了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包含美的成分。腔圆就意味着把声音发送的完满、完美,自然比腔不圆强,何来怪哉?
或许你说的怪,是指那种由于训练不到位就拉牛上树的怪腔怪气的发音吧?这要怪就怪临时包袱佛脚的学习态度,可不能怪“字正腔圆”。
让我们把眼界开阔一点儿,暂且不说外国,就只说本国,去了解一下英语或马来语戏剧,哪一种舞台戏剧语言不要求字正腔圆?关键是条件的限制而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不等于这个事没必要。一定要端正这个观念。
至于用词应是编剧方的责任。这又关系到人物塑造的语言处理:如果剧本要强调的是今天受“台风”影响的本地人的语言状态,那么这种“跟”是合适的。
另外,人物不纯正的语言表现,应是一种为了突出某个或几个人物而刻意为之的处理,当一般原则来用不就把正剧或悲剧演成喜剧了?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4-3-2007 08: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07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为了录制一段辩论讲稿就面对了一个问题。

被赞誉为最佳辩论员的人,我没办法用他。

因为他的华语发音不能达到要求。

不是说最佳辩论员的华语一定要非常标准。

只是无奈有时候会发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而已。

任何语文,能学多好就学多好。

扮巴刹语言容易,扮标准华语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3-2007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可是在马来西亚要求华语正统发音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3-2007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个人也曾经在这个所谓的字正腔圆的课题上转圈圈。
后来有一个导演告诉我以下解释:

戏剧,有经典剧跟现代创作的两个差别。
诸如非常认真的在演绎莎士比亚之类的文学著作,也因为戏剧始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的思想都似乎被传统所规限了。
所谓的字正腔圆,说实在的,在针对个别演出来说,是否有其意义在?
比如说,字正腔圆是为了表达些什么?
因为戏剧本身是一种讯息的表达,倘若过度在意什么发音之类的细节,而没有办法把讯息传达出来,那么那部剧也是失败的。
在这里,得注明:不是说为了表达讯息就可以漠视演员基本功,而是说不应该在“发音”上刁钻,而忽略了整个演出的真正目的。
因此,如果你是要表达一个菜市场里面的情节,但是演员们个个都说得像新闻主播,那除非有其他隐藏的意思存在,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不是因小失大了吗?如果今天要呈现的是一个非常正规正举的剧本,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咬字清楚。试想想:像把一整口的水含在嘴里说话,像话吗?

该导演说了一句话,让我反思了很久的:谁规定戏剧一定要字正腔圆?

是我们看多了中国[或者该说北京更贴切一点]的演出(华语嘛),所以才这么依附着这种框性思想。要知道,你要是多看看中国不同地区的戏剧,也会发现他们也是循着他们的腔腔调调来演绎。

声音要听得见(现在都用麦克风了),咬字要清楚,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有在口才训练班出来的朋友,他们当司仪非常了得,而且字字都很正,腔腔都甚圆,但是没有戏剧的朋友愿意找他们演戏。
为什么?太不生活化了,尤其那些搞现代剧本创作的,他们说:“让听的全身上下都不自在。”

这点,值得讨论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3-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剧本身是一种讯息的表达,倘若过度在意什么发音之类的细节,而没有办法把讯息传达出来,那么那部剧也是失败的。”

你的意思是说,一个戏的信息传达,由于把重点都放在发音上,而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而导致失败?
你这个说法在理论也许可以成立,但应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比如老外学汉语,通过排演中国剧本作为实践汇报。
而实际上对大多数演剧团体都不适用,因为没有一个导演会笨得为了“在意语音”而牺牲了戏的信息的传达。
你这段文字更令人费解的是:好像是一个戏在意了发音后就没有办法把把信息传达出来了。这是为什么?为何要将这两者对立起来呢?两全其美岂不更好?
对你的回应我还有一些话要说,明天续。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7-3-2007 11: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3-2007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得注明:不是说为了表达讯息就可以漠视演员基本功,而是说不应该在“发音”上刁钻,而忽略了整个演出的真正目的。

基本功就是基本功,作为从业人员,如自认是专业的,就应该接受一定尺度的规范,至少要有这个方向目标。新演员也许由于资浅暂时做不到,但如果以所谓自然亲切的理由来拒绝改善,那就太肤浅了。
演出的真正目的?那得去问演出团体。当然每一个团体都会说得很堂皇。至于有没有达到还得看演出本身。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机会可以再谈。
至于语音的学习,恰恰就是要“刁钻”,所谓拿腔拿调,尤其是对已先入为主的说惯非标准语音的演员。
还有,明天再续。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7-3-2007 11: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3-2007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okaonigejiba 于 27-3-2007 10:59 PM 发表
“戏剧本身是一种讯息的表达,倘若过度在意什么发音之类的细节,而没有办法把讯息传达出来,那么那部剧也是失败的。”
你的意思是说,一个戏的信息传达,由于把重点都放在发音上,而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而导 ...



不是“由于”而是“如果”。

戏剧,比如我们所看的电影,人家说:“演什么像什么”,重点是在于角色的发挥以配合整个演出的完整。

我一个在台湾年戏剧的朋友说话的时候,很自然的因为受到长时间在台湾生活,跟台湾人说话,所以他的腔调不像以前离开大马之前。

他那个腔调,谁都听得出来,是台湾腔。

他在台湾搞演出,当然说台湾腔。

他回来的时候告诉我:“过一段时间,我就可以调回来了。”



这一段话,很有意思。

说明人会随着环境的因素而改变。



如同上面第三楼网友weeboon的说法,其实语病更为重要。

演员的功力,如能掌握好基本功、在于演技上多加用功,把角色成功的带出,感动观众,那还是最重要的。

普遍上,不管今天是看吴兴国老师的演出,或者就是看马季老师的相声,我们都被感动,不是因为他们的字正腔圆,而是他们的融入角色。当然,讨论“他们难道不是字正腔圆吗?”他们的背景是这么样雕塑的,大家都可以训练出字正腔圆(只要肯下苦功),但是不见得每个人可以当上吴老师、马老师。



我没有把两者对立,能两全其美固然很好,如果要真正带出精髓,我想表演的那环更胜强调语音方面。

当然,我得注明:如果发音方面(这当中包括了最基本却也最严重的问题 - 咬字)真的七零八落的,那当然不属于这里的谈论内容。

比如说,我们就看到电影,为了争取不同国家的票房,把当红的艺人拉进去轧上一角,为的就是可以打入该艺人的粉丝市场,或者为了某某的样貌俊俏,所以重用以作票房诱饵,结果演得惨不忍睹。那还别提什么咬字、发音,就连闭起耳朵看哑戏都觉得对自己残酷。



如果不把字正腔圆跟演技挂上直接的勾,我可以接受导演个人塑造角色性格的手法而使到发音方面的所谓“字不正腔不圆”,但是无论如何,除非是哑剧,要我接受含着口水念对白是绝对受不了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7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麗絲版主,你对标准华语和舞台剧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我了解。
很高兴看见你们对这个课题的热衷讨论。
首先,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应予尊重。
我的愚见,大家参考参考就好。

1,你说“因为戏剧本身是一种讯息的表达,倘若过度在意什么发音之类的细节,而没有办法把讯息传达出来,那么那部剧也是失败的。”

如果演员需要“过度在意发音什么之类的细节”这表示他的语音造诣还是没有到家。真正语音好的,说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听起来悦耳又舒服。讯息自然就能够很好的传达出来。

2,你说“不是说为了表达讯息就可以漠视演员基本功,而是说不应该在“发音”上刁钻,而忽略了整个演出的真正目的。”

我认为发音本来就应该是舞台剧的基本功,忽略发音才影响了演出的目的。本地演员经常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说不需要说好华语更能够传达讯息,其实说穿了是他们没下功夫无法说好华语。

清醒的人能演精神病患,精神病患无法演清醒的人。相同地,你要我讲巴刹卖鱼佬的华语我没问题,巴刹卖鱼佬要讲我的华语就难咯。你懂我意思吗?

3,你说“因此,如果你是要表达一个菜市场里面的情节,但是演员们个个都说得像新闻主播,那除非有其他隐藏的意思存在,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不是因小失大了吗?”

我必须再三提醒你的观点,华语好并不见得会说话像新闻主播。我身边接触的都是说得一口漂亮华语的人。相处时,我们从来没有以新闻播报员的话语来交谈。

我举例,电台诉说心事的节目,你可曾听见播报员以本土华语来安慰心烦意乱的来电者?本土华语不是更亲切、更能够引起共鸣吗?以此类推,我认为市井小民的话稿不一定要以本土华语方式才能够传达讯息,好华语也一样可以做到。做不到,非标准华语之罪也,实则演员功力之不足也。

4,你说“该导演说了一句话,让我反思了很久的:谁规定戏剧一定要字正腔圆?”

你会反思很久证明了你的用心。尽信导演不如无导演。若在下的愚见能够让您再反思,福气也!

5,你说“要知道,你要是多看看中国不同地区的戏剧,也会发现他们也是循着他们的腔腔调调来演绎。”

在中国搞舞台艺术非得拥有深厚的普通话底子不可。演艺系更不是靠本土腔腔调调能够考进的。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他们演土包子轻而易举,土包子演他们难如登天。他们能说一流的普通话和一流的家乡话,我们的演员呢?能吗?你比我更清楚。

6,你说“声音要听得见(现在都用麦克风了),咬字要清楚,那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都用麦克风?不见得吧。那没用的怎么办?就要说好华语让观众易懂了对不对?

咬字清楚就是好华语啊!如果是辩论赛的话,辩手一定会在这个时候说:谢谢对方同学赞同了我方的论点。(开玩笑别介意!)

7,你说“我也有在口才训练班出来的朋友,他们当司仪非常了得,而且字字都很正,腔腔都甚圆,但是没有戏剧的朋友愿意找他们演戏。”

亲爱的多丽丝,我无意冒犯你的朋友,我想说的是,你的司仪朋友是不是说的一口好华语真的要听过才知道。而你的戏剧朋友有多高的鉴赏能力也是要认识之后才知道。你的只言片语以及呼朋引伴的佐证,实在没有多大说服力。原谅我的直言,忠言自古皆逆耳,冒犯之处还盼海涵。

8,你说“太不生活化了,尤其那些搞现代剧本创作的,他们说:“让听的全身上下都不自在。”

生活化的好华语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愿一天你能够亲耳听见,它们犹如出谷黄莺,听了还想再听。让人全身不自在的,肯定不是好华语。我不反对本土化华语,好像新加坡梁智成派的,我的确非常爱看。但很多人经常弄巧反拙,本地华语在他们口中搞得难听、做作又幼稚。


亲爱的多丽丝,希望你不要介意我率直的用语。如果你有意见的话,欢迎来帖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5 提供思考空间的言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7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对,你的台湾朋友的例子真的很有意思,他具备了调整的能力。

不注重语音的舞台剧演员就没有在标准华语和本土华语的调整能力。

注重语音的舞台剧演员则有这个能力演绎更多不同角色。

那你说,掌握好华语重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7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ingman 于 28-3-2007 12:57 AM 发表

不管是否意见相左,抑或彼此对于这个课题抱着何种想法,我都得认同你说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应予尊重”。
你的言论有你的立场与成立点,当然应该受到尊重。

每一次出现讨论的时候,倘若大家都能抱着互相商量与切磋,从而达到扩展思考范围的目的,那么每一个讨论都是珍贵的。“讨论”这东西,很个人。就说早前啊,郭德钢老师说:“相声这东西不是女人可以表演的(诸如此类的言说)”,结果气到曾在响声比赛中夺魁的女相声员。

我的意思是:话,没有绝对,也没有绝错。完全都是依照不同的时间、时代、角度、观点等等来论说。

有鉴于此,对于这个讨论课题,希望可以让在这个圈子里、想走入这圈子的朋友们可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同时更好好的思考:究竟要以什么态度与心情去看待及诠释自己对于表演的热诚。满腔热血是否足够?或者说纯粹兴趣、满足表演欲的表达是否为个人对于自身的要求?

倘若各个不同的意见可以让思想增益,那也可说是一件功德。

感激wingman以及wokaonigejiba的认真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7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多丽丝3:话剧和电影台词发音要求并不一样

戏剧,比如我们所看的电影,人家说:“演什么像什么”,重点是在于角色的发挥以配合整个演出的完整。

不要把话剧和电影表演方法(台词技巧方面)混淆了。前者有机器的辅助(精良的录音与显示字幕)其艺术特点是一种自然与真实感的美学追求。后者是现场的艺术,空间距离的特点决定了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不光是要听到,还要听准了及感觉舒服,也就是美。
实际上许多演员在声音的传送方面都不及格,麦克风只能辅助,你还得把声音往里送。除非用最精良的随身麦。实际上有追求(真实、自然)的导演在较小的剧场里演出一般都不用麦,这就考验演员了。这是发声(注意是发声不是发音)的问题,暂且按下不表。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8-3-2007 05: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7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莫以台湾腔为正音依据

他那个腔调,谁都听得出来,是台湾腔。

我不知道你提这个朋友的同时有没有隐含着把台湾腔看着是华语的标准依据的意思。但我知道有不少人是这样想的。

我所了解的台湾腔,是一种带闽南口音,平翘不分(一般只发平舌音,语调偏低并保留古音的语言。若要以台湾腔为正音依据,恐怕要被误导。另外顺带一提,“台湾腔”或“港台腔”在中国大陆一般是当着贬义词来用的。

我想,在台湾电视台节目在本地的普及的今天,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8-3-2007 06: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7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多丽丝5

他们的背景是这么样雕塑的,大家都可以训练出字正腔圆(只要肯下苦功),但是不见得每个人可以当上吴老师、马老师。

当然,语音只是演员基本功的一部分而已,其他部分的学习,同样要下功夫。我们也许无法成为吴、马,但绝对可以朝他们的方向(敬业、精钻)靠拢。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8-3-2007 07: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3-200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多丽丝6

如果不把字正腔圆跟演技挂上直接的勾,我可以接受导演个人塑造角色性格的手法而使到发音方面的所谓“字不正腔不圆”,

这方面我们基本上并无分歧,但有一点要注意这种发音,只适用于某个特殊角色(如ptcommunity 提的卖菜阿伯)或强调某种地方色彩(如你提的菜市场背景)的创作剧。而演经典剧作例如《雷雨》或翻译剧例如《哈姆雷特》等最没有理由不力求标准了。

但是无论如何,除非是哑剧,要我接受含着口水念对白是绝对受不了的事情。

什么是“含着口水念对白”是指念翘舌音发出的磨擦声吗?如是,那就怪了,你不也欣赏马季与吴兴国?他们都没有口水声吗?我想,肯定没有,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了:不是标准音让你受不了,而是某些蹩脚发音让你受不了吧?这口水音不是标准音吧?而是原本发音不标准的演员想要努力使自己的语音“标准”而发出的怪音吧?

语音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方法也很重要——要选对老师,例如不能跟台湾电视学。我们的演员想要在短短的三两个月的排练时间里恶补六年小学教育本该完成的基本功,也太难为了他们。这又牵涉到另一个话题了(我们的华小华文老师的语音水平)。我想,鼓励(正音)是重要的,风气更要培养。这些都要有人来做。所以我特别不认同你的戏剧朋友排斥“字字都很正,腔腔都甚圆”的司仪朋友参加演出,由于他们的短视,错过了也许可以协助提高剧场华语水平的有生力量——如你所言都是实情。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28-3-2007 07:1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7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16, #17 wokaonigejiba 的帖子

一个人对与自己的要求,是按个人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就像大家都从小受教育一样,很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路向、观点等结论。
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好老师的,或许跟别的孩子不合拍,所以也就感觉不好了。
我觉得这里谈论的种种,最重要的不在于谁说对了或者谁说错了。
(当然有一定的基准是用来衡量要如何提升水平)
相反的,是在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的时候,看官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样的领悟。教科书也是人编出来的,所以观点上依然有偏重的可能性。
我想,还是那句话:还是拥有各类见解来提供认真地思考比较实际,况且思想空间也会有所扩展。

至于我说的“含着一口水在说对白”,呵呵,我的意思是口齿不清。
福建话说:“讲话含口水”,意即含糊带过,让人听得一头雾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4-2007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ulan2660 于 27-3-2007 10:17 AM 发表
没错,可是在马来西亚要求华语正统发音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其實本人認爲要說一口正確的華語並不難,而是願不願意進一步學習,其實學習語言和環境息息相關,從小習慣某些發音,長大了就難以掌控正確的音標,比方説“蝦”(第一聲),往往被念成“俠”(第二聲),甚至有些人將新加坡念成新“假”坡,這是所謂的鄉音還是語言運用上的一種慣性呢?不說專業演員或主播,你看就連海外的白皮膚的老外,也勤力學習中文,所謂的洋腔洋調並不是沒有,只是很少見了,這證明了努力學習,什麽種族都可以口操流利的華語,那馬來西亞人有和不可呢,不瞞你說,我有一位馬來同胞的朋友,華語說的比華人還要標準,身為華人的我們會不會覺得羞愧呢?所以你說“不可能的任務”是不成立的,想不想進一步提升自我的語言能力還是得看自己的決心。我覺得本地的舞台演員、新聞主播和電視演員已經改善了以往被人笑稱的“馬腔”,目前Astro的華語主持人或主播都有不俗的表現,所以現在口操“馬腔”的年輕朋友,應該是加速步伐學習學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9-2012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发现我的陈年旧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6:47 PM , Processed in 0.15429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