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725|回复: 23

少數民族语言和文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2-2007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一部分少数民族还使用本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

  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情况有几种:一是自己没有通用的语言,如回族、满族一般都使用汉语。二是本民族内使用多种语言,如裕固族有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内部分别使勉语、布努语、拉珈语;高山族使用布嫩语、排湾语、阿眉斯语等。三是本民族使用多种民的语言,如锡伯族除了本民族语言外,还能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因此,中国的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就不只56种,据统计约在80种以上。

  除汉语外,还有:壮、布依、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傣、侗、瑶、苗、水、仫佬、毛南、黎、羌、门巴、珞巴、彝、傈傈、纳西、白、拉枯、哈尼、基诺、阿昌、景颇、独龙、普米、怒、土家、畲、亿佬、京、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土、东乡、保安、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赫哲、朝鲜、佤、德昂、布朗、高山、俄罗斯、塔吉克、嘉绒、载佤、登、东部裕固(尧乎尔)、西部裕固(恩格尔)、勉、布努、拉珈、布嫩、排湾、阿眉斯语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吸收了一些汉语词汇。由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交往,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兼通汉语,许多汉族群众也会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少数民族文字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有的民族在古代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且从古至今一直使用这种文字。有的民族使用过古文字,其间又换用其他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但由于历史的的各种原因,有的民族还没有创造和使用文字。新中国建立以前曾拥有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彝、俄罗斯、苗、纳西、水、拉祜、景颇、锡伯等民族。

  少数民族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但在书写形式上各有不同,比如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从右往左书写;蒙古文、锡伯文是从上往下书写,行序从左往右;有的标点符号也不同,如藏文标点,短词和句尾用一条垂直线表示,章节段落结尾用双垂直线,全文结束用四条垂直线;蒙古文用一个点表示逗号,两点表示句号,段落末尾用四个点表示。

  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一些少数民族改进和创制了文字,先后对傣、彝、景颇、拉祜文字行了改革,同时采用拉丁字母帮助壮、布依、苗、黎、纳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几个民族设计了十四种文字方案,以便于书写、学习和印刷出版。目前,我国已正式使用和经国家批准推行的少数民族文字有19种,它们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壮文、哈萨克文、锡伯文、傣文、乌孜别克文、柯尔克孜文、塔塔尔文、俄罗斯文、彝文、纳西文、苗文、景颇文、傈傈文、拉祜文和佤文。

http://www.edu.cn/20011115/3010039.shtml

中国境内的语言非常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据统计,中国的语言正在使用的就有80多种,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民族还有两种以上,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中国的全部少数民族语言分属五个语系。

  1.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壮语、侗语、傣语、布依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仡佬语、黎语等。
  藏缅语族——藏语、嘉戎语、门巴语、珞巴语、土家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怒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景颇语、载瓦语、阿昌语等。
  苗瑶语族——苗语、布努语、勉语、畲语等。

  2.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图瓦语、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
  满—通古斯语族——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

  3.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佤语、崩龙语、布朗语。

  4.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排湾语、布嫩语、阿眉斯语等。

  5.印欧语系:
  伊朗语族——塔吉克语。
  斯拉夫语族——俄罗斯语。

  此外还有朝鲜语和京语,它们究竟属于哪个语系,现在还不清楚。

http://www.edu.cn/20011115/3010045.shtml

編貼感:

編出來這個貼之前,
在網絡上看到《華人不會講華語》,
在報章中看到《英國穆斯林困境》。

文摘《英》,
“實在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一直都實行自我封閉”
“必須堅持民族傳統教育;一定要讓後代學習烏爾都語,他是我們的文化坐標”
“有人堅持奮發學英語,有人堅持民族傳統教育”

每一個民族都是這麽的重要,所謂的地球村,就是由大家的不同文化所組成的。

盼大家多多交流。。。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15-2-2007 05:34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收起 理由
Jasminefow + 15 谢谢分享.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语


蒙古语是很早以前居住在中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蒙古部落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先后有六种,现行蒙古文有三种:传统蒙文、托忒蒙文和新蒙文。传统蒙文是从古回鹘文经过回鹘式蒙古文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忒蒙文是在旧蒙文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新疆蒙古族地区;新蒙文亦称斯拉夫蒙文或基里尔字母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主要通行于蒙古国。




古代突厥文

突厥文是古代突厥民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六世纪的突厥汗国、八世纪的回纥汗国、
九世纪的高昌回鹘王国都使用过这种文字,流行地域在西伯利亚、蒙古、叶尼塞河流域、
甘肃、新疆和中亚一带。这种文字遗存的文献极少,主要是一些碑铭,
另有一些写本在敦煌、新疆等地发现。



《阙特勤碑》

回鹘文

哈密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满文(锡伯文)     

  满文分老满文、新满文两种,老满文又称“无圈点老满文”,
于1599年仿蒙古文创制,1632年进行了改造,成为新满文,或称“有圈点满文”。

  老满文仅使用30多年,留下的文献不多,最著名的是《满文老档》等后金时期的档案,
还有一些碑铭、木牌等。

  有清一代满文被尊为“国语”,用满文写作、翻译了大量书籍,
还有浩如烟海的档案碑铭等文献存世,这些在研究清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歌曲:草原蒙古人家
歌手:英格玛 专辑:乌兰巴托的爸爸

词:斯.乌云其木格   曲:勒.巴拉啥扎尔
翻译:布仁巴雅尔  编曲:文子

小鹿沉沉熟睡的时候
阳光灿烂大地宽广
烘干好的奶酪香风中缭绕
草原蒙古妈妈在遥望远方
野鹿和家畜分享着草场
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祥
----
驼羔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
天边蒙蒙亮太阳升起来
奶茶香飘啊飘
飘过那天窗
草原蒙古人家迎来新一天
野鹿和家畜分享着草场
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祥
----




...............


其實每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大家可以試試看上網找,增加了自己的知識,也更了解中囯文化。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15-2-2007 02:5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玛哇 那撒拉登咕噜有为?

拿株株机么咕嘟有为

阿我饿~级登咕噜有为

~咕噜咕噜~意思意思一~~~~五~~~为~~~~~

妈妈~那撒拉登咕噜有为?

拿株株机么咕嘟有为

阿我饿~级登咕噜有为

~咕噜咕噜~意思意思为~~~五~~埃~~~

娃娃~~那撒的熬登咕噜有为~

~那么字字芥末姑路有为~~

~~阿乌内鸡登咕噜有为~~咕噜木色~意思~~为~~~~~五~~~~~为


歌曲:吉祥三宝
歌手:布仁巴雅尔 专辑:天边




小女儿问:"爸爸,太阳 月亮和星星是什么?"

爸爸回答:"吉祥三宝".

小女儿问:"妈妈,绿叶 花朵和果实是什么?"

妈妈回答:"吉祥三宝".

小女儿问:"爸爸 妈妈和我是什么?"

爸爸:"吉祥三宝".

爸爸 妈妈 女儿:吉祥三宝,永远吉祥.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C%AA%CF%E9%C8%FD%B1%A6&lm=0

《吉祥三寳》為蒙古語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来了
蒙语歌词/歌词大意翻译/作曲 布仁巴雅尔
编曲 秦万民 韦宁
伴奏/和声 安达原生态组合
演唱:布仁巴雅尔 乌日娜 英格玛

☆蒙语歌词 歌词大意翻译 作曲布仁巴雅尔☆
☆编曲秦万民韦宁☆
wen dun lou lada wa da wada hou
ai oh shou yindelai yindelai hou
ou dennoqiala yingedunlai a
ai wo de henhao wo debendela bendela da
wen dun lou lada wa da wada hou
won oh shou yindelai yindelai hou
ou dennoqiala yingedunlai a
ai wo de henhao wo debendela bendela da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music☆~0~....
wen dun lou lada wa da wada hou
ai oh shou yindelai yindelai hou
ou dennoqiala yingelai a
wo de henhao wo debendela bendela da
fen dun lou lada wa da wada hou
ai oh shou yindelai yindelai hou
ou dennoqiala yingelai a
ai wo de henhao wo debendela bendela da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
hai ya lai aiyalai aiyaaiyaaiyalai0~....
nan dan nashayawa endenleiqiaxianada youwa
wugu dan nashayawa endenleiqiaxianada yoa

http://cn.stareastnet.com/...sicFile/5790.mp3





-------------------------------------------------------------------------------




蒙古语刊物与课本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15-2-2007 02: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07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1元紙幣,一部分別印上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壯語

更清楚的畫面
http://www.chinagoldcoin.net/photos/guonei/2.htm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15-2-2007 11:5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07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恩。。。看来还蛮好玩的,不过不懂难不难学??有点难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2-2007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akaki 的帖子

http://www.qingis.com/monggolhel.htm
參考這個。蒙古語口語教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07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么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么造出來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么“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丑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么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于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么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鐘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

            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http://www.cbwchina.com/big5/travel/cindex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2-2007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內 蒙 古 地 名 趣 譯
  
  呼和浩特:係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故又有青城之稱。
  土默特左旗:土默是蒙古語,萬的意思,特是萬的複數詞,旗名源於蒙古族部落名。簡稱土左旗。
  托克托縣:托克托由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為明時西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義子名。簡稱托縣。
  包頭市:包頭是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故又有鹿城之稱。
  赤峰市:赤峰是蒙古語烏蘭哈達的漢譯名稱,因市區東北部有一座紅山而得名。
  巴林左旗:巴林係蒙古語,軍寨之意,旗名從蒙古族部落名。  
  阿魯科爾沁旗:阿魯科爾沁為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意為弓箭手,簡稱阿旗。
  翁牛特旗:翁牛旗為蒙古語,神聖之意。
  喀喇沁旗:喀喇沁為蒙古語,守衛者之意。
  敖漢旗:敖漢為蒙古語,長子、老大之意。
  克什克騰旗:克什克騰是蒙古語,一說為成吉思汗時所創設的近衛軍的稱號。簡稱克旗。
  滿洲裏市:滿洲是清代滿族的名稱,滿洲裏為其俄語音譯。
  牙克石市:牙克石係滿語雅克薩音轉而來,即涮坍的河灣子,因北部有河灣洲渚而得名。
  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為蒙古語,意為彎彎曲曲的河流,旗以額爾古納河而得名,簡稱額左旗。  
  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是鄂倫春語,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之意,簡稱鄂倫春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是鄂溫克語,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之意,簡稱鄂溫克旗。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莫力達瓦係達斡爾語,意為只有騎馬才能翻越的山嶺。
  興安盟:興安係滿語,意為丘陵。因位於大興安嶺南麓而得名。  
  烏蘭浩特市:烏蘭浩特為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市。
  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係蒙古語,帶弓箭之意。在成吉思汗時代是環衛武裝部隊的名稱。
  扎賚特旗:扎賚特為蒙古語,係蒙古族部落名稱。
  哲裏木盟:哲裏木係蒙古語,意為馬鞍吊帶,因清代內札薩克十旗會盟於哲裏木山而得名。
  錫林郭勒盟:錫林郭勒係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河。
  二連浩特市:二連是蒙古語額仁的異譯,意為幻景,斑讕的。
  阿巴嘎旗:阿巴嘎係蒙古語,叔叔之意。位於錫林郭勒盟北部。
  東烏珠穆沁旗:烏珠穆沁係蒙古語,意為葡萄山之人,簡稱東烏旗。
  四子王旗:明蒙古族阿祿額爾喀率部於此駐牧,分為四子,故稱四子王部落。
  商都縣:商都係滿語,水遊之意,因境內不凍河水流湍急,迴旋成紋而得名。
  和林格爾縣:和林格爾係蒙古語,意為20間房子,因清初新設驛站有20間房子而得名。
  阿拉善盟:阿拉善係蒙古語,一說為賀蘭山諧音,一說意為野駿馬。簡稱阿盟。
  蘇尼特左旗:蘇尼特為蒙古語,成吉思汗後裔人名,後形成部落名。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bmfw/dmqy.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0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真得很多下,看不完。。。
不过,我现在才知道有很多语言是我目前找不到学习的方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7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蒙语

    其赛白努——你好

    白亿日太——再见

    把搭以弟——吃饭了吗 

    阿卜——爸爸

    额吉——妈妈

    依贺白亿日啦——非常感谢

    阿昔拉瑞爱——对不起

    白亿日啦——谢谢 

    他赛白努(简“赛努”)——您好

    斯琴     聪明
  高娃     美丽
  斯日古楞   清醒灵活
  萨仁     月亮
  娜仁     太阳
  巴特尔    英雄
  塔娜     珍珠
  布赫     结实
  其其格    花朵
  嘎鲁     雁
  少布     鹰
  乌兰     红
  呼和     蓝
  保尔     青紫
  夫      孩子
  朝鲁     石头
  乌日图那森  长长的寿命
  托雅     霞光
  格日乐    光

民间传说

奶酪的由来
[table][tr][td]
[/td][/tr][tr][td]



 从前草原上的牧人挤下牛羊奶子,就那么倒进铜锅里,烧开以后,你一碗我一碗地舀着喝了。不懂得用它做成酸奶,更不用说奶酪和酥油了。后来,圣主成吉思汗的父亲,耶速亥巴特尔死后成了神仙。有一回成吉思汗去天上探望他父亲,人家摆出酥油、酪蛋来招待他。成吉思汗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一吃觉得非常香甜可口,以为是什么珍馐佳看,一打听才知道是从奶子中提炼的。成吉思汗心想,草原上有的是奶子,如果把这些发酵过的奶酪带点回去,那么,我们也可以象天上一样吃到精制的奶食品了。可是天上的人们搜查得很严,连根草棍儿也带不出去。怎么办呢?成吉思汗眉头一皱,想出个办法。他把自己的胡须洗得干干净净,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酸乳汁沾在上面。天上的神仙看到成吉思汗吃得这么贪婪,以为地上的君王从来没吃过香东西,所以也没有在意。就这样成吉思汗悄悄地把天上的酸奶种带回草原上来了。

  成吉思汗按落云头,来到一个牧民老额吉家里,老额吉拿出一般的奶子让他喝,成吉思汗说:“您等一等,咱们马上就可以吃到更香甜的东西了。”说着就拔出蒙古刀,把已经变成酸奶干的乳汁从胡须上刮下来,放进奶子里。奶子一发酵,整桶奶子就变成酸的了。额吉一尝,嗨,那个酸甜劲儿,把她乐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不仅学会做酸奶子,还会做酥油、酪蛋、卷肯、奶皮等各式各样美味可口的奶食品。日子过得比天上的神仙还舒心。

  天长日久,这事不知怎么传到天上去了,天神大动肝火:“好一些不守本份的刁民,竟敢把天上的奶种偷到地下,过我们神仙才能过的日子!好吧,叫你们以后连普通奶子也喝不上。”于是就差下成群结队的天狗,到处残害牧人的牲畜。有时候妇女们放羊去了,家里剩些孩子,天狗竟从套瑙(蒙古包的天窗)上把后腿伸进来,吓得孩子们哇哇直哭。简直闹成灾了。成吉思汗看这样下去不行,就组织牧民打天狗。那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十分齐心,只要一发现天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策动胯下的快马去追,一直追到天狗吐出舌头,老实得象一头绵羊,在骏马蹄下死去。这样追着打着,草原上的天狗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一只了。说来也巧,那天成吉思汗正率领人马对这只天狗穷追不舍,偏偏遇见一个走阿音(拉脚或长途旅行的人)的人用过的野灶,用三块石头垒的,那只天狗就悄悄地躲到里边。成吉思汗没有注意,一下子就从旁边冲过去了。这只天狗恰巧又是一只母的,肚里怀了四五只崽子,有公有母,这样就给草原把恶种留下了。草原上的人们把它叫狼。直到现在,牧区的野狼总是打不尽。而且,在草原上走路的人们,在野外做饭以后,临走前总要把那灶石搬倒,据说就是为了便于大家继续打狼。

内蒙古新闻网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5-3-2009 01: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7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头琴的故事

据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上的小牧童——苏和做成的。苏和是靠老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只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象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唱歌。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一会比一会黑起来了。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不但老奶奶心里着急,连邻近的牧民也都有点着慌了。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当儿,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白东西走进包来。人们围过来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便笑嘻嘻地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骡马也不知去向了,我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已经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人见了人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琳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象对亲人一样地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所以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励他:应该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便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好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在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由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研!”苏和一所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便毫不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使动起手来。

  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老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地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呼隆隆地直响。老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

  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马回来了。马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象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来进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蹶子,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挣脱了缰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

  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象急雨一般飞向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白马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很大的悲愤,他几夜都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拿它的骨头、筋、尾做成了一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到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倾听着这美妙的琴声,忘掉了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http://www.75111.com/Photo/herb/200602/949.html

兴安岭地图

兴安岭的传说
古时候的兴安岭,据说不象现在这样秀丽,漫山都是森林。那时候,那里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树木,举目四望,一片荒凉。相传,那时在兴安岭上的一个岩洞里,曾经有一个胖喇嘛,跟一个十几岁的小班达(小喇嘛),师徒二人住在里边修行。

  这个胖喇嘛是个心肠十分狠毒的家伙,对待小班达非常刻薄:他每日天不亮,就把小班达连骂带打地撵起来,让小班达给他打扫佛洞、焚香上供、挑水生火、烧茶做饭。做完了这些活儿,只给小班达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残茶剩饭,催他赶快吃了,然后就撵他出洞,去野外拾柴。等到晚上,当小班达筋疲力尽地背着柴草返回山洞的时候,胖喇嘛还得让他给做这干那。有时嫌柴拾得少,甚至把小班达打得死去活来。

  有一天,小班达照常到山上去拾柴,拾了半天,肚子就饿得叽哩咕噜地响了起来。他想要寻找一些能吃的野草压饥,就东寻西找地向远处走去。他转来转去,不知走了多远,走到一座陡峭的高峰底下。他顺着山脚俯着向下看去,只见有一条令人目眩的奇异的深涧出现在山下。小班达困惑不解地想:“我来到山上拾了这么多年的柴,怎么一直没有见到这条幽深的山涧呢?”他细心地朝下望去,只见有一座小庙影影绰绰地坐落在山涧里,一群群山雀从庙里飞出又飞进。

  看到达种情景,小班达暗自思忖:“看那些雀鸟在那里飞出飞进的样子,说不定在这条山涧里能找到可吃的东西!”他就壮起胆子,顺着那个山脚,朝深涧里倒挂着身子爬下去。

  当他艰难地爬到半中腰的时候,突然,山涧里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小班达从半山涧上扯开,直向万丈深渊抛去。说也巧,当他被狂风抛向山涧时,他身上披的袈裟“唰”地被风扯开,小班达就象生了翅膀一样,游游荡荡地飘下了深涧。

  呆了半天,小班达从昏迷中醒来,睁眼一看,他正好躺在小庙的门前。他定了定神,站起身来,推开庙门向里走去。

  小班达走进庙里详细打量,他看到正面有一个石桌,石桌上面有一个象碗一样的东西,里面盛着一把炒米。一看有吃的,他就不顾一切地捧起那个东西,把里面的炒米全都倒进嘴里。说也奇怪,当它咀嚼完那一把炒米,一看那东西里面,竟然又生出了一把炒米。于是,他就一口接着一口地吃起来,一直到吃饱为止,里面还是有一把炒米。

  小班达一看这种情形,猜知这是件宝贝,于是他便赶紧将那个宝碗揣进怀里,走出了庙门。当他走出庙门,还没等他向山涧的陡崖上攀爬时,顿时他的身子变得轻如鹅毛,好象有什么东西从上边提他似的,忽然向上飘起来。刹那之间,就飘离深涧,飘回他居住的山洞附近。

  这时,夕阳西下,已经将近黄昏,四野俱静。只听见师父那雷吼般的怒骂声不断地从洞口里传出来。小班达恐怕被师父夺去宝贝,便就地挖了个坑,慌忙掏出怀里的宝碗埋进坑里,然后拔了一棵小松树插在上面做标记,便飞也似地向洞里跑去。

  胖喇嘛一看徒弟走进山洞,使暴跳如雷地骂道:

  “秃驴,你好大的胆!玩了一天,不但没拾回一根柴禾,竟敢鬼混到这么晚才回来……”他不住声地骂着,就把小班达按倒在地,不由分说,拿起一根结实的柳条,把个小班达打得皮开肉绽,一直罚他跪到半夜,然后才放他去睡觉。

  第二天清晨,小班达忍痛起身,照常干活儿。当他走出洞口向外一看,啊,这一夜之间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呀!四周山上,一直到洞口前,全都长满了高大的松林,连兔子走路的小径都找不到了。

  小班达暗想:这不正是自己逃脱苦海的好时机吗!于是,他便侧着身子,左转右拐地钻出了密林,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平安地返回家乡,跟亲人们团聚了。

  再说那胖喇嘛那天夜里打小班达睡得过晚,直睡到第二天晌午才懒洋洋地爬起床来。他一看小班达不在洞里,便大声呼喊。可是吆喝了好几声也不见小班达答应,他只好出洞去寻找。当他走出洞门一看,只见漫山遍野全长满了松林,小班达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他挣扎着想要钻出密林去搜寻小班达,可是由于他体大身肥,怎么挤也挤不出去。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从那时候起,兴安岭啊,就象铺上了层层的云彩一样,长满了苍松翠柏,变成了祖国采之不尽、伐之不绝的林海。

内蒙古新闻网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5-10-2008 07:4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7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马奶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日常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节庆、礼仪食俗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典型食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0/content_285462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賀蘭”是蒙語,意為“奔騰的駿馬

賀蘭山地跨寧夏、內蒙古兩自治區,座落在北溫帶草原向荒漠過渡地帶,位於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之間,屬陰山山系,自古即為西北跤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至今猶保存著春秋戰國以來的一些文物古跡。山勢呈現西南東北走向,中部嶠戀重疊,溝谷狹窄,地形險要,兩端坡緩而乾旱,海拔1400-3500米之間,主峰沙鍋洲高達3556米。它阻隔了騰格裏沙漠東移和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

    賀山蘭東南坡屬寧夏部分,逶迤于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石嘴山等縣(市),已于198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160000公頃;西北坡屬內蒙古部分,在阿拉善左旗境內,也于1992年劃出近670000公頃面積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分別為10.4%和31.6%。目前,已形成一個以保護乾旱風沙區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為主要目的的比較完整的自然保護體系。

    保護區兩邊由於自然環境基本相同,垂直氣候帶、土壤帶和植被分佈情況也大同小異,森林中青海雲杉林佔林區面積一半以上。東南坡具有溫帶乾旱、半乾旱山地森林植被景觀,分佈有維管束植物690種,如青海雲杉、油松、灰愉、虎榛子、杜松等構成森林植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種。西北坡地貌複雜,東西走向的較大溝壑40余條,溝中匯水為阿左旗水資源的主要源頭。其植被垂直分佈明顯,與東南坡基本相似,區內有維管束植物511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3種,為模式標本產地的植物有49種左右。

    全區有陸棲脊椎動物170多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馬鹿、麝、藍馬雞、黑顴、大鴇等。這個保護區完整地包括了賀山蘭山地生態系統,不僅有效地保護了自然資源,提高了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和科研價值,而且為該地區的水源涵養產生了巨大的效能。


位於賀蘭山東麓的寧夏永寧縣“葡萄觀光農業園區


賀蘭山岩畫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岩畫群,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爭戰等生活場景。根據岩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岩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製而成,大部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所為。

寧夏賀蘭山岩畫


寧夏賀蘭山山嘴溝石窟中出土的一幅西夏壁畫


賀蘭山岩畫——臥豹


賀蘭山岩畫——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夏文字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至今全中国能破解其意的不足10人。

  在宋朝时期,中国西北部有一个重要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自称大夏国,少数民族党项羌是其主体民族,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鼎立。由于关于西夏的汉文史料极度匮乏,使后世研究西夏史的专家们深感困难。

  西夏经历十代帝王,最后亡于蒙古。党项羌在元代被称为唐兀,属色目人,经明、清而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文字随之死亡,文献典籍渐被湮没,西夏历史文化更加模糊不清,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朝。而破译“死亡”的西夏文字就成了研究神秘西夏历史的关键所在。

  神秘文字初露端倪

  北京市北郊著名的居庸关下,有一座用汉白玉石砌成的精美云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台座下部有南北向拱券,门洞宽6米多,可通车马。这里是过去北京通往北部的通衢大道。云台门洞内壁也由巨石砌成,上镌刻6种文字,布列两壁,形态各异,书法不同。内容为佛经及《造塔功德记》,为元末顺帝至正五年 (1345年)所修建。其中早已知晓的有梵文、汉文、藏文、八思巴文、回鹘文,还有一种文字谁也不知为何种文字。

  这种未知的文字在 1870年被英国人伟烈(A.Wylia)考定是12世纪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12年后,法国学者德维利亚(Deveria)判定此种文字不是女真文,因为它与已知河南开封宴台碑的女真文不同,怀疑它可能是西夏文。又过了13年,他再次撰文论述这种文字为西夏文,但仍难决断。为考证这种未知文字是何文种,英、法学者竟打了近20多年的笔墨官司。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人早已能识别出西夏文。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字介侯),于嘉庆甲子年(1804年)在家乡武威养病。一日与友人共游清应寺。寺内有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当地传闻,若启封则有风雹之灾。张澍求知心切,请和尚拆封,再三要求不得准允。最后张澍提出如有灾祸,愿意自己承担,才被允许。拆开碑亭砌封砖后,见一高碑,上面所刻文字体形方整,乍一看,好像都能认识,细看则无一字可识。碑的另一面刻有汉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天祐民安"是西夏年号,张澍以此断定碑前所刻不识文字为西夏国字。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

  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不仅使这一重要文物重现于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开始又为世人所知。可以说张澍是第一个明确识别出西夏文字的学者。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祐民安碑后》一文中,于l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中刊出。然而张澍的重要发现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英、法学者在反复讨论时,早有张澍的现成答案。法国学者德维利亚直至1898年考证了《凉州碑》后,在《西夏国字研究》一文中,才确认这种文字就是西夏文。而这时上距张澍发现《凉州碑》已近一个世纪。

  黑水城的重大发现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

  黑水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是西夏始建、地处荒漠中的死城,“额济纳”即西夏语“黑水”的意思。神秘的黑水城对近代探险者有极大的魅力。传说一位古代黑将军在这里英勇守城,并于就义前埋藏了大量金银珠宝。掘获珍宝的愿望使一些西方探险者对此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当时不少西方探险队来到中国。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受沙皇指派,率队来中国北部考察,其主要目标就是黑水城。考察队在这里翻找挖掘,找到了一些文物、文献,寄运回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便离开了黑水城。俄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尽管还无法认识文献中的西夏文字,但他们推测出这种文献可能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并指令考察队回到黑水城。1909年6月,科兹洛夫又率领考察队进入黑水城遗址。奇迹终于出现了。考察队员打开了西城外的一座佛塔,塔内从上部到基座摞满了大量的文物、文献,他们似乎找到了一座古代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1976年,我和同事考察西夏故地,历时3个多月,经过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考察了不少西夏故址,见到了很多西夏文物、文献。其中黑水城遗址是重要一站。我们费尽周折,长途跋涉,穿过茫茫戈壁到达额济纳旗旗政府达赖库布镇。从这里到黑水城尽管直线距离不长,但两地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路。这一带多是巨大的沙包群,不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汽车长时间在沙包之间弯来拐去,有时旁边会出现一片枯死多年的黄杨树林,有时还能见到古代的土塔和烽燧等建筑遗迹。当就要到黑水城的时候,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黑水城西北角的宝瓶式白塔。当我们考察完离开这个令人陶醉的古城时,更加挂记藏于圣彼得堡的大宗西夏文献和文物。

  俄藏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献为主,不仅数量巨大,有8000多个编号,数千卷册,而且与敦煌遗书残卷较多的状况相比,它的完本比例很大。同时代的辽朝文化发达,但所留书籍寥若晨星;金代文物鼎盛,然而所存文献也屈指可数,近代由于大藏经《赵城藏》的发现使金代文献数量大增,然而世俗文献很少。黑水城西夏文献有500多种,其中仅世俗文献就有近百种。一个世纪前,世上还见不到一部西夏文献,现在西夏文献已占中古时期文献的很大比重。可以说,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的格局。

  另一位著名探险家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步科兹洛夫后尘,1914年也到黑水城寻找发掘,得到不少西夏遗物,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的伯希(P.Pelliot)和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hedin)也得到了一些西夏文献,分别藏于法国的巴黎图书馆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此外,印度、越南也都藏有一些自中国流失的西夏文献。

  1917年在灵武县(今属宁夏灵武)也发现了不少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分藏于宁夏、甘肃,一部分流失日本。这些文献使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国内入藏西夏文文献最多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的天梯山、敦煌、武威,宁夏的银川、贺兰山,内蒙古的黑水城、绿城等地都发现了不少西夏文献。这样形成了以俄罗斯所藏黑水城文献为主要、国内外多处收藏的西夏文献宝库。这些文献都是珍本、善本,学术价值极高。

  来源:千龙网


西夏文字






西夏文 乾祐宝钱


我们从第一个字开始分析:

西夏文 "乾"字
根据《文海》这个字是由两个字拼成的:
这两个字分别是"翅" 与 "天",按照西夏文的构字法,取翅的下边,天的右边构成:
注意,翅与天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因为西夏文的笔画往往很复杂,所以在利用"会意"构字的时候不得不用简字,否则字的笔画就会超乎想象的多了。知道"乾"字是由"翅"字与"天"字构成的,那么它的释义也就是很简单了,按照西夏文的直译就是:"此天也霄也,众生覆蔽依处也"。通常《文海》还会给出每个西夏字的反切注音,但是这个字没有给。呵呵,虽然不知道读音,但是依照《文海》清楚地知道了这个字含义,还是挺有趣的。其他三个字依次类推,就不再赘述了。

人面象与西夏文字——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绘制或凿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迹,也是最古老的造型艺术,它对探索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见。
宁夏贺兰山岩画有一定的知名度。1991年10月5日至10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了“‘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宁夏岩画,人们在一幅幅岩画面前惊叹不己,凝神观照。自此以后,宁夏岩画更是蜚声国内外。

        宁夏岩画按地貌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山前草原岩画
        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坡地上。主要在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市、惠农县境内,如麦汝井、翻石沟、大树林沟、小树林沟等地岩画。这里山坡较平缓,岩石裸露,岩画多凿刻在山沟两侧的岩石块上,或山前的乱石丛中。此类岩画,个体动物图像居多。

       (二)山地岩画
       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中北段。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分布在深山腹地、深谷高山之中,如石嘴山市黑石峁、青铜峡口子门沟等地岩画。二是分布于沟口两边的沟崖上或进山循沟崖面上,如平罗县的大西峰沟、贺兰县的小西峰沟、贺兰口、苏峪口等地的岩画。此类岩画,组合图案较多、较集中,反映的内容也较丰富,以其人面像闻名于世。

       (三)沙漠、丘陵岩画
        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及卫宁北山地区,如中宁县的黄羊湾、中卫的大麦地等地岩画。此类岩画多分布在山梁上条层状裸露的基岩上,呈条带状分布。其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单体和组合图案所占比例相当。
环境的选择对岩画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除零散作品环境选择有偶然性,随意性之外,大多数大型的、集中的岩画点、对环境的选择,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如贺兰山岩画大多是各种动物图像,还有放牧、狩猎等岩画图。








一些壁畫

文字來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8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人的语言文化

“伴我人生的蒙古语决不忘却的文化,生死相依的草原誓不背离的故土”,这是一句几乎所有识字的蒙古人都能背出的诗句。

一种民族语言,对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来讲,是 它保存传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发展繁荣的沃土。假如一种民族语言被外来语言所代替,那就意味着那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已经宣告崩溃,而且发展方向已经改弦易 辙。换句话说,从一种民族语言的现状可以看出那个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在现有条件下的活力和前景。把语言与土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提醒人们不要放弃,是那 句著名诗句经久传诵的生命力所在。

一、语言属性及其方言
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蒙古语属阿尔 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蒙古语多音节词的第一音节和闭音节的单音节 词有长短元音的对立。第一音节以后的短元音由弱化走向失落,形成复辅音出现在音节末尾或复辅音自成音节的现象。有元音和谐律。构词附加成分在词根之后,接 在名词后面时,表示数、格、反身、人称领属等语法意义;接在动词后面时,表示体、态、时、式等语法意义,形成黏着语的特点。
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约有700万,由于历史原 因,他们分散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区约有400万蒙古族。据有 关统计,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人聚集地方,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 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否则相反。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现各方言区通 用畏吾体蒙古文。
蒙古语各地方言之间互相都能沟通。近一百年以 来,由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蒙古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经过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国内蒙古语区统 一使用畏吾体蒙古文(新疆蒙古族部分使用“陶德”蒙古文)和内蒙古编写的蒙古文通用教材,促进了各地、各方言区蒙古人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1977年由内 蒙古自治区牵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文字系统及其演变
畏吾体蒙古文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时 (1206)被确定为国家的通用文字的。在那之前,乃蛮等部落已经使用这种文字,而且比较成熟。至于他们何时采用这一文字系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 的看法。从13世纪上半叶成书的《蒙古秘史》及《蒙哥汗碑》等碑文看,当时已经形成了用畏吾尔文书写的规范化的书面语。由此可以推断,蒙古人使用这种文字 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时间。
使用统一的文字,对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 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蒙古统治者对外扩张,蒙古语文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在蒙古帝国时期和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像我们今天在许多国际会议上 把英语用作通用语,当时从汉地到欧洲边缘的亚洲广大地区,把蒙古语当作通用语言来使用”“明朝统治者于1407年在北京建立外语学校,鼓励人们学习蒙古 语。1452年明朝给欧洲国家的外交文书也是用蒙古语书写的。蒙古语就像中世纪的拉丁语和今天的英语一样显得十分重要,是当时民族之间联系的通用语言” (W•海施西)。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使其影响范围内各种语 言有一种统一的文字记录系统,命吐蕃萨迦派教主后来成为元帝师的八思巴喇嘛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等人在西藏、印度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蒙古语言音调,创制一种 方形新字,俗称“八思巴字”(1269)。这种新字不仅用于书写蒙古语,而且也用于书写汉语、藏语、畏吾尔语和梵语。蒙古新字颁行后,主要用在官方文书或 官方造发的印篆、碑刻、牌符、钱钞等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新文字没有能够代替畏吾体蒙古文,也未能达到拼写其它各族语言逐步替代其原有文字的目的,其 颁行40年后,蒙古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中央亚细亚、波斯和俄罗斯等地仍未推行使用八思巴文,而继续使用畏吾体蒙古文。但是应该提及,它却成了创制朝鲜文字 母的基础。
对蒙古语语法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是13世纪著名学者搠思吉斡节尔,著有《蒙文启蒙》(即《心箍》)。搠思吉斡节尔第一次归纳整理出他那个时代的书面蒙古语语法,为以后蒙语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满山遍野的书籍
千百年来,一直在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的蒙古族,他们人数较少,而且经历了数百年几乎不间断的战乱。作为这样一个民族,居然能把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较完整地带入人类历史的信息时代,从而能够站 在世界文化民族之列,他们靠的是什么?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文化而使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在许多人看来,蒙古包比起一些定居民族的住宅 显得简单而狭小,而且经常处于移动状态的蒙古包对于写书、藏书都不是可能的场所。然而就在这个小小的毡房里,经常能看到转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书。在一 个住蒙古包的家庭,你会发现他们的书籍一定是存放在佛龛附近。这表明蒙古人对书籍的推崇。本书作者年少时就曾受母亲教诲,书本一定要置于干净的高处,不得 脚踩,更不可随便撕扯,否则学不会知识。
蒙古人的传统居住条件和游牧生产方式对他们的 文字载体自然有诸多不利,但更为可怕的是战乱和从政治方面来的破坏。在清代,满洲统治者对厄鲁特蒙古人进行的血腥征服使那里的包括各种书籍在内的文化遗产 受到毁灭性打击。据说,爱读书的准格尔汗葛尔丹作战时都随军携带20驮子书籍,可谓当时的“驼背移动图书馆”。但经过百余年的战争,那些珍贵的书籍所剩无 几。后来,19世纪下半叶,欧洲学者在阿尔泰一带的洞穴遗址里发现一些被烧毁的图书残片,其中不乏研究价值极高的字迹。在19世纪下半叶的西部骚乱中也有 不少蒙古文古籍损失,连密藏在八白室(成吉思汗陵园)的孤本《红册》也在劫难逃,被捣毁成陵的乱军毁于一旦。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实行愚民政策,于 1742年下一道命令,把蒙古人手里的图书统统搜集起来并送到北京付之一炬。在十年内乱期间,也有不少蒙文书籍被当作“四旧”之类,毁在“红卫兵”手上。
在过去,一旦有人进犯的消息,蒙古人首先把图 书藏在安全的地方。山洞和沙漠是比较理想的藏处。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年代里,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后来社会稳定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在蒙古地方搜集文化遗 产,他们经常听到消息,据说某人某时在某地藏过多少车(或驮子)图书,也有被找到的。作者本人在少年时代就亲身经历过蒙古人避乱藏书传统的再现。“文化大 革命”开始不久(1966),我父亲有一天把家中佛经、佛像、山神像等全部藏到叫做哈尔金的山上。其中有一幅哈尔金山的山神像,我至今还记得,是骑着绿 马,身上佩有盔甲和弓箭,牵着黑狗的女神,蒙古语称“侯很希伯达戈”即女山神。十年浩劫过去后,父亲去找那些宝贝,没能找到。他遗憾地说:“老话说,藏在 野外的佛经佛像找不回来,确实如此。”
纵观历史,蒙古族是在中亚各游牧民族中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民族之一,尽管他们的遗产多灾多难,损失严重,但其挖掘研究的潜力很大,我们今天仍然无法说蒙古文古籍的家底已经摸清。说不定在一些牧民的箱底里,在某些山洞里或干旱的沙漠深处还有沉睡多年的瑰宝。
蒙古包里的传统藏书可以分类为佛经、各类文艺 作品(包括从梵文、藏文、汉文蒙译的作品)、祭词、祝词、赞词及谜语集等,当然今天的藏书就丰富的多了。近一百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抢救、 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搜集收藏蒙古文古籍和口头文艺,建立图书馆,在大学里设立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培养民族文化方面的人才, 蒙古文图书出版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四、口传文艺
在蒙古口承文艺中史诗具有典型意义。蒙古族是 世界上史诗作品最多的民族之一。据统计,现已搜集到的史诗就有300余篇。其中最长的和最著名的是各有几万诗行的《江格尔》和《格斯尔》。这两部史诗同吉 日吉斯史诗《马纳斯》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古时候有一些专门的史诗演唱艺人,他们是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会的史诗演唱艺术,往往是具有超群记忆力和创作才能 的人,他们年少时就接触一些名艺人,并能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演唱内容、提高演唱技艺。他们在重要节日、庆典、祭祀及大战前在朝尔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史诗。演 唱史诗具有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打仗或打猎前演唱史诗是为了取悦于神灵、鼓舞士气。直到20世纪中叶,演唱《格斯尔》往往是为了消除牲畜病灾。20世纪 30年代,德国学者W•海施西在内蒙古库伦旗实地考察时,借阅当地某先生的《格斯尔》,而他还没有读完,书的主人就把书要回去了,原因是牛群遭病害了。后 来W•海施西教授不无幽默地写道:“他们拿走了〈格斯尔〉,库伦旗的牛病大概都治好了吧”。
蒙古人从明末清初开始大量编译汉文小说如《隋 唐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出现了许多“本子故事”。蒙古史诗演唱艺人用那些“本子故事”内容,按照史诗演唱传统进行演唱叫做“胡日因乌力格 尔”即蒙古说书。这个时候,伴奏的乐器由朝尔演变成四弦琴,由于演唱内容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深受蒙古人的欢迎,尤其是在东蒙地区出现了许多“胡尔奇”即 说书艺人。却旺(1856--1928)、琶杰(1902--1962)、毛依罕( 1906--1979)就是现代杰出的说书艺人。今天草原人不用把艺 人请到蒙古包里说书,因为电视和广播就有蒙语说书节目。而且现在的说书内容不限于“本子故事”,涉及到蒙古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内容也不少。
“好来宝”是草原上盛行的又一种艺术形式。用 伴有四胡音乐的押韵诗句来赞美、祝福或批评某人某事,也许带有一些情节描述,这种文艺形式是由过去的祝词、赞词或祭文演变而来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中 心有一座蒙古包形状的建筑,为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那里经常有蒙古语说书、好来宝和相声等传统文艺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4-2008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传统音乐
前些年,有人已经把从故宫博物馆发现的蒙古古 代宫廷乐谱整理出版。这一成果无疑是在古代蒙古皇宫或王府里具有组织完善的乐队的佐证。至于在广大草原上,有大型乐器的乐团是难以维持的。音乐和蒙古文化 的其它部门一样,都无法避开游牧生活的影响和支配。据《蒙古秘史》记载,四月十六日曾经是蒙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集会在一起,欢宴舞蹈。有 舞蹈,其有音乐的伴奏和歌唱是必不可少的。
古时候,蒙古人及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的音乐方面的交流比较广泛,凡胡琴、琵琶之类的乐器,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介绍到中原的。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

马头琴 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 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不知从何时起在草原上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很早 以前,草原上有个叫苏和的年轻人,他有一匹心爱的白马。白马不仅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骏马,而且还通人情,对其主人特别忠诚。有一天,有权有势的诺彦把白马 抢过去骑,白马却不让诺彦骑在上面,把他摔了下来。诺彦一气之下把白马射死了。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了白马。在梦里白马对 他说:“亲爱的主人,你若怀念我,就用我的尾巴和皮子制作一个乐器吧,那样我就永远能够陪伴你的生活”。苏和按照白马的话制作了马头琴,从那以后这一最能 表达蒙古人欢乐和悲伤的琴声传遍了蒙古草原。马头琴的传说大概产生于清代,但马头琴的产生比它早的多,在《元史》里就有对马头琴相当具体的描述。

如今,马头琴音乐在蒙古地区得到空前发展。著 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等人对传统马头琴进行改造和进一步完善,使其音位提高,音色更加优美而能够参加大型音乐合奏。瑞典著名钢琴演奏家Michael  J•Smith在他访问内蒙古后的回忆中写道:

“在草原上,我十分专注地倾听了马头琴演奏,听出了音乐中情人的叹息,感觉到了对土地的贴近和依恋,在
我 的灵魂深处感受着这些喝烈酒,在马背上生活的北方壮汉们的美。我理解他们为什么爱住在这里,爱生活为他们做出的安排,爱成为现在的自己…… 我也见到了呼 和浩特最好的马头琴演奏家。我坐在钢琴旁,他和他心爱的马头琴在一起。我们闭上眼睛开始演奏。在这一刻,我听到东方和西方融合在一起,就像初升的太阳拥抱 大地。他那充满活力的乐器和钢琴水乳交融,糅合成‘一种音乐,一种语言,一个灵魂’。我们做了出色的即兴演奏。我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一起演奏过,可 是马头琴…… 毫无疑问,这是我听到过,参与过的最好的音乐。”

齐‧宝力高为首的国际马头琴协会经常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使蒙古草原的“万马奔腾”之声响 彻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马头琴爱好者正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独特的民族乐器。2001年仲夏,以齐‧宝力高领导的“野马队”为核心的国内外1000个音乐 人在呼和浩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马头琴演奏会,这一项已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了马头琴,蒙古包音乐中应该提到的还有火不思、雅图嘎(蒙古筝)、胡日(四弦琴)等许多种乐器。
火不思是一种四弦弹拨乐器,是古代广为流传的 民乐器,后来成为宫廷中的 主要乐器之一。火不思不仅可以独奏,而且还可以伴奏、合奏。火不思音质圆润,音色清纯,适于表达欢快喜悦情节。人们以为,这一 古老乐器经过明清战乱已经失传。可喜的是,火不思出人意料地在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华美仙家传了下来。内蒙古歌舞团演奏员青格勒图先生根据在兴蒙乡传下来的 火不思样式,于1976年研制出了新火不思,在蒙古地方广泛传播开来。

雅图嘎(蒙古筝)也是弹拨乐器。《元史》记载:“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弹雅图嘎时,弹奏者坐在地上,一端搭在腿上,另一端执地,用两指弹拨。过去,蒙古土默特弹雅图嘎的人多,直到清同治年间,在土默特旗好多蒙古家庭都有这种乐器。
胡日(四弦琴)是拉弦乐器,是蒙古人最喜爱的 乐器之一。尤其是在东部蒙古,几乎人人都会拉奏。胡日形状似京胡,但比京胡要大。胡日的琴箱、琴杆一般用红木制成,琴箱蒙以蟒皮或羊皮,竹弓、马尾弦、骨 码。琴箱、琴杆以及调弦的木轴雕以各种花纹图案,非常艺术美观。胡日多用于说唱艺术的伴奏或自拉自唱。
人们说,蒙古人能歌善舞,蒙古地方是歌的海洋。蒙古歌曲根据内容和曲调可分“图日因道”(仪式歌曲)“也如因道”(一般歌曲)两大类。前者歌词一般都是庄严的词句,而且是长调。后者则包括纪事歌曲和部分抒情歌曲,如情歌、幽默小调、儿歌等。

蒙古人集会欢宴时,习惯唱歌跳舞。没有歌舞的宴会显得异常沉闷,不能让人尽兴。唱仪式歌曲时,当然有马头琴伴奏,歌的主体部分由歌手演唱,在唱到一定阶段时,全场人合唱相随,以加强歌的力度,蒙古语叫“渡日力格”。
还有一种用人声伴奏的形式,由两个人合作,一 人唱歌,另一个唱出有调无词的宏壮的男声来伴唱。他们各唱一种声调,而求其谐声之美。这种唱法,体现着游牧文化的特点,因为他们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乐器的 携带并不方便,尤其是行军时候更是如此,所以才有这种谐声伴唱的出现。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发扬光大,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 唱团现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界的一匹黑马,其无音乐伴奏合唱节目近十年里在国内外几次重要赛事中都捧回了金杯。
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以其数量之多, 品位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老话说:“三人同行,必有一个歌手,一个说书艺人,一个摔跤手”。“要问草原上的歌儿有多多,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要问 长调歌曲有多长,和草原上的路一样长”。各地民歌搜集出版的很多,其中精选出来的就有《蒙古民歌1000首》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蒙古民族及养育他们 的草原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歌,也培养出很多名声远扬的歌手。

在著名的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由歌唱家胡宗华演唱的《赞歌》,在中国大地上传唱近半个世纪而经久不衰。而这首歌是由蒙古民歌改编而成的,胡宗华的长调老师则是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先生。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歌唱家。

从那大海之滨群雁奋飞,
自由飞翔多么快活。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定能飞回辽阔草原安居乐业。
朔漠北方秋风萧瑟,
树叶枯黄百花凋谢。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飞回南国追求温暖多么快活啊!
年迈体衰的大雁我啊,
无奈徘徊在家乡的上空不能飞跃啊!
未曾料到我也会衰老,
自然法则难以逃脱啊。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祝你们飞到温暖的海边,
幸福地生活啊。


資料來源:中國網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21-4-2008 04: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内蒙古喝彩

孙义勇词 张宏光曲

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
近看草原大地青春焕发的光彩,
踏上我心爱的黑骏马踏歌而行,
奔向你的怀抱飞扬你的神采。
啊哈嚯咿!内蒙古,大中华为你齐声喝彩,
各族儿女心相连,走进壮美的时代。

跳起安代拉响马头琴纵情歌唱,
欢呼你丰收的喜悦开拓你豪迈,
畅饮金碗奶茶马奶酒香飘四海,
芬芳着你宽广无边的胸怀。
啊哈嚯咿!内蒙古,新世纪为你放声喝彩,
满怀激情赞美你飞腾的气派。
啊哈嚯咿!内蒙古,新世纪为你放声喝彩,
满怀激情赞美你飞腾的气派。
飞腾的气派——


长调




从长调到呼麦,再到马头琴,蒙古族音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倾听离自然最近的音乐——长调。

    蒙古族人民独有的音乐正是用来与大草原进行心灵对话的天籁之声。草原上的长调一直都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 2005年长调已经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现在中国正在对长调展开搜集、整理、录音、记谱等工作,同时长调被列入了中国艺术科研重点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08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吾尔文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影响
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早在接受伊斯兰教前就曾创造过回鹘文字(或称回纥文)。同鹘文由22个字母构成,在词首、中、末位有不同字型,由上向下书写。这种因素文字对蒙文和满文的创制起过参照作用。回鹘义义献丰富,包括佛教、摩尼教经文及文学作品,如《福乐智慧》、《高昌馆来文》及及由维吾尔僧人僧苦萨里土统由汉语译成维语的《金光明最胜王经》等。   
    维吾尔族的祖先在10世纪中叶联合西域的葛逻禄、样磨建立了喀剌汗(或译哈拉汗、黑汗)王朝,定都八拉沙衮和喀什噶尔(喀什)。喀剌汗政权的首领苏土克布格拉汗首先带头信奉伊斯兰教,其子喀剌汗1l世纪在和田推行伊斯兰教,自此,伊斯兰教不断东进,在几百年过程中逐渐成为维吾尔族全民宗教。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12世纪,维吾尔族开始广泛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它逐渐取代了回鹘文。今天的维吾尔文字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上经过改造形成的。这种取代回鹘文的阿拉伯文字到察合台汗国时期被称为“察合台文”。它是以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命名的。“察合台语”、“察合台文”首先是欧洲突厥学家使用的语文学术语,学者们对这一术语尚有不同看法。12—20世纪的维吾尔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如阿合买提·尤格纳克、阿塔依、赛卡克、路特菲、毛拉·比拉勒等人的作品都是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这些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察合台文”有32个字母,包括全部28个阿拉伯字母和4个波斯文字母(p)、(断)、(33、(g),用(k3和(n)两个字母表示(G)。它还像阿拉伯文字使用辅助符号一样,有表示发长(o)的madd,表示重叠辅音的tashdeed,表示(e)或(I)的zer,表示(c)或(o)的 zabar,还有表示(o)、(o)、(u)、(y)元音的pash。这样一来,“察合台文”在拼写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时能完全保留其正字法形式,为大量借用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提供极大方便。“察合台文”作为书面语言载体,虽然在表达维吾尔语等语音方面存在若干困难,却——直存在到本世纪初,这不能不说明伊斯兰教对文字的巨大影响。就是现行维吾尔文字仍然是在旧文字基础上制定的。
    用察合台文书写的维吾尔古典作品中包含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甚乍有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浯法手段。不经过专门学习,要想读懂这些古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口语方面。在口语当中,这些借词已经成为维语词汇的一部分。有些波斯语借词看来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同一伊斯兰教背景,无疑为文化交流提供方便,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词语的相互渗透是很自然的事。
    伊斯兰教影响深入到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例说,人们相互问候时说“艾萨拉姆艾来库姆(cssalamu clcJKum)”,回答是“瓦来库姆艾萨拉姆[wcclcJKumcssalam)”,第一句在阿拉伯语中是“祝您平安”的意思,第二句回答是“也祝您平安”。维吾尔族对非穆斯林问候时则说维语的“您好”或“情况怎么样”。在回答其他问候如家小平安等时要回答“阿里哈姆都里拉 (dhcmdulilla)”,是阿拉伯语“感谢真主”的意思。在做任何一件事如吃饭、出门、睡觉、干活时都要说一句“比斯米拉赫曼涅尔来黑姆”,或简单说“比斯米拉”,这是《古兰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人们打喷嚏后要说“阿里哈母都许库尔〔E1HEMDU FYKYR〕——“感谢赞美真上”。按照穆斯林信仰,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在维语中,礼拜称为“乃麻孜(namaz)”,它连同五次礼拜的名称都来自波斯语。礼拜包括念诵《古兰经》和祈祷,是对真主思念称奴的仪式,也明“伊巴代特(ibad~t)”。“伊巴代特”是阿拉伯语词。晨拜叫“巴穆达特 (bamdat)”,应在日出前完成;中午礼拜叫“瞥申(pcFIN)”;落日前第三次礼拜叫“乃麻孜地盖尔(namazdigcr)”(波斯语是 namazgar);落日时的第四次礼拜叫“乃麻夏穆(namaJam)”(波斯语是namazsham);夜晚礼拜叫“胡卜丹(xuptcn),,(波斯语的 khuftan)。这五个词不仅表示五次礼拜,还在口语中表示相应的时间,如落日时分就叫“乃麻夏穆”,它与另外一个表示落日的词语“眉毛变暗时分”并列使用。信徒每逢周五要到“麦斯其特 (MESTFIT)”——清真寺举行“主麻(d3ymc〕”   聚礼。这两个词都是阿拉伯语词。维语中的星期五就叫“主麻”,址按伊斯兰历法算的周末休息日。星期六叫“山拜[FEHBE)”,是波斯语词,在“山拜”一词前加上波斯语的“一”——“亚克山拜(JEKFENBE)”就成了星期日;“山拜”前加“二”——“独山拜(DYFENBE)”是星期一;“山拜”前加 “三”——“赛山拜(SEJFENBE)”是星期二;“山拜”前加“四”——“恰尔山拜(TFARFENBE)”是星期三;“山拜”前加“五”——“拍山拜(PEJFENBE)”是星期四。做礼拜、诵读《古兰经》前要洗脸、手、脚等器官,维语叫“太来特(t6rct)”,由头顶浇水沐浴叫“胡苏尔 (Eusul)”,这也都是阿拉伯语词。除了礼拜外,维吾尔信教群众都遵循斋戒、朝觐、施舍等宗教义务,表示这些活动的词全部是阿拉伯语借词。义务——“ 法尔孜(pErz)”;斋戒——“肉孜 (roza)”,是伊斯兰历的九月“拉朱赞月(ramizan)”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禁食。小孩子在斋戒月的晚上挨门串户,唱“拉米赞”歌,主人要把馍或其他食品拿出来分赠给孩子们;朝觐    “哈吉(HEDG)”,是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到圣城麦友加朝拜天房克尔白的活动;施舍——“扎卡特(zakat)”,这个词表示的是:应按“谢里艾特(FErict)”——伊斯兰律法拿出自己钱财和牲畜的四十分之一,在斋戒期间帮助穷困难民或孤儿。不仅表示与宗教生活相关的词语全都是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就连表示风俗习惯的词语也大多是上述词语。维吾尔族的个人生活,从出生到死亡所处的文化背景都与伊斯兰教有关。婴儿出生几天后,父母就要请“麦僧 (mczin)”到家里来替婴儿命名。麦僧面朝麦加方向,高声诵念“阿拉呼艾克拜尔(allahu EKBER)”——“真主至大”等,对婴儿的左耳和右耳连叫—二声预先确定的名字,再把婴儿放下,推婴儿打一个滚。麦僧是在清真寺宣礼塔楼上召集、号令人们礼拜的教职人员。他高声呼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那阿拉伯语经文的颂赞声在空中悠扬回荡,传向远方。男孩长到5 —7岁时要举行“海特乃(xctnc)”——“割礼”仪式。“海特乃”是波斯语词,口语中也使用“逊乃特(sonnet)”这个阿拉伯语词,“逊乃特”还表示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经过“大毛拉伊麻目(damollaimam3”——主持礼拜的宗教学者按教规主持的仪式“尼卡 (nikoh3”。伊麻目要询问新娘是否同意嫁给某人为妻,再询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某女为妻。征得肯定答复后,他要把馕浸在盐水中分给新郎和新娘吃,象征矢忠不渝。维吾尔族的葬礼也是按伊斯兰方式进行的:将死者净身,用白布产问好,装入“吉那扎(DGINAZA)”——用于抬往墓地的棺木,送到墓地,从“吉那扎”里抬出死者,葬入地穴。死者在墓穴中要面向“克尔维(QILWE)”西方。葬礼维语叫“代喷乃(DEPNE)”。死者家属在丧期请“卡里 [qari)”——诵经士诵读《古兰经》追悼死者,这种活动叫“海特米古兰(xETMIqur\"AN)”——诵读《古兰经》。平时把诵经期举行的小型宴请也叫“海特米古兰”。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上,甚至不少成语,习俗语中也反映出伊斯兰观念。我们可以举出“写在脑门儿上(PEFANIGE PYTMEK)”    “命中注定”。这个成语出自《圣训》经典,其中记载:圣人穆撒在同圣人阿丹辩论时指出,人类是因为阿丹的罪过才离开了天上乐园。阿丹雄辩地回答说:“你身为被真主选派为圣并能与他直接晤谈之人,难道你要为真主造化我之前写在我的前额或在造化我之前写入命册之事而非难我吗?”又如“没有水的地方可以进行代净 (sujoq jcrdc tcjemmum)”,是说身处野外或荒漠,礼拜时没有水可以净身,那就可以用干净的沙土、碎石摸脸、前臂替代以水净身。   
    我们稍加留意维吾尔人名字的特点,就会发现伊斯兰教对人名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在当代,虽然表达时代气息的人名正在逐步使用,但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教名”仍占多数。喀剌汗政权首领苏上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后,更名为“苏丹阿不都克力木 (sultonobdukerim)”,意思是“慷慨无比者真主的奴仆”。从此,大量的阿拉伯语人名进入维语中。用穆罕默德名字命名的人很多,它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值得称赞的”。这个名字在维语中的变体是麦合买提(mchcmmEt)或麦买提(mcmEt),它与维语词人名结合还可构成复合人名。用穆罕默德的四位门徒阿布贝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命名的也很普遍。女名阿米娜是穆罕默德母亲的名字,帕坦、古力苏木是穆罕默德的两位女儿,阿依夏是穆罕默德一位妻子的名字。诸如以上穆罕默德亲属及门弟子的名字被维吾尔族广泛使用,尽管在语音上有所改变。这些名字都表达出穆斯林对穆罕默德及其他伊斯兰教早期活动家的怀念和敬仰,表现出宗教虔诚。有趣的是,伊斯兰历的一些月份或节日也是维吾尔名的源泉之一。维吾尔族叫热吉甫的出生在二月份,叫沙帕尔的出生在七月份,叫巴拉提的出生在八月份,叫肉孜的出生在斋月,叫居买的出生在星期五,因为这些名字在阿拉伯语中就是这些月份或日期的名称。真主的尊号有99种,是个奇数,表示真主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尊号的前面加上“阿不都(ubdu—)”就构成维吾尔名字。“阿不都”的意思在阿拉伯语中是“奴仆”,如阿不都热衣木(至慈者的奴仆)、阿不都热扎克(供养者的奴仆)等。还有一些维吾尔人名是由阿拉伯语词加上“丁(din)”构成的。“丁”的词义是宗教,在人名中指伊斯兰教,如包尔汉丁(伊斯兰的见证)、帕赫尔丁(伊斯兰的荣誉)等。维吾尔人名后可以附加表明身分的附加词,如去麦加朝觐过的人,无论男女,都可在名后加 “哈吉(hoJI)”一词,“哈吉”的意思是“朝觐者”。男名后如果加“卡里(quri)”,表示该人可以背诵《古兰经》,要是加“毛拉 (mollo]”,那就表示该人是一位伊斯兰学者。但有时这两个附加的词并不十分严格,换句话说,叫某毛拉的人并不一定有经学造诣,叫某卡里的人也不一定就会背诵《古兰经》。
    总之,作为宗教文化的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果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维吾尔语言文字与伊斯兰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一片新天地。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5-10-2008 07:5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08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吾尔文


维吾尔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

维吾尔地理位置








维吾尔族的起源、形成与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

维吾尔族的起源与形成。维吾尔族是西北和新疆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维吾尔族的直接渊源是唐代时先称回纥、后改为回鹘的民族。唐中叶,回鹘被黠戛斯击溃,诸部离散。其中向西迁移的有西州回鹘和葱岭回鹘。以后这两支回鹘与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语各部,与居住在南疆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以及自西汉开始历代移居来的汉族人,唐代时迁徒来的吐蕃人等长期相互溶合,逐步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后来,这个民族共同体里又增添了契丹人、蒙古人的成份。他们自称“维吾尔”意思是“团结”、“联合”。不久,伊斯兰教取代了回鹘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和佛教。共同的信仰,使这个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巩固下来。到十二世纪初维吾尔族基本上形成了。

维吾尔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维吾尔族基本上分布在天山以南地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新疆以外的湖南、云南、贵州的个别地方。形成了与回族完全不同的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大集中的形成,首先是因为新疆是维吾尔族的发祥地,那里有以吐鲁番和喀什为代表的两大回鹘文化中心,成为吸引维吾尔族的强大凝聚力。其次是由于新疆远离内地,维吾尔族也从没有强大到大规模进入内地的力量和要求。相反,蒙古族兴起后,现在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察合台汗国领地。蒙古人不仅把分散的维吾尔族统一起来,还使他们的分布地域基本稳定下来。清代,中央政权进一步控制了新疆,维吾尔族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主要聚居的南疆八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嘛沙尔)在清政府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再次是维吾尔人大多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南疆的绿洲地带有良好的农耕条件,而周围地区除了大山就是荒漠,只要不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他们就没有必要离开那里,象游牧民族那样四方飘泊。维吾尔族中的极少一部分分散在远离新疆的内地和西南,那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如明朝初年(1372年)朝廷从新疆征调了一批维吾尔军士,携其家属到湖南的常德、桃源等地屯兵戍守,以后就世代定居下来。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零星维吾尔族,也属于这种原因。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5-3-2009 01: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11-2025 11:55 AM , Processed in 0.20445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