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31|回复: 0
|
中国棋的历史-大家来认识/学习 中国棋吧
[复制链接]
|
|
歷史
歷史象棋的源頭,目前尚未可以考證。以下是幾種的說法:
- 象棋由六腑發展而來,傳入印度,發展成為(Chaturanga),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
- 南北朝時,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 傳說古代的棋子多以象牙为材料,所以稱為象棋。
-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其中以象棋名稱源自六博棋戲這種觀點最受中國人認同:
-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 《說苑》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內容,在戰國時候六博棋已經在貴族之間流傳開去,並開始以象棋稱呼六博。不過由六博演變為象棋,由始至終只有古籍提過,沒有任何實質的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點。
至於發源地,目前以中國和印度比較可信,兩種學說分歧甚大。第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或者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古代交流極少有史料研究,另一原因是不少中國人都渴望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都以這個觀點為基礎去找有利的證據。
(TODO: 秦漢、隋唐時代的象棋?)
近代象棋的形式大致上在北宋末年開始定型,有 32 枚棋子,棋盤中有河界,將帥待在九宮之中。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不過最接近現代中國象棋的是明朝開始,那時棋盤大小定為縱九路橫十路。
象棋的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条線的相交點上,並在線上移动。棋盤中間的一行没有画上直线,称为“河界”,通常标上楚河漢界字样,源自楚汉相争鸿沟。
现行的中式记录方法是:九条直线,红方从右到左用汉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从右到左用数字“1”至“9”表示。也就是说,红方的直线“一”就是黑方的直线“9”,依次类推。
第四条直线(或第6条直线)和第六条直线(或第4条直线)稱為“兩肋”、“两肋线”,简称“肋”。
棋盘上,划有斜交叉线而构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双方各有一块,称为“九宮格”,简称“九宫”,是将/帅和士活动的地区。
[编辑] 棋子棋子的顏色分紅和黑,雙方各有16隻棋子:紅子黑子各有子數活動範圍走法備註帥將1九宮格- 只可在己方之九宮格內前後左右移動,每次一步
- 帥、將不可在同一直線上直接照面,如被迫照面即作負論
全局關鍵,被吃掉則輸仕士2行動力較低的棋子,多為防禦帥/將用相象2己方範圍,不能越河界,總共只有7個位置- 相(象)走田字:每一着斜走兩步(路線如“田”字的對角線)。
- 塞象眼:當“田”字的中心有棋子,就不能走
與仕/士大致相同。俥車2棋盤任何位置一般來說攻擊力最強傌馬2- 馬行日:任何方向的直線二步然後橫線一步(路線如“日”的對角線)
- 蹩馬腿(撬馬腳):若馬的隔鄰有任何棋子,就不能走往那方向
因為最多能走八個方位,故有“八面虎”之稱炮
包2- 若不吃子,走法與車無異
- 吃子時需隔任何一方的棋子(該子稱為炮架)
國際象棋無炮/包棋子兵卒5敵方範圍以及原位向前一步的位置- 過河前每次只可直行一步;過河後可左右或往前走一步
- 永遠不能退後
與國際象棋不同,沒有升變的規則棋子通常用木或塑膠製造。圓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產生了中國象棋的變體,特別是盲棋。後來亦有出現立體的棋子,以人物彫刻(尤其是電影和漫畫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現,但不普及,較多時會作為擺設裝飾。
勝負對一般棋局來說,只要一方被「將死」或者「困斃」,又或者自動認輸,另一方即可得勝。將死和困斃定義如下:
-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將帥,準備在下一步吃掉它,稱為照將或將軍,簡稱將。被將軍的一方必須應將(即移動將帥或別的棋子來化解)。無法應將的就稱為被將死。
- 一方無子可走,一動將帥就會被吃掉,稱為困斃。
比賽時除了以上的一般情況,還有其它方法判定勝負,例如超時、犯規等等。
記譜方法[编辑] 中式記譜法棋盤上的座標是對每個棋手由右至左的9條直線分別為1路、2路、…、9路。 中式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
- 第1字是棋子的名稱。如“馬”或“車”。
- 第2字是表示棋子所在直線(路)的數字。紅方用中國數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同一路上有2個同種的棋子時,用“前”、“後”來區別,見註1。同一路上的3個以上的“兵”或“卒”的區別見註2。
- 第3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前走用“進”、向後走用“退”。有時也可以用“上”、“下”代替“進”、“退”。
- 第4字是棋子横行或斜行時,目的地所在的直線(路)數字;或是直行進退時走的步數。
(舉例:“炮二平五”表示紅炮從二路平移到五路;“馬8進7”表示黑馬從8路向前走到7路。)
註1:當一方有兩隻車、馬、炮、兵位於同一直線時,需要用“前”或“後”來加以區別。這時第二個字會更改為棋子名稱:例如,“前馬退六”(表示前面的紅馬退到直線六)、“後炮平4”(表示後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線4)。士象不需要以前後來判斷,因為縱使是在同一直線上,也可以憑第三個字(進退)知道是移動哪一隻。註2:至於三隻相同棋子位於同一直線的情況(只有兵卒有可能),則稱為「中」,例如“中兵平三”。關於多隻兵、卒同在一條直線上時,這種記譜法是有其缺點的。。可是因為 4 隻或 5 隻兵卒在同一直線的情況在實戰中是絕無僅有的(排局例外),所以很少有人拿它出來作為正式討論。
- 如果記譜只包括中局或殘局部份,一開始就輪到黑方走子,那麼紅方會標上省略號。
中式記譜法的例子以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例子,記載中炮屏風馬對三步虎的頭三步:步數紅方黑方1.炮二平五馬8進72.傌二進三砲8平93.傌八進七車9平8西式記谱法西式記法將中式記法轉成英文字母和数字 。各種棋子的名稱以K(King - 帥)、,A(Assistant - 仕)、E(Elephant- 象)、H(Horse - 馬)、R(Rook - 車)、C(Cannon - 炮)和P(Pawn -兵)代替。“平”用“=”或“.”代替;“進”、“退”和“前”、“後”分別用“+”、“-”取代。
西式记谱法的例子- 馬2進3(H2+3):黑方在第二條直线上的馬向前再轉左,走到第三條直线上
- 俥一進一(R1+1):紅方在第一條直线上(即最右方)的俥向前一步
- 後砲平4(C-=4):黑方在某條直線上有兩隻黑砲,將較近黑方自己的一隻移動到第四條直線
棋譜
棋譜是一盤棋局發展的流程紀錄,多是古今中外的對局,或者是某人排擬的棋局。目前這些棋譜都會刊輯成書供人閱讀。由古至今,出現過不少的象棋棋譜。
不過比較出名的,多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例如《橘中秘》和《梅花譜》等等,而且大多是手抄的,很少有刻印的版本,到了近數十年才大量出版成書。另外各象棋大師、著者都撰寫了很多棋譜研究不同的開局、中局、殘局和比賽;胡榮華著的《反宮馬專集》和楊官璘著的《弈林精華》、《弈林新編》便是好例子。
和國際象棋比較- 象棋的棋盤較大,棋子密度較低,即是說開局和中局每步的分支較多,增加了对弈程式設計的難度。
- 国际象棋的残局比中国象棋相对较为复杂,因为王的移动不受限制,另外没有“将帅不可照面”的限制,而且兵的走法更为多样(包括升变)。
- 兩者在和局的規定上有不同。中國象棋中無棋可走的一方作負,但國際象棋中立即成為和棋。另外,中國象棋重複長將作負,但國際象棋也是和棋。這對兩種棋的殘局 戰術均有極大影響。
[ 本帖最后由 mbnk 于 18-1-2007 07:16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