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忠的年龄是个谜
一般人提到黄忠,都爱在其名字前加上“老将”二字,那么,历史上的黄忠究竟有多老呢?黄忠在《三国演义》里第一次出场,是关羽请缨攻打长沙之时。关羽颇为自矜,诸葛亮以言相激:“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一出场便是年近六旬,果然是位老将。关羽也欺负黄忠年迈,“量一老卒,何足道哉”,只带了五百名校刀手攻城。黄忠归顺刘备后,与另一位老将严颜一道领兵攻打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由此看来,《三国演义》处处着力将黄忠刻画成一个老人。
奇怪的是,翻阅晋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在这部最为权威的正史中,陈寿并没有提到黄忠是位老将,也没有提及他的年龄。史书未见记载,黄忠的“老”到底从何而来呢?
最先称黄忠“老”的,其实是关羽,正是这位位高权重的前将军,将黄忠呼为老兵,言下之意颇为不屑。《关张马黄赵传》虽未记载黄忠的年龄,《费诗传》却透露了一点端倪。刘备取汉中后大封群臣,打算将老将黄忠提拔为右将军,与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同伍,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奉命到荆州宣诏,关羽闻讯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费诗以理相劝:“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令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这才受拜。
关羽将黄忠呼为“老兵”,是迄今关于黄忠“老”的唯一证据。不过,关羽一时不快,称呼比自己年龄大一点的黄忠为“老兵”,似乎并不能看出黄忠的确切年龄。陈寿并未记载黄忠的年龄,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后来为《三国志》作注,当时黄忠的年龄可能并不是个谜团,裴松之觉得没必要为黄忠的年龄加个注解,谁能想到,这却造成了三国一大悬案。
黄忠会不会射箭?
除了年纪不祥,黄忠在历史上另一个谜团便是他究竟会不会射箭。这个疑问在许多人看来不免好笑,《三国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弓,百发百中”,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弓箭就是黄忠的标志。
我们对黄忠善射的印象无疑来源于《三国演义》。长沙太守韩玄听说关羽大军压境,赶紧召集部下商讨对策,黄忠倒是颇为自信:“不须主公忧虑。凭某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关羽与黄忠大战100余回合尚不分胜负,关羽不由得思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次日二人再战,不意黄忠马失前蹄,掀倒在地,关羽并未趁机取黄忠性命:“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第三日两人战不到三十回合,黄忠诈败,关羽策马追赶,黄忠思报关羽不杀之恩,前两次皆是虚拽弦响,不忍射杀。关羽只道黄忠不会射箭,放心来追,黄忠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关羽盔缨根上。关羽大惊,不待拔下弓箭便回寨免战。若不是关羽于黄忠有恩,只怕是威武赫赫的关羽在这里已成了冤魂。由此看来,黄忠的箭术,当数一绝。
既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得如此生动,哪是谁说黄忠不会射箭呢?其实,正史中关于刘备取长沙的记载,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一句话。黄忠早年为刘表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盘共守长沙攸县,曹操取荆州后,黄忠“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而刘备南定荆南四郡时,此时的黄忠不但未率军反抗,而是直接投进了刘备的怀抱,随之入蜀。黄忠与关羽未交过手,他的射术又有几分可信呢?
在《三国演义》中,三国时有三位大神射手,即吕布、太史慈与黄忠。吕布为刘备、纪灵和解,将画戟立于辕门之外,在离辕门一百五十步的中军一箭射中戟小枝,众人大惊。吕布辕门射戟并不是小说家的想象,《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太史慈善射在正史中也能找到根据,“(太史慈)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三国志》中,后人竟然找不到任何黄忠“弯弓搭箭”的记载,更别说“百步穿杨”了。吕布、太史慈善射都有史可依,如果黄忠的射术了得,史家陈寿大抵是不会漏过的,难道三国神射手黄忠,只是小说家的妙笔生花?
斩夏侯渊威震三国 神射手的名号是个谜团,历史上的黄忠却无疑是位能征善战的虎将。黄忠随刘备入蜀,随军攻打益州刘璋,每每身帅士卒,先登陷阵,勇冠三军,刘备对他甚为器重,取益州后即加封黄忠为讨虏将军,尔后又历经几次升迁。刘备取汉中,封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斩杀魏军名将夏侯渊,威震三国。《三国志》记载:“(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寥寥数语,虽并未具体描绘黄忠的英姿,但他的神勇仍透过书中的文字传递出来。《三国演义》则要生动得多。黄忠、法正领军与夏侯渊在定军山对峙,黄忠采纳法正“反客为主”之计,犒赏三军,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座营寨住不下数日便又前进,将夏侯渊逼至定军山下。定军山西有一高山,山上仅有数百魏军把守,黄忠夜引军士,直杀上山顶,与定军山遥遥相望。魏军逃回大寨,夏侯渊大怒,率领大军围住高山,大骂挑战,誓要夺回失地。黄忠任由夏侯渊百般辱骂,坚守不战,时至正午,魏军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黄忠见此时机,率军一马当先,势如破竹,夏侯渊躲避不及,连头带肩被砍为两半,魏军大败。此役过后,曹操再也无力争夺汉中,刘备遂得汉中,难怪刘备马上将黄忠提为征西将军,以示嘉奖。
同年,刘备又加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齐位。然而,还没等到黄忠再建功勋,第二年便黯然仙逝,死后追谥刚侯;黄忠之子叙早没,无后。一代将门以这样的结局告别历史,令后人倍感扼腕叹息。
虽然《三国演义》的情节仍在延续,然而,这早已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黄忠。章武二年春(公元222年),黄忠随刘备伐吴,忽闻刘备言“老将无用”,即出营与吴军交战,先斩部将史迹,再败吴大将潘璋,黄忠立功心切,不意误入吴军埋伏,中箭负伤,临终前对刘备言:“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图中原”, 言讫即殒。演义中的黄忠以一个悲壮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三国使命。真实的黄忠令人惋惜,一真一假两个黄忠,给后人留下了莫多遗憾。
[ 本帖最后由 孟德新书 于 15-2-2007 10:3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7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通常没有留下太多的真实。 |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忠(?? — 220年),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黄忠原在荆州军阀刘表麾下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及后曹操南侵荆州,仍担故任,假行裨将军,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手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及零陵太守刘度投降。黄忠侯随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后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于葭萌关受任进攻成都,作战时身先事卒、勇冠三军。益州定后,被封为讨虏将军。
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对著魏军将领夏侯渊的精英部队,仍带领士卒奋勇杀敌,更斩杀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改封黄忠为后将军 |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三国志·蜀书六》
▓陈寿: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三国志·蜀书六》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三国志·蜀书十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