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9|回复: 29
|
《卖翻女》--2006年12月10日正式引爆!(已经结束,谢谢支持)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deadspirit 于 11-12-2006 01:17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6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相信《卖翻女》是不错看的演出,期待中... |
|
|
|
|
|
|
|
发表于 27-11-2006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有感觉,那些照片,怎办?迫不及待了啦,因为真的看过香港跟外国的卖花女的舞台剧,所以就想看看到底会改造成怎么样啦~~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图
|
|
|
|
|
|
|
|
发表于 29-11-2006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贝克 于 28-11-2006 06:14 PM 发表
地图
谢谢贝克先生的帮忙。。。
新纪元也可乘搭KTM到Kajang,走约五分钟就会到达。。 |
|
|
|
|
|
|
|
发表于 29-11-2006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11-2006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这照片...哈哈 好啦 我收声....
如果我说了 sotong姐....一定会打死我的
哈哈 好啦 重点就是
这是我们新纪元学院戏剧与影像系一年级生的排演课(2)的作品
希望大家 多多 支持~!!!!!各位~ 也加油拉!~ |
|
|
|
|
|
|
|
发表于 1-12-2006 03: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2-2006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卖翻女》=《窈窕淑女》?
请问是话剧还是歌剧/音乐剧?我曾看过香港焦嫒主演的《窈窕淑女》你们是用这个版本的译本吗?还有用的是普通话还是粤语呢?
我很喜欢这个剧,我很惊讶你们会派这个剧。
预祝你们成功。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萧伯纳的原剧本:〖Pygmalion 〗《卖花女》,即是话剧的版本。My Fair Lady的音乐是根据这个剧本改编的。不过我们这次也将剧本的背景做了一些变动。另外,我们用的语言是普通话。
这是我们的排演课汇报,主要是希望通过排演经典剧本而让同学们学习到不同类型、风格剧本的表演方法。所以这次汇报的主要目的也是同学在这堂课上的学习成果呈献。希望你也来支持他们啦~ |
|
|
|
|
|
|
|
发表于 3-12-2006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2-2006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大马华语
我看还是用大马华语吧
南腔北调的大马华语.
多元化的伐语... |
|
|
|
|
|
|
|
发表于 3-12-2006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纠错与建议
原帖由 pingstage 于 3-12-2006 03:15 PM 发表
我看还是用大马华语吧
南腔北调的大马华语.
多元化的伐语...
纠错:普通话可以等同于广义的华语(华人的语言)。但不等于大马华语(马来西亚华人说的“马式华语”与普通话有明显的词汇与发音的差异)。
不过你提出这一点倒让我想起这个戏的其中一方面就是有关语言差异的趣味的。建议导演在这方面浓笔重墨,利用马式华语与普通话的对比,相信可以炮制不少笑料,增加本剧的娱乐性。
导演意下如何? |
|
|
|
|
|
|
|
发表于 4-12-2006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現代標準漢語,在中国的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是指現當代於漢語主要流傳地區被當成漢語標準音的漢語口音,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華文社會。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話為基準音,以漢語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三种称说,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当然,这三种称说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别。 “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比如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运动”中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
“国语”这个名称也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1909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台湾至今仍这样使用。
“华语”是新加坡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对汉语通用语的称说。在那里,这样称说汉语是恰当的,在那里如果用“普通话”来称说汉语,那么它在表达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华语”那样强烈。如果在那里用“国语”来称说汉语,那就更不合适了,因为在那些国家里,汉语不一定就是官方语言,或者并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
|
|
|
|
|
|
|
发表于 5-12-2006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2-2006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gTang 于 5-12-2006 04:19 PM 发表
谢谢您的建议 .....我们的确有用马式华语制造一点点的趣味,大大部份还是根据原著,因为毕竟是学生的排演课作业,所以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对角色的掌握和学习;至于增加演出的娱乐性方面则是我们第二的考虑范围 ...
谢谢导演(?)赏脸。还有5天就演出了,应该在最后细雕了吧?
海报弄得不错!颇抢人眼球,也勾人视欲!可惜山高水远的,要不一定前去捧场。或许商业性演出时吧?何时?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