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94|回复: 2

古今「棋」譚──象棋七十二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9-2006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今「棋」譚──象棋七十二變
文.張靜茹 圖.邱瑞金

十年後,象棋可能成為奧運競賽項目?

由台灣佛乘基金會舉辦、總獎金高達台幣六百多萬的第三屆「佛乘盃世界棋王賽」甫落幕,各國棋手已摩拳擦掌,準備明年的比賽。明年的棋王,將與歷屆棋王飛往奧委會博物館所在地瑞士洛桑進行表演賽,此舉將成為象棋企圖進軍奧運的重要宣示動作。

隨著有心人推動、與華人社圈往外擴散,象棋這一華人市井小民的「頭腦體操」已逐漸步唐代象棋之後,再度流傳海外,成為國際益智活動。隨著象棋走向國際,長期來順應時代不斷變化的象棋遊戲,也在悄悄改頭換面,嘗試跟上現代節奏。


二十幾年前,兩位軍中同伍閒來下象棋消磨時光,輸方每每揚言要請出更厲害的朋友報一箭之仇,勝方也不服氣:你有高手當靠山,我就沒有認識棋功蓋世的高手麼?兩人於是相約在豐原市慈濟宮,各帶高手前來廝殺。果然,高手見面,分外眼紅,一場「豐原論棋」,殺得天昏地暗,圍觀者連連叫絕,幾十回合後,林姓高手略勝一籌,但陳姓棋俠亦非泛泛之輩,也不時讓對方難以招架。

賽後,兩位同為二十琅噹、也正服著無聊漫長軍役的棋林高手,雖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卻意猶未盡,展開前所未有的「魚雁過招」,以明信片你「炮二平五」、我「馬二進三」……每日一著,你來我往。象棋接龍賽一開,「當兵的日子感覺上快多了,沒下幾盤棋就退伍了,」當年高手之一、今天身為中華民國象棋協會秘書長的林益世說。

世事人生一局棋

提起往事,滿臉笑容、沈浸在愉快回憶中的林益世,甫參加在夏威夷比賽的佛乘世界盃歸來,此役雖未名列前茅,他卻慶幸棋手有日益增多的國際性比賽可以磨練棋技。過去像他這樣的棋癡,只能跑遍寶島,聽到哪裡有高手出現,殺將過去,拚個你死我活,從中累積棋技。今天的棋手,棋社就在自家裡,從電腦網站上隨時可以找到勢均力敵的對手磨棋、棋譜也不再似兩岸隔絕時代的稀有「武功秘笈」,到處可以購得高手對奕記錄,加上國際邀請賽增加,獎金逐日提高,靠象棋吃飯、發展職業選手制度的時日可期。

而昔日與林益世不打不相識的陳姓高手,則是今天專門開發奕棋軟體的晟業資訊總經理陳富陌。二十幾年前的南投水里夜市,可以看到年輕的陳富陌以自製的活動棋盤擺殘局與人博奕,他以長壽煙下注,對方輸一盤付他五元、十元,賺點不無小補的生活費。今天的他,依然以棋維生,卻不再甘於蠅頭小利,少年時代用來擺攤打擂臺的殘局,製成有四千個殘局的「象棋路邊攤」,與三年來陸續推出的象棋水滸戰、象棋兵法等軟體,已售出近十萬套。象棋武林帖、兒童象棋則被教育部推薦為優良教學光碟。

開發軟體同時,他也致力於將象棋規則譯成英文,準備推向國際;他的象棋網站「空中棋社」,不時有美國、日本、兩岸等地棋手賽棋;他與資策會合作舉辦象棋棋王與電腦大戰,不讓西洋棋電腦「深藍」專美於前。他更想法改良棋譜,將棋局改以圖案移動顯示,讓男女老少都可以輕鬆看懂棋局、學會下棋。

林益世從廟口找人拚棋,到參加國際象棋比賽;陳富陌在路邊攤擺殘局,到架網站邀請好手上網對奕,正如兩位高手的象棋人生,象棋在中國的發展,也有著同樣戲劇化的歷程。

春滿奕棋俱樂部

象棋與圍棋,同為中國人發明、至今仍有眾多愛好者的棋藝,然而象棋在各方面的發展,卻總是慢上圍棋一步。

「何處春深好,春深博奕家。一先爭破眼,六聚斗成花。兵沖象戲車,鼓應投壺馬。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唐朝白居易的一首詩,一網打盡了唐朝私人棋社、俱樂部裡人們玩的圍棋、象戲、投壺、彈棋、雙陸等游藝種類。其中圍棋在唐朝之前已經成為士子間的社交活動,孔夫子也認為閒來下下圍棋,比吃飽了沒事幹發呆強:「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是擲骰子玩的六博;奕,指的就是圍棋。圍棋歷經周秦漢唐,歷史淵源流長,眾多的詩詞歌賦、民間故事,加上有孔聖人「背書」,漢魏六朝文人浸淫,充滿人文氣息,形象雅而不俗。

至於白居易詩中的象戲,卻只是今天象棋的「遠祖」。象棋的創始傳說雖多,從皇帝、堯舜到韓信點兵,卻都難以徵信,直到唐代象戲出現,才有具體關連。牛僧儒的傳奇小說《玄怪錄》中有一篇發生在寶應元年的故事提到:「天馬斜非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此詩依序指馬、將、車、卒,唐代象戲已經具備現代象棋的雛形,也因此被視為象棋的老祖宗。

有趣的是,唐代象戲其實更像今天的西洋棋,立體象形的棋子,黑白相間的棋盤,縱橫各為八線、六十四格。開局方式先進馬、再進卒、後進車,也與今天西洋棋開局相仿。

唐代象棋的徒子徒孫

由於唐代象戲與西洋棋形制上驚人的相似,不少史家主張二棋系出同門,並推測是經由蒙古人雄跨歐亞兩洲的鐵騎大軍傳播,變化而成。蒙古承襲象戲創造的蒙古象棋,棋盤保留黑白相間格式,棋子轉化成塔、車、馬、炮、駝、卒,而塔即類似於今天西洋棋裡的城堡。棋史研究者認為,唐代象棋經蒙古向北流傳至西伯利亞,公元十六世紀在西班牙、法國才形成今天西洋棋的格局。

象棋、西洋棋的關係到底如何?還是棋史研究領域裡的一樁公案。事實上,各個民族的發展,往往經歷過大致相同的歷史階段,類似的文化現象在了無相涉的民族中或先或後發展出來,從軍事戰爭中抽象而出的棋藝遊戲,又是人類大腦思維的典型方式,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發展出的博奕遊戲。只是,西洋棋與唐代象棋如此神似,棋史研究者難免要一探究竟。

唐代以來的象棋,也確實隨著歷代各國的交流,一路向鄰邦傳播,並在異國棋戲上留下它各個發展階段的風格。例如沒有楚河漢界的韓國象棋,將、帥卻直接以漢字「楚」、「漢」代之,下起棋來,還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楚漢相爭。

棋子為什麼不站著?

象棋對外流傳,在各民族文化的溫床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但它在中國本身的變革卻最戲劇化。北宋中葉,象棋最基本的形制──立體棋子,一轉而為平面棋,棋子則越出格子,走線與線間的交叉點,棋盤並出現河界與九宮(將帥被限制的四方格)。程顥的詩〈象戲〉首度提到,過河卒子越接近對方九宮格,威脅性也越大。

「為什麼北宋人要對唐代象戲大力革新,形成了中國象棋迥異於西洋棋的體制?」大陸棋史研究者張如安提出這一有趣的問題。

今天人們比較象棋與西洋棋,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棋戲的設計反映現實,中國帝王處在深宮大院,自然出現將帥「故步自封」於九宮格的侷促型態。歐洲封建君主帶兵到處打仗,因此西洋棋棋王在棋盤上來去自如,至於兵衝到底線,角色立即晉升為皇后,則可以激發奕者積極進攻的意識,也與當時歐洲人的侵略性格有關。

若依此推理,回溯唐代象戲中的王,也不受九宮限制,顯然唐代社會開放,同樣影響著象戲的體制。宋朝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唐代象戲的格局,客觀上已不符合宋人的審美心理,於是北宋便對唐代象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加進了九宮、河界,」張如安認為,唐代象棋只能絢爛於異域,中國社會最終選擇了帶有強烈國粹色彩的北宋象棋。

文化活動隨著社會型態發展呈現新的面貌稀鬆平常,象棋造型的改頭換面,原因也不只一端。由於平面棋比立體棋更穩定、易於行走,以功能看來,北宋對前朝象戲的修正事實上讓下棋更方便。對照今天,東南亞一些嘗試推展象棋活動的國家,擔心人們不懂漢字,代之以立體象棋,卻常無功而返。正如許多不懂漢文的人都能打麻將,象棋七個漢字不算什麼隔閡,「人們寧可下平棋,」來過台灣比賽的馬來西亞棋手張漢忠說。

下棋選女婿

棋戲在中國,種類繁多,變化萬千,經過象戲、七國象戲等形制,象棋總算在北宋大功告成,逐步完成棋盤縱十路,橫九路,河界分明,三十二子,將帥行走於九宮內的遊戲規則。

南宋之後,象棋的藝術性、娛樂性大大加強。明清一路而下,雅俗共賞的象棋,普及性真到了所謂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

宋代杭州出現專門製作象棋的手工業。漢唐兩朝有所謂「圍棋待詔」,專伺候皇帝下圍棋,到了南宋,也有了象棋待詔。「踏青鬥草皆餘事,閑集朋儕靜奕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寧可關起門來下棋,不願郊遊踏青。「人人說道好女婿,……又聰明,又伶俐,雙六象棋通六藝」,根據元代話本這一說法,下一手好象棋儼然是乘龍快婿的必備條件了。

相較於麻將、圍棋,象棋棋子少、棋盤小,攜帶方便,甚至隨手一張紙都可以畫成棋盤,不僅家家戶戶都備有棋具,出門在外更可隨身攜帶。馬走日、象走田,車領先鋒橫直衝、炮飛過山破陣地,也成了中國人應有的基本常識!

而公園、市場裡一窩蜂人下棋,圍觀者七嘴八舌,小孩兒找個縫隙鑽進去、支著下巴湊前看,久了也就會了,再到公園、廟口到處找人較量。如此代代相傳,象棋更隨著華人腳步,再度放洋,如今世界各地唐人街、華人文化中心,都少不了一盤盤將軍抽車、單騎見擄的好戲上演。

難怪極懂得享受人生的梁實秋先生要說象棋是中國人的最佳消遣:「瓜棚豆架之下,與世無爭的村夫野老不免一枰相對,消此永晝;鬧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閒階級人士下棋消遣,宦海裡翻過身最後退隱東山的大人先生們,髀肉復生,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只好閒來對奕,了此殘生。」除了消磨光陰,梁實秋認為,象棋之所以能使許多人樂此不彼,因為它頗合於人類好鬥的本能,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而人總是要鬥的,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9-2006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車炮開路,馬卒決勝

《益智愉心的中國古代游藝》書中曾如此推理:由於文人雅士、騷人墨客賦予圍棋忘憂、淡然、超逸玄微的印象,讓文雅的圍棋曲高和寡,一種新的棋類游藝──象戲才應運而生。

相對於圍棋被稱為文棋,象棋有武棋之稱。圍棋盤面大、需考慮的陣地更多,但棋子只有黑白兩色;象棋棋子有具體位階,功能各異,加上規則簡單,易學易懂,下起來短兵相接,瞬息萬變,親和力更強,這種魅力使它輕易地跨越千家萬戶,在民間的普及率超過圍棋。

但象戲規則雖然簡單易懂,棋局變化卻也十分繁複。圍棋隨著戰況發展,盤面越下越滿;象棋棋子在有限空間內,隨著戰情從開局、中局到殘局,棋子越少,行走路線卻越多,攻防陣勢的組合無限增加,棋子威力也在變化。例如開局之初,馬容易被牽制,中局過後,棋子越少,絆腳石盡去,拐腳馬忽地進退自如,在一據點上,可以移動八個據點之多,所謂八面威風,勢如破竹,成為下棋人口中的「殘局馬勝炮」。

至於開局時威力不如士、相的兵、卒,只要老兵不死,作了過河卒子,頓時功力大增、不亞於開局時最具攻擊力的車與炮。

人間有棋痴,無關風與月

南宋之後,象棋規則雖然趨於穩定,但在小小棋盤上,「下棋的棋風也隨時代不斷翻新,」台灣六段棋手林見志說。例如清朝出現的「馬炮爭雄」時期,當時人專門在馬與炮的對局上動腦筋,僅僅以炮移到中間進行攻勢、對方將雙馬佈置成屏風抵擋的所謂「中炮對屏風馬」體系,就可以寫上好幾本書。一九五○年代,有人來個「殘局大革命」,扭轉了過去認為棋下到尾聲,棋子所剩有限,小兵已無大用的局勢,讓小兵也能立大功。

除了作為正式比賽、困難度較高的正規象棋不斷拓展出更精深的棋理,象棋也發展出盲棋、暗棋、憑空杜撰的殘局解盤,不僅可以獨樂樂享受棋局,也可以眾樂樂「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

《竹香齋》、《適情雅趣》,古來棋譜名稱多風雅,原因無非是許多棋癡往往一壺茶、風簷展讀棋譜,或在涼風習習中研究殘局,看紅、黑方如何交手,思考如何讓每一著棋更無破綻。有人竟夜思索,不眠不休;有人「春思逼人眠未穩,閑開棋局度清宵」。難怪某位有棋癖的老祖宗說,五官四肢不接觸適情的棋藝,氣脈就鬱結不得流利,天機就沈滯枯寂不復發揚。下棋,竟然外可以運行氣脈,內可以發越天機,達到養志游神效果。

解殘局、讀棋譜可以作為個人「修行」,大陸作家阿城的《棋王》一書中,主角王一生「一對九」下盲棋,則吸引了無數人潮。喜愛下棋的人都知道,棋下久了,就會在腦海中出現棋盤,並反覆設想每一步棋的走法,一般棋手也都可以棄棋盤口述比棋,或同時與兩、三人下盲棋,大陸棋手柳大華就曾在武漢以一當十八下盲棋而得到「東方電腦」的封號。

盲棋據說創於文天祥,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記載,文天祥嗜愛象棋,暑日喜愛在溪裡玩水,常與部將在水中以意象為棋盤,口奕象棋,一決勝負,愈久愈樂,暫忘塵俗之憂。

虛擬棋王?

象棋玩法推陳出新,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曾被視作「無益之事」受到打壓。尤其走到工商業社會,現代生活繁忙,到公園、棋社下棋已成奢侈,家裡父母為生活忙碌,更無閒暇親子對奕,許多學生下棋,還被家庭視為浪費時間,不務正課。

不過,隨著社會對年輕孩子的各種誘惑增加,也開始有家長鼓勵孩子在家下棋。九月在台北艋舺福興宮的象棋比賽中,一位小棋手的父親就說,與其讓孩子四處溜躂、玩電動玩具,不如買象棋軟體讓孩子在家玩。

隨著科技媒介與大眾媒體的發展,象棋生態在二十世紀的尾聲彷彿又將展開一波新的轉變。許多過去勤跑棋社、棋苑的棋友,如今關在家裡磨練棋藝,磨棋對象更遍及全球。家住紐約、棋藝高竿的商人牟海勤在電腦網站為自己取了個「CCCC 」的代號,意指要讓對奕的敵手「死死死死」的很難看。他覺得,上象棋網站找人下棋,有運籌帷幄於帳內,決勝千里之外的快感。尤其美國紐約、舊金山、休斯頓各處雖有棋會,卻缺乏有系統的進行比賽,因此在電腦上下棋對他是再方便不過了。棋力五段的松山棋會會員林世偉也認為,在電腦上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可找到對手,不再像過去跑棋社找人下棋,常常空跑一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06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大資訊系近兩年積極開發電腦象棋、並舉辦了好幾次棋王與電腦大戰,準備把千年來讓中國人陶醉無窮、百思未解的多變棋局,以人工智慧一一破解其中奧妙,找出下象棋的必勝之道。如今西洋棋電腦「深藍」與西洋棋王交手,已到了不分高下的程度,象棋電腦的棋力又如何?台大資訊系教授許舜欽一手「調教」、尚未命名的象棋電腦目前已有五段實力,可以進入台灣棋王排行榜前二十名了。

許舜欽解釋,由人工智慧的角度來看,棋的難易度與棋盤大小有關,比如圍棋棋盤有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每步棋的可能性比有六十四格的西洋棋多,若要將每步棋的走法都算過,圍棋遠比西洋棋困難,因此目前開發出來的圍棋電腦棋力連一段都不到。而盤面最小的五子棋,已被電腦破解,如今和電腦下五子棋,想佔上風可難了。象棋棋盤交叉點有九十個,困難度比西洋棋高,但隨著CPU(中央處理器)的改進,電腦象棋大約在兩年內晉升一段,不到五年,棋力就可以與台灣棋王、八段的吳貴臨不相上下。真有那麼一天,電腦打遍天下無敵手,到時還有人要玩象棋嗎?

老象棋與新工具

象棋電腦會為象棋帶來什麼衝擊仍是未知,但有十二億人口的大陸將象棋搬上電視螢光幕,已出現新型態的現代快棋賽,限制棋手在四十分鐘內必須走出四十步棋。但短時間內出手,讓棋手覺得下起棋來只靠反應、不靠思考,棋的「深度」不夠。為此有人感嘆,科技改變了棋的精神,現代人下棋只重商業化,不重藝術文化。

亞洲象棋聯合會秘書長林關浩卻認為,要讓國際人士參與、廣為華人社會下一代接受象棋,電視轉播與電腦下棋不可免,因此快棋必然成為一種趨勢,但慢棋也不必然因此消失。以圍棋為例,由於日本推動專業制度的建立,國際都不得不去接受、遵守一局棋單方就有九小時可用的規則。西洋棋的正式比賽,單方也可以走八小時,對局超過八小時,立即封盤,第二天再下,等於花兩天才下一場棋。

從沙場兩軍對峙到紙上談兵,再到對著電腦螢幕、電視攝影機對奕,千年來象棋仍不脫人類寓鬥於戲的天性。只是,愛把敵手逼入死角、欣賞敵手垂死前青筋暴露、紅頭漲臉窘態的生活大師梁實秋,會不會因此悵然若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1-2025 04:53 PM , Processed in 0.7041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