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57|回复: 37
|
恐龙为何突然灭绝?灭绝的答案,真谓五花八门;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只有一种真相(谢绝灌水)
[复制链接]
|
|

1.流星大撞击-砸死的??
这纯属意外事件,不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流星对地球的撞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要怪只能怪恐龙们没有忧患意识啦!
2.史前大寒潮-冻死的??
可怜呀!要知道当时的地球是很暖和的,很多动物还没来得及进化出长毛呢!
3.火山大爆发-烧死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不用说满天大火啦
4.海洋淹没大陆-淹死的??
大自然的力量无穷大,改天换地也不是难事!
5.开花植物的出现-饿死的??
单看恐龙那惊人的块头,没有饭吃,能不着急吗?
6.恐龙世界的战争-杀死的??
试想蚂蚁之间都要打架,恐龙帝国的战争一定异常的精彩;或许人类的世界大战也是受此启发吧!
7.放屁改变大气环境-熏死的??
地球人都知道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可是恐龙知道吗?
8.史前人类的核战争-炸死的??
这是由于在恐龙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类似人类足迹的脚印,而产生的联想.
9.龙卷风吹到太空中-空间转移走的??
这可是超自然的力量呀.不过上帝想要让恐龙灭亡,就先让它们飞出地球!
10.外星人抓到动物园了-还没死呢??
这可能是恐龙还活着的唯一证据.既然地球人对恐龙这么感兴趣,外星人自然也不列外;不过地球人可要小心外星人的入侵呀!
这是关于恐龙灭绝的答案,真谓五花八门;但是,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只可能有一种真相;在次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 本帖最后由 威尼斯的狼 于 25-6-2006 02:45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6-2006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并非瞬间灭绝
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
关于恐龙的灭绝,人们曾经设想过许多种原因。有说是恐龙爱吃含有大量的生物碱的被子植物,以致体内生物碱蓄之过多中毒而死的;有说是食物链崩溃,庞大的恐龙得不到足够多的食物维持生命,导致灭绝;有说是气候的突然变冷,使习于温暖气候的恐龙来不及适应,因而死亡,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地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说在白垩纪末天外飞来一块巨石(陨星),砸到地球上,给地球造成了一场巨大的环境灾害,终致生物大量灭绝,包括恐龙。此后,这一猜想因得到鱼黏土层中新发现的所谓“铱异常”的支持,很快热遍全球。
据研究,亲铁元素铱在地球岩石圈中丰度仅为0.001p.p.m.,但在陨石中却高出几百倍,为0.65p.p.m.。鱼黏土层中的铱含量更高,竟达65p.p.m.,超过地球岩石圈中正常值几万倍!而在其上1.2米的地方,铱含量又回到了背景值。人们因此认为,在形成一厘米厚的鱼黏土层的一万年内,地球上发生了某个造成“铱异常”的突发事件。那事件,除了是一块铱含量特别高的陨星砸上地球,并带来了漫天铱含量特高的烟尘,使之飘落于全球外,还会是什么?这就是当时许多人对鱼黏土层中铱异常的“唯一合理解释”。
自1981至1982年间,科学家们先后开过四次专门会议,来讨论“大型天体撞地”问题。最后形成的共识是:造成地球上恐龙和其他许多物种同时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一颗直径在十公里以上的大陨石。
经过计算,他们认为,像一颗哈雷彗星量级(即十公里以上、一万亿吨量级)的大型天体,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其撞击能大致相当于4000亿吨TNT炸药,或者200亿颗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地球表面积是五亿平方公里,哈雷级天体一次撞击释放的能量分配到地球表面,便相当于每平方公里爆炸40颗广岛原子弹。因此得出结论说:“毫无疑问,这样的撞击要毁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但是,这能经得起实质性的推敲么?
恐龙并非“瞬间”灭绝
对上述假说的疑惑,来自五个方面:
其一,“陨石(彗星)撞地”,属于一种“瞬间型”灾难。它的发生是“瞬间”的,它发生以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是“瞬间”的(即其所引发的烟尘也好,大火也好,“热空气”也好,氰污染也好,只能持续十年八年,最多存在百年千年,相对于以亿年计的地质纪年,实为“一瞬间”的事)。而恐龙和其他众多生物的实际灭绝,是发生在那可以发掘到大量动物遗骸的C-29-R期地层的整个形成期。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和磁性地层学证实:该地层形成的时间跨度为50万年。一块大石头,砸在地球上,即使其“撞击能”达到20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那样的量级吧,但该“超巨型原子弹”引发的能量灾害能在地球上持续50万年之久,使该C-29-R地层在50万年的时间内,始终在陆续地接受恐龙和其他生物的大量遗体,这可能吗?
其二,“铱异常”为标志的“天体撞地”灾难属“瞬间灾害”,它发生在C-29-R地层所代表的50万年间的某一短暂时间里,而由该灾害形成的“铱异常”地层,却仅属该弱磁地层中一个薄薄的小层次。如果天体撞地这一“瞬间灾害”,是发生在C-29-R地层形成的后期,那么,在该“瞬间灾害”及其“铱异常”尚未出现之前的C-29-R地层期前期,那许多已被灭绝的生物,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三,在地层发掘中,有一个事实是人们清楚的,即:造成“大灭绝”,使C-29-R地层接受到恐龙和其他生物大量遗骸的沉积时间,是在“铱异常”地层出现之前,而该时沉积地层中的铱含量却很低(实际测定值,为0.3p.p.m.,与深海沉积物中“宇宙铱”背景值相同)。如果说,“瞬间灾害”的发生时间是在整个C-29-R地层期的前期,是这灾害在前期即杀灭了恐龙等生物,尔后,待恐龙等大量生物均已死绝,海洋中那标志“生命死寂”时期的鱼黏土层沉积期也开始来临,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含铱烟尘才陆续沉降,从而最终形成了铱含量特高(高出正常值几万倍)的那一厘米厚的鱼黏土层,那么,令人费解的是,这烟尘为什么死死
地停留在空气中,始终不降落到地面上来,直待地面上的恐龙和其他大量生物于若干万年时间里死绝了,它才优哉游哉地一股脑儿落地,并仓促地于一万年时间内形成了那薄薄的鱼黏土层呢?也就是说,它为何要在空中悬浮若干万甚至数十万年之久,不随恐龙尸体一起沉积呢?这,不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么?
其四,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发生过不止一次。资料显示:距今5.05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浅海底栖爬行或游泳的三叶虫的60个科,有三分之二突然灭绝;4.4亿年前奥陶纪将要结束时,几乎所有的珊瑚和鱼类以及25%的物种灭绝;3.7亿年前的泥盆纪行将结束时,许多鱼类和7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了;2.48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海生生物的50%的科、75%的两栖类的科和80%的爬行类遭到了灭绝厄运;更有资料说,二叠纪向三叠纪过渡时竟有多达95%的古生物被一扫而光。而在更早的前寒武纪后期,也曾发生过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其时,繁荣的五彩缤纷的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大部分,被突然消灭。假如是“天外来客”一次次毁灭了地球上的生命,则造成这么多次生命毁灭的“天外来客”,它们又都落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了呢?“撞击说”学者们能在地球上找到一些相应的“撞击坑”,给我们具体地指出来么?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地史上的物种大量灭绝,总是发生在地壳变动和地史纪年的转换期?难道,那些总爱造访地球的“天外来客”,也懂得“挑日子”来拜访地球吗?
其五,生物遗骸形成化石埋藏需要地层快速封掩而形成“绝氧”的地质条件(按:该条件还必须是软性的泥沙质覆盖物而不能是大石块类的,否则,诸如恐龙蛋之类化石便不可能获得保存)。试想,那天外来客撞到地面后即使掀起了“万丈烟尘”和八九级大地震,那灾害的“主灾区”也仅涉被砸的地球半球,它绝不能在全球范围造成生物灭绝及相应地表“快速封掩”的地层活动。只要这地层(主要是泥沙)的“快速封掩”不能及时出现,即使大量生物被“热空气”或“氰化物毒化了的水和空气”杀死了,那暴露于空气中的尸体也会迅速氧化、腐烂,形成不了化石。可是,现在的古生物发掘,不仅在被撞击论者视为大陨石降落地的地中海(或墨西哥湾)所在地区的地球一侧,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如非洲、欧洲、北美等地),而且,与之相对的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球的另一侧,也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恐龙(包括恐龙蛋)与古生物化石埋藏,这是为什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6-2006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灭绝于地下爆炸 与陨星撞击同时发生?
灭绝恐龙的灾难或许就来自于地球自身;并且,它还有可能再次发生地面爆炸,有害气体奔涌而出,混入大气层并很快布满整个地球。地面被上百次强大的地震摇动着。200亿吨的地壳和地幔物质被爆炸冲击波冲上天空,紧接着又雨点般地砸回地表。这对恐龙是一个毁灭性的日子,它们从此再也不能恢复生机了。
这就是来自德国基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新提出的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的地质灾害说,他们认为恐龙不是被陨星和大陆洪流玄武岩所杀,而是被一种叫做“弗恩弹”的巨大地下爆炸所灭绝的。该假说发表在今年1月份的《地球与行星通讯》杂志上。
人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已争论了25年,众说纷纭,假说过百。最后的主流理论是:恐龙灭绝是天外来客——陨星撞击地球加上“大陆洪流玄武岩”,即较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浆火山喷发所致。
但这种旧的主流观点存在缺陷。新的弗恩弹假说正是避免这些缺陷而被提出。并且,它还可以解释其它几次史前大灭绝之谜。
在过去的4亿年中,地球共发生过四次大的灭绝。最早是在3.8亿年前到3.64亿年前发生的晚泥盆纪大灭绝,消灭了大约60%的海洋生物;接下来是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其间96%的物种被灭绝了;然后就是2.01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大灭绝;最后,是距今1.35亿年到0.65亿年前白垩纪到第三纪(K-T年界)之间的恐龙和其它无数种动物的大灭绝。
在以往的理论中,所有这些灭绝事件都和陨星撞击以及大陆洪流玄武岩有关。然而,像这样双重霉运同时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真有可能发生了四次吗?人们认为,每1亿年出现有足够大的陨星撞击地球引发大灭绝的机会小于1次。而大陆洪流玄武岩则是每3000万年到5000万年发生1次,每次持续大约100万年。
弗恩弹假说研究小组的领导人Jason Phipps Morgan教授说,粗粗一算,陨星碰撞在过去的4亿年和大陆洪流玄武岩同时发生的几率似乎大约在1/8左右。但实际上,仔细计算可以得出结论,这4次大灭绝发生的概率只有1/3500这正是早先的主流理论难以避免的缺陷。
会不会大陆洪流玄武岩就是由陨星撞击地球而引起?这一疑问已经数次被学者们提起。最近一次是2002年伦敦学院大学的Adrian Jones提出的,他认为陨星撞击地球时,强大的冲击力可能会穿透地壳,引发大规模的熔岩喷流。
但是Phipps Morgan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一个陨星在物理学上不足以引起洪流玄武岩长时间融化。而且,在K-T年界之间从地质上也找不到任何支持有陨星引发洪流玄武岩爆发的证据。而研究墨西哥犹卡坦半岛上的“希克苏鲁伯”大陨石坑与其同时代的洪流玄武岩,即印度的德干岩群,以及其它地质化学上的证据都表明,早在陨星撞击地球前就开始了火山爆发。
弗恩弹替代陨星
正因为原先理论已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巧合”发生的原因,科学家决定重新考虑这一问题。Phipps Morgan和他的两位同事,Tim Reston和Cesar Ranero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理论:弗恩弹假说。他们提出一种猜测:或许陨星撞击地球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而是大陆洪流玄武岩产生了一种陨星撞击留下的独特“签名”——比如巨大的陨石坑,以及撞击引起的周围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
如果事情果真如此,则那个令人生疑的1/3500的巧合就可以被排除了。
Phipps Morgan模拟出了大陆洪流玄武岩产生陨星碰撞“签名”的一种情形。大陆洪流玄武岩是当地幔被熔岩隆起(即形成地幔柱)时发生的。一个地幔柱穿过厚厚的岩石圈时,会引起其中爆炸性气体的极大聚集。而从地柱溢来的热量能熔化含碳丰富的岩石,这样,就积存了更多的气体。最后,地幔柱中的岩浆和气体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扯开地块并形成裂缝。今天我们看到的东非大裂谷,应该就是三次最近大灭绝的关键证据。
这种爆裂使一场灾难性的气体大爆炸成为可能。气体会飞快地升腾通过地壳上较薄的岩石裂缝或断层,在表面突然爆炸,溢出的有毒气体会顷刻间污染大气,引起严重的全球环境压力。爆炸冲击波本身也还将有破坏性。据计算,它将引发1次11级地震,以及大约100次比地球上有记载史以来最厉害的9级地震(1960年袭击智利)还要猛烈的地震。
但是,接下去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爆炸之后,地幔柱管道内的气体以远超过音速的速度向上走,可能会炸飞管道顶端的岩石,然后把它们抛到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这种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200亿吨烈性炸药,或者700万个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据研究者估计,如果这种能量一下子突然释放,甚至能把200亿吨石头发射到高空大气层中。
这种假说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能解释与大灭绝有关的所有撞击“签名”,包括撞击引起的周围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可以由爆炸得到。弗恩弹机制甚至还可以解释外来物体坠落地球形成的大陨石坑——它由碎石弗恩弹从高空射落造成。
会发生下一次爆炸吗?
这一想法很诱人,但是,有证据吗?Phipps Morgan说道:“这是一个很难证实的理论,因为我们很难区分陨星的撞击和弗恩弹的影响。我们需要发现气体释放管道的证据。”他相信管道的遗迹就埋在喷流出来的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或许有一天,这些证据将在地震图片和重力调查中显示出来。
但是,至今还没有人做出有关洪流玄武岩区域的详细地震调查。
1908年,西伯利亚神秘的爆炸将通古斯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被夷为平地,并形成了一个大坑。目击者报告说看到了一个火球,这让科学家将其归类为陨星的撞击。
现在,Phipps Morgan有了另一个解释:这是一次小的弗恩弹。他说:“如果通古斯是一个弗恩弹发射点的遗迹,那么,最原始的管道似乎还没有完全消失。”Phipps Morgan希望能发现通古斯大爆炸现场有一个很深并垂直的管道的证据。验证弗恩弹理论其它明显的线索应该是,我们能够在一个大弹坑里找到撞击物的残片。通常高速抵达的陨星使得它一碰到地球表面就蒸发,而弗恩弹的碎片则应该在事发现场留下一些遗迹。
至今,人们对弗恩弹理论褒贬不一。支持者有“雪球理论(即认为地球曾经大面积被冰雪覆盖的理论)”的解释者、哈佛大学的Paul Hoffman,他认为弗恩弹理论是一个严谨的假说。他说;“这是对一个真正难题的创造性的研究方法。”激烈的批评来自于那些衷爱陨星灭绝恐龙说法的地质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Jan Smit认为,撞击和洪流玄武岩的测算年代不够精确,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它们确实同时发生,而且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关于弗恩弹的一丝证据。
Phipps Morgan也承认,至少K-T大灭绝用这种理论解释有点勉强。他说:“从德干岩群到希克苏鲁伯,要发射一块地壳岩石达到那样远的距离,这对于弗恩弹假说来说是极端不利的解释;特别是,在同一时间它居然在地球上没有分成几小块并变成几个小撞击,这种可能性极小。”
但是,如果弗恩弹假说是正确的,我们就要留神关注下一次弗恩弹事件会在哪里酝酿。
科学家指出,这类事件要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酝酿。有人说南非原先的稳定的地块正在加快上升,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地下大爆炸。
而Phipps Morgan则认为,西伯利亚地区最有可能发生这种灾难。他说道:“欧亚大陆北部正在开始裂开。似乎具有形成爆炸地柱一冲而上的恰当条件。所以各位看客,请戴好你的帽子,我们可能就要被发射升空,颠簸着上路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6-2006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进化注定恐龙灭绝 行星撞地非主因 ???
新浪科技讯 近日,新西兰马赛大学(Massey University)生物进化学教授大卫·潘尼和英国牛津大学博士马特·菲力普斯在《生态和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月刊中撰文称,科学界应该重新考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
两位科学家认为,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已经开始逐渐灭绝,而过去的科学家普遍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的主因。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认为,当白垩纪晚期,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当时地球的主宰恐龙和翼龙灭绝后,鸟类和哺乳动物才得以兴盛发展起来。
潘尼和菲力普斯曾经也同意地球物理学者的普遍观点,在白垩纪晚期地球遭到了小新星的撞击。“但25年来我们仍然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这是恐龙和翼龙灭绝的主要的原因”,而却看到“自然进化过程”使恐龙物种产生了分化。
两位科学家认为,大约在九千到八千万年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开始多样化,而到三千至两千万年以前,鸟类已经开始在与恐龙的自然竞争中胜出。
潘尼教授说:“化石能够告诉科学家,当恐龙开始不同种类分化时,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漫步在地球上;这可能可以暗示当恐龙逐渐开始灭绝时,鸟类和哺乳动物却开始不断多样化。但化石的记录只是一个补充,所以许多结论还仅仅是假设。”
迄今为止,种种证据同大众所认同的理论是相抵触的。
潘尼表示,从化石和分子的综合证据来显示,鸟类和哺乳动物增长,翼龙恐龙下降开始在白垩纪之前的数百万年以前。
两位科学家认为,教条的坚持传统的理论,使得科学家忽视了寻找恐龙大量灭绝的真正原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6-2006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种可能性不足于决定恐龙的绝种原因,公开讨论及欢迎各方面的资料。 |
|
|
|
|
|
|
|
发表于 21-6-2006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威尼斯的狼 于 20-6-2006 11:22 PM 发表
...
5.开花植物的出现-饿死的??
单看恐龙那惊人的块头,没有饭吃,能不着急吗? ...
啊没饭吃, 他們不會吃肉嗎?... |
|
|
|
|
|
|
|
发表于 21-6-2006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6-2006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假设过恐龙绝灭的可能性:
恐龙根本不是地球的动物,是外星人带来的。
恐龙本来就是地球上代生物,就像人类一样,自称是地球上的高级生物。
恐龙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1千五百万年前的事,那样的骨骼不一定就是动物。(那是现代人看现代的动物所产生的错觉)
恐龙是移民来地球的,某某星球因出现对他们高级生物不利的动物,而抛弃到地球来。
以上纯是本人童年胡思乱想的...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21-6-200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童年的想法, 我的结论就是- 恐龙是植物来的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翼龙为何突然灭绝?

当恐龙称霸陆地的时候,它主宰着广阔的天空,它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一亿多年,但是在6500万年前却彻底灭绝了——公元1784年,第一个翼龙化石被发现,就此揭开了人类对翼龙艰苦而又不懈的探索。
在科学家的眼里,翼龙是一种很奇特的爬行动物。它起源于大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是恐龙的近亲,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它出现时便能在空中翱翔,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上蓝天,是第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它或大如飞机,或小如麻雀。当恐龙成为陆地霸主时,翼龙始终占据着广阔的天空。翼龙时而栖息在悬崖峭壁上闭目养神,时而快速掠过湖面捕食鱼虾。它们在空中翩翩飞舞,追逐嬉戏,俯瞰着大地上的万物生灵。
科学家对翼龙的研究和探索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发现。实际上,翼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这个问题曾困扰科学家很多年。1784年意大利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当时人们对翼龙的长相也有种种猜测,画的翼龙复原图也千奇百怪。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甚至还有人认为翼龙像中国传说中的凤凰。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自从翼龙被鉴定之后,人们对这类最早飞向天空的奇特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探求隐藏在它身上的秘密。
翼龙为什么会飞?
翼龙作为一种爬行动物,为什么会飞呢?这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具有飞行能力的动物中,像昆虫、鸟和蝙蝠今天还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但翼龙没有留下任何活生生的、可以参考对比的后代,所以人们对翼龙飞行的研究充满幻想与狂热。更有趣的是,第一篇有关翼龙飞行的论文并不是发表在动物学或古生物学杂志上,而是发表在一本航空学杂志上。
那么翼龙是怎样飞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翼龙的外型,翼龙没有羽毛,它的奇特之处就在它的双翼上。科学家推测,翼龙最初是从一种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起初它就像鳄鱼一样爬行,后来经过漫长的进化,它的第五指退化,第四指不断加长变粗,达到其他手指的20倍长,前端的爪子也已经退化,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接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像鸟类翅膀一样的翼膜。翼膜是皮状的,非常薄并且柔软,翼膜内没有骨骼支撑,只有纤维分布,翼龙就是靠这样的皮膜在天空中滑翔。
科学家从翼龙化石中发现翼龙的骨骼结构非常独特。在中国辽西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国翼龙”的化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头部有一个很大的孔,以便飞行时减轻头部的重量;它的脖子比较长,便于开阔视野;它的尾骨已经退化;它的第四指变成了飞行指,每个前肢由七节骨骼组成;两个飞行指构成翅膀的骨架,这是翼龙最奇特的地方,翼龙就是通过这两个骨架支撑着双翼飞行。从它的骨骼形态来看,它体态轻盈,具有很好的飞行能力。
翼龙是会飞的恐龙吗?
尽管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但它的祖先是谁到现在还是一个谜,科学家们甚至连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都没有找到,多年来科学家对翼龙的研究一直是疑团丛生。翼龙在生物进化的链条中究竟属于哪个环节?它与哪些物种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由于翼龙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一个是陆地霸主,一个是空中主宰,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于是人们猜想:翼龙会不会是恐龙家族的成员呢?它是不是会飞的恐龙呢?
从翼龙化石中,科学家发现翼龙的头骨和恐龙一样都是双孔结构。头骨的双孔结构是爬行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家推测翼龙和恐龙应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可能都是从一种原始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也可以说翼龙是恐龙的近亲。虽然它们同时出现又同时灭亡,但没有进化上的联系。
过去确实有人认为,翼龙是恐龙当中的一个类群,有人甚至说翼龙是会飞的恐龙。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看法,翼龙和恐龙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骨骼结构来看,翼龙的前肢结构和恐龙完全不一样,它的第五指退化,第四指加长,变成飞行指,飞行指与腿之间连接着薄薄的翼膜,恐龙根本没有这样的特点。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翼龙有一些特殊的骨骼,比如说翅骨,这些结构都和恐龙完全不同。
翼龙和恐龙虽然同属于爬行动物,但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恐龙主要是在陆地生活,它的骨骼强壮,肌肉发达,行走和奔跑能力都非常强。而翼龙在飞行能力增强的同时,行走能力却退化了。翼龙一般很少在地面行走,即便在地面上行走也与恐龙不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翼龙是鸟的祖先吗?
当科学家证实翼龙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后,曾经也有人推断:既然翼龙和鸟都具有飞行能力,那么翼龙会不会是鸟类的祖先呢?
科学家发现翼龙和鸟在行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翼龙和鸟都会飞;它们的骨骼结构非常相似,骨骼非常纤细,中间是空的;头部有很大的孔,骨片非常薄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它们的重量,有利于飞行。
翼龙与鸟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温血动物,传统的观点认为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但化石证据显示翼龙是个例外。
通过近年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翼龙是温血动物,而且很多人在翼龙复原的时候,在它身上画了羽毛。毛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些温血动物特有的东西,它具有保温的功能,是温血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2001年在邻近辽西地区的内蒙古宁城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一件保存非常好的翼龙化石,后来经过研究将其命名为“热河翼龙”。这个翼龙全身都覆盖着毛状的结构,这是支持翼龙是温血动物的非常重要的证据。同年,在巴西也发现了一件翼龙化石,它的脑袋上有个非常大的脊状的结构,在脊上有一些被认为是血管印痕的沟和槽状的结构。科学家认为这种结构可以起到一种调节体内温度的作用,这也是温血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翼龙和鸟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都会飞,但它们的翅膀构造和最基本的飞行方式差别很大。鸟类的前肢上面附着羽毛,每一根羽毛都是由中央的羽轴和两侧的羽片构成,羽片呈不对称排列。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称的构造,使每根飞行羽毛都能独立地像机翼一样,在振翅飞行中产生升力。大部分鸟类都是振翅飞行,而翼龙却靠皮膜飞行,它的双翼没有骨骼支撑,主要的飞行方式是在空中滑翔。
翼龙和鸟类最显著的特征——翅膀,在进化上也没有什么联系,由此看来翼龙也不是鸟的祖先。按照科学家们的理论推断,鸟类的振翅飞行应该比翼龙凭借地面升力而滑翔要先进得多,但一项最新发现表明,翼龙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这一点毫不逊色于鸟类。
巴西发现了很多翼龙化石,其中最主要的是“古神翼龙”,它们和中国辽西九佛堂组发现的中国翼龙非常相似,因为巴西当时和中国相距非常遥远,从这可以看出来它们两者之间肯定有一种进化上的联系,巴西的翼龙有可能是从辽西地区逐渐迁移过去的。
近几年,科学家从翼龙化石的地层分布分析,翼龙在全球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同一类翼龙在全球不同的大陆都有分布。这证实翼龙有迁徙的习性和长途飞行的能力,而且往往不受地理上的阻隔的影响,高山、海峡对它们都不是障碍。翼龙有可能是飞行能手。
翼龙的食性非常广泛,有食水中的鱼虾的,也有食空中的昆虫的,更有食植物果实的。大部分翼龙是食鱼的,这与大部分翼龙生活在湖边和海岸边有关。
翼龙是蝙蝠的近亲吗?
科学家否定了翼龙是鸟的祖先这一猜想后,关于翼龙的研究又有了另一种推测。由于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能够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只有翼龙、鸟和蝙蝠,既然翼龙与鸟没有亲缘关系,那它和会飞的蝙蝠是不是一家人呢?因为科学家发现蝙蝠和翼龙飞行的双翼都是薄薄的皮膜,并且它们都有在休息时倒挂的习性。
与翼龙翅膀结构不同,蝙蝠的翅膀主要由四组手指构成,休息时翅膀可以折叠起来,当它起飞时翅膀可以像自动雨伞一样快速打开,如果说翼龙是爬行动物中非常独特的一种,那么蝙蝠可以说是哺乳动物中的另类。科学家发现翼龙与蝙蝠之间没有进化的渊源,而它们的相似之处正好是适应飞行生活的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蝙蝠和翼龙的繁育方式也不一样。蝙蝠是哺乳动物,繁育方式是胎生,而翼龙是爬行动物。科学家猜想翼龙应该是卵生,但一直没有找到翼龙是卵生的证据,后来终于在中国辽西揭开了这个秘密。
2003年4月的一天,中国辽宁西部义县的一个农民在挖狼鳍鱼化石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化石,这种化石以前他从没有见过。他把这块化石交给了正在当地野外考察的中科院的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和周忠和博士。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枚蛋化石,蛋中还有一个小胚胎,胚胎的种种特征显示它毫无疑问属于翼龙。蛋中的小翼龙如同婴儿一样在酣睡,它已经处于胚胎发育过程的最后阶段,它的翼膜纤维、身体上的皮肤及背部的“毛”已清晰可见,头部从一侧向下弯曲,与脊柱组成倒“U”形,嘴里已经长出了细长的牙齿,翅膀蜷缩,翅膀上的骨骼清晰可见。科学家测量它的两翼展开可达27厘米。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枚翼龙胚胎的现世让古生物学家兴奋不已,这一发现发表在国际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这枚翼龙蛋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翼龙发育演化史中的一项空白,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种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动物,与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胚胎阶段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同时也意味着对翼龙生长发育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翼龙为什么突然灭绝?
为了生存而竞争和繁衍后代是生物的本能,翼龙也不例外。较强的飞行能力使它们可以长途迁徙,寻找最佳的生存环境和自己的伴侣。为了生存和交配,它们之间的争斗在不断上演,这也是翼龙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存法则。白垩纪晚期,翼龙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空中霸王,但是一场大灾难正在悄悄逼近这个庞大的家族。
虽然翼龙在地球上成功的生活了1 .6亿年,形成了庞大的翼龙家族,但是它们也随时面临着危险甚至灭顶之灾。在中国辽西发现的许多翼龙化石,都明显地表现出它们死亡前的痛苦挣扎,如郝氏翼龙,它的身体紧紧卷曲在一起,嘴里还咬着自己的翅膀,就是说它是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死亡和被埋葬的。辽西地区很多翼龙标本都反映出当时的生物经历了突然的非正常死亡。这些突发灾难是如何造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在中国辽西地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物繁盛,是各种生物包括翼龙的乐园。但是频繁的火山爆发却经常威胁着它们。
火山猛烈地喷发了,浓厚的火山灰和大量的有毒气体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迅速地扑向它们,大量动物瞬间窒息而死,包括陆地上的恐龙、空中飞翔的翼龙和鸟,甚至它们的后代,那即将破壳而出的小生命也不能幸免于难。很快,所有生物灰飞烟灭。大量不断喷出的火山灰将死去的动物遗体迅速掩埋,保存了今天科学家们发现的精美化石,才让人们了解到地球上曾经出现的生命乐园。
翼龙和恐龙一样,也没有逃脱65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的那次生物大绝灭事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诸如外星球撞击、大规模海退、火山大爆发等等。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时的地球生命一定经历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浩劫,地球上最辉煌的恐龙和翼龙彻底消失了。
化石穿过时间的隧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成为联系我们与遥远的史前生物的惟一纽带,依靠古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古老生命追求永恒的过程,在不经意中为我们寻找到那远古的一丝生命的亮光。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在中国也发现了十多种翼龙化石。翼龙既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也不是鸟的祖先,又与蝙蝠没有任何渊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清楚翼龙从哪一类生物演化而来。从发现的化石看,翼龙家族的成员千姿百态,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比较原始的是喙嘴龙类,主要特点是嘴里长满了长而尖的牙齿,尾巴长,掌骨短。蛙嘴翼龙是喙嘴龙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尾巴短,头短而宽,长有像青蛙一样的嘴,主要吃昆虫。另一大类比较进步的翼龙被称为翼手龙类,在中国辽西发现的“中国翼龙”就是翼手龙的一个代表。它们的脖子和掌骨都很长,尾巴已经退化,牙齿也消失了。科学家推断这类翼龙有可能是飞行能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最新推测:“雌性减少”灭绝恐龙家族
恐龙究竟为什么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一直以来,科学界对此争论不休。据西方媒体4月20日报道,目前英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推测,认为如果恐龙的生理结构类似于当今的爬行类动物的话,那么6500万年前,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恐龙后代的性别大受温度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性别失调现象 ,雌性恐龙越来越少,以至恐龙家族渐渐无法继续繁衍。
地球气候变冷恐龙家族只添男丁
在动物王国中,脊椎动物的性别就是在受精的一刹那由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决定的,如果一条X染色体遇到了一条Y染色体,那么下一代性别就是雄性;如果两条X染色体相遇,那么下一代性别则为雌性。哺乳动物、鸟类、蛇类以及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后代性别都是如此确定的。然而,由于生理构造和新陈代谢不同,大多数卵生爬行动物后代性别的确定方式非常独特,它们受孵化时巢穴温度的影响,海龟和鳄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便它们在同一巢穴中生下上下两层蛋,由于温度不同,孵出的幼体性别也不同。
近几年来,英国利兹大学的大卫·米勒教授带领一个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恐龙的生理构造与当今的卵生爬行动物颇为相似,他们由此推测出恐龙后代的性别很可能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提出寒冷天气状况会导致恐龙家族多添雄性宝宝,这极可能是导致恐龙覆灭的重要原因。
小行星撞地球性别失调最终灭绝
目前,科学界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曾与地球相撞,导致许多恐龙和其他古生物死亡,碰撞使得大量尘埃漫天飞舞,还令火山运动更加频繁,导致大气中的火山灰增多,因而地球上一度阴云密布,罕见阳光,地球的温度随之急剧下降。
米勒认为,幸存下来的恐龙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生存繁衍,但是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米勒研究小组中的另一位专家舍曼·西尔博也表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并没有全部灭亡,当时的温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那些庞然大物(指恐龙)的遗传系统并没有改变,所以无法与环境适应,以至恐龙家族性别失调。”
有人指出,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海龟和鳄鱼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它们又是如何逃过这场劫难,顺利繁衍到现在的呢?专家们近日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有科学家在论文中写道:“这些动物(指海龟和鳄鱼)一直生活在水陆交界地带,诸如河床和浅水洼里,这些地方的环境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它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往恐龙灭绝说
■"气候大变动论"持这种说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引起气候的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龙因此死去。
■"疾病论"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认为在地球上恐龙这一物种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1.4亿年的物种灭绝。
■"地磁移动论"以美国肯涅学院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每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巨大变化,恐龙难逃绝种之劫。
■"便秘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食草类恐龙的食物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主,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所以恐龙们不得不改食桑树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种族老化论和哺乳类竞争论"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生存竞争中,"后来者"哺乳类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把恐龙蛋吃光了,使恐龙绝了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灭亡原因有新解 火山爆发是祸首 ??

国际在线报道:到目前为止,恐龙灭亡的原因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而造成的,然而近日科学家们利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手段得出了新的结论,即恐龙的灭亡是由于地球火山的大爆发,而这一理论得到了系列的证实。
以海尔达·凯勒为首的美国学者通过对洋底深处沉积物层中矿物微粒进行的分析推测,恐龙灭亡是由于印度洋底火山的爆发。
研究显示,在地心活动剧烈、地表巨变的时期,大量岩浆形成柱状喷发,这样来自地幔的高温物质就在地表蔓延流动开来,据推测岩浆覆盖了半径约为500公里的面积。而这样的爆发持续了一两百万年,并形成了上百万立方千米的熔岩,恐龙也就无可避免地灭亡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为何能早期独霸地球 ?
据美国媒体10月30日报导,日前,地理学家发现,大约2.75亿到1.75亿年前,地球上的氧气仅相当于现在海拔1.4万英尺处的氧气含量。古生物学家们根据这个结论,重新对恐龙的生理特征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恐龙的呼吸系统“工作”效率特别高,这使得它们适应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独霸地球的动物。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彼德·华德表示,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地球上曾发生强烈的火山运动,这造成了空气中氧气极其稀薄以及全球性温室效应,使得90%的动物无法适应当时恶劣的环境以至灭绝 。在三叠纪与白垩纪之交,火山运动又一次大规模爆发,自然条件再次变得非常恶劣,当时50%的动物死于这场劫难。但是恐龙刚刚出世,地球上的氧气就很稀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仅为11%,这使得恐龙在进化中锻炼了完善的呼吸系统,非常适应缺氧的环境,因而恐龙家族生存下来。
今年早些时候,华德曾经将恐龙的骨骼化石和许多动物的骨骼进行对比,他发现,鸟类的骨骼与恐龙最为相近,他们的骨头上都有一些小孔。他还发现,这两种动物的呼吸系统极其相似,它们的肺都与体内一些壁很薄的空气囊相连,使呼吸的效率大大提高。华德说:“有些人曾经看见,有些鸟类飞过了珠穆朗玛峰。那里的海拔为3.1万英尺,空气极其稀薄,人在那里很容易缺氧死亡,但是那些鸟类不但没有死,反而飞得非常自如。这就是因为空气囊提高了它们的呼吸效率,而恐龙的呼吸系统和鸟类极其相似。”
恐龙统治地球数亿年,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许多古生物专家认为,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或者流星撞击地球有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原因探索
如果有时光机器让我们回到二叠纪末期的地球,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是几十平方公里内唯一存活的生物。
根据化石记录,地球曾发生过5次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在那次灭绝事件中,约有70%的陆生物种和超过95%的海洋物种消失,仅有约一半的科继续存活了下来。陆地上原本繁盛的两生类,爬行类和昆虫等几乎被消灭得一干二净,海洋中无脊椎动物和珊瑚等生物也是损失惨重,比较为人所认知的三叶虫更是全部被消灭掉,没有一种留到中生代。而更为人们关注的,使恐龙灭绝的白垩纪末期灭绝事件,规模也只有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的1/3。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使这个蓝色行星上的大部分生物突然绝种?由于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大量化石证据都被破坏了,因此在推论上遇到很大的困难。
197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jason morgan在西伯利亚西部很大范围的土地上发现覆盖着数千米厚的玄武岩。后期的发现表明,西伯利亚的玄武岩从北向南延伸上千公里,范围达到了约200万平方公里——这比整个欧洲都要大。同时,在中国西南部峨眉山也有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这些年代久远的岩石证明了在白垩纪末期,这里曾经发生过规模极大的火山爆发(注1)。而这类的爆发持续了几百万年的时间。这个火山运动被称为西伯利亚火成岩大爆发。而后来在中国西南部峨眉山也找到证据表示那里也曾经在二叠纪末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这更是证明了当时地球表面是有多个火山进行大规模的爆发。
那么,火山活动是灭绝生物的凶手吗?
1783年,冰岛也发生过一次火山爆发,在benjamin franklin(当时为驻法国的美国大使)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1784年是一个没有夏天的年份,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使天空变黑,农作物失收。法国教授vincent courtillon以这次火山爆发为基础推断出,短期来说,火山爆发所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会造成生物灭绝,而长期来说,二氧化碳类的气体则会使气候发生大变化,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致命后果。
这种推论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也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经过计算,如此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使地球温度上升5摄氏度左右,的确会毁灭很多生物,但没有足够能力毁灭70%的陆生物种和95%的海洋物种。
如果火山这种假设不成立,那么还有什么有能力毁灭那么多的生物呢。
会不会是由于陨石撞击而导致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
地球无时无刻不受到陨石撞击的危险,这类撞击不但可以引起大范围的火灾,造成陨石坑,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辐射,导致地球变形或者是海面的立即升降变化,而其后的灰尘可能会产生温室效应,威胁生物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灭绝。
目前已知最大的陨石坑位于墨西哥湾,由直径10公里的陨石造成,普遍相信就是那次陨石撞击导致了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让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物种退出了地球的舞台。既然陨石能够毁灭恐龙,那陨石也能够毁灭二叠纪的生物。而要达到二叠纪末期的那种毁灭效果,只需要直径2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就能够做到了。
然而这个说法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们一直找不到那个由直径20公里的陨石所造成的陨石坑。
既然找不到陨石坑,那是不是表示陨石说不成立呢?英国的adrian jones则主张另一种说法。他认为,地理学家之所以找不到撞击留下的陨石坑,是因为那个陨石坑在另一种情况下,已经被熔岩所淹没。根据他的计算,一般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会迅速产生一个小而深的坑洞,然后地壳反弹,那种情况下原本的陨石坑就会改变成一个大而浅的陨石坑。但如果陨石的质量足够大的话,撞击则会导致地壳的融化,大量的熔岩将会将原本的撞击痕迹抹去。因此,他认为不是陨石坑不存在,而是这个陨石坑已经被熔岩淹没了,所以不会有地理学家找到那个陨石坑。
但这个说法和原来的陨石说一样,缺乏实质的证明。而且,地球另外还经受过数十次比较重要的陨石撞击事件,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引起生物的大规模灭绝。比如说,目前已知最大范围的澳亚陨石事件(约发生在80万年前),形成多座陨石撞击坑,但这事件除影响到中国广西的新石期时代人类,造成大面积火灾外,并未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当人们激烈辩论着的时候,格陵兰的土地似乎给出了二叠纪大灭绝的答案。来自英国的paul wignall带领着他的小组,于1990中期登上了格陵兰。他和他的小组发现了厚达十几米的来自二叠纪的沉积岩。对于任何一个地理学家来说,这些岩石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拥有这些岩石,人类几乎不再需要推断物种灭绝的过程,因为这些岩石里面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化石资料,几乎每片岩石里都有化石,还有很多太小而需要用酸性物质来分离。
运回英国的几箱岩石向世人展示了二叠纪的生物灭绝过程。与陨石说相冲突的是,二叠纪的生物灭绝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是经历了80000年的历史。在长达八万年的灭绝过程中,首先被消灭的是海洋里的小部分生物,然后陆生生物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则是海洋里的大部分生物灭绝。
虽然拥有的这些证据似乎推翻了陨石说,但本身也没提出新的推断。化石里还给出了一个用来推理的条件,那就是在8万年的时间里,中间有一段时间碳12(注2)的水平大幅度上升。
得到了二叠纪末期存有大量碳12的消息后,地理学家gerry dickens(他曾经和美国的公司合作过,在海洋里寻找冰冻的甲烷作为新的能源)给出了他的假设:碳12是由海洋底部存在的大量甲烷释放出来的。海水中的甲烷,由洋底生物残骸或甲烷水合物分解产生,若海水流动缓慢,上下水层交换不易,无足够的氧气,甲烷很难被氧化或稀释,因此其在海水中的浓度会不断增加。而这些甲烷,预上稍微热一些的水就会剧烈反应,大量释放出碳12。根据推算,要使海底冰冻甲烷放出碳12,只要地球的海洋温度提升5摄氏度就可以了。
到最后,结论似乎出现了,导致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似乎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一开始,西伯利亚的火山大爆发,大量的火山灰和温室气体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一些物种的死亡;然后,陆生物种也开始因为温度的问题被消灭;过了一段时间后,大量的生物尸体腐败产生的甲烷在地球温度提升了5摄氏度后开始大量放出碳12,这种温室气体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又再提高了5摄氏度。就是这10摄氏度(注3),以及后来可能发生的冰期,导致了后期海洋生物的大灭绝。70%的陆生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就此被消灭。
此外,对甲烷的作用还有另一种说法,这里认为前半部和上面那种理论没有冲突,而后半部分,则是高浓度的含甲烷水层受到扰动后接近水面,因气压降低的关系,气体溶解度也降低,大量甲烷瞬间释放,导致海水翻腾,直接消灭大量海洋生物。
这种假设照顾到目前能够发现的所有证据,比起其他的推论都更完整,而后期的研究结果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2001年时有一队中国的研究组在中国南部(四川省眉山)发现陨石撞击的证据,显示那时候的地球海洋曾经受到严重的撞击,然后硫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使生物大量灭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灭绝于小行星撞击吗?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在生物演化史上的6500万年前,有过这么一次巨大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次灾难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天外来客撞击了墨西哥湾,形成了一个深似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巨坑,而且又使数十亿吨的碎岩石溅到大气中,这些碎片形成了一层大气笼罩着整个地球。这一时期正处于白垩纪初期和三叠纪晚期交替的阶段,学术上称为k-t时期。
但是有科学家对这次大撞击能对地球生物带来的那么大的影响有些怀疑。k-t时期是标志着地球演化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阶段之一。这阶段导致地球上70%至75%的生物灭绝,也包括恐龙。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次撞击产生了这么大的后果呢?最近,美国、墨西哥和欧洲的一些科学家正在尝试用检测大撞击发生地点的岩石来探个究竟。
今年年初,这些岩石就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岸的普尔托渔村提取出来,天外来客把这里的地面撞成了一个巨大的坑,它至今被埋在约一公里厚的沉积岩下。
科研人员每天将钻头钻入地下深处,取出岩石样品,最终到取出当时大碰撞的岩层为止。这是被一个小行星撞击的岩石层,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马上被气化,或被反溅到空中。检测这些岩石将有助于科学家断定这些散落的物质对地球生物有多大的危害。
这些岩石都包括哪些种?其中可能有石灰岩。石灰岩是在海洋生物的贝壳沉入海底时硬化形成的。
如果小行星碰撞石灰岩,撞碰所产生的热量则就会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地球表面变暖。大撞击将大量二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6-2006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火山解说:大规模火山喷发是元凶

新的研究显示2.5亿年前物种灭绝是由于大规模火山喷发引发的全球变暖造成的
据外电报道,一个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最近的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2.5亿年前的地球物种大灭绝并非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而是因为大规模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变暖导致的。
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的那次生物大灭绝致使地球上90%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从此消失。迄今为止,关于这次谜一般大灭绝的原因,最权威的说法是由于陨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急遽变化引起的。而沃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则认为,这一灾难的元凶是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变暖。
沃德说:“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突发灾难。现有的证据表明,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的灭绝是同时发生的。这很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气温的过高和氧气的缺乏。”
沃德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对126个爬虫或两栖动物的头骨进行了检测,这些骨骼来自南非卡鲁盆地300米深的沉积物。
研究人员们通过化学、生物学和磁场方面的证据都表明,这场大灭绝持续了1000万年之久,而且在随后的500万年中,生物种类大量减少。
由澳大利亚佩斯市哥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古生物学者克里提-格瑞斯领导的另一个研究小组,对澳大利亚和中国海岸同时期的沉积层进行检测,从发现的化学证据显示当时海洋中氧气的含量偏低。
格瑞斯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佐证了沃德研究小组的推论。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在2.5亿年前,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很低,而硫气体的含量却相当高,这显然是由于当时发生的火山喷发造成的。
沃德说,空气中正常的氧气含量为21%,但是在2.5亿年前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只有16%,这就如同在海拔4200米的高山上呼吸一样。而且火山喷发使空气变得越来越热,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大量生物开始灭绝。最终,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无法抵抗这一灾难性的变化。”
[ 本帖最后由 威尼斯的狼 于 25-6-2006 02:4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4-6-2006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