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55|回复: 44
|
如孔明当初自己当蜀汉之主......
[复制链接]
|
|
如孔明当初自己当蜀汉之主,各位觉得魏国能吞并蜀国与吴国,一统天下吗? |
|
|
|
|
|
|
|
发表于 6-5-2006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6-5-2006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倩宁 于 6-5-2006 07:23 AM 发表
能,难道你没听说过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吗?
嘿嘿~
蜀只能與吳結盟後才討伐魏,而吳卻沒伐魏之心.
以蜀1國之力去討伐,那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吧~
只要有勝利的跡象,後方的吳可不是善男信女,也有可能乘機打蜀.
所以當初孔明沒採取魏延的戰略,直打長安(是長安吧.忘記了),就是這個原因.
魏延是一個不錯的軍事家,不過不是政治家,所以他對攻打之後的後果沒計算後果.
魏蜀的實力差太遠了,孔明北伐其實也是因劉備的死而有壓力.
所以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司馬懿呢,他沒壓力,只要沒輸就好了,贏不贏沒關係.
這差異很大,就好像足球一樣,一個一定要贏,一個只要沒輸就算是贏了,來個5後衛,4中場,1前鋒,有球就CLEAR~
怎麼踢?
再說,即使孔明接受劉備的建議做了蜀王,與"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沒衝突.
蜀缺乏大將的事實,依然存在~
孔明在歷史中可不像三國無雙那樣厲害..... XD |
|
|
|
|
|
|
|
发表于 6-5-2006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6-5-2006 04:20 PM 发表
嘿嘿~
蜀只能與吳結盟後才討伐魏,而吳卻沒伐魏之心.
以蜀1國之力去討伐,那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吧~
只要有勝利的跡象,後方的吳可不是善男信女,也有可能乘機打蜀.
所以當初孔明沒採取魏延的戰 ...
孔明只是被人誇張了........ |
|
|
|
|
|
|
|
发表于 6-5-2006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ld_mildred 于 6-5-2006 04:30 PM 发表
孔明只是被人誇張了........
誇大的只是在軍事上,政治方面,他依然很出色. |
|
|
|
|
|
|
|
发表于 6-5-2006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6-5-2006 04:34 PM 发表
誇大的只是在軍事上,政治方面,他依然很出色.
可惜思遠....... |
|
|
|
|
|
|
|
发表于 7-5-2006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败魏国的机会可能比较高,但是可能会失民心咯.
 
因为已经不是刘氏的旗号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6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6-5-2006 04:20 PM 发表
嘿嘿~
蜀只能與吳結盟後才討伐魏,而吳卻沒伐魏之心.
以蜀1國之力去討伐,那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吧~
只要有勝利的跡象,後方的吳可不是善男信女,也有可能乘機打蜀.
所以當初孔明沒採取魏延的戰 ...
你说得有理.但如果孔明当了蜀王,至少不必受制于那笨刘禅和担心自己不在朝廷时被他人中伤.没了后顾之忧,打起仗来,应该顺手多吧?不必打到一半被那笨皇帝叫回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6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nwee510 于 7-5-2006 10:16 PM 发表
打败魏国的机会可能比较高,但是可能会失民心咯.
 
因为已经不是刘氏的旗号了.
但那时许多文臣武将和老百姓都很爱戴孔明啊!而且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而断送63万大军的性命(忘了那场战役的名),应该也名声扫地了吧? |
|
|
|
|
|
|
|
发表于 8-5-2006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国志 于 7-5-2006 11:10 PM 发表
你说得有理.但如果孔明当了蜀王,至少不必受制于那笨刘禅和担心自己不在朝廷时被他人中伤.没了后顾之忧,打起仗来,应该顺手多吧?不必打到一半被那笨皇帝叫回去.
給劉禪招回去... 這是後話了~
如果孔明答應了劉備,或許死得更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6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8-5-2006 09:16 AM 发表
給劉禪招回去... 這是後話了~
如果孔明答應了劉備,或許死得更快....
此话怎解? |
|
|
|
|
|
|
|
发表于 8-5-2006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国志 于 8-5-2006 09:26 AM 发表
此话怎解?
給劉備幹掉阿~
他可不是大仁大義的人. |
|
|
|
|
|
|
|
发表于 8-5-2006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8-5-2006 01:38 PM 发表
給劉備幹掉阿~
他可不是大仁大義的人.
是陰險小人嗎~? |
|
|
|
|
|
|
|
发表于 8-5-2006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国志 于 7-5-2006 11:10 PM 发表
你说得有理.但如果孔明当了蜀王,至少不必受制于那笨刘禅和担心自己不在朝廷时被他人中伤.没了后顾之忧,打起仗来,应该顺手多吧?不必打到一半被那笨皇帝叫回去.
君见其利不见其弊,当初蜀汉这个政权成立很大的程度有赖于刘备的身份,他姓刘,而且和汉朝皇帝有非常疏远的关系,他旗下很多文臣武将都冲着这一点来投靠他。如果蜀汉皇朝给诸葛姓夺去,你自己想想看那个后果,跟随刘备的宿将会罢休吗?
因此,刘备临终前的一番话,不能完全当真,它的作用只是套住诸葛亮,不让他有半点越轨的行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6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leong 于 8-5-2006 01:38 PM 发表
給劉備幹掉阿~
他可不是大仁大義的人.
他都快"咚咚锵"了,怎么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6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8-5-2006 07:28 PM 发表
君见其利不见其弊,当初蜀汉这个政权成立很大的程度有赖于刘备的身份,他姓刘,而且和汉朝皇帝有非常疏远的关系,他旗下很多文臣武将都冲着这一点来投靠他。如果蜀汉皇朝给诸葛姓夺去,你自己想想看那个后果,跟 ...
这.....我的确没想到这一点.但是当刘备托孤时,那些宿将如关张二将都已离世,赵云马超已老,黄忠好像也死了,剩下的后起之秀,对刘备断送63万大军的败绩也有所听闻,所以对刘备的印象肯定不好,再加上孔明的威名,孔明称帝,应该不会遇上很大的抵抗吧? |
|
|
|
|
|
|
|
发表于 8-5-2006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国志 于 8-5-2006 08:18 PM 发表
这.....我的确没想到这一点.但是当刘备托孤时,那些宿将如关张二将都已离世,赵云马超已老,黄忠好像也死了,剩下的后起之秀,对刘备断送63万大军的败绩也有所听闻,所以对刘备的印象肯定不好,再加上孔明的威名,孔明称 ...
阻力是肯定有的,如刘备托孤时叫了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李严当时职责和诸葛亮一样,同样是协助刘禅打理蜀汉。李严是刘璋旧部,因此在益州的时间比诸葛亮久,有一定的势力。如果诸葛亮胆敢称帝,李严不会坐视不理。
当然还有其它的如魏延,是刘备的部曲,没可能会为虎作帐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6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8-5-2006 10:36 PM 发表
阻力是肯定有的,如刘备托孤时叫了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李严当时职责和诸葛亮一样,同样是协助刘禅打理蜀汉。李严是刘璋旧部,因此在益州的时间比诸葛亮久,有一定的势力。如果诸葛亮胆敢称帝,李严不会坐视不 ...
李严在益州有影响力那是不争的事实,但那时诸葛亮身为宰相,兵权集于一身,想必李严再大的影响力,都斗不赢才高八斗,深谋远虑,用兵如神的诸葛亮.至于魏延,这家伙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匹夫一名,并不足为惧.再用回同一个重点,刘备断送63万大军的性命,民心早已流失,所以,孔明当初若想登上帝位,简直易如反掌. |
|
|
|
|
|
|
|
发表于 9-5-2006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国志 于 9-5-2006 12:19 AM 发表
李严在益州有影响力那是不争的事实,但那时诸葛亮身为宰相,兵权集于一身,想必李严再大的影响力,都斗不赢才高八斗,深谋远虑,用兵如神的诸葛亮.至于魏延,这家伙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匹夫一名,并不足为惧.再用回同一个 ...
用兵如神.. 看三國演義太多了吧. 多看看自己的NICK吧.... =..=
再說, 你也說劉備因攻打吳而損失慘重, 如果加上自己的內亂(假設孔明取代劉備後有動亂), 那不是更快結束蜀嘛?
就因為孔明才高八斗,深謀遠慮, 才不會接受劉備的建議.
[ 本帖最后由 kitleong 于 9-5-2006 09:26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9-5-2006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