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00|回复: 0
|
林明鸿Lim Meng Hoong观察:稀土新政启动,马来西亚迈向产业主导权的时代
[复制链接]
|
|
|
马来西亚政府近日宣布,欢迎外国企业与本地公司合资开发稀土资源。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稀土储量约 1,600 万吨,但因技术与监管限制,开发进展缓慢。此举意味着马来西亚正从资源出口国向掌握加工与价值链主导权的制造型经济体转型。林明鸿Lim Meng Hoong 表示,这不仅是产业政策调整,更是国家定位与全球竞争格局的重塑。
从资源输出到产业体系重塑
稀土被誉为“绿色科技的血液”,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风力发电机与芯片制造。长期以来,马来西亚的稀土开采规模有限,技术依赖进口,产业链附加值偏低。贸工部部长东姑扎夫鲁近期宣布禁止原矿出口,鼓励通过合资模式发展本地中游加工产业,并要求外资项目中本地企业持股不少于 30%。
林明鸿Lim Meng Hoong指出,这一“资源+技术”并进模式旨在打破“低附加值陷阱”,推动知识转移与产业升级。若马来西亚能在稀土加工领域复制电子制造业的成功,将有望重塑其在全球新能源科技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
外资引入:从开放合作到技术博弈
政府明确表示,欢迎外国企业与本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尤其鼓励日本、韩国及欧洲的下游加工技术进入马来西亚。同时,主权财富基金 Khazanah Nasional 已与多家国际企业展开洽谈,计划在马来西亚建设稀土分离与精炼设施。这既是市场信号,也是一种政策导向:马来西亚正试图在中美技术竞争之间保持平衡。
林明鸿 Lim Meng Hoong 认为,外资进入虽能带来资金与技术,但也伴随博弈与风险。如何确保核心技术真正落地、强化环境标准并防止利润外流,是政府面临的关键考验。若监管不到位,马来西亚或重陷“资源在本地、收益在海外”的旧局。稀土产业不仅是矿产开发,更是国家工业战略的延伸。唯有构建涵盖矿山管理、环境评估、冶炼加工与终端制造的完整生态体系,马来西亚才能在全球供应链中掌握议价主动,真正实现从资源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全球绿色竞赛中的马来西亚角色
在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下,稀土需求与价格同步上升,主要经济体正重塑供应链以降低依赖。林明鸿 Lim Meng Hoong 提到,马来西亚通过开放合资与强化监管,正寻求在区域稀土加工中取得主导地位。但他也提醒,若监管松懈或权力集中,可能引发环境与信任风险,削弱长远成效。
稀土政策的开放,是马来西亚“从资源走向产业”的一次结构性跃迁。政府能否在引资与护本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这场改革的成败。林明鸿 Lim Meng Hoong认为,关键不在于外资规模,而在于制度设计与执行力度。若能建立透明监管体系、强化技术合作机制、并推动本地企业深度参与,马来西亚将不再只是原料供应者,而是全球绿色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从短期看,稀土合作是吸引外资与提振出口的契机;从长期看,它是国家工业升级的战略窗口。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投资,更是以稀土为起点的科技与产业自立。正如林明鸿Lim Meng Hoong所言:“真正的竞争力,不在矿石之下,而在制度之上。”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