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回复: 0
|
独裁中共只能靠禁言,混淆概念和反逻辑来维持政权
[复制链接]
|
|
总体现象:“概念再定义”与“话语主权”
中共强调要“掌握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其核心策略之一就是——通过重新定义概念,让词义符合党的政治需要。
例如:
民主(democracy)被重新定义成:“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强调竞争性选举,而强调党的领导下的“参与性表达”与程序咨询。
人权(human rights)被重新定义成: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将“政治自由”淡化,强调“生存权、发展权优先”。
法治(rule of law)被重新定义成:“依法治国”,核心是“党领导下的法治”,而非法律独立于权力。
人民(the people)被重新定义成:“听党话、跟党走的多数”,党自我代表“人民”,反对者则被定义为“敌对势力”或“少数极端分子”。
自由(freedom)被重新定义成:“有秩序的自由”“集体中的自由”,自由被视为服从集体与国家利益的产物,而非个人的权利。
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总体国家安全观”,扩大至涵盖思想、文化、网络、意识形态等领域。
这种做法使得表面上与国际话语一致(看似提倡民主、人权、法治),
但实际内容已被重新定义为“党领导下的版本”。
人权概念的“混淆”典型案例
把“人权”与“国家权力”混为一谈
国际人权法中,人权是 限制国家权力、保护个人自由 的机制;
而中共宣传中常说:“国家安全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最大的人权”,
——这实际上将“人权”从个人权利转为“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概念倒置。
把“人权”与“民生福利”混为一谈
中共强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 意即:只要物质生活改善,就是人权保障。
但国际定义认为:经济权利并不能替代政治权利,
人有权同时享有生存权 + 言论自由 + 公正审判。
把“人权批评”与“反华”混为一谈
官方常称“所谓人权问题是西方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把针对政府行为的批评等同于攻击中国民族整体,
混淆“政府”与“国家”、“政党”与“人民”的界限。
中共式政治语言常见一种逻辑模式叫:
“自我封闭逻辑”(self-referential logic)或“双重话语逻辑”(dual discourse)。
即:
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可有完全相反的解释;
永远可以被解释为“党是正确的”;
一旦出现矛盾,就改变定义或时空背景,使逻辑自动成立。
反逻辑的例子
民主-“中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若“最民主”,为何不允许竞争性选举与新闻自由?把“民主”定义为“听党的话、参与被安排的程序”,逻辑自洽但与原义相反。
人权-“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若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是否意味着其他人权(言论、宗教、司法)可以被剥夺?将权利层次化、相互替代,逻辑上自我抵消。
法治-“依法治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若法律要服从党,那么“依法”如何约束党?形成“党领导法、法治党”的循环逻辑。
舆论自由-“人民有言论自由,但不能乱说。” 若“不能乱说”由党定义,则自由成空壳。逻辑矛盾:自由的前提是可说“不同意见”。
国家与党-“党代表人民。”、“党就是国家。” 若党代表人民,则批评党不等于反人民;但官方常说“反党就是反人民”。 把逻辑从“代表”变为“等同”,形成偷换概念。
稳定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 若稳定高于一切,任何改革、异议都会被视为“威胁稳定”。 逻辑陷阱:以“安全”为理由否定任何权利。
反腐败-“党内自我革命,靠自己监督自己。” 自我监督缺乏独立性,逻辑上难以避免权力寻租。 把“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合一,逻辑自我冲突。
民族平等-“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 若平等,何以存在“民族区域自治”却无真正自治权? 宣传“平等”但实际为单向同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若市场主导,则资源应由市场配置;若公有制主导,则国家干预过深。 把“市场”与“计划”混合,无一致经济逻辑。
深层机制:反逻辑的功能
这些表面矛盾的表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政治功能:
模糊性维稳-模糊定义让一切解释权掌握在党手中。
随时可转向-可根据形势随时改变叙述,而不需承认错误。
消解批评-外界批评时可用另一套定义自圆其说。
制造认知混乱-让公众难以用一致逻辑思考政治问题,从而弱化批判能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