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3|回复: 1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竟比歐美高7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0-2025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竟比歐美高7倍



塑化劑廣泛應用於日常用品,恐對健康造成威脅。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有研究發現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竟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事實上,塑化劑屬於環境荷爾蒙,會透過食入、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體內,不僅干擾內分泌與代謝,還與乳癌、子宮內膜癌相關,甚至會傷害腎臟,加速腎病變。

洪永祥在臉書發文指出,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誘發腎小管細胞死亡,長期累積會導致腎臟硬化、功能不可逆流失。同時,它也會加劇肥胖、胰島素阻抗與高血壓,這些本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風險因子。


他提醒,生活中隱藏著許多塑化劑陷阱,以下10種習慣尤其要注意:

1.邊滑手機邊吃東西:廉價手機殼、保護貼含塑化劑與重金屬,手機升溫會加速釋出,沾手後隨食物入口。
2.錯用容器微波:塑膠、美耐皿或使用保鮮膜加熱油膩食物,都會釋放塑化劑。

3.熱與酸的手搖飲:塑膠杯身與吸管遇上高溫或酸性飲品,溶出風險大增。

4.熱湯直接裝塑膠袋:滾燙液體與塑膠接觸,讓塑化劑直接進入口中。

5.冷水瓶裝熱水或熱茶:高溫與酸度加速釋出,老舊塑膠瓶更該淘汰。

6.常吃外帶油炸食物:油脂容易吸附塑化劑,外帶炸物更是高風險。

7.玩紓壓玩具:史萊姆、捏捏球等材質若不合格,恐含環境荷爾蒙。

8.使用香味過重的清潔保養品:乳液、洗髮精等若含定香劑,也可能帶來塑化劑風險。

9.咬文具:筆蓋、橡皮擦等塑膠製品含有害物質,入口危害健康。

10.坐在塑膠地墊吃東西:塑膠材質含塑化劑,易污染雙手與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0-2025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马人可能比他们更塑料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0-2025 08:49 AM , Processed in 0.13946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