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一念无明而迷之??? |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本觉与迷失:众生本来是佛
佛教尤其是禅宗、华严宗、如来藏思想常说:
“众生本具佛性”、“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这意味着从本体论上讲,众生的心性与佛无异,具足智慧、慈悲、清净。但问题在于——虽然本具佛性,却未能觉悟,这就产生了“迷”。
🌫️ 二、一念无明:迷的起点
所谓“一念无明”,是指:
在无始劫中,众生心中忽然生起一念分别、执着,便从清净本性中迷失,进入轮回。
这不是“真的有一个起点”,而是佛教用来形容迷的状态。如《楞严经》所说:
“由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意思是:从一念不觉开始,逐渐发展出烦恼、执着、分别心,最终形成六道轮回的世界。
🔍 三、为什么会有这一念?
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佛教并不认为“一念无明”有明确的因果来源,它是无始无明,没有起点。正如《圆觉经》所说:
“譬如迷人,不因他迷,自迷而迷。”
也就是说,众生并不是被外物迷惑,而是自己起心动念,执着于“我”、“法”,从而迷失本性。
🪞 四、迷与悟本是一体
佛教强调:
- 迷即是悟的前提,没有迷就没有悟。
- 悟不是获得新东西,而是回归本性。
- 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佛性本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众生本来是佛”并不矛盾于“众生会迷”,因为佛性虽在,但未被显现、未被证悟。
|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12: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有佛性,你从来未成过佛。如果你是佛你还会堕落吗? |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提醒他还PTPTN
|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25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情眾生都有成佛的條件,不是有情眾生本來是佛,搞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知道一旦成佛是不會掉落的,佛,菩薩,阿羅漢雖然普通人看是差不多,但是差一個境界就不可以同日而語! |
|
|
|
|
|
|
|
发表于 23-8-2025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13501 于 23-8-2025 12:17 PM 编辑
听过达赖喇嘛说,执著于有为法,即是无明。
这与禅宗说,迷即众生,悟即佛,意思相同。也许就是悟到,有为法本是虚幻,了不可得。
莲华经 方便品,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
有很多 “皆已成佛道” 的句子,不大可能是 鸠摩罗什法师 译错,更不可能是笔误,不可能一误再误,最可能的就是 经意本来就是这样。那 “皆已成佛道” 该怎么理解?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