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回复: 0
|
寻找《阿赖耶识》之路(八)
[复制链接]
|
|
一法通万法通,得益于对阿赖耶识的追踪,现在我看其它经书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感悟,今天就拿《道德经》来举例。
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分为道经,德经两篇,今天我就以佛法的内观来对应道经,外观来对应德经,一下是个人的一下看法。
《道经》内观:返本还源,明其“所从来”
《道德经》前半部(约1–37章)被后人称为《道经》,其核心在于“返本归真”,强调:
无、虚、静:内观本性,不逐外物;
道生万物:于“无”中观“有”,识万象之根源;
常无欲,以观其妙:舍妄欲而得大道。
这与佛家“内观阿赖耶识”、“转识成智”异曲同工,皆是向内行、向下探、向根觉。故此,道经为内观之经,修炼的方向是“返”。
佛曰:“回光返照。”
老子曰:“知白守黑,复归于婴儿。”
——皆是指“内返”,识其真我。
《德经》外观:处世应变,明其“所往之方”
而《道德经》后半部(约38–81章),称为《德经》,更强调的是:
处世之道、王者之术;
如何以“德”显“道”,以“柔”胜“刚”;
外观世界,顺应天时人事,行于世而不失根本。
其本质是“道之显用”,强调:
内得其道,外行其德;
有道之人,能不争而胜、不语而应;
正是佛家所说的“应缘而不著缘”、“妙用而不染用”。
名称 | 内容 | 对应道德经方向 | 前五识 | 眼耳鼻舌身 | 德经:外观世界、应缘而行 | 第六识 | 意识 | 转折处:既观内又应外 | 第七识 | 末那识(执我) | 道经:开始返观自身,明妄 | 第八识 | 阿赖耶识 | 道经深层:探究一切因种本根之藏识 |
道经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德经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经照心灯,德经指世路。
内返知本真,外顺无为度。
一如八识观,起处总因心;
回头方识道,道德本无分。
“德经”易懂
德经(即《道德经》的后半部分)多谈:
为人处世之道;
为政之术、用兵之法;
如何无争、如何处弱、如何应事。
这些内容看似“有形”,贴近现实生活,因此:
凡有阅历者皆有感触;凡求智慧者皆觉实用。
譬如:
“上善若水”,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皆为千古名言,被广泛引用,易感易懂。
“道经”难懂
道经(即前半部分)讲的却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常无欲,以观其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些内容指向的是“无”、“本体”、“无名之始”,不是经验可比,不是语言可界。因此:
若无修行、无观照,不能解“玄”、不能入“道”。
它要求的,不是逻辑理解,而是心灵照见。所以历代高人反而都说:
道经,不可讲太多。讲多了,道就不见了。
唯有“若有所悟”,方可入其门径。
经文部分 | 对应 | 比喻 | 道经 | 佛法的“般若” | 看不见的地图,须以心会 | 德经 | 佛法的“方便” | 走路的方法,可口传身授 |
德经如船,载人过江;道经如水,无形无方。
舟易视,水难测;世人多识舟,不识水。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