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回复: 0
|
寻找《阿赖耶识》之路(七)
[复制链接]
|
|
这是我个人的小小看法跟反思,大乘,上座部吵了几百年,几千年,真的有这个必要吗?是否有一种说法大家都可以接受呢?假如真的有一种方法使到大家的理论都可以闭环,那么这个理论是否可用?是否可以被普罗大众接受?
今天我想用五个角度来分享一下我对于两个派系的看法。
目标
- 上座部 (自我断烦恼,得涅槃)
- 大乘 (利他度众,成佛)
意识主导阿赖耶识的整合,不但可自我解脱,也自然产生同层共鸣,兼顾利他
方法
- 上座部 (离欲、止观、戒定慧)
- 大乘 (发愿、布施、空性慧观)
通过意识主动沉入阿赖耶识,“五觉对内转”,既止观亦空观
所依
- 上座部 (主修前六识,消除贪嗔痴)
- 大乘 (强调第七识(末那识)对“我执”的破除)
直接开显第八识本源,前六识如波,第七识如影,第八识如源泉,一线贯穿
修行重心
- 上座部 (不轮回为胜)
- 大乘 (愿轮回度众为胜)
修行本非“是否轮回”的选择,而是“意识是否自主调配阿赖耶识”的能力表现,轮回与否是后果而非目的
对佛果的看法
- 上座部 (佛果遥远)
- 大乘 (佛果可即)
“佛种一入阿赖耶识,终将觉醒”,人人可成佛,难易不等,非距离问题而是深度问题
补充:
上座部涅槃的局限
涅槃是阿赖耶识和意识完成融合后的被动状态,而小乘之人往往止于断烦恼,未能继续深入整合阿赖耶识。这也解释了佛经中为何说“阿罗汉有退转之危”。
上座部是阶段,大乘是结果,非对立而是连续谱。
大乘“空性”过度的问题
大乘强调“性空”,有时导致行者陷入“无我论”的极端,忽视实际意识运作与阿赖耶识之种子机制。
“意识驾驭阿赖耶识”作为中道,既非执有,也非执空。
统一进路
《佛性觉醒图式》,以意识为主导轴,穿越五识、六识、七识,最终融合第八识阿赖耶,形成:
“由感官入,返观内识;由无意识入,开显真觉;由觉识熟,转识成智。”
这是一条既能自度(上座部精神),又能他度(大乘理想),最终圆成佛道的路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