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4|回复: 19
|
導致蜀國國力衰退的主因是在姜維還是豬哥?
[复制链接]
|
|
陳壽對姜維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 ,而《資治通鑑》的評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且現在有不少人認為 姜維後期北伐使軍民疲憊,從而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沒能按 諸葛亮生前囑咐守住陰平小道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 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 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 ,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于段谷,由于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 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蛊仁箵碛芯胖葜?氐膹姶蟮牟芪罕黄?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于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佔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裡可謂敗得其所。 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 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F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幹嗎? 這個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採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 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 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公元263年,鐘會,鄧艾領大軍征蜀。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後。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 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 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
《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 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 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將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諸葛瞻 是個從沒正式參戰過的新手,正面應戰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只要諸葛瞻據險死守,不出數月鄧艾 補給肯定出現問題。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傑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 桓溫因軍糧不繼,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後前秦征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桓溫敗退......現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 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士兵的凝固力特別強,因為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孫子雲:深入則專,就是指這個道理。只要避開這種銳氣,等魏軍補給不繼,再在其回撤時給予致命一擊 或者等鐘會大軍撤退,姜維回撤合兵一處,鄧艾不死也難啊! 所以,在蜀漢最後一戰中應負戰敗全責的不識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蜀漢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姜維的假投降了。這件事在《漢晉春秋》,《華陽國志》上都有記載,陳壽說姜維“明斷不週,終至隕斃” 就是指的這件事。 姜維的計劃是:先騙取鐘會的信任,再借鐘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鐘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鐘會,復興蜀漢。 這個計劃及其危險,幾個步驟,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就會全盤盡覆,前功盡棄。但姜維顧不得這些,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鐘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 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台上最後的一次奇謀!
由于鐘會行事不密,軍士嘩變,被殺死了。而姜維更是死後被剖屍,他的那史書上記載的“大如鬥”的膽被血淋淋地挖出,如此慘死也是蜀漢史上僅有的一位....... 曾有人罵姜維假投降是變節的行為,對此我除了憤怒無話可說。姜維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國君都降了,他本來就是魏將,他為什麼不可以降!但姜維沒有降。姜維也可以像 北地王那樣自殺來博個忠烈的名聲。但姜維也沒有那樣作。他恰恰是選擇了最危險,最不合時宜的做法,他自始至終都想維系蜀漢的存在啊!
記得有一部動畫片裡有這樣一句話 “比賽只要未到最後一刻,就不能放棄希望,當你放棄希望的時候,也是比賽結束的時候”姜維始終都沒有放棄希望,他奮鬥到了最後一刻,正確地說直到姜維倒下的那一刻,蜀漢 才算是真正滅亡...... 到底是什麼信念支持著姜維至死不渝地維系蜀漢,我想姜維這樣做不是為別人,正是為報答當時把所有重任委託給他的孔明。姜維是為了報答孔明的知遇之恩而奮戰到最後一刻的 姜維是一個真正的“士”!一個甘“為知己者死”的“士”!
所以最後的一切問題都是出在於豬哥 ! 君不見他為了要奪權, 把一切都往身上拉, 又大小眼 ! 架空後主 ! 哼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6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难得,终於有人为姜维平反了。。。
的确,当时的情况,若蜀国没有频频的进攻,便会让敌人有机可乘。。。虽然说诸葛和姜维都连连北伐导致蜀国兵力削弱,然而如楼主所说,真正吃亏的还算是北魏呢。。。
姜维却实是蜀汉众将里,真正文武全才也。。。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6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3-2006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我們不說演義... 說正史吧... 趙子龍在第一次北化前就死了.. 所以是沒有和伯約比武打成平手...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6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
同意!
灌水嫌疑
再犯扣分
任何疑问
短消息我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小货车 于 21-4-2006 02:10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孔明和伯约不攻,
人家一定来找麻烦的,
他们酱做只是以攻为守,
国力大衰也是没办法的...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必须清楚知道的是,为何曹魏当时没有派兵攻打蜀汉?其实有两点令到曹魏不出兵,第一,打从三国鼎立一开始,曹魏就没把重心放在蜀汉这小国上面,对于曹魏来说,真正的战争对手是东吴,因此基本上对蜀汉曹魏是采取守势的,所以才没大动作攻打蜀汉。第二,诸葛亮去世过后,曹魏内部发生了严重的争权事件,司马氏和曹氏两大家族为了曹魏的实权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斗争,根本就没时间理会蜀汉和东吴,也因此我们才会有错觉觉得蜀汉很有实力打击曹魏如此大的对手。还有一点我们无法忽略的是,罗贯中基于对蜀汉正统的执著,因此总是把战场移到蜀汉和曹魏的斗争上面,其实三国真正的战场是曹魏和东吴之间的战役。
黃皓要其亲信閻宇代替姜维,不是因为姜维不带兵打战,而是因为姜维的战绩不是如此的闪亮。如此的弱小的兵力一直攻打强大的魏国,无疑是自取灭亡。姜维的部下廖化等人也反对姜维一直消耗自己的国力,只是姜维执意不听,因此蜀汉的国力才会一直消耗下去,这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维续数十年,但蜀汉一到姜维的手里,蜀汉却灭亡了,这不是很明显了吗?
[ 本帖最后由 孟德新书 于 22-4-2006 06:0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2-4-2006 06:06 PM 发表
有一点必须清楚知道的是,为何曹魏当时没有派兵攻打蜀汉?其实有两点令到曹魏不出兵,第一,打从三国鼎立一开始,曹魏就没把重心放在蜀汉这小国上面,对于曹魏来说,真正的战争对手是东吴,因此基本上对蜀汉曹魏是 ...
酱讲不太对哦!亮哥死后,
蒋婉,姜维等人也保卫蜀汉整整29年哦!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鹏鹏 于 22-4-2006 07:00 PM 发表
酱讲不太对哦!亮哥死后,
蒋婉,姜维等人也保卫蜀汉整整29年哦!
蒋琬、费禕、姜维都是诸葛亮选出来的。我们看看蒋琬和费禕选择休息养民,没发起战争,因此蜀汉的国力消耗不大,然而,当姜维一接手后,却对曹魏发起连串攻击,最后落得灭亡的结果,数年之前,诸葛亮也数度北伐,但当他死后,曹魏要攻击蜀汉,却被蒋琬击退。如此一样的举动,却得不到一样的结果,这样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22-4-2006 07:09 PM 发表
蒋琬、费禕、姜维都是诸葛亮选出来的。我们看看蒋琬和费禕选择休息养民,没发起战争,因此蜀汉的国力消耗不大,然而,当姜维一接手后,却对曹魏发起连串攻击,最后落得灭亡的结果,数年之前,诸葛亮也数度北伐, ...
其实也不见得哦!
孔明死后,重任由蒋琬接下,
他的确做得很不错,
会选择休息养民是因为孔明以前的北伐已影响了国力.
几年后,姜维主动发动北伐,是为了持续孔明以攻为守的政策.
蒋琬和姜维合作的不错,使得第一次的北伐取得不错的战果.
蒋琬死后,费禕接班,但他不主张出战,
因为他认为丞相都不能胜,何况姜维?
所以,每次姜维北伐,费禕给他的兵都不过一万,
怎么打呢?两个人都继承孔明,但看法不同,
不能像孔明时期那么强盛了... |
|
|
|
|
|
|
|
发表于 22-4-2006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鹏鹏 于 22-4-2006 08:09 PM 发表
其实也不见得哦!
孔明死后,重任由蒋琬接下,
他的确做得很不错,
会选择休息养民是因为孔明以前的北伐已影响了国力.
几年后,姜维主动发动北伐,是为了持续孔明以攻为守的政策.
蒋琬和姜维合作的不错,使得第 ...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之后,蜀汉面临了空前的浩劫,诸葛亮可以说从废墟中把蜀汉建立起来,因此,对于蜀汉的一切,他比谁都疼惜。因此,如果说他的北伐行动会造成国力的消歇,这是欲加之罪。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魏延建议的子午谷之计被诸葛亮推翻是因为过于冒险,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诸葛亮清楚明白,兵力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因此他凡事都谨慎,很难相信如此的一个人,会令到蜀汉的国力严重消歇。
蒋琬死后由费禕接管,姜维充其量只是副手,既然诸葛亮如此器重费禕,他的观点不无道理,蜀汉在当时实在无法对魏国伤害分毫。姜维出兵攻打魏国不是不对,错就错在姜维连年征战,令到蜀汉政权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后期当魏国大举进攻时,自然发生不堪设想的局面了。 |
|
|
|
|
|
|
|
发表于 29-4-2006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禅当然要负责但是姜维伐魏也太频密了!北伐不是不行但是要量力而为。 |
|
|
|
|
|
|
|
发表于 4-5-2006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zhu 于 29-4-2006 10:27 AM 发表
刘禅当然要负责但是姜维伐魏也太频密了!北伐不是不行但是要量力而为。
看來他是不想違負了當初的承諾。 |
|
|
|
|
|
|
|
发表于 12-6-2006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姜维是很可悲的,他随续承孔明的遗志,但却不能像孔明那样。他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处处受到约束和猜疑。
若说忠义,他也不逊于关羽。
他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 |
|
|
|
|
|
|
|
发表于 14-6-2006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tr_abc 于 12-6-2006 05:01 PM 发表
其实姜维是很可悲的,他随续承孔明的遗志,但却不能像孔明那样。他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处处受到约束和猜疑。
若说忠义,他也不逊于关羽。
他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
如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
|
|
|
|
|
|
发表于 17-6-200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决得北伐没错,以蜀汉地小人少,魏地广人多的情况看来,弱小的蜀汉应采取主动,魏国打持久.因为魏国的增长率比较快,拖下去两国实力差距更大.(我不懂要怎么说,就很象一个人口百万的国家,如果每年人口增长率是十巴仙,十年后就有两百万人,人口六百万的国家,十年后就有千二万.差距从五百万变成一千万.)
加上吴国,北方异族,内乱等问题牵制,魏国必不能全力伐蜀.如果蜀等魏把问题解决了,就太迟了.加上蜀的人才老化很快,不早一点北伐就没机会了.
问题不出在姜维北不北伐,而是蜀的实力太弱了,固守,也许灭亡没那么快,但却不能取得胜利.主动出击,才有机会恢复汉室. |
|
|
|
|
|
|
|
发表于 15-9-2007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姜維不去攻打魏國而選擇回到成都去干掉黃皓會更好...
 |
|
|
|
|
|
|
|
发表于 15-9-2007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姜维的争议历来都很大......
姜维既然来自曹魏,他肯定也深深知道曹魏非速亡之国。大约也因为是这样,他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西北方向,更倾向于先拉拢曹魏西北的少数民族,有点变北伐为西伐的味道。
他几乎每次伐魏,都紧步跟随着三国的大走势或者重大事件。比如趁司马氏得势,曹魏内部重新洗牌时讨伐,或者在东吴诸葛恪北伐的时候他也一起出兵,要么就是曹魏内部发生重大内乱的时候出兵,象诸葛延造反的时候。
但姜维似乎过于自信了。不但对自己自信,对蜀汉也过于自信。蜀汉政权,说到底,也只能偏霸,这不单决定于蜀汉的国力,同样受制于地理环境。任你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又如何;既然进来了,要想走出去那也不会太容易。军事在国力和地理环境上的约束,决定了每次战争的发动成本是非常高的。
姜维从248年到258年的十年间,竟8次出兵,可以想象这么高的战争频率对于蜀汉这样一个小国的国民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看,姜维之穷兵黩武,甚于汉武!汉武连年征战,到了晚年,国民已经是疲惫不堪;可人家毕竟是汉武。他刘彻的身后是3600万人口的庞大帝国在支撑,你姜维身后是什么状况?92万人口,竟养着10万军队......
我觉得,好的机会当然不应该放过,天授之以机,错之为不智。可如果对方的每一次骚动都去看作是出兵的机会甚至借口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大不智。很可惜,蜀汉没有努力去积极开拓发展南方、罢战且与民休息而等待大的机会。可是尽管如此,姜维的赤忠着实是让人感动的。 |
|
|
|
|
|
|
|
发表于 23-9-2007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身为君王的刘禅就不必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吗?  |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03: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刘禅和黄皓吧!刘禅昏庸,黄皓乱政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