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 《花木兰》票房口碑双扑街。 早在9.11上映前,许多媒体就已看过盗版资源,并对其骂声不绝。 然而,作为影评人,出于对电影的尊重,我还是专门去了电影院。 目前,对于这部电影,多数人的批评都是八个字; 历史细节粗制滥造。 当然,这是不可忽略的缺陷。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的最关键。 《花木兰》让我失望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这些—— 要谈真人版,得先从原版动画说起。 事实上,在迪士尼公主谱系中,《花木兰》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你问,怎样个独特法? 三个字:划时代。 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叫「性别刻板印象期」。 代表作品:《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是怎样的一个女性? 善良,美丽出身高贵。 皮肤像雪一样洁白。 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特点? 嗯……好像特别擅长做家务。 发现没? 从角色外形到人物特征,无一不充斥着性别歧视的意思。 似乎在宣称,只有像白雪公主这样的,才配被称作优秀女性。 女性就该善解人意,就该呆在家里做家务。 面对触手时,必须任其蹂躏,无可奈何。 GIF 整部电影下来,白雪公主的命运,从来都不是由她自己掌控的。 开场时,皇后气急败坏,指派猎人杀死白雪公主。 猎人拿起刀,凶巴巴地来到白雪公主身后。 然而,白雪公主看见这一幕,却并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跑。 她就像个木鸡一样,捂住了自己的双眼,等待被猎人屠宰。 最后,是因为猎人“于心不忍“,她才得以把命保全下来。 接着,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夜里走投无路,要靠七个小矮人收留; 被苹果毒个半死,要靠白马王子吻醒。 永远依赖于其他人。 永远等待男性来救助。 白雪公主的存在,完完全全是被动的。 我们再来看「白雪公主」的形象—— 肤白唇红,气质高雅,身穿形制繁复的宫廷长裙。 波伏娃说过:
时尚常致力于割断女性身体和任何可能性的联系。 高跟鞋、胸衣、裙撑,与其说是承托了女性的曲线,不如说是增加了她们的无能。 说白了,以《白雪公主》为代表的迪士尼影片,塑造的就是一批满是刻板印象的「公主」。 她们美丽高贵,也柔弱无能。 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发展,很快,迪士尼公主进入了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探索期」。 迪士尼公主的形象逐渐多元,人物也更加立体。 把这个时代带入高潮的,正是《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和其他「迪士尼公主」相比,花木兰处处表现着不同。 迪士尼公主中,大多数要么出身王室,如白雪公主、小美人鱼; 要么嫁给王子,如灰姑娘、贝儿。 而花木兰,却是民间出身,也没有嫁给王子。 这说明什么? 听起来,王族高贵优雅。 可所谓的「王室身份」,本质上不过是父权制的产物罢了。 公主成为公主,是因为她有个国王老爸; 王妃能当王妃,是因为她丈夫出身王室。 说白了,父权制的思维就是—— 女性要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身份地位。 GIF 可花木兰,却是一个具有鲜明独立意识的平民女性。 她决定替父从军,完全出于自我意识; 得到人们的尊重,不是因为父亲或丈夫的血统,而是自己的军功; 父亲带给她的荣耀,不是姓氏,而是「忠、勇、真」的精神。 这个角色的独特性,对迪士尼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1998年,迪士尼可谓内外交困。 此前的两部电影,《钟楼怪人》和《大力士》票房均不理想。 以至于,迪士尼对《花木兰》并不看好。 可一经上映,好评如潮。 烂番茄网新鲜度86%,网站给出的评语是—— 《花木兰》冲破了迪士尼原有的藩篱,给迪士尼带来了新的曙光。 这,就是我对《花木兰》失望的第一个原因—— 这部曾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被迪士尼彻底毁了。 《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真人版都可以是爆米花电影。 可唯独,《花木兰》不行。 从全球瞩目,到骂声四起,《花木兰》只用了一部预告片。 原因? 预告里面,满是史实错误。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里,居然出现了福建的土楼。 GIF 原本可以很好看的「鹅黄妆」,变成了粉刷墙。 对历史细节的儿戏,让国内观众觉得,自己的文化受到了侮辱。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经历类似的电影—— 《艺伎回忆录》。 这部由巩俐、章子怡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当年在日本也是骂声一片。 日本人愤怒的原因,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 首先,好莱坞完全混淆了「艺伎」和「妓女」的区别。 在日本历史上,「艺伎」身份高贵,是卖艺不卖身的。 影片中拍卖「艺伎」初夜权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出现。 再者,日本观众也像我们一样,对电影中的化道服错漏强烈不满。 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服饰,和服,影片中居然扣反了。 和服的扣子是左扣,可影片中居然是右扣。 在日本,这是逝者穿衣的方式。 类似的错漏层出不穷,绝不比《花木兰》少。 因此,有日本媒体发文称,「这是对日本的文化强暴。」 电影女主「小百合」的原型岩崎峰子,甚至直接将电影原著告上了法院。 在日本人看来—— 这就是一部美国人拍、中国人演、看似讲日本故事,实则四不像的意淫影片。 但,除日本以外,《艺伎回忆录》在其他市场,却几乎都是好评占上风。 不仅票房反响热烈。 更是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美术、服装、摄影奖。 这说明什么? 作为一部讲民族文化的电影,《艺伎回忆录》和《花木兰》,无疑都很失败。 可如果,只站在电影的角度看,《艺伎回忆录》其实颇为出彩。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完整的成长轨迹,和人物弧光。 和《花木兰》类似,巩俐在《艺伎回忆录》里同样饰演一个反派角色,初桃。 初桃,是小百合之前最富盛名的艺伎。 她被无数人追捧,成名已久,性格泼辣,却对所爱之人求而不得。 初桃的暴戾乖僻,来自于多年的孤寂。 她美艳、富有,却不断被身边人背叛。 那场雨夜彻底爆发的戏,初桃像一团火焰剧烈燃烧,又迅速熄灭。 初桃离开的最后一幕,多少观众为之震撼。 可在花木兰中,巩俐演了什么? 一个派女巫,立志报复打击女巫的汉王朝。 眼中全程毫无波动,却在最后时刻,被花木兰的主角光环感化。 还没来得及做点什么,就……死了? 有人说,巩俐年纪大了,演技下滑了。 我不觉得。 在此之前,巩俐也曾出演过一部角色定位类似的电影,《三打白骨精》。 巩俐在其中饰演白骨精,一个没什么特色的反派。 和《花木兰》中的角色一样,白骨精是个「三无配角」—— 无背景,无性格,无特点。 可巩俐愣是靠眼神,完成了人物塑造。 比如,白骨精回忆过往经历时,巩俐的眼神是这样的: GIF 从凶狠暴戾,到内敛哀伤。 一个眼神,「白骨精」这个角色就立住了。 可惜。 《花木兰》中,无论刘亦菲还是巩俐,连这一个眼神的机会都没有。 花木兰不需要成长,是天生的武者,从小就觉得「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亦菲也没有任何表情,就盯着一张毫无情绪波动的脸,演完了整部电影。 这样的角色设计和情节处理,就算从国家博物馆请人做服化道,都没有意义。 前面说过,历史错漏不是《花木兰》的根本问题。 因为迪士尼的受众群,从来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 对全球观众来说,会在意历史细节的,只有中国的观众。 这相当于,整个文化背景的维度扩大了,细节变得无关紧要。 什么意思? 比如,对整段中国历史来说,朝代的区分十分关键。 因为中国朝代更替的历史,只有2000多年。 但,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朝代,就相当于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个国家。 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发生在哪个时期并不重要。 只要是中国元素,就好了。 GIF 比如土楼,在历史上看,这当然是错误的。 我不认为,迪士尼不知道这个错误。 且不说如此大制作,里面一定有专门的中国顾问。 就算随口问一下,刘亦菲、巩俐,也不难得到回答。 所以,迪士尼选择土楼,本来也不是为了符合史实。 而是为了,体现所谓的「中国特色」。 什么特色? 西方对中国人一个重要的刻板印象: Small eyes and large family(小眼睛,大家族)。 在许多欧美人的印象中,中国人热衷群居,喜欢几世同堂。 而土楼,正是这一特点最好的证明。 并且土楼在外形上,也确实更适合拍摄。 开场,木兰在土楼中追母鸡的片段,没有什么硬伤,反而是加分项。 所以,如果电影本身的叙事没有问题。 那么,历史细节的错漏,其实并不会让《花木兰》烂得如此彻底。 GIF 不过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错误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 历史细节的错漏,虽然没对电影本身造成伤害。 却充满了西方人「文化挪用」的傲慢,和对中国的刻板歧视。 「文化挪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火的一个词。 世界各国的键盘侠,靠这个词撕遍整个欧美圈。 本月初,英国歌手阿黛尔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她身穿牙买加国旗造型的泳装,梳非洲发型。 很快,她被键盘侠围攻了,纷纷指责她「文化挪用」。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文化挪用」是指某个强势文化,以误解或恶意的方式诠释或侵占弱势文化。 比如,2018年,一个美国女高中生晒出自己穿旗袍的照片。 很快又被围攻,有人表示:我们的文化不是给你参加舞会用的。 对一件泳衣、一身旗袍如此敏感的网友,却对《花木兰》视而不见。 是否真实呈现了历史,并非影片好坏的关键。 但,却反映了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无论《艺伎回忆录》还是《花木兰》中—— 亚洲的历史,都仿佛是好莱坞可以随意取用的玩意儿。 他们粗暴选取自己认为有用的元素,拼接成一个卖钱的商品。 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可言。 GIF 这一点,也体现在对「刻板印象」的强化上。 好莱坞对华裔演员的潜规则,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章子怡就曾多次谈到,好莱坞给华裔演员的角色,往往非常表面。 稍有深度的角色,宁可给黑人演员,也不会给亚洲人。 好莱坞是欺负亚洲演员的 钱会减半 然后 他们知道 你们挤破脑袋都要这个机会 现在的状态就是这样子的 因为往往他们(好莱坞) 会给亚洲人的角色就是很表面化的 但凡有一点内容的话 他们宁可给黑人演员 华裔,在好莱坞制作中的角色,往往只有一种: 打戏演员。 要么是如成龙、李小龙一样的「功夫明星」,要么是杨紫琼一样的「打女」。 哪怕是取材于中国的大制作《花木兰》。 担纲女主的刘亦菲,无非也就是一个戏份多了点的「打女」。 预告出来时,许多人夸赞,刘亦菲的打戏。 强调动作完成的有多么流畅,为国争光。 GIF 这正是让我不满的地方。 一百年过去了,华裔演员的价值,依然只有「打戏动作流畅」? 在欧美影视题材中,亚裔演员的深度不值一提。 即便要体现所谓的「东方智慧」,往往也是和「中国功夫」有关。 比如《功夫熊猫》中的乌龟大师—— 看上去充满智慧,实际上,无非也就是个高级点的「打龟」。 GIF 对《花木兰》中的「文化挪用」和「刻板印象」,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这并不是我骂《花木兰》的本质原因。 我骂它,就是因为它本身「烂」。 两句话概括,我对《花木兰》的评价: 诚意不足辜负期待,不求上进糟蹋题材。 无论怎么看,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出处&线上看:名品电影网 Saom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