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定的秘訣,與何為止與觀?“
我們要學習清楚的區分:什麼是奢摩他,什麼是毘婆舍那。如果區分不了,絕大部分人就只是在修習奢摩他,儘管他們自以為在修習毘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則比較簡單,其原則是先要觀察我們自己的心。通常,我們的心總是漂浮不定,一會迷失到那裡,一會迷失到這裡,一會兒抓取這個,一會兒抓取那個。一個不會修行的人,便會強迫自己的心去寧靜,強迫心是善良與積極樂觀的。可是無論怎樣強迫與打壓,心都無法靜下來,只有緊繃。所以修行之後,心若是緊繃的,就表示在以錯誤的方法修習奢摩他。如果實踐正確了,心是不會緊繃的。
當我們了解心的特性便會發現,心就像是一個淘氣的小孩:一會兒跑到這兒,一會兒跑到那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心就是這樣的。修習錯誤的奢摩他,就像是拿著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著小孩,不許他動,小孩會非常緊繃和郁悶。心也是同樣的情形,如果強迫它寧靜,心就會緊繃。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個讓心喜歡的禪法作為誘餌。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個小孩喜歡吃冰淇淋,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別在外面玩了,回家來吃冰淇淋,這樣小孩自然願意回家。他會很快樂,對嗎?然後,他就不願去外面了。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也是同樣的。我們要選擇一種心所喜歡的禪法,修了那個方法心是快樂的,那就選擇那個方法。而根本不需要想如何才能讓心靜下來;如果覺知呼吸後,心是輕鬆、快樂的,那就覺知呼吸;有些人觀照腹部的升降會覺得輕鬆、自在,那就觀照腹部的升降;有人喜歡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有人喜歡隆波田動中禪等等的。如果練習之後,心覺得輕鬆、自在,那就練習這個方法。這種輕鬆與快樂是產生禪定的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樂,它就不再願意去其它地方,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因為他們拼命在強迫心去寧靜,那是不可能寧靜的。相反的,一定要找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來作誘餌。比如,隆波小時候喜歡觀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學習的就是觀呼吸。那時候,在座的絕大部分還沒出生。觀呼吸,就會快樂;有快樂,心就會寧靜。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願再去外面玩兒。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讓心自然寧靜下來。寧靜若不是被強迫的,心是不會緊繃的。如果有誰修行以後感到緊繃,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沒有奢摩他,也沒有毘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後,心是快樂與寧靜的,這樣的奢摩他是沒有任何強迫與壓力的。一旦有了快樂與寧靜,就不要得少為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實在太膚淺了。佛法比這個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那不需要佛陀出世,其他老師也可以教導。
佛陀的教導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那就是——毘婆舍那。
剛才隆波講過,毘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學習並且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如果能夠了解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無常、苦和無我,心便會厭倦與厭離。正如佛陀教導說:“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慾望淡化;慾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慾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
“生死已盡”,是指此生是最後一生。 “梵行已立”,是指修行徹底結束了。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完成,為了離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結束,就徹底結束了。這和世間的工作不同。世間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賺的錢會花掉,接著又要工作;賺的錢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終點的。結束我們修行的工作就是修習毘婆舍那工作的結束,這與世間的工作不同;後者苦了又苦,一直循環反复。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原則就是:“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慾望淡化,慾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慾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起步點在於“因為看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何謂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呢?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毘婆舍那的修行並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樣膚淺,以為只要覺知身、覺知心,就是修習毘婆舍那。僅僅只是覺知身、覺知心,還是在修習奢摩他。一定要照見身和心的實際真相,才是毘婆舍那。
---------------取自《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隆波帕默
*奢摩他是止,毘婆舍那是觀的意思。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