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8|回复: 4
|
巴利圣典:如何考察如来?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3-12-2019 09:01 PM 编辑
今天读到南传中部第47经【考察经】,理解之后与大家分享内容。黑色字是我对经典做出另一种的文字叙述,为了让人更加明白,其意义和经典内容相当。红色字就是本人自己的看法。
这部是世尊教导弟子们在『不知道他人心』的情况下,应该为了识知『有没有遍正觉?』而对如来做考查。『不知道他人心』是指普通人没有他心通或探究他人心的能力。
这里有两件事是世尊说这部经的缘由。
1. 佛弟子应该识知『遍正觉』是否存在?
2. 以如来做为考查对象,探查『遍正觉』是否存在?遍正觉唯如来独有的能力,所以以如来做为探查的对象。这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考查『某尊者比丘』是否是遍正觉者?
1)以如来做为考查对象,『遍正觉』是否存在?应该以两种法来考查, 眼识知和耳识知的法。这法有三种:污染法,混杂法,净法。
以下是弟子探查如来后,他知道以下的结果。
眼和耳识知的污染法 | 对如来来说,这些不被发现 | 眼和耳识知的混杂法 | 对如来来说,这些不被发现 | 眼和耳识知的净法 | 对如来来说,这些被发现 |
2)当弟子知道如来,只发现眼和耳识知的净法后,他进一步的探查,如来是不是长时间进入这样的善法?还是暂时的进入这样的善法?得出结果是他知道如来是长时间进入这样的善法。
3)接下来弟子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考查如来:『比丘在没有名气的时候,一些过患不被发现。但是当比丘有名气后,他的过患就会被发现。』结果弟子发现如来就算有大名声也没有发现任何过患。
过患是指不道德,恶法,等事。
4)接下来弟子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考查如来:『这位有名气的比丘是无畏惧的节制者吗?不是有畏惧的节制者。他亲近欲望吗?他是以贪的灭尽而成为离贪的状态吗?』探查如来之后就知道如来是无畏惧的节制者,不是有畏惧的节制者。对欲望不亲近,以贪的灭尽而成为离贪的状态。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这弟子,到底他以什么理由认为『如来是无畏惧的节制者,不是有畏惧的节制者。对欲望不亲近,以贪的灭尽而成为离贪的状态?』
这弟子应该这样回答:『这位尊者(指如来)无论居住在僧团里面又或者单独居住,去找尊者的人无论是带着善意,或带着恶意,或如来教诫的群众,或一些是物质上被看见的众生,一些是不被物质染着的众生,尊者都不轻蔑他。』这位弟子跟着这么回答,他曾在佛陀面前听闻和领受佛陀这么说:『如来是无畏惧的节制者,不是有畏惧的节制者。对欲望不亲近,以贪的灭尽而成为离贪的状态』。
写到这里,这位弟子观察如来后,知道如来就算有了大名声也没有过患,如来是无畏惧的节制者,不是有畏惧的节制者。对欲望不亲近,以贪的灭尽而成为离贪的状态,并且得到佛陀亲口所说。弟子也发现佛陀对任何访客或教诫的群众也不轻蔑。现在仅剩下最后一项还没得到如来亲口证实,就是如来只发现眼耳识知的净法?
5)这时这位弟子应该反问如来关于关于眼和耳识知的,污染法,混杂法,净法,并且亲耳听到如来亲口说。『凡能被眼与耳识知的净法,对如来来说,那些被发现。我有这个道、这个行境,但不参与它。』
考查步骤是弟子先考查如来,然后获得如来亲口证实。这一切都确认后,弟子就可以向这位尊者『大师』学习。
下面直接贴出经文。
比丘们!对这样说的大师,弟子值得为了听闻法而前往,大师对他教导更高再更高、胜妙再胜妙、黑白及其对照法,比丘们!如大师对比丘教导更高再更高、胜妙再胜妙、黑白及其对照法,这样,这里,他在那个法中的某个法以证智走到关于诸法的究竟,他净信大师:‘世尊是正自觉者,法被世尊善说,僧团是依善而行者。’
如果有人再问弟子,『世尊说他是正自觉者,法被世尊善说,僧团是善行者』,如何类比世尊这说法?世尊以什么行相会这么说?
6)这时弟子因为从大师哪里听闻高深胜妙的法而得到证智,他这么说『这里,我在那个法中的某个法以证智走到关于诸法的究竟』,所以他对世尊产生了净信。净信『世尊是正自觉者,法被世尊善说,僧团是善行者』。
以上的考察,从一开始观察如来,一直到如来亲口证实他的境界,然后到弟子在如来的教导下亲自证智,弟子就会对如来世尊完全坚固的净信。不能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动摇这个信念。
这部经也可以看到佛教的客观,对『大师』需要先考查。这样的考查如来,在经典被称为『这样是如来被以法善探求。』这样的对如来做出考查是善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2019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经其实是教人如何识别『真大师』就是正遍知正等正觉得佛陀。
|
|
|
|
|
|
|
|
发表于 26-12-2019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據莊春江的譯本
中部47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47.htm
經文說
。。。。。。。。。。。。
「比丘們!不知他人心差別的考察比丘應該在二法上對如來作探查:在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法上:『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污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污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
。。。。。。。。。。。。
『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污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
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污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
『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
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
『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
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我有這個道、這個行境,但不因為那樣而等同彼。』
比丘們!對這樣說的大師,弟子值得為了聽聞法而前往,大師對他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法,
比丘們!如大師對比丘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法,這樣,關於那個法,證知這裡的某個法後,他走到關於諸法的究竟,他淨信大師:『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
比丘們!如果其他人這麼詢問那位比丘:『尊者以什麼行相、什麼類比,據此而尊者這麼說: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呢?』
比丘們!當正確地回答時,比丘應該這麼回答:『朋友!這裡,我為了法的聽聞去見世尊,世尊對我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法。』
這樣,這裡,我在那個法中的某個法以證智走到關於諸法的究竟,我淨信大師:『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
比丘們!凡任何人對如來的信以這些理由、這些語詞、這些文句住立、生根、確立,比丘們!這被稱為有理由、根植於見、堅固的信,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任何者動搖,比丘們!這樣是對如來以法探求,而這樣是如來被以法善探求。」
路人所理解的是
佛陀教導 那些不知他人心差別的考察比丘 應該
根據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法
以 發現 與 不被發現 這二法
再以 圓滿覺者如來的言行 作為借鑒和辨別 一個人『是遍正覺者與否』
也因為 這些考察比丘 還不知他人心差別
因此當佛陀被問
『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
佛陀是這樣的回答說
凡是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淨法,人們 能發現我有這些 淨法,我有這個道、這個行境,
但對如來 來說,也有些人 也會被發現 有 淨法 這個道和這個行境,
雖然有些人 也被發現 有 淨法 這個道和這個行境,
但佛陀說他自己本身 不等同於 那些 也被發現 有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淨法 之人。
為什麼?
為什麼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我有這個道、這個行境,但不因為那樣而等同彼。』
這是因為 有一些遵循“淨法”之遍正覺者,雖然也 能被他人發現 有 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可是這些遵循“淨法”之遍正覺者因對“正法”不遍知與不究竟 因而“無法”遵循“正道”達致“圓滿究竟智”而不得不繼續的為了 有與無 而“輪迴”,而這“不究竟”是不能以眼與耳所發現。
而佛陀 是 因已遍知 真正的事實與真相之究竟 而以 圓滿究竟智 達致 貪的滅盡而不再“有”有與無 之疑惑和執著 而脫離“輪迴”之聖者,這不再有“有”之“究竟”同樣也難以被眼與耳發現。
所以佛陀才說 他自己本身 不等同於 這些 也被發現 有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淨法 之 遍正覺者,
但也因這些考察的比丘 還不具備 知他人心差別 之能力,說了也只會增添他們的疑惑,所以佛陀也沒詳細的多說,
情況就像現在,肯定也會造成增加一些人的疑惑。
不過
對於這些 有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淨法 的遍正覺者
這樣的大師,人們還是 值得 為了聽聞 法 而前往,這不是因為他是【什麼大師】,
而是因為 他所教導的“淨法”是遵循 佛陀所教導過的“淨法”一樣,所以這 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 之 “法”同樣能讓人 能證知關於法之究竟,(依法不依人)
如果這位大師能對比丘教導這些 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之法,
這樣,有關的這些 “法”
當一個人知悉 這些“法” 裡面的某個法後,當他證知關於 這些法 的究竟後,他就會淨信這位大師所說的:『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這是因為這位大師所說的這些“法”都是正確的遵循世尊所發現而曾經所說過的“法”。
如果其他人這麼詢問:『你以什麼行相、什麼類比,據此而你會這麼說: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呢?』
正確的回答,應該這麼回答:『朋友!這裡,我是為了“法”的聽聞去見這個人,不是為了【某個人】而去聽他說法,
而是因為這個人 能對我教導 世尊所發現而說的 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之法。』
也因為這樣,在這些“法”的學習中,我能在那個法中的某個法以證智而知悉關於諸法的究竟,因而我淨信這個人所說:『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
所以凡任何人對如來的“信”以這些理由、這些語詞、這些文句住立、生根、確立,這才是被稱為 有理由、根植於見、堅固的 依法而不依人 之 “信”,
這“信”不會被 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 的 任何者動搖,上述那些的作法是 以法去 對導師 作試探與求證實 這導師是否“如法”的正確之方法,或者說是 對一個人 應以“法”去試探與求證實這個人是否“如實如法”的正確之方法,而這樣是 導師 被 以法善 試探與求證實 是否“如實如法”,或者是說 一個人 被 以法善 試探與求證實 是否“如實如法”。
而一些 對“法” 不遍知與不究竟 之人
則會以 其他更多的理由、其他更多的語詞、其他更多的文句去住立、生根、確立 其他更多 不如實不如“法”的【法】。
佛陀 是教導人們 依人所教導 之 佛陀所發現而曾經說過的“法” 而不是 依人,可是現在許多人卻是因為仰慕【某些大師】和自己不懂得辨別而去學習這個【大師】本身所締造之【法】。
這篇經文是 教導人們如何去探查與辨別 一個 導師 對於 能被眼與耳 識知的法 是否“如實如法”而後去學習與遵循 這些 淨法,
但 強調 的是 依“法” 不依人,這“法”是指佛陀所發現而說之“法”非 其他人所締造之【法】。
人的“信”應該 以“法” 去探求 或 對一個 導師 應該被 以法善 去試探與求證實 再去辨別和識知他是否“如實如法”而非【迷】他的【外相】或【名聲】而【信】。
而一個有了佛陀所說之“正見與正念”和基於“正法”之 “信”的人,是不會被 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 任何者(包括那些自稱為聖者或其他名稱之人或其言行)所動搖,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2-2019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6-12-2019 04:13 PM 编辑
谢谢分享。这部经有个文句翻译是不同的。
『凡能被眼与耳识知的净法,对如来来说,那些被发现。我有这个道、这个行境,但不参与它。』
『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我有這個道、這個行境,但不因為那樣而等同彼。』
为此我特意搜寻了英文翻译:
Are pure things cognisable by eye and ear consciousness evident in the Thus Gone One, or are they not?. I would declare. ’Pure things cognisable by eye and ear consiousness are evident in the Thus Gone One. That is my path and pasture, but I do not make them mine’.
师兄说的『依法不依人』的确有道理。不过经过你的启发后我认为这部经可以更加容易理解:
学生应该先参考老师然再决定是否要追随他,这老师是净法的发现者。很明显的这【考察经】只适合在佛陀时代,当时佛法由佛陀建立,四周围又有许多外道建立学说。所以学生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可以根据这部经的指示去探查老师是否值得跟随和学习。现今佛法已经广为流传,大家都是学习佛陀发现的法。如果现今有人建立新的学说,那么可以根据这部经去考察这个新教主是否值得跟随和学习。
在这部【考察经】,是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角度去探查老师。第一方就是学生自己去观察老师和他的教导是否符合善法。第二方就是老师自己亲口承认他的善法 。
这善法就是净法,离贪之类。
学习发现老师无论是身行和言行都如一后才正式跟老师学习。他在老师哪里学得更深妙的法,证得智慧和道果就会对老师净信。
|
|
|
|
|
|
|
|
发表于 26-12-2019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理解與分析很正確!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