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5|回复: 0
|
《人生一串》第二季,横空出世首播破千万!
[复制链接]
|
|
去年一部《人生一串》横空出世,成为很多人的减肥克星。它说的是美食,但品的却是江湖。镜头所到之处,烟雾缭绕。快帆加速器一键回国,告别卡顿。地方口音一出,勾起记忆。
在外努力打拼的年轻人,很容易因为一口乡音就激动不已。更何况,说话的人手里还拿着一根焦香四溢的烤串。《人生一串》能在一众美食纪录片里脱颖而出,就因这世俗的烟火气。甭管你是学生、白领还是公务员。来到烧烤摊都得沾上炭火味。
烧烤作为最古老的饮食方式之一,人在摊子前很容易放下现代生活的规矩,变得豁达跟健谈。食客们吐露心扉,老板不慌不忙的给烤串刷油上料。影片将这些琐碎拍得很朴实,再配上皮得很的旁白。《人生一串》看下来,就是两个字 —— 舒服。它带来的也不只是食物本身,还给了迷失在城市的现代人一种情感慰藉。(也可能是体重的危机)也难怪,第一季能获得9.0的高分,并在一片多谢款待的弹幕里离席散场。
导演陈英杰在第一季结束后说:“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这,不就来了吗 —— 《人生一串2》
昨晚开播,播放量飙升千万。在B站自家平台上,分数高达9.7。如果说给高分是因为粉丝滤镜。那豆瓣上的9.0也就相当给力了。话不多说,先来一波动图伺候。
每周三晚上8点更新,看完接近9点,正好是上班族约宵夜的高峰期。B站养胖的阴谋暴露。广大观众苦不堪言。看着肚子上的赘肉一层又一层,还是被撩拨得不行。
看过第一季的大多会被街头烤摊的氛围所吸引。冬天的冷风,夏天的燥热,都驱不散吃烧烤人群。江湖气、烟火气、接地气,三气合一。而这氛围也在第二季里得到了延续。
第二季第一集,讲的就是入“烤场”的第一步。标题:您几位啊?大到十人桌,小到一人食。不同的烤物基本决定了人群的多寡。比如最先出场的,洛阳城郊的烤鲶鱼。
洛阳的黄河鲶鱼肉质细嫩,刺少,关键个头还大。刷一层秘制酱料,加入少许蜂蜜。鱼皮焦而微甜,鱼肉滑而入味。五到十人才能不浪费一条鱼的全部精华。海外的朋友们可以下载快帆加速器,一键回国追剧追综艺,不会受到任何限制。所以场子人声鼎沸,要美味也要热热闹闹。
再比如,沈阳深夜的烤鸡架。去头再去鸡腿跟鸡翅剩下的就是鸡架了。用火炭燎完,鸡肉带着骨香。趁着炭火还旺,再撒一层绵白糖。糖在火的作用下,融化在冷风里,再结晶。焦糖略带的苦味,更能衬托出肉香。
一斤鸡架出不了二两肉。人一多,上菜速度赶不上分食速度。吃货们在馋虫的作用下容易打起来。所以一人一只,作为宵夜正好。老板在火炭边上给鸡翻面,你坐在里边拆鸡嗦骨。一个人独享美味,也挺好。
总的来说,第二季的美食依然在线。前几分钟被诟病的广告也是为了给这个穷逼剧组提供更多的动力。这样才能继续奔赴大江南北,走街串巷。拍更多的美食,探寻更多的小店。
其中有一家就藏得很深,位于西南交大峨眉校区的半山腰上。诗经里有这么句唱词:“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老板看着学生们来一批走一批。他们一杯酒下肚,脸上潮红。喜怒哀乐,对未来迷茫与困惑便在老板的面前上演。但他眼里却只有五花肉。(?)
五花肉,月牙山烧烤的绝对C位。大量的白糖腌渍,烤完吃起来甜滋滋。离校的学生依依不舍,在读的学生有恃无恐。小编也不能免俗地回忆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烧烤起势于广东,重海鲜植蔬,吃的是滋味。北上后,与北方的酒肉文化相撞,变得大胆豪放。《人生一串》借着烧烤这种最为接地气的美食还原了入夜后的城市角落。也讲述了地域文化与人情江湖。但对于小编来说,最可贵的一点还是它的纪录性质。
据资料显示,中国30岁以下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3.09%,且大多数都集中在一线及沿海城市。他们是烧烤最主要的消费群体。中国人又向来喜欢热闹。疲惫了一天后,最想的还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撸串喝酒。烧烤门店全年无休,入夜后成了黑暗里的一撮火光。正好是年轻夜行者的最佳去处。
但因为在城市整治,消防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趋势下,炭火已经逐步被电烤取代。我打心底希望《人生一串》能一直拍下去。这样记录炭火与竹签的影像是珍贵的。时代在变,美食也在变。网红店层出不穷,口味却逐步趋同。传统、正宗、有历史厚度的食物只能藏在巷子的最深处。
拍美食当然容易,但拍人情冷暖,拍创作美味的幕后工作者很难。似乎只有烧烤,能透过被烟雾环绕的镜头,将国人自然亲切的人情味变得触手可及。这是美食纪录片的精髓,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烟火气。美食最该具备的应该是人味,而不是工厂生产后的回炉再造。
洛阳的褐土,泉州的水文。沈阳重工业体系下的炭火,峨眉的山脉与森林。中国地域广袤,孕育了不同的食物与口味。但不管到哪,都少不了一顿烧烤。海外的朋友们可以下载快帆加速器,一键回国追剧,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以此,致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想看的,去哔哩哔哩弹幕网。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