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16|回复: 3

書面語和口頭語/口語,這兩個觀念/名稱的荒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2-2018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書面語和口頭語/口語,這兩個觀念/名稱的荒謬
 語就是口說出之有意義、傳達指定意義的聲音。既然白話文要我手寫我口,依口之語所寫出的難道不算是口語?爲甚麼又會有書面語和口頭語/口語的分別,跟手寫和口說的不同?原因,來自文字改革需求所創的僞學術謬論。爲了給文字改革(註1)護航:「文字」的觀念要消除,改叫「書面語」,就是:「文字」被想成了「書寫的語音」、「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註2),這樣爲拼音拉丁化中文鋪路。於是,口說的,就叫作口頭語、口語。天啊!語不是口說的?分明,口頭語的「口頭」或口語的「口」是多餘的!既寫在書面上,又不是聲音,怎可算語?「書面語」的「書面」是真,「書面語」的「語」是假的語。所以,這「書面語」和「口語」是僞學術名稱。
 「書面語」,祗能解讀作「字典用音符來記錄的讀音」。如果「書面語」就是文字而非音符的話,那就直稱作「文字」,何需多此一舉搞個以「語」作本體的新名稱,謂「書面語」?白話文,是我手寫我口,寫出來的就是文字。語是聲音,如何寫?即使寫音符,也是文字的一種。
 「口語」,祗能解讀作「一般口頭上讀音」,跟字典不同當然算是發錯音(不依字典發音,誰都可隨意發個音,可以嗎?作溝通用的語言,你的音跟別人不同,如何溝通?)。
 我們的華語是西元一九三二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統一會在北京開會決定,採用北京音讀白話文而得的「讀文字之音」作國語(華語)。同時胡適提議的白話文原則是我手寫我口,我要如何說手寫文字就如何寫(寫出所說的字)。這國語不是北京話,真正北京話是滲入許多滿州語和蒙古語的混合語。由一九三二起算,華語是一個不到百年的新漢語語種。
註1:聽從侵佔三分一固有領土的蘇聯史大林指示而搞的消滅漢字改成abc拼寫的拉丁化中文。漢拼就是拉丁化中文的草稿,簡化字是由漢字過渡到拉丁化中文的暫用品,目的在引導人們由形觀念的文字觀導向音觀念的文字觀,最終沒有「字」祗有語(因語而有音符之文)。
註2:「文字是記錄語言的」。這句話是指白話文,拼音文,但更重要的主旨,不祗是指「文字記錄了語言的意義」,而是特別用來指出「文字記錄了語言的音」。也就是,視文字爲音符角色,沒有獨立地具有意義(以形表義)。要表義,就要用音,因此另搞個「音義結合體」的名稱,表示意義都在音之中,理由是你思考、閱讀都使用腦內生音方式。但這是人訓練腦如此解義運用的,並非腦之本然。從腦認知科學,腦是無限可塑的,用進廢退。你訓練它用音解義它就走那樣路。即使是西方拼音文字,也非一看字就出音,許多快速閱讀高手、學者(中西人士都有),都是一目十行(如清乾隆時《四庫全書》總纂的紀曉嵐,看書時把文字轉成電影般在腦中看),音根本來不及在腦內讀出音來,眼就看到下一行了;眼看形,就知義。許多廣告招牌、圖畫、符號、顏色(如交通燈號)都以形傳達意義,全被故意忽略。而文字根本就是意義的符號。僞學術在這裡又故意運用了一個詭辨:「文字必要與語言,就是語音,一對一唯一對應,纔能叫作文字。」限定了文字跟語言和意義的對應形式,並因了「音義結合體」這個半個事實(忽略「形義結合體」),採以偏蓋全技倆,訂定出如此語文結構關係:「意義→(音)→語言→文字」。否定了:
       意義
      ↗  ↖
     ↙    ↘
   語言音<<-->>文字形
   (語言和文字的對應是因爲中間有了意義作橋樑。而非因爲所謂「意音結合體」這個虚構的東西。)
   訂下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文字記錄語音」(這沒有不對,可是卻是事實的一半,不是全部),唯如此,纔能憑著這條學術上的「定律」宣告漢字因爲不表音(註3),所以要變更漢字寫法。變更,實際就是消滅漢字,改用abc拼漢字之音——白話文之華語音,便達到文字改革支持者所認爲的理想:「文和語一致了」——音符和音一致。這就是他們認爲的「理想的文字」,就是合乎科學。到此境界,便可以容易學字了,因爲見字即知音,知音便了解意義。(問題是,了解意義不是全靠音。字形也是表達意義的,這部份,也是傳統漢字所走的路線,卻全給否定了!)
註3:現代,看來漢字不很容易表音,或表音能力薄弱,因爲自甲骨文、晉楷到今,幾千年了,春秋戰國秦統一使各族融合、北方外族入侵影響了字音(如加入了滿人的捲舌音,去掉了原本漢語的入聲之調)。古時文字和語言相契合,古人講的話當然就是文言文之字音。文獻不變,語音或用字習慣變異後的後人,在讀書時就覺得文跟語不一致,便稱古文謂文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統中國文字的學術研究,叫小學,分三個部門: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研究字之形,筆劃,如何寫。音韻學研究字之讀音。訓詁學研究字之意義。三者以研究字形的文字學領軍,因爲華文是以形表義的。所以,研究華文漢字,一般都說字有三屬性:形、音、義。「形」又是排最前面,以字形領軍去追溯字源。
       意義
      ↗  ↖
     ↙【漢字】↘
   語言音<<-->>文字形
 對於西方拼音文,也有形音義三屬性,但它們的形,是字母一維拼寫出來的線性組合之形,準確說是字母之順序。文字學上,以音領軍,以音去追溯字源。所以,比對印度話和歐洲各地語言,結論出一個叫印歐語言的體系。因爲雅利安人(白人)來自中亞,更早來自歐洲,從印度東北隘口入侵南亞大陸,滅掉了印度原生的八千年哈拉帕文明,建立婆羅門教(後來的印度教),統制了印度原住民族黑人。今日印度北方所見印度人是白皮膚的,都是雅利安人後裔。這段歷史淵源,梵語等印度北部語言,都跟歐洲有關聯。這就是拼音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babasan 于 18-12-2018 04:58 PM 编辑

 再來追溯一下所謂「書面語」和「口語」從那裡來的觀念。既然,中国大陸自西元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起就立下「全盤西化」的主綱領,抄襲,乃至魯迅說的拿來主義,直接把西方的東西拿來用(不加消化)是最快可讓中國強盛的途徑。照抄西方語言學(真的是語言學,以音領軍),在人類的共通的語言部份,還是勉強可參考的。但一碰觸到文化最相異的華文漢字,特性是以形領音,以文領語,跟西方拼音文的以音領形,以語領文,是大相逕庭的。這部份,就不能祗是照抄可以解決,而必須自己研究,走自己的路纔符合現實。可惜,中国卻走上照抄的路,尤其在文字改革大旗下,此路更是看起來非常好的路。
 「口語」的「語」當然是真的「語」,無庸置疑。那「書面語」的語,真是口說的「語」?假如我們看看英文,有時會見到有人說:My written English is good, but weak in spoken English。這表示,他寫和讀英文沒有問題,在說聽英語方面就弱了。原來西方文化中,有個叫language的觀念。這是最先由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法文版中出來的。英文的language來自法文的langue,langue就是舌頭tongue。由此引申,西方的language是講的「語」爲基礎的,當要表達寫的「語」,便產生了所謂spoken language和written language。依華文來講,language包括了聽講(語言)和閱讀寫(文字),language應該譯作「語文」。spoken language就是口講之語文,written language就是書寫於紙面的語文。至此,我們可以肯定那個「書面語」的「語」實指「語文」language,不是語言speech,「書面語」直譯自written language就是文字writing;那個「口語」的「語」實指「語文」,「口語」直譯自spoken language就是語言speech。
 這又回到中國初期跟西方大量接觸,引進西學的這些學者,他們不是受到西方強勢巨大文化壓力的同化,就是慌了手足無措下,沒研究清楚中西之不同。無能力充份消化,硬套硬用。把人家language語文,譯作語言,「文」搞掉了!由此,spoken language譯成口語,written language譯成書面語。爲了一對一翻譯,面對著speech譯成了語言。於是有了狹義的「語言」指speech,廣義的「語言」指language。而對於writing或script,忘掉了,因爲西方語言學,根本不理這東西,字母拼成的單字本質上就是語言之音符。字形沒太大意義,都是固定的字母,不同字母拼成不同的音而已。上述有意於語而輕忽於文,在文字改革下正合乎大環境的政治需求。拼音文字的造新字,就是加詞綴affix,就是加音節(像巫文有一大堆的me, per, an, kan之類的,英文有al, ic, geo等, police, polite, politic, political; graph, graphy, geography, geographic, geographical, geographically;...)。script便譯成了另一義項的草稿,不再理會有writing,也有script都表示「文字」。
  隨著language的擴義,成了「溝通的形式」,body language出現了就譯作肢體語言,gesture lauguage出現了就譯作手勢語言,computer language(電腦內規定了固定格式語法之程式指令集)就譯電腦語言。肢體語言、手勢語言,這些以動作代表指定意義,也叫作「語言」,卻不是用講的。電腦語言是一堆指令集,也不是用講的。如果要正確地譯language,應該是「語文」,但,總是很怪。華文沒有找到更適合的辭彙去譯這個擴義之後的language了。其實,直接地,body language就是「肢體動作」,gesture language就是gesture就是手勢。computer language就是電腦指令法規。沒有不對。陷入西方文化的框架內,很多人就是怕出錯,而跳不出框架!你要跟屁,就是這樣自我委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沒有甚麼「書面語」,就是「文字」,就是「華文漢字」。
所以,沒有甚麼「口語」,就是「語言」,就是「華語」。(當然,如果你寫的是依粵語、閩語.....而出的文,就是粵語、閩語.....。)

把血講成xie,祗能說是懶音,嚴格說是錯音,字典清楚記錄讀xue,纔是正確讀音。因讀字出音了,就是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025 08:02 PM , Processed in 0.10685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