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9-7-2017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理你~
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
|
|
|
|
|
|
|
发表于 29-7-2017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9-7-2017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有『什么』意思?
2. 小游戏
禅 专心
↓
河 吃喝拉撒睡
工作、教小孩。。
深 ↓
处 尼采 精神3变abc
↕
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窮 马斯洛 需求7层次123...
↓
底 道德/超人
3. 意思abc,
还是意思123...
|
|
|
|
|
|
|
|
发表于 29-7-2017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需要一点直觉,用直观去描述和理解,或者说需要加入禅机。
那个典故是
有个人在河边问禅河有多深,
然后有个僧人听了就冲过去要把这人扔入河里,
旁边的人当然阻止说此人不懂事乱说话请多担当等等等。
然后这僧人就回说,
要知道禅河有多深当然得自己跳进河里,
潜到最低,
才能知道禅的河究竟有多深。
意思就是说要理解禅,你得自己投入其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
其他人的说法是其他人的体会,永远不会是你自己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9-7-2017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7-2017 07:2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字拆开来,就是一个心。参禅就是参你的心的本质和现象。
什么是心?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思想,那么心是什么,这个就要去参。所以参禅的过程中,需要剥茧抽丝,把心、意、识逐一的分解,从粗入细,从表到里。
因为意识和思想就像一条流动相续的河流,唯有底部才能触到心的本质。这个本质是思想不能触及的地方。
用哲学和语言思辨来认识意识已经非常困难了,要触及心的真相更是不可能。思想没有放下,只能河上观水流淌,没有沉入水中就难以参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30-7-2017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9-7-2017 01:38 PM
古中国的文人,
追求 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
所以 禅学大放光彩~
戏曲,有戏曲禅~
喝茶,有茶禅~
建筑,有建筑禅~
医生,有医禅~
武术,有武禅~
写字,有书法禅~
画画,有画禅还有禅画~
按脚,也有 ...
简单来说就是“专心”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怀疑专心是否能够用来体会所谓的“禅”。
专心是有选择性的专注,其反面就是有选择性的忽略。
如果使用专心来体会所谓的禅意的话,可能会顾此失彼,导致只看到大象的腿却看不到整只大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1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7-2017 06:05 PM 编辑
专心是定,一心是禅,两者不尽相同。
专心有目标,有定点,一心连专注的念头都没有,但是又没有陷入混沌和无所知。
古人说三心两意,这就是我们进行思考时的状态。三心,就是“心、意、识”三种,广义来说,心意识都叫心;严格来看,“意识”我们叫二意,就是意根跟意识。
哲学家只懂得最后面的“识”,就是意识(脑识),因为哲学思辨都是使用意识,或是显意识。但是简称为“意”的意根比较难懂,意根属于显意识的深处,必须放下显意识的思考时才能进入,勉强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潜意识,深意识。所以心理学家用催眠的方法,企图进入意根的层面去理解意识,但是最多也是到这里为止。
禅者,则是进入一心的状态,这时意识不起作用了,显意识和潜意识都不在起作用了。这时身体的感受和世界都消失了,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连一个念头都没有,只剩下一种知的功能,而不是混沌无知。禅者要是有本事进到这个状态,他的睡眠中就没有梦,他在睡中没有梦的时候,却还是清醒的,清醒但是又不思考。这个就是一心的状态。
心理学家企图用逻辑来评论和分析禅的状态,甚至虚设各种名词去解释这些事情,但是永远都无法得逞。因为意识的源头,只有放下思想才能抵达。思想和逻辑和分析,恰是让我们无法了解生命最核心内容的原因。现代的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上再多的仪器,却始终无法搞明白,睡眠是什么一回事,死亡是什么一回事。这些意识的最深处,只有禅才能进入。所以Steve Jobs从禅修中启发无量的创意,一些人(例如之前提到的Dr. Ron Sharrin等)透过禅修,后来却成为心理学界的名家,虽然他们都只是触及意识深处的小部分而已。
现代的文明来自科学,科学来自哲学,哲学来自思考,思考来自意识,意识来自一心。哪里是源头?一心是源头。把这些事情贬为宗教迷信,恰是现代人最大的迷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17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17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7-2017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7-2017 05:09 PM 编辑
这是研究脑科神经和意识专家说的话:
In fact we are hallucinating all the time, including right now, it is just when we agree about our hallucination, we call that reality. ----- Anil Seth in TED talk, Professor of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还是baby时,如果你父母给予你太多辅助,太多资讯,太多科技,太担心你不会走路而辅导,反而会让baby更难快学会走。
只有baby自己锻炼,爬,慢慢自己熟练起来,时机成熟时,自然会走。你会时,你能想回之前到底是怎么变会走路的吗?哈哈。。。禅亦如此,多文书知识看似精华无比,但完全输给一字不看而独自专于体会禅。劝勉之~~
|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31-7-2017 04:44 PM
专心是定,一心是禅,两者不尽相同。
专心有目标,有定点,一心连专注的念头都没有,但是又没有陷入混沌和无所知。
古人说三心两意,这就是我们进行思考时的状态。三心,就是“心、意、识”三种,广义来说, ...
我不能说睡觉却保持清醒不存在,
但是问题在于你也无法证明它的真实性。
至于“三心两意”,
据我了解,
三心两意出自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七回,意思是犹豫不定。
另外还有“三心二意”,出自元·关汉卿《救风尘》,意思是犹豫不决。
|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个的确是事实但不能说全对。
个人的体验是人成长的根本,也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步。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别人的体验能够让个人体验得以伸展这是事实。
我认为个人的体会是一个纵的发展,它让体会者得到更直接以及更深入的,对自己周遭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因为个体的限制而有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阅读可以让体会者可以透过他人,把对世界的认识拓展到他去不到的地方,所以表现出来是一个横的发展。但是基于阅读不是体会者直接参与的经验,在理解深度方面会有其局限性
所以纯粹的个人体验容易带来迷信。
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
共勉之。
|
|
|
|
|
|
|
|
发表于 31-7-2017 10:0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7-2017 10:02 PM 编辑
cwch24 发表于 31-7-2017 09:03 PM
我不能说睡觉却保持清醒不存在,
但是问题在于你也无法证明它的真实性。
至于“三心两意”,
据我了解,
三心两意出自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七回,意思是犹豫不定。
另外还有“三心二意”,出自元 ...
禅是体验的世界,没有办法对别人证明的。否则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早就破解这个生命最大的谜题了。任何人想要搞懂心意识的关系,只能乖乖去学禅,没有别的途径。如果不想搞懂这个课题,只想从文字寻找答案的话,只能随缘。所以荣格都搞不清楚,因为禅跟聪明和心智高低无关。
至于后世很多中文词汇和成语,其实来自佛家,但是意思给后人曲解了。例如我们常用的成语“胡说八道”,本来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个那个意思。以前从西域来的僧人叫胡僧,僧人为人开讲佛教的八正道,所以叫胡说八道。因为一般人听不懂八正道的道理,所以把胡说八道形容为某种深奥不容易听懂的内容。但是后世慢慢把这句成语传出成是乱说一通的意思了。所以老祖宗的文字内涵很多,语言塑造理解,对于老祖宗的语言不理解的话,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
|
|
|
|
|
|
|
发表于 1-8-2017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8-2017 08:20 AM 编辑
其实哲学本来是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但是现在谈哲学的人,已经开始自我设限了,什么都要求证明。
要求证明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特性,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又称(1)实证哲学。这个哲学分支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其实实证主义只是哲学大家庭的一个支分,由于后期慢慢占得主流声音,而开始排斥其他的哲学分支,例如排斥形而上哲学(Metaphysics),排斥唯心哲学(Idealism),排斥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等等。
(2) 形而上学企图解释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质,例如根本上有什么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它是什么样的?(What is it like?)从这里发展则可以衍生出各种神学。
(3)唯心哲学基本上是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唯心主义是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
(4)存在主义则是一种非理性哲学,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尤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哲学家庭还有其他例如(5)认识论(epistemology),旨在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这里只是提到其中五个哲学分支,其他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基于实证哲学的角度来排斥其他学问的时候,其实哲学就被我们杀死了,然后这个世界只剩下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科学。
所以谈论哲学不一定要求证明的,这个概念是实证哲学的思想,不是其他哲学旁支的思想。例如我们谈到佛家的唯识学,它是跨种类的,既有涉及形而上学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讨论,亦有参与唯心论的范围,同时又触及认识论和存在主义的范围。但是从唯识提升到禅的程度的时候,一切就不可谈了。因为禅是没有语言的世界,纯粹的经验性。当我们企图用语言来描述禅和意识的关系时,它就变成佛家的唯识学。
所以宗教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迷信,哲学也不等同科学。没有把这些关系先搞清楚,谈哲学就会一塌糊涂,更不可能超越这些庞大的知识迷宫。
至于禅的世界比较单刀直入,直接放弃用语言来探索世界,想知道水是什么滋味,把水喝下就知道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