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039|回复: 6
|
【寻找招牌菜】有故事的美食更耐人寻味!槟城人都爱光顾的这5家店!
[复制链接]
|
|
槟城的市井美食相当多,说槟城和美食划上等号一点都不为过,炒粿条、叻沙、福建面、卤面、Pasembur、Nasi Kandar、猪肠粉等等都是游客到访东方之珠必吃的美食。尽管槟城以华人居多,但马来人、印度人、娘惹、印度穆斯林等各族群的美食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因为槟城这个得天独厚的美食天堂,造就槟城人的独特味蕾,讲究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代代传承的美丽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道道美食因为人情与世故的关系,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乐乐游世界》就带你走入槟岛的大街小巷,寻找这些好吃又有故事的本地美食!

裕发美食中心
胜利茶室
七廊粿条汤
金园茶餐室
亚顺茶室
裕发美食中心:金龙大路后卤面
槟城霹雳律 (Perak Road) 可谓美食聚集地,本地人俗称“大路后”。来到大路后,怎能不到裕发美食中心 (Joo Huat Restaurant) 品尝著名的金龙大路后卤面呢?如果你在一条岔路口角头间的咖啡店看到一位卤面时一脸专注认真,但以灿烂笑容迎接顾客的小贩,那就是61岁的林金龙先生了!面档以他的名字命名,经营了26年之久。


1990年,林金龙35岁,正值人生黄金时期,原本对卤面毫无兴趣的他,最后在姐姐离世后,决定“试试看”传承姐姐的手艺,借此缅怀已故亲人。如果没有当年的“试试看”,与时并进的用心钻研,或许今天就没有大路后人人皆知的卤面了!




档口内摆满的各种配料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卤鸡脚、卤猪皮、卤猪肠、卤蛋都经过2-3小时慢火焖熬出味。卤面的灵魂 – 卤汁喝起来浓稠入味,浓郁的汤底背后可是一番功夫!除了严选食材如上等的五香粉,还加入猪骨和鸡骨,从凌晨3-4点开始熬煮数小时。食客喝下第一口汤时,感觉口感香醇,吸满卤汁的面条顺口,卤鸡脚、卤蛋等配料锦上添花,让人马上食欲大开!
若要林先生推荐必吃的配料,他会笑说“没有办法啦”!对于每一种配料,他都“一视同仁”,实在难以抉择哪种配料非吃不可,可见样样配料都是心血!金龙大路后卤面只此一档,绝无分行!
《金龙大路后卤面》
营业时间:7am – 4pm
休息日:星期四
地址: 336-1-G, Jalan Perak, Jelutong, 11600 Georgetown, Pulau Pinang.
胜利茶室:曼谷巷印度炒面、Pasembur、Nasi Kandar
印度炒面
槟城印度面档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说到浮罗池滑 (Pulau Tikus) 曼谷巷 (Bangkok Lane) 的印度炒面,槟城人一定大力推荐!印度炒面是印度穆斯林的著名美食,深受各族群的青睐,独特之处在于采用自制番茄浓汤和辣椒酱翻炒黄面,然后加上豆芽、马铃薯、鱿鱼、炸豆干、生菜等配料,最后再把酸柑汁滴在面上调味,增添一抹清香,口感更佳。



印度炒面的老板是印度人,但他会说一口流利的福建话,也会说英语,但这不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他炒面时一流的功架,让人眼前一亮。老板用旺火炒面,速度很快,一时抛锅、一时转锅,不一会儿面就上桌了!别小看这些动作,为了确保炒出来的面锅气十足,老板一炒一转之间,讲究的是火候和力度。


印度炒面可谓“色香味俱全”,面条均匀亮泽,搭上嚼劲十足的鱿鱼、清脆的生菜和酸柑汁,味道酸甜呛辣,简直叫人食指大动,吃得过瘾!
Pasembur & Nasi Kandar
和印度炒面老板一样,Pasembur 的老板虽然是印度人,但同样操一口流利的福建话。经营 Pasembur 档口16年的 Tamminrazali说,他儿时居住的甘榜以华人居多,40多户人家当中,他们家是唯一的印裔家庭,就在儿时玩伴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福建话,所以现在和华裔顾客用福建话沟通,甚至介绍 Pasembur 的每一道配料,都不是问题!



Pasembur 被称为大马印裔沙拉,俗称“青鱼”或“鲜鱼”,但奇怪的是,这一道美食并不含任何和鱼类有关的食材或配料。一般的 Pasembur 有豆芽、黄瓜丝、沙葛丝、炸虾饼、豆干。Tamminrazali 发挥巧思,自制土豆饼、麻饼、杏仁饼、腰仁饼和含有三种馅料的虾饼 (Cucur Udang),分别有虾、苏东和椰子口味,还有炸苏东、叁巴苏东、苏东蛋、虎虾和螃蟹。食客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挑选各种配料,享用一盘满足个人味蕾的“美食大拼盘”。吃过的人都对虾饼赞赏不绝,不但很有嚼劲,还保留虾的原汁原味,鱿鱼则口感十足,酱料带辣又甜,适合想吃美食但不能吃辣的人!



不说的话,相信没什么人知道,在 Pasembur 档口旁边的 Nasi Kandar 已经经营了 92年之久,而且现在的老板就是 Tamminrazali 的亲兄弟!28岁的 Hussain 继承祖父和父亲的祖传秘方和香料,烹调只此一家的咖喱鱼头、甲必丹鸡、椰枣羊肉和咖喱羊肉。每逢星期五,还会准备特制佳肴,如 Nasi Briyani、鸭肉和火鸡!想要一尝更多美食的朋友,记得星期五报到哦!
摊主极力推荐的咖喱鱼头香而不腻、在香浓的咖喱味里,鱼肉依然保持鲜味,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炸鸡则不油不腻、外脆肉嫩、口感好。
《胜利茶室》:
营业时间: 8am – 6pm
休息日:星期一
地址: 270, Jalan Burma, 10350 Georgetown, Pulau Pinang.
七廊粿条汤 : 粿条汤
粿条汤普遍被公认为“生病才吃的食物”,但如果你曾经一尝七廊粿条汤,一定会马上改观!
七廊粿条汤保留传统原味,也迎合现代人对美食的要求和口味,寻求不同食材的风味配搭,誓为食客烹制口感绝佳、不平凡的美食!
要求和口味,寻求不同食材的风味配搭,誓为食客烹制口感绝佳、不平凡的美食!





七廊粿条汤的汤底采用猪的大腿骨慢火细熬,配上鱼丸、鸡丝肉、肉片等配料才算大功告成。不过店家笑称,果条和汤底只是配角,肉碎才是主角!这是因为祖传特制的肉碎是手工剁出来的,而非使用绞肉机绞出来。食家都知道,手工剁的肉碎保留肉质原有纤维,口感“嚼劲”较好,而且店家仅放入极少量的油脂,讲究饮食健康。
从1956年开始经营的七廊粿条汤,在北海区开始发迹。当年,老板林木泉先生推着三轮车在北海一代沿街叫卖,一推就是14年。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了,老板就在住家前搭起小档口,之后开设第一家自搭小店,命名“临茶室”。由于该地区名为“七廊”,七廊粿条汤也为此定名诞生。在老板用心经营下,七廊粿条汤于1998年搬迁到 Raja Uda 店面继续经营,如今,七廊果条汤已经在Bukit Tengah、Nibong Tebal、大山脚 Alma等地开设分店,甚至过海登陆槟岛市区的 Abu Siti Lane,并于今年迎来60周年庆。


苦心经营七廊粿条汤的林木泉老先生至今迎来耄耋之年,把自己毕生的心血交由三名儿子林顺引、林水俊和林俊丰打理。林家三兄弟继承父业后,既保留父母坚持的精髓,也勇于创新,钻研其他面食和小吃,丰富多元化菜单,为食客提供更多选择。


林俊丰自嘲是“花心之辈”,为了研究每道主食和配料的完美结合,不惜“花”尽“心”思,全蛋手工拉面配上独家秘方腌制的花肉、高养分精工米粉搭上独家自创腌制熏肉,缺一不可,擦出美味火花!如果你觉得果条汤终究太清淡,面条爽口嚼劲的拉面会是你的不二选择!
除了面食,来到七廊不能不尝试的,还有各类可口小食如传统卤肉、广将、元蹄、油鸡、油菜、咖喱鱼丸等等。卤肉和广将是店里祖传招牌小吃,是伴粉面吃的香口小食。卤肉采用祖传秘方烹制而成,由上一代的长辈在80年代“戏棚”盛行时,在“戏棚脚”售卖至今,而广将则是潮州人的传统食物,含有沙葛和花生,吃起来软中带绵。卤肉偏甜、广将偏咸,口感各有不同,美味依旧!
如果你是猪肉爱好者,元蹄必是桌上肴!元蹄的制作过程非常考功夫,先是把猪脚焖炖、接着去骨、再把猪肉绑得扎扎实实、接着冷冻、切块...... 从开始焖炖猪蹄到佳肴上桌,足足需要3天时间。一片片线条分明的元蹄沾上特制酱料,口感堪称一绝!
《七廊粿条汤》:
营业时间:8am - 9pm
休息日:每逢初一、十五
地址: 37,Lorong Abu Siti, Georgetown, 10400 Pulau Pinang.
金园茶餐室:湾岛头叻沙、经济饭、炒粿条、咖喱面
金园茶餐室坐落在槟城名校槟华女子中学对面,是个交通繁忙,不太容易找停车位的地方,然而每天还是有大批食客“不顾三七二十一”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一尝店里各种槟城美食如叻沙、经济饭、炒粿条和咖喱面。
湾岛头亚叁叻沙
槟华对街的《湾岛头叻沙》名号响当当,在槟城可谓无人不晓,Asam Laksa不止满足槟城人的口腹之欲,也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饕客。茶餐室里一股又一股浓郁的叻沙香味扑鼻而来,洋溢着香香辣辣的独特味道,叫人垂涎欲滴。


当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Asam Laksa 端到面前时,食客一口接一口,让酸辣汤汁不断刺激味蕾,真过瘾!如果一碗 Asam Laksa 无法满足你的味蕾,还可以加料,点饕客必吃的香脆炸薄饼(Popiah)。可口的炸薄饼浸在叻沙里,里头的沙葛充分吸收汤汁,吃起来别具一番风味!
经营了超过40年的湾岛头叻沙原本只是一个路边摊,后来在80年代才迁入金园茶餐室。40多年来,摊主依旧按照前辈的做法,保留传统的风味,为食客送上一如往昔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湾岛头叻沙曾在2011年,在街头大厨争霸赛中横扫17名参赛者,荣获叻沙组冠军!这一碗冠军叻沙,岂能不尝?
经济饭
经济饭档最重要的就是食材新鲜、选择多元、价格亲民,单看食客络绎不绝就知道, 金园茶餐室门口的经济饭符合标准!与其说这是一个饭摊,不如说是“伙食摊”,有人要求老板包伙食,有人索性带着自家的便当盒来,把喜欢的佳肴打包回家,和全家人分享!



每到午餐时间,咖啡店总是高朋满座,但熟客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选择”。饭档早上 10点开始营业,菜肴都还未完全“亮相”,就有食客陆续报到,因为他们都知道,迟了好菜就没有了,尤其一些拿手佳肴,更是在短时间内一扫而空!说的就是招牌菜泰国青咖喱、咖喱鱼、咖喱鸡、泰式臭豆、马来式酱油鸡 (Ayam Kicap)、叁巴酿鱼等等。这家饭摊之所以深受食客青睐,是因为老板坚持一个原则“不新鲜不卖”。
现在的饭摊老板已是第二代。早在25年前,一名嫁到马来西亚的泰国妇女决定凭着一己之长,开档卖饭,食客都称她为“Siam 姨”。Siam姨精通厨艺,煮得各类拿手好菜,不管是泰式佳肴还是迎合本地人味蕾的家常便饭,都深受食客欢迎。后来,Siam 姨年纪大了,就由女儿和女婿接过衣钵,继续经营饭档至今,延续 Siam 姨的良好口碑。
炒粿条
没有人天生就是大厨,也不是每个小贩一创业就平步青云。售卖炒果条的吴式弘就是其一例子。他曾因为误信他人,惨遭伙伴拖累而生意失败,赔了不少血汗钱,最后改当打工族。但他一心想着自己创业,希望给妻儿更好的生活,最后毅然辞职,拿起锅铲当小贩!起初,他对炒粿条一知半解,惟有靠自己苦心钻研,如今已经炒得一手不油不腻,香而味美的炒粿条!


不少食客“食面知味”一再回流,对吴式弘而言,只要顾客给他机会,就是莫大的肯定。“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站起来”,他做到了!
咖喱面
金园茶餐室里的咖喱面档“扎根”了28年,掳获不少食客芳心。若是眼观,难以察觉这一碗咖喱面的特别之处,但只要轻尝一口便知汤底不同。和一般咖喱面不同的是,摊主除了加入少许的椰浆,也加入牛奶,椰浆和牛奶相互搭配,使得汤汁没有过于浓郁的椰浆味,喝起来格外浓郁顺滑,而且老少咸宜。


现年68岁的摊主钟绍平忆起开档初期,感慨“真不容易”。40岁才转行起步,惟有凡事亲历亲为,就算有人指点也得靠自己一试再试,最后无师自通。询及开档的故事,老板侃侃而谈,说当年是为了母亲“要他回来”这一句话而放下在新加坡的事业,返回槟城陪伴和照顾母亲,但回流却是失业的开始。为了生计,他只好另谋出路,自己开档做生意。不过创业容易创业难,经过低潮的一段时间后,他学会了何谓坚持,何谓耐心,如今终于苦尽甘来。
《金园茶餐室》:
营业时间:8am - 5pm
休息日:星期一
地址: 1-W, Jalan Gottlieb, 10350 Pulau Pinang.
亚顺茶室: 炭炒炒粿条、鱼丸汤
槟城贵为美食天堂,要找一碟价格合理、味道上乘的炒果条,不算太难。但要找保有传统风貌的炭炒炒果条,就有些许难度。毕竟,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快速、便捷、成本低的时代,还有多少小贩坚持使用炭炉呢?位于丹绒武雅的亚顺炒果条就坚持了至少33年。
1983年,亚顺 (董朝顺) 和妻子联手经营夫妻档,夫妻俩开着摩托车小档口来到丹绒武雅 Hillside 路边,开始经营小本生意。当时,档口旁边仅有两三张桌子,食客都是冲着炒果条而来,妻子负责掌厨,丈夫负责接订单,并搭配 Yeo's 罐装饮料送外卖,颇受食客欢心。




亚顺的儿子董俊祥自6岁开始随双亲一起工作,在漫长岁月的熏陶下,他得到妈妈的真传,炒得一盘色深味浓的炒果条!董俊祥回忆起12岁那一年,脸上挂着孩子般单纯又懂事的笑颜,“我12岁那年,妈妈患上骨痛热症,好一阵子不能炒果条。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决定把这门手艺学起来。最后花了一年时间苦学,才能炒出一盘份量和调味适中,并和母亲水准不相伯仲的炒果条”。

现年32岁的董俊祥是个上班族,下班后和周末会到档口帮忙,如今他顺理成章的接过双亲的衣钵,不但把火候控制得炉火纯青,还和妹妹一起打理“亚顺茶室”。茶室是新的,开张营业不到4年,但门口的摩托车档口风貌依旧,一家人仍坚持炭炒,因为他们深信,只有炭炒能够炒出古早味,就连火炭熬的鱼丸汤也更为香浓。不管是本地人、游客还是附近国际学校的师生,经常闻“香”而至,点上一盘锅气十足的炒果条和热腾腾的鱼丸汤大快朵颐。
《亚顺茶室》:
营业时间: 11am- 7pm
休息日:星期二
地址:No.26,Jalan Sungai Kelian, 11200 Tanjung Bungah, Pulau Pinang.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16 03:0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16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16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for the info |
|
|
|
|
|
|
|
发表于 2-12-2016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2-2016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
|
|
|
|
|
|
|
发表于 4-12-2016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