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水深,下脚谨慎”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当商海困于战乱之时,其中的升腾跌宕可想而知。在19世纪中期的印度尼西亚,由华侨黄志信创办的建源公司及后来发展成的黄氏家族企业就有着这样一段举世瞩目的历史。
1835年,黄志信出生在中国福建的同安县。在黄志信青年时期,他看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们的土地、蹂躏我们的人民,于是参加了民间自发反帝组织。起义失败后,黄志信等一行人乘船出逃到印尼爪哇岛,开启了他的商海之旅。
起初,黄志信创建了“建源栈”。他将爪哇盛产的蔗糖、烟运到中国,将中国盛产的茶叶、丝绸、香料等运到印尼。航海贸易当时刚刚兴起,黄志信很快成为南洋著名的华侨巨商。
1866年,黄志信的儿子黄仲涵出生了。黄仲涵天资颇高,办事精明,还说得一口流利的印尼语。黄志信看得出他的经商禀赋,从小就对他特别培养。在黄仲涵24岁时,父亲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黄仲涵从小就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背景使他兼具智慧与魄力,将黄氏家族企业推向鼎盛时期。黄仲涵掌管企业期间,正值国家政策发生变革。他将此视为天赐良机,顺势对公司的生产及贸易环节加以调整,将产业重点向甘蔗种植转移,并投资多家糖厂。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也属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了四五倍。黄仲涵迅速地打进欧洲市场,的资产也翻了几倍,成了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
黄仲涵去世后,他25岁的儿子黄宗宣和19岁的儿子黄宗孝掌管建源公司。这两人没有魄力,运气又不佳。1924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建源公司陷入停产关闭状态,企业一度瘫痪。黄宗宣遭受重大打击,决定放弃对建源公司的掌管权。黄宗孝重新振作起来,力挽狂澜。然而刚有点起色,二战降临了,公司再次陷入危机。十三年后,印尼重获独立,加强了对华侨经济的打击和排斥,黄宗孝奋力反抗。然而上天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1950年黄宗孝突发心脏病去世,黄氏家族后继无人。
1961年7月,印尼垄经济法院接管了建源公司,这个跨越了一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承载了三代人心血的黄氏家族企业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