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知道出了多少状元,在这些状元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状元郎,他就是清末年间江苏南通常乐的张謇。他虽然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读书人,但是5岁就能把《千字文》背诵如流的他就以一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对上他老师出的“人骑白马门前过”的上联而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从此走上了读书之路。
他读书生涯虽然很顺利,仕途生涯却坎坷万分,从10多岁考到30多岁也仅仅中了个举人。在张謇心灰意冷不欲再参加科考的时候却在一次因慈禧60大寿清政府额外新增的一次科考中折桂,因他的才华得到了主考官翁同的认可。后来在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之中师徒二人更是一起对抗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终究是势力薄弱,加上张謇父亲刚好去世,朝廷便以守孝为由让他回家去了,之后清政府便签下了耻辱的《马关条约》。
对清朝廷心灰意冷的张謇辞掉了翰林院的官职,他觉得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要靠实业来支撑,刚好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推崇做实业的官员,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在认真的对南通考察之后,此地南淋江东靠海,交通极其便利且气候很好,极少有霜,在这里能生产出纤维,弹性和颜色都上佳的棉花——沙花。于是他们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为了实业大干一场。
虽说是豪情万丈,只是从开始筹办到最后纱厂的建成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张謇,沈燮均、陈维镛、刘桂馨,郭茂芝、潘鹤琴六人就是当时大生纱厂最早的六个董事,他们在总督张之洞的帮助之下得到了开厂最初的机器,靠着张謇状元郎的名气,以土地可以折股的诱人制度,厂地,工人和股东也全都有了着落。只是刚开始的资金周转困难差点把张謇给打垮,那时的他甚至为了筹钱连回家的旅费都没有了,最后还是靠着状元的头衔在街上卖字才凑到了回家的旅费。
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人想通过买通张謇来拥有纱厂,让张謇勃然大怒,他立志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苍天不负有心人,随着棉纱行情的走好,张謇的纱厂也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张謇不仅才学过人,眼光也特长远,他觉得购买棉花容易因外在因素让产业链断掉。于是他去找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通过刘总督从清朝廷那批下了9万多亩荒弃的海滩。在张謇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海滩改造成了良田。从此张謇的实业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提供棉花的通海垦牧公司,培养纺织人才的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还有横向延伸的铁路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在1920年更是创办了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和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张謇在他几十年的实业生涯中,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南通的文化发展。到他70岁的时候他已经办了二三十家企业,单单纱厂的资产就有900多万两白银,纱锭15.5万枚。从一个农民到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从状元郎到实业家,历史上唯一一位做实业的状元,张謇用他的实际行动,让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过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