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環境不佳,老闆開源節流裁員,最直接被打擊的就是打工一族,當中缺乏工作經驗剛踏入社會工作的職場新人,被「炒魷」的機會也較高,甚至再找工作或轉工也較其他人困難。

若你是職場新人的低薪族,現今仍有一份職位工作的話,就要好好把握當下,並將收入儲蓄起來,當遇到公司裁員或你有轉工的計劃,也有一筆金錢作為生活的「後盾」。
對於收入微薄的年輕人,應該如何將入息化成財富,最基本的做法是從控制生活銷費開始。然而這個理財方式並不只是減少開支,而是先要積極儲蓄,也是累積財富的第一步。無論任何人有收入但沒有儲蓄,掙下來的錢一點也留不住,就算是多麼勤力上班,也只是「白做白捱」。
1. 儲蓄薪金固定存額
在本欄曾講述過如何分配部分收入作為儲蓄款項,即是財經專家教授的存款公式:「收入-儲蓄=支出」,留意切勿將「收入-支出=儲蓄」,後者是無法可以有效地儲蓄到金錢的。
儲蓄必須成為生活習慣之一,也是決定能否存到財富的關鍵。事實上,不少人都有儲蓄經驗,但卻在半途中放棄了,原因就如減肥一樣,因抵受不了當中要做運動磨鍊的過程。儲蓄也是須經歷減少娛樂及購物等消費的日子,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習慣,而儲蓄的行為也需要有過程消化,當你適應了每個月的收入只剩下少少來消費,將其他錢都存起來,以後就會適應了沒有多餘錢的日子,儲蓄並且會變成你的生活一部分。
假設開始儲蓄時,你每月將二成薪金儲存起來,待習慣了以後,可以將存款額提高至三成、四成,甚至是將一半薪金成為你的儲蓄。當然在這段收入不多但又進行儲蓄期間,每月花費都必須謹慎處理,切勿先花未來錢,例如減少以信用卡簽賬,盡量以現金消費。
2. 設定目標家庭理財
任何人都總有隋性,特別是要進行一個漫長的計劃時,更加需要有人支援期間的「孤獨」感覺。實行儲蓄的目標,若你自覺一個人「作戰」會容易半途而廢,不妨找尋目標一致的人來共同努力達成。你身邊的伴侶或家人,就是你「最佳拍檔」。
《富貴成雙》財經書籍作者大衛‧巴哈認為,無論你儲蓄有多少,當你選擇了與家人共同進行儲蓄計劃,他或他們就是你的「合夥人」,共同設定理財目標,並堅持一起執行到底,優點除了別人可以為你個人的儲蓄計劃提供意見及支援外,更能增長家庭財務資產。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般仍未結婚組織家庭,選擇與家人共同理財的首選對像當然是父母,而且在社會工作不久,對於處理金錢及理財經驗都不足,透過父母的指導,可以讓你的個人財務整理得更有效應。
日後,若你與伴侶組織家庭,也不妨與伴侶共同管理財務,以及為小孩盡早規劃家庭儲蓄理財。由於金錢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與孩子共同處財務是健康理財的方式之一,透過開放性的討論,與家人、伴侶及孩子來設定儲蓄目標,互相支持並齊心協力達成累積財富的理想。
3. 增加薪金存進賬戶
在工作一段時間後,若你的薪金有增加,建議將你每月的儲蓄額相對提高。理財專家強調,賺得多更應儲得多,但絕不可以花得多。由於不少人加薪後會胡亂消費,漸漸不自覺地養成享樂物質生活的習慣,甚至因過度消費而變成月光族,以致每月都花光銀行戶口裏的金錢。
將錢存起來或者花費購物雖然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也要有規劃地分配。德國理財作家薛佛認為,一般情況下生活的支出會隨著所得而同步增加,所以在收入增加時要懂得如何避免花得多,又能令存錢可以存得更快,這就是理財的學問所在。
故此,對於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有計劃儲蓄並不只是將錢存起來就可以了,應該要以輕鬆及喜悅的心情來理財,讓賺錢與儲蓄都成為你快樂的事。
薛佛建議,把加薪額的一半或全部放進儲蓄賬戶,這都不會影響你日常生水平,因為從你開始儲蓄已減少了在物質環境下生活,所以隨著你加薪而來的「額外入息」又變成儲蓄資金,當增加了你的儲蓄額同時也增加了儲蓄率,即存款速度將會愈來愈快,甚至可以早日達成累積一筆財富的目標。
薛佛強調,把加薪的50%放進儲蓄帳戶,因為你已經習慣未加薪前的消費水平,多存這50%錢,你不但不會覺得這是犧牲,反而感覺自己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了,原因是你將會愈來愈「有錢」,讓你可以改變未來的生活環境。
4. 通脹存錢未必虧本
生活在經濟型社會下,必然會面對通脹問題。有人認為若在通脹環境下存款進銀行,所得到的存錢利率只有1%,但每年通脹率有2%的話,將錢存放一年,等於損失1%,若存放愈久則愈虧本,所以不贊成在通脹期間放錢存在銀行。
理財專家指,存錢的目的是儲蓄投資資金,通脹高或低並不會減少投資資金的價值,因為儲蓄了一筆資金去投資,只要投資正確,一般來說就能獲得回報,這才是存錢的終極目標,才能讓你的財富增值的方法。
有說:儲蓄是財富之母。若你沒有先儲存好金錢,就沒有「子彈」去「打仗」,沒有機會「打仗」即是沒有機會獲得「戰利品」,永遠都沒法可以更快更多地累積財富。